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2课
Back
第一品分别界已经学完了。每个人的智慧、精进、根基有所不同,有些人收获很大,有些人感觉一般,有些人可能没什么收获。第一品宣讲了蕴、界、处,以及界的不同状态或者分类,在后面讲得比较多。下面开始学习第二品分别根,对根进行辨别,前面讲了“十二内界均为根”,那么根的本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欲界、色无色界的凡夫众生具有多少根,圣者具有多少根,以及根的得舍的问题等做了详细的辨别。这里讲了两大类,第一是根的安立问题,第二是有为法如何产生。有为法中的色法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剩下的心所法、不相应行法等到底是怎么安立的。后面还宣讲了因果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因,有几种因缘,然后果有异熟果、士用果、等流果等,对果的问题讲得比较详细。我们作为修习佛法的佛弟子,因果的观念,因缘的法则,从刚开始学佛到最后都是贯穿始终的。如果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没有因果观念,不了解因缘法则,其实是没有办法修学真正的佛法。虽然现在有些人对于佛法有兴趣,但也只是佛法当中的某一部分。他觉得能够缓解自己工作、生活当中的压力,或者对于类似心灵鸡汤的教言有一点点兴趣。但是佛法本身不是这样的。轮回的观念、三世因果,凡夫到圣者之间如何过渡、怎么成佛、度化众生等才是佛法当中究竟了义的内容。因果是佛法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因果的观念,真正修学佛法非常困难。很多人只是看今生当中的因果,对于前后世的因果没有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怎么能对佛法的精髓、修行的内容产生兴趣,或者通达修学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有些人只能在佛法当中得到一点点的利益。我们作为佛弟子来讲,绝对不能满足于此,应该得到最大的利益。如果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果是非常关键的,因缘法则的安立,对因缘法则的信心和串习非常重要。在第二品的后半部分也讲到了因果的问题。这里有部所讲的因和因明当中更高一点的因,有时候相同,有时候不一定相同。还有“果”的安立,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异熟果或者等流果等到底是什么概念?通过几种因得到什么果?都讲得非常清楚。平常我们对于因果只有比较笼统的概念而已,佛法当中讲如果种了善因就有善果。在《俱舍论》第二品当中把这些讲得比较透彻。了解了第二品的有为法、根的安立、因缘因果之间的关系之后,对我们确定因果,产生进一步的定解,或者对了解因果的细则问题的帮助特别大。甲一、根之安立 分六:一、根之自性;二、此处所说根之本体;三、根之分类;四、根之得舍;五、沙门四果以几根而得;六、具根之理。
这些都和根有关。二十二根分别通过六个方面进行安立。乙一、根之自性 分二:一、根之功用;二、根之定数。
丙一、根之功用
此处有一个功用,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了,在《毗婆娑论》等很多论典当中,“根”有增上的作用,还有自在等不同的意义。此处的功用就是增上的意思,增上和功用的意义是相同的;根还有一种自在的作用,能在它的范围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有不同的安立。“传说”,世亲菩萨对于有部派安立根的方式,有一点不太高兴,不满主要是站在比较高的经部观点进行安立的。有时我们觉得讲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没有必要,把自宗讲出来就行了。其实宣讲不同的观点还是有很多的必要,对于学习佛法者来讲,知道更多的观点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根基的喜好,或者上上下下不同的安立对打开我们的智慧还是有很大的帮助。首先第一颂当中,世亲菩萨讲了有部的观点,后三颂讲到了经部的观点,此处从两方面讲根不同的功用。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注释中写出了二十二根,昨天讲了一点点,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熟悉,后面对于每一个根都要介绍,我们逐渐会对于二十二根了解得越来越多。