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谁见缘起,彼见如来 Back

谁见缘起,彼见如来




入 行 论


   184课(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思考题


3、什么叫做大缘起因?依此如何抉择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体会?



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

我曾讲过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中幻化儿子——巴雷的故事,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与真人无有差别。世间人总认为幻人是虚假的,真人及外境的色声香味是真实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陀在经中说:“色不从何来,亦不往何处,何处亦不住。”色既然不来不住不往,声、香、味等法也应如此,还有色蕴、想蕴、识蕴等五蕴所摄之法,也应该是不来不住不往。因此,从真实义中观察,万法的确不存在,显现上似乎与幻物有别,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分别,二者的本体根本没有差别。

我们藏地有一部经叫《幻师请问经》,汉传佛教中叫做《佛说幻士仁贤经》,收录在《大正藏》的“宝积部”中。这部经典不是很长,竺法护翻译过,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故事内容是:有位幻士叫仁贤,他通晓各种奥妙的幻术,在印度当地非常有名,受到许许多多人的供养。他听说释迦牟尼佛特别厉害,于是准备对佛作一个幻化的供养,如果佛陀被迷惑了,说明他也不过如此,今后大家就会全部供养自己。去邀请佛陀时,刚开始他不敢去,担心自己的阴谋被戳穿。但后来想来想去,觉得佛陀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答应,如果不知道,必定接受无疑。于是他去佛陀那里请求,佛陀当时默许了。他十分得意,认为佛陀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肯定会成功。

他回去之后,就在王舍城最不干净的地方,变出一座庄严无比的经堂,里里外外用宝珠、宝石、佛幢、狮子座等严饰,极其美妙清净。他变完之后,四大天王、帝释天前来随喜,并以神通幻化力弥补他的不足,对经堂进行更完善的装饰。他见此情景,不禁怀疑:“佛陀真的有点了不起,这么多的天尊都来帮忙装饰,我要是骗他,会不会出什么事情?——算了,干脆明天不供养了!”就准备把幻化的经堂收回。结果因为缘佛的功德特别大,以前他幻化的东西可以随心所欲地收回,但这次怎么样也收不回来了。

第二天,佛陀和大小乘眷属都来了,须菩提、目犍连、舍利子等经常在经典中遇到的几位圣者都在。当时仁贤在佛陀前作了忏悔,然后开始供养。佛陀为了调化他,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应供。”当时承佛的威神力,仁贤确实见到佛及眷属在王宫应供。过一会儿,佛又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为四部众讲经说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正在为四部众讲说经道。后来,帝释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帝释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正在忉利天为诸天人讲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他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极大信心,当即获得佛意三昧。

之后,他在佛前提了一些问题,佛陀一一作了解答。目犍连请求佛陀慈悲加持,令此幻化经堂七日住立不灭,佛陀也作了如是加持。到最后,仁贤得到佛陀的授记,将来成佛名严净王如来,世界名曰大净,劫曰幻化。他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让弥勒菩萨给他剃度,为何不亲自给他剃度也不知道。

这样类似的公案非常多。其实,幻化事物与真实事物一模一样,从生起分别念的角度而言,我们眼前所见的房子,与幻化的房子无有差别。有些人看电视时,里面有些人受苦了,他就开始哭泣,这说明把幻化当真了。电视中根本没有这种痛苦,那些人的苦难也全是假的,可有些人看了以后,认为真有一个人在受苦,因迷惑而产生执著,但这种执著的本体也现而无自性,所以智者通达万法无来无去,一切显现皆是幻化。


.


