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 Back

“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

知幻园 2024-05-17





01


《杂譬喻经》中记载: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养了一钵饭。


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


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的咒愿不相信,他说:“布施一钵饭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


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

他回答说:“从城里来。”


佛说:“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


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

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样大。”


佛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而且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

他回答说:“这是我现量所见。”


佛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这么大的果报,何况人以欢喜心供养佛一钵饭,福报一定会不可称量。”


夫妇二人听后心开意解,当时就证了初果。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02



此外,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经转生为我乳转轮王,当时他统治了整个四大部洲,并与三十七代帝释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宝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转轮王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这是因为他前世成为穷人时,见到德护如来后生起欢喜心,供养了七粒豌豆的果报。


现在有些人经常惊叹:“这个人真有钱啊!他有一亿美元!”其实与我乳转轮王的福报相比,这一点财富根本算不上什么。所以有些人稍微有些钱财时,也不要过于傲慢,认为自己福报这么大,自己太了不起了。实际上,任何人若能像我乳转轮王前世那样,以清净心对殊胜的对境作少许供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大福报。


想想我乳转轮王的公案,确实任何人都不能轻视作供养。在作供养时,钱多钱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供养多少钱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净,供养时掺杂了烦恼,那即使供养的钱再多,也没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的心态有时候会受行为的影响:比如供养的钱很多时,可能会产生吝啬心;当着众人的面作大供养时,可能会产生傲慢心。所以为了能保持清净的供养心,大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为了避免产生吝啬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钱作供养(当然,若没有吝啬心,还是供养的钱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大);为了避免产生傲慢心,就不要当着大众作大供养,可以悄悄地作供养,或者可以像南方一些地方那样,把供养的钱封在红包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养的钱再多,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也不至于产生傲慢心,一张薄薄的红纸保住了一个清净的供养心。



03



以前,松西城市有一位名叫乐的施主,他的福德十分广大,只要看一眼空空的仓库,里面立刻会重新充满金银财宝。他的妻子、儿子、儿媳、男仆、女仆也都具有同样的福报,不管需要什么财富,只要一想就能如愿以偿。一点点饮食到了他们手中,就会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不仅如此,在佛陀面前听闻佛法后,他们六人还获得了解脱。这家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福报,也是由于前世曾积累过福德:很久以前,鹿野苑境内的梵施国王执政期间,当地发生了十二年之久的饥荒,当时有位施主的仓库已经空空荡荡了。在清扫仓库时,他找到了一升大米,一家人把大米煮熟,正准备食用时,一位独觉来化缘。那位施主想:我即使吃了自己的一份米饭也无济于事,终究不免饿死,不如把我的一份供养这位沙门。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赞同他的想法,他又对儿子、儿媳、男仆、女仆讲了,他们也都赞同。于是这家人把所有的米饭都供养了独觉。接受供养后,那位独觉示现种种神变,令他们生起无比的信心。以供养的功德,施主家的仓库立即充满金银财宝,并且结束了整个国家的饥荒。从那以后,这六个人一直转生在富裕之家,甚至连乞丐、饥荒的声音都没听过,最终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成为具有广大福报之人。



04



现在许多人喜欢对个人作供养,如果接受供养的人是大成就者,供养他肯定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是个凡夫,那就不一定有很大功德。我认为,今后最好能够供养僧众,这样的供养肯定是不会虚耗的,因为僧众里有许多戒律清净者,也肯定有出世间的圣人。《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


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有一个人曾对我说:“我现在能放下父母,但有一个人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我暂时不能出家。”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敬摘录《极乐愿文大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