二十二根中平常讲的六根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后面讲十二处或者十八界当中的六根,意义是一样的。首先要记住前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然后是男根和女根。虽然在法本当中出现的少,但是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欲界当中,这些是比较普遍的。有部觉得男根和女根是实体的,是分别具有、单独安立的。但是按经部的观点,男根女根其实就是身根的一部分,属于身根所摄,没有单独实法的存在。然后是命根,命根是法界中十四种不相应行之一。平常我们所讲的命可能比较笼统,只是在心识上怎么安立的。《俱舍论》的观点是把命安立在不相应行当中,为什么安立在不相应行当中呢?首先它不是色法,如果是色法就放在色蕴当中去了;然后也不可能是心法,心法当中包括两类,心王和心所。它没有包括在心王中,也不在心所当中。所以它就是一种不相应行。它的本体是能够造作、迁流变化的自性,但是它是不相应的,因为心所和心王是相应的,所以也不是心所法。所以安立的这个命本身既不是色的自性,也不是心的自性的一个实有的东西。在有部当中讲,把这个实有的法单独安立叫做命,因为此处讲根,所以叫命根。所谓的命根相当于和得、时间、生住异灭一样,应该存在,但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的自性。有部单独把比较抽象的东西归类叫做不相应行,它是有为法的自性。然后是五种受,包括在受蕴当中。有乐受、苦受、意乐受、意苦受和舍受。身体上面的乐叫乐受(身乐受),身体上面的苦叫苦受(身苦受),后面还要讲。在玄奘法师的唐译中,分别把身体上面的身乐受和身苦受叫做乐受和苦受。我们一定要了解,讲乐受、苦受,或者身乐受、身苦受的时候,是指身体方面。然后意乐受和意苦受是心上安立的苦和乐,唐译当中翻译为喜和忧。喜是内心当中的欢喜,忧也是安立在心上的。唐译以苦乐喜忧代替。这里为了让我们了解得比较清楚,叫身乐受、身苦受、意乐受和意苦受(或叫心乐受和心苦受)。这两种是在自己心上安立的苦和乐,或者叫喜和忧。后面是舍受,身体和心上差别不大,反正就是舍受,没有分身舍受、心舍受,以一个舍受代表身心两种。以上是五种受,乐受根、苦受根、意乐受根、意苦受根、舍受根,都属于根。后面五种是我们平常用的比较多的涅槃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般来讲在加行道的时候有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在暖位和顶位的时候,他要修五根,然后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的时候,要修五力。其实五根五力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五根位的时候还有违品,自己的信、进、念、定、慧还会受到违品的改变。在后面五力的时候,五根已经很坚固了,不会再受到违品的转变。后面就是无漏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未知当知根主要是见道的,已知根是修道的,具知根是无学道的,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安立。昨天我们提到了,以前对四谛本性等不了解的、未知的无漏法,在见道时当知,肯定会知道的,叫未知当知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道,对四谛的本性已经了解了,然后再再的串习,叫已知根;具知的具的意思,有些地方安立为完全了解,像阿罗汉在无学道的时候都已经通达了解了。以上称之为二十二根。从名词字面上面,我们先熟悉一下,后面还要展开宣讲。在颂词当中讲“五根四功用”,首先是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有四种功用。第一种是庄严身体的功用。如果众生的眼根、耳根、鼻根等缺失,在世间当中共称这个人的身体有缺陷、不庄严,所以有眼根等可以庄严身体。从经部的观点来讲,所谓眼根庄严身体的功用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不存在呢?真正来讲,庄严身体的只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浮尘根,比如我们的眼球、耳朵等,但是五根是净色根,怎么庄严身体呢?谁能看到净色根呢?我们在前面也是再再讲过,净色根是一个透明、清澈的自性,不会被人们的眼根看到,经部宗说所谓的庄严身体很勉强。第二种是保护身体。并不是指你的眼睛很大,到外面可以挡子弹,而是指眼根可以看到危险的地方,比如前面有很多汽车,或者有坑,你可以绕开走;耳朵听到不好的声音,你可以采取保护的措施;鼻根闻到很浓的液化气味道,是不是哪个地方液化气漏了?赶快要采取措施,否则爆炸了,不得了……这些可以保护身体。