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人生一直在变化,
我们是要随之改变,还是要坚持原来的自己?
索达吉堪布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不得不改变。
孩童的时候,我们特别执著玩具;到了少年、青年,可能会对玩具不感兴趣,开始执著知识、感情;到了中年,可能觉得这些也没那么美好和重要,又开始执著家庭、事业;到了老年,家庭和事业也不重要了,会执著自己的健康、快乐;最后到了离开人间的时候,这一切也都是不重要的。
我们追求的很多事,其实都只是当时觉得重要而已。孩童时代,当玩具被别人抢走,你会非常痛苦;年轻的时候,当感情、家庭受到伤害,你会特别执著;但到了老年,会觉得这些就像一场梦,对你来讲都不再重要。
每个执著,都是阶段性的,随着时过境迁,你就不会再执著;但在当时当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可能很难自拔。所以要懂得,今天特别执著的事,到了明天再回顾,可能根本不屑一顾。
孩子对玩具特别执著的时候,在老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同样,我们对感情、事业特别执著的时候,在一些有修证或者懂得无常观的人看来,也是跟游戏一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境在诱惑,你要有一种淡定的智慧。很多东西,不想舍弃也是会自然舍弃的。
请问
该怎样应对人生的得与失?
索达吉堪布
不同境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如果你有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就会知道:得也好、失也好,其实都不存在。就像著名的《入行论·智慧品》结尾部分所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当我们的思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世界有了本质上的了解,的确会发现,今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寻找的一切,在实相当中根本没有发生过,既无需寻找,也不可能找到。就像空中的飞鸟,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还是要学一学佛法,即便没有时间,也可以读读《金刚经》《心经》这些短小的佛经,读的时候,心里的烦恼、浮躁、痛苦,自然而然会消失。就像《心经》所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在痛苦什么?又依靠什么而痛苦?
空性思想很重要,它确实能减少很多负面情绪。尤其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如果能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本体就是空性,你会有面对得失的智慧。
而这种空性,并不是“杯里没有水”的那种空,如果不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恐怕很难懂得它的真实意义。但暂时来说,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的单空。
当然,有些年轻人正在全力以赴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好,听到“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种消极和迷信吗?”会用极度排斥的眼光来看待。信与不信的确是每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我在任何场合中也从来不要求或者提倡大家信什么,但作为一种不同的学说和智慧,你也可以对此进行分析,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难以置信,就全部抛诸脑后、断然否定——即便要推翻,恐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佛教中所讲的空性等的道理。但实际上,谁都会承认生老病死,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谁也都需要一些引导和关怀。
就像高考的时候,很多不信佛的人会去寺院烧香。有时候遇到这样的人,我就问他:“你平时都反对佛教,为什么今天来烧香呢?”他说:“万一佛菩萨真能保佑我呢?我还是求一下吧。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关系,只能找这个关系了。”
人往往是这样,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佛陀;而在成功、快乐的时候,从来也想不起。
比如当你得了不治之症,完全失去生存的希望,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佛祖保佑,让我多一点寿命吧,如果我能活下去,一定报答您!”
以前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当时医院已经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于是他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佛陀。后来很奇妙,不知道是佛的加持,还是自己命不该绝,他真的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愈之后,他马上去寺院,花一百块钱给佛上了一炷高香,感谢佛祖的再生之恩,还说以后都要好好供养。(笑)
所以我们的行为也会变,有时候,连自己都难以置信。
摘自索达吉堪布海南大学演讲
《做才是得到》
/
什么都是,一时一地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