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

这种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但这样的因缘生以分别念并不容易了知,月称论师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可见,缘起理不是凡夫人所能抉择的,一旦通达了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恶见邪见都能破掉。

我们今生有因缘学习中观,对缘起理不敢说全部通达,基本上也能通达一部分。如果全部通达了,遇到任何困境都不会痛苦,表面上跟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但这些都是在如梦如幻中行持,绝对不会有谛实的执著。通过大缘起因来观察,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这样的道理,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单凭自力来了知是很困难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依因缘而产生的法不存在,但通达缘起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龙猛菩萨讲过:‘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但这并不是真正照见了缘起理,若真能照见,佛经中说:“谁见缘起,彼见如来。”所以,我们对名言的缘起、胜义的缘起一定要了解,否则不可能认识大乘空性法门。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特征就是缘起空性,谁通达了,谁就是智者、圣者,完全通达的就是佛陀。因此,诸位圣者赞叹佛陀时,常从缘起空性的角度赞叹,《回诤论》云:“诸说空缘起,中道唯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意思是,缘起空性在所有学说中至高无上,这样无等的语言,仙人、帝释、天王都不能宣说,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也不能宣说,唯有释迦牟尼佛可以宣说,故作者龙猛向佛陀恭敬顶礼。他在《中论》中也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所有的说法中,佛陀讲的缘起理是第一的。《出世赞》、《缘起赞》等很多论典中,也是将缘起空性和佛陀的功德结合起来赞叹。


.


所以,要想通达佛的真实功德,首先要明白缘起理。这种道理任何人都无法推翻,不论两百多年牛顿的“绝对论”,还是当今的“相对论”,怎么样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其实,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而在当今科学界中,“相对论”比较接近佛教的观点。前不久也给大家讲过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推翻了前代的经典物理学说。公元前四百多年,经典物理学家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等微粒组成,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实有微尘存在。但量子力学发现以后,完全推翻了他们两千四百多年辛辛苦苦创立的观点。不但物理学的观点遭受冲击,东方与西方争论的焦点——唯心和唯物,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因为通过量子力学的观察,实质性的东西不存在。

其实这样的推翻,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到了,中观经典中始终强调万法的本体是空性,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因此,西方科学家对佛教非常赞同,这种赞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经过漫长时日的潜心研究后,结果发现与佛陀宣说的完全一致。因缘所生的法,全部是空性,任何科学家都无法依自力通达,这仅仅是物质方面,而更甚深的心灵奥秘,他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再精密的仪器,对光明如来藏、阿赖耶本体、依靠上师窍诀认识心性也束手无策。

表面上看来,因缘聚合能生一切法,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要想通达万法本体不生不灭、名言中显现生灭、生灭跟幻化无有差别,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然而现在有些人,不但没有认识空性,反而将幻化的东西执为实有。前段时间我的有些同学跟我说,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找对象、建立家庭,家里的真人却放弃了。听说有一个人天天上网,他一看到妻子就特别紧张,马上把电脑关掉。妻子趁他不在家时打开电脑,原来他在网上结了婚,对幻化的人产生真实的贪心,还跟她一起成家生子、工作应酬……我当时就开玩笑:“这样也可以呀!压力不太大,因为虚幻世界不用养家糊口。”但他们说这个更累,同样也要花很多很多钱财。这个世界真的很颠倒,本来我们通过幻化的比喻将实有的执著抉择为空性,可是现在的人却对幻化的东西更为执著,有时候看来特别可怕。

总之,我们一定要依佛法的教言来修持,如此甚深的法应经常串习,不然,只是口头说一说、耳边听一听,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真的串习了,哪怕只领会一个教证,对终生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刚才那些赞叹佛陀的教证,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还引用《中观庄严论释》前面顶礼佛陀的偈颂[1],以此来赞叹佛陀和赞叹缘起法。我们若通达了缘起理,就会觉得它是所有学说中唯一的精神醍醐,宣讲起来很有意义,经常串习也很有意义。但如果从来不去思维,法师在上面讲,你把它当作耳边风,那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可是我们在下面依靠玩具进入另一种境界,彼此的世界完全不同,也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好,今天不说虚幻的故事了,就讲到这里。


[1]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84课圆满


【推荐阅读 】
世间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幻化
内心调柔引安乐
修行人不应以信仰为重,应以智慧为重
学法无心,纵经多年,仍易退失
对适合自己心相续的法,务必要扎扎实实去修行
没有原则的人生,颠沛流离



让智慧和慈悲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