经部宗对这个问题也不太承认,所谓保护身体的主要是识,眼根耳根只是能够缘对境,但真正能保护身体的还是心识。比如当你的眼根取到境之后,比如看到一个大坑,然后你的眼识产生了别,再把这个信息传给意识,意识分别到,这个地方很危险,必须要绕着走,这是意识分别的作用,眼根根本没有这个功能。在保护身体的过程当中,眼根有没有起作用呢?有起作用,但是关键性的作用还是眼识和意识,尤其是意识的分别,起的作用非常大。这就是经部宗不太承认保护身体的原因,虽然眼根参与了,但是作用有限,我们不能把它安立为保护身体的主要作用。第三种是产生各自相应识,即眼根、耳根产生眼识、耳识,这个可以承许。第四种是名言不共因,即眼根可以在名言当中不共地了别。比如眼根能够了别色法、耳根能够了别声音等,名言当中的作用绝对是不共的。名言不共因的作用,经部也不承认。经部认为主要也是心识的作用,眼根、耳根在名言当中安立不共因的作用不大。以上讲了五根四功用。从有部派的观点来讲,从四个角度安立五根当中的四种增上、自在,或者不共的功用。然后“余四各具二功用”,即其他四种根分别具有两种功用。“余四”是男根、女根、命根和意根,“各具二功用”,分别具有两种功用。首先,男根女根具有的第一个功用是区别众生类别。有男根就是男性,有女根就是女性。有情的男女类别可以通过男根和女根来进行区别。经部派对此也不承认,为什么不承认呢?如果它能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类别,那么色界有天子和天女,但是没有男根女根的情况就无法解释了。这些后面还要讲,因为男根女根从外表来看非常的丑陋,色界天根本没有这些。所以所谓的男根女根能起到区别众生性别的作用是不周遍的。如果从欲界一般的情况来讲,当然可以区别。但是色界天有天子、天女,但是没有男根、女根,主要是通过身体的高大与否等来区别男女。还有一个功用是互相之间的差异。男的身形比较大一点,女的就小一点;男的声音比较低沉,女的比较尖细;女的乳房大,男的乳房小等,这些不同的差异都可以从男根女根表现出来。所以男根女根的两种功用:第一、区别男性女性;第二、互相的差别。命根有两种不同根本性的功用,同类[1]结生和同类存在。首先是同类结生,比如前世的生命终结了之后,要延续到后一世,可以通过命根做一个延续的功用。在今生因为命根的缘故,可以结生;还有一个是同类存在,我们今生当中有一期生命,虽然不管命根存不存在,最终都要死,但是今生的寿量没有用尽之前,我们会活在世间当中。活在世间当中是谁在起作用,谁在延续今生生命的存在呢?就是命根。命根存在可以让今生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命根有同类结生的功用,让前世到今生之间可以结生;今生的生命形成之后,命根让这一期生命一直延续下去,称为同类存在的功用。意根也有两种作用:一、同类的结生;二、通过根的本体相同的功用。同类结生和上面的命根好像是一样的,后面经部宗反驳说,没有命根作为结生的作用也可以,因为意根本身就可以结生。今生死了之后,通过意根入胎,入胎之后就开始结生后世,所以意根自己有同类结生的作用;意根还起到根的本体相同的作用,它可以缘很多法,或者可以产生意识,这是它的根本的作用。意根还有比较自在的作用,就是平常我们说的随心所欲。当然随心所欲也是在某个范围当中,或者从意根的角度,观待于其他的法,有一种比较自在的作用。平常我们说“意速意为主”,意很快,在所有的根当中是主要的。所有身语的善业不善业都是通过意来引发的,所以它有一种自在,有一种作为根的本体相同的功用而进行安立。“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净之功用”,五根和八根分具染净,第三句“五根”和第四句染净当中的“染”一起看,五根具有染污的功用,然后“八根”是具有“净”,即清净的功用。所谓的五根是哪五根呢?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五种受,身乐受、身苦受、意乐受、意苦受和舍受这五根是染污性的。平常作为一般凡夫人来讲,缘身乐受或心乐受就会生起贪心;如果是身苦受和心苦受,就容易生嗔心;舍受容易引发愚痴心。贪嗔痴和五种受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凡夫人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善根,或者说你的善根苏醒了,苦不一定会引发染污,可能会引发出离心。你的苦在大乘当中可能转变成悲心,或者如果有更深的见解,你的苦乐舍可以成为观空性的素材。再进一步,密乘当中一切苦乐舍都可以转变成清净的智慧。尤其是心相续当中的善根苏醒了,或者有比较甚深的见解,对于已经入道的人来讲,五种受根不一定变成染污的因缘。但是对于一般轮回众生来讲,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见解,也没有这样的福报来转为道用,所以他们的苦乐舍就是产生贪嗔痴的因。因为贪嗔痴可以染污我们的相续,所以五根是分具染的功用。