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殊胜的日子里,还记得佛陀最后的叮嘱吗?
今天是藏历四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也是喇荣五明佛学院金刚萨埵法会的最后一天。
在这样殊胜的日子里,我们除了尽己所能地行持善法外,更应该忆念佛恩、随学佛智,尤其不能忘记佛所证悟的最甚深精妙的空性智慧。
佛陀留下的特别嘱托
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了,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也即四句法)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拿你是问,并责罚于你!”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慧度”的意思。其中的“般若”就是“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整个大乘佛法可以归纳为六度,“慧度”是其中之一。
《心经》《金刚经》《般若十万颂》等经典叫做文字般若波罗蜜多,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本体,是心的本性。
佛对阿难的叮嘱说明,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整个法门,都不及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一个偈颂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宗教、哲学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说过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
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前世后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在外道的经典当中也讲过。再譬如说,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也不只是佛法的特点,包括外道也有他们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还严格。此外,外道也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也有火供之类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的修法。
外道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神奇修法,但他们所欠缺的,就是空性的修法,不但没有空性修法,也没有一个彻彻底底的空性概念。外道书籍里虽然也有空性的说法,但这种空性的范围是很狭窄的,既不够广,也不够深,更不能使人解脱。之所以佛陀会认为,般若空性之外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一个偈颂,就是因为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最终的解脱也必须依赖于空性法门。
如果缺少了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使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其他方面做得再完整、再圆满,也无济于事,既没有办法成佛,更没有办法帮助他众解脱,所以,空性是所有佛经精华的精华,是所有佛经的骨髓,这就是佛陀圆寂时对阿难说那段话的原因。
《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讲过:任何一个人在对空性稍有了解后,其轮回的相续就会因此而受到破坏。因为轮回的相续已经被破坏,所以对他而言,虽然轮回没有立即停止,但其不断向前的能力已经被取消,他的轮回就不会再延续很长时间了。从这方面讲,无论修或不修,只要听到“空性”,就有很大的收获和利益。
佛在《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讲了几种比喻,其中有一个比喻是:古时候,印度有些商人要到海岛上取宝,他们大多是从远离海洋的内陆出发的。商人们从内陆出发后,当高山开始逐渐远去、消失不见、一切都变成平原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接近了海洋(当然,这是指一些特定的地方,不是所有地方)。还有一个比喻是:有一个人在原始森林里迷了路,徘徊良久后遇到一些牧童,这说明他已经接近了森林的边缘,因为放牧人只会在森林的边缘,而不可能到森林的深处。同样,任何一个人听到空性、听到般若波罗蜜多,就像临近海洋时望见平原、在森林中遇到牧童一样,这说明此人已经接近了轮回的边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听到空性即使没有证悟,也有很大作用。
从无始以来,到没有听到般若波罗蜜多之前,我们一直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创造的,一直以为世界是外在的东西,所以时而恐惧、时而贪著,迷茫、沉醉于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中。最后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世上并没有有意义的东西。
其实,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我们自己创造了梦中的一切,然后又害怕或喜欢梦里的东西,所以在梦里造作了杀、盗、淫、妄等恶行,也行持了慈悲心、修行、六度等善行。如果追求不到梦中的美好事物,就会痛苦、失望,乃至绝望。因为害怕出现更大的痛苦,就千方百计消灭一切可能导致痛苦的东西。但这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实际上既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也没有什么要远离的,因为都是自心创造的。
所以,佛传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空性的道理,继而放弃执著,获得解脱并让众生获得解脱。证悟空性以后,就能彻彻底底断除自私心,消灭贪嗔痴,到时候再把自己如何断除烦恼的心路历程告诉别人,让他们沿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去走,并最终获得同样的果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也是我们报答佛陀恩德的唯一殊胜方式。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一)》:《无我的修法》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慧灯之光(九)》:《〈缘起赞〉略释》
文中蓝字部分为小编语
推荐阅读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