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佛教在智慧方面的不共之处
除了悲心广大以外,佛教在智慧上也超胜一切,不管对胜义谛、世俗谛的诠释,都找不到任何瑕疵。就拿世俗谛来说,世间包罗万象的种种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化学,释迦牟尼佛早已在经典中描述过。举个简单的例子,《时轮金刚》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的太阳运行,包括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算得连一个小时都不差,并能准确说出银河系和太阳之间的深妙关系。这种发现,在天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从而引起了当今学者的普遍关注。
还有,佛教的医学也非常先进,像现代西医和中医《本草纲目》等中所发现的东西,在藏地医学续部里早有明示。因此,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后,对佛陀的智慧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说:“释迦牟尼佛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所以,在座的知识分子,对佛教应当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其实,知识分子的好处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依靠研究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不易退转;而知识分子的缺点,则是邪见比较重,怀疑心也经常产生。当然,怀疑也并非都一无是处,禅宗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假如你有大的怀疑,那在研究佛教时,所得的收获也许不同凡响,最终可将相续中的疑惑遣荡无余。否则,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对佛教一无所知便信口开河、肆意诽谤,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震惊,而且也十分不可取。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在《仲夏夜之梦》中说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因此,你们研究任何一个宗教时,务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当然,佛陀也并没有说“必须接受我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都有自由,信仰哪个宗教也可以随意选择。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你最好是依止真理,否则,追随愚笨者的说法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太美好。
所以,各位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依靠智慧观察,看其教义是否颠扑不破。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胜义中一切法皆空”,你对此若没有感受的话,那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没有多大意义。只有依靠理论上的抉择,真正体会到空性的意义,你才会明白了然、明然、澄然或明空无别的境界。此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你却很清楚地了知,在这种境界中,众生与菩提没有任何差别。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也说:“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众生与菩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正如《经庄严论》所言,觉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众生。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众生因为被无明、烦恼、分别所缚,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刹那也没见过,始终在迷乱妄念的作用下,于六道轮回不断流转,在红尘俗世中不断奔波。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务必要具有明辨取舍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科学技术再发达,也只能成为毁灭人类的因。
摘自信仰与人生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