八根分具净的功用。八根是什么呢?剩余的八种,即信、进、念、定、慧、未知当知、已知和具知根,具有清净的功用。清净的功用也要分,一部分是对于烦恼有压制的作用,另一部分对烦恼有断根的作用。信、进、念、定、慧对于有漏的烦恼可以压制,为什么是压制呢?虽然信精进念定慧是涅槃五根,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涅槃,但是它的本体毕竟是存在于加行道,加行道属于凡夫位。不管是五根还是五力都是在暖、顶,或者忍、世第一法位存在的。虽然加行道的修行功德比资粮道和凡夫人高很多,《现观庄严论》和后面圣贤品的时候也会学到,但是他毕竟还属于凡夫位,还没有得到无漏,所以对于烦恼只能起到一个压制性的作用,没办法断根,它是通过压制的方式来清净的。八根中剩下的三个,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对于烦恼可以断绝。见道位可以断除遍计的烦恼,从修道开始断俱生的烦恼障种子,所以已知根或具知根可以断除烦恼。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的本体是什么呢?这三种无漏根其实也没有什么单独的本体,已经在前面十九种当中包含了。无漏根有九种。后面我们还要讲,在这里先介绍下,我们可以慢慢地熟悉。首先无漏根中有个意根(一种),然后受根当中苦受是没有的,它有身乐受、意乐受再加上舍受(四种),然后再加上后面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九种)。这九种法就是无漏根的本体。只不过前边的意根主要是有漏所摄的,或者通有漏无漏。乐受、意乐受、舍受在前面可以成为染污,但是在无漏当中,也可以成为无漏自性的法。然后信精进念定慧在前面主要是属于有漏的,在后面属于无漏的。后面无漏三根的本体是属于前面的法挑出来的九种安立的。我们还要慢慢的学习到。以上有部的观点,下边看经部的观点。
此处是按照经部的观点安立的二十二根,和前边不一样。前面有讲过的就不再讲了。经部的观点是怎样安立前面六根的?“缘自境与缘一切”,“缘自境”讲到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他们只能缘自己的境,即缘色声香味触,没有办法缘其他的境,局限性很大,所以前五根是缘自境的。六根中的意根是缘一切,不单单是缘法界,还可以缘其他的色声香味触,所以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的境意根都能缘。五根是缘各自的对境。意根是缘所有一切的对境,一切所知都可以缘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缘,但此处不是从时间角度来讲的,主要是从自己的对境角度来讲,意根是缘一切的。对于自境和一切法都能起功用的缘故,安立为六根。“身体具有男女根,由此立为男女性”。此处的安立并不是像前面一样,可以起到区别男性女性类别的作用,因为像色界的众生虽然没有男女根,但是也有天子、天女的差别。所以主要是对于男性女性的本体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安立男女根的。前面有部说男根女根是有实体的,真正有一个男根的本体,也有一个女根的本体。但是经部说“身体具有男女根”,这句话已经很清楚地说明,经部并没有把男根女根别别安立一个实体或者个体的法存在,它只是身根的一部分,而且是从浮尘根的角度或者侧面来安立一个男根女根,主要是区别不同男性女性的本体。比如男人和女人的喜好不同。以前的注释当中也讲过,比如从小孩开始,男孩喜欢刀枪、打仗的东西,女孩就喜欢洋娃娃。长大之后,男人和女人喜好的也不一样,所做的事情也不相同,从很多方面可以表现出来。色界的天子、天女的表现也不一样。所以它并不是一定起到性别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性格、外貌、声音的高低强弱、体格大小的区别,比如性情,男的比较刚烈一点,女的比较柔弱一点。;穿衣服方面,男的喜欢朴素一点,随随便便过得去就行了,女的穿得很鲜艳,我们一看就知道。女的喜欢打扮,男的不是那么喜欢,稍微打扮还可以,太多了肯定就不喜欢。男的早晨起床之后,洗洗脸、刮刮胡子,很快就完事了,女的起来之后两三个小时都还在镜子前,描眉毛或者化妆,必须打扮得自己认为可以了才会出门,所以女的在家里耽误的时间特别长。在家男女居士一起生活也是这样的。女的逛街的时候,花很长的时间。男的最怕和她们去逛街,逛街的时候,女人无论买不买都要进去看很长时间,男人特别的不喜欢,买了就走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出门的时候,男的老是催,女的就坐着不动,她觉得不需要太着急。这方面肯定是性格的关系,通过男根女根表现出男女不同的性格。后面是命根、五种受根和信等五根,“同类存在具染污,以及清净功用故”。