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想”和“一合想”?
但是像科学家这样对真理感兴趣的人,他就想突破感官的层面,他要看清楚,他一定要知道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这时就必须要用显微镜看,这时候不要用眼睛去看,因为这时如果用眼睛去看,那么这个结论肯定是错的,不真实的。你追求真理的时候,眼睛帮不上忙,所以不要理它,你就用显微镜去看,这是对的。
在生活当中不要用显微镜看,比如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他肯定用显微镜看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回到家以后不可能用显微镜看,他用眼睛看,这两个是分开的。同样,如果学人天佛教,只要有人天福报,有人天的生活,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足够了,没有更多的追求,这样就不要去谈有我无我,不要去谈空性不空性,都不需要了。
所以这样分开以后,所有问题一下子就明白。刚才讲得非常简单,科学家在实验室不是用肉眼,是用显微镜。回到自己的家,不是用显微镜来看他家里的这些,是用眼睛看,一样的,就这么简单,这叫作二谛。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以后我们知道,佛教讲无我,是追求真理的时候。佛教讲有我,这时就是保留我们感官权威性的时候,也就是正常生活的时候,不否定现实,在像人天佛教,或者是在积累福报的时候。所以这两个要分开,我们就知道了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以上就讲了我们当下的我是什么。接下来再进一步详细讲十二缘起支。
首先讲无明,十二缘起支的第一个是无明,无明它到底是什么样呢?什么叫无明呢?现在开始讲无明。
何者是无明
什么是无明?什么东西叫无明呢?
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
六界,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
“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这些,还有“众生、命、生者,”这些上面没有加“想”这个字,都要加。众生想、命想、生者想等等,佛教的表达的方式都是这样。比如说前面的几个加了“想”,一合想、常想,然后最后的一个我所后面加了“想”字——我所想,那么中间没有加的这些都是一样,都要加上“想”这个字。
无明它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它对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精神起了什么样的观念呢?想就是观念,观点。
首先是一想,一想是什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实际上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至少先分六个不同的物质,就是六界。六界相互没有关系,六个都是不同的物质,各自都是不一样的物质,完全不相干的物质。但是我们的无明很迷茫,它盲目地认为这些都是一个,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只有一个身体,我不会有两个、三个、五个身体,只有一个身体,所以它就产生了一个一想,一想就是一个身体。这些都是我的身体,它不会这么去分析,它非常简单地、盲目地把这么多的东西认为是身体,就是一个身体。
到底它有没有一个身体?什么叫身体?分析的话,它就会发现,原来不是一个,原来有这么多的物质,先是六个,六界,然后再分析的话,不止六个,几百几千都可以这样分解。实际上是这么多的东西,但是它就盲目地认为,这些所有东西认为是一个,就是我的身体,或者是我,主要是我。这些是我,就是我的精神,刚才我们讲的六界,它就认为这些是我,就这么叫作一想。
一合想,一合想就是前面六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和合、组合了以后,又产生组合想,它就认为这六界都是可以组合的,组合了以后这个是我,实际上组合和不组合都一样,组合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就是没有组合之前的这些东西而已,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但是它不这么认为,它认为组合以后,这些都变成了一个。
实际上组合了以后它没有变成一个,实际上组合以后还是各自不相干的这些物质,把这些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堆在一起而已,实际上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前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是一体,都是各自不同的物质,但是它认为组合以后就是。
比如一辆汽车,它的部件、零件都是不一样的物质,相互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的不同的零件。当他们把这个车拆下来了以后,就变成了很多几百上千个不同的零件,但是组合了以后它又变成了一辆车子。组合以后就变成了一辆车子。它现在拆下来以后是很多的物质,但是组合了以后就会觉得,它就是一个物质。
这个时候,它对这些上千个零件就产生了一个观念,或者是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叫作汽车。实际上组合之后和还没有组装之前没有区别,就是这些物质,但是观念就不一样。这就是一合想。然后又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观念。这两个都是错误的,一想是错误的,一合想也是错误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