“同类存在”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这句“承许命根”,命根是“同类存在”,命根存在的必要性就是让你以这一期的生命,同类可以存在下去。受根就是“具染污”,和前面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所谓乐受、苦受具有一种染污性,让我们生起贪、嗔或者愚痴。“以及清净功用”就是信等五根,能够让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得到压制,或者逐渐清净的增上的功用,或者其他不同的如获得自在的功用。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具有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涅槃五根,内心就会逐渐地清净,就可以从凡夫道到资粮道、再到加行道,或者从加行道获得见道,获得涅槃。凭什么可以获得?关键就是有信根、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这些条件,我们才可以清净。如果不具有这些条件,我们虽然每天都想要清净,但是因缘或者根不具足的缘故,获得清净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观察内心当中,有没有对于四谛、因果、上师三宝的信心,如果我们有信心,那么是清净的信心,还是具有染污性的信心?我们有一部分道友也学习过《大乘经庄严论》,里面第十一品专门讲信心,信心中有清净的信心,也有夹杂着怀疑的信心。过段时间大恩上师要讲《大乘经庄严论》,学习到第十一品,就会了知信心有很多种安立的方法。我们觉得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了,到底是什么信心?是清净的、染污的,还是中间夹杂怀疑的?我们要分别。如果有了对四谛、上师三宝清净的信心,就有了获得解脱、涅槃最根本的条件。精进当然也需要。世间法尚且需要精进才能成办,何况出世间的法。出世间的法要和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烦恼做斗争,把这些全部消灭,如果没有精进,对善法没有高度的欢喜,是绝对不行的。正念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要对于善法时刻保持正念。如果忘失了正念,就会随烦恼而转。禅定可以让我们制心一处。智慧,不管是世俗智慧,还是缘无我的智慧,都是要具有的。以上叫涅槃五根。有了这五根,我们可以获得清净;如果没有,就无法获得清净,这方面也是讲了五根的因果关系。“于获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缘故,立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与具知根”,后面的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是无漏三根。前面属于有漏法,后面这三个属于无漏。“于获愈上涅槃”,因为从见道开始,逐渐开始获得涅槃道了,乃至于最后获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所以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是“于获愈上涅槃”这些方面起到功用。首先未知当知根安立在见道当中,见道是已经获得无漏,但虽是无漏,只是见到了四谛,还没有通过修行的方式百分之百圆满证悟,所以见道只是获得涅槃的第一步。为了获得已知根的而安立了未知当知根。因为已知根是修道,我们要进入修道,必须要以见道作为基础,所以要获得已知根,必须要以未知当知根作为基础。为了获得已知根,此处安立了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属于修道,到了修道之后,通过见道当中见到的智慧不断地串习观修,内心当中修道的智慧越来越深,对于俱生的烦恼障、以及烦恼障的种子等,可以逐渐地灭掉,所以修道位逐渐地增上,离获得涅槃就会越来越近了。所以为了获得已知根,而宣讲安立了未知当知根。然后为了获得具知根安立已知根。修道圆满到无学道,到无学道就是具知了,完完全全了解了,没有什么剩下的。因此已知根是获得具知根的基础,首先有了已知根,最后可以获得具知根。获得具知根之后是不是就完了呢?还没完。具知根是获得什么呢?是获得最究竟的涅槃。获得具知根还不是涅槃吗?涅槃[2]分两种,一种叫有余涅槃,一种叫无余涅槃。如果获得具知根,你的烦恼灭尽了,按小乘的观点来讲,叫做获得有余涅槃。有余就是你内心当中三有的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有余,余什么?剩下诸根、诸识等有漏的身心还存在,还有余,还会受它的影响产生一些痛苦等。所以阿罗汉还是很精进地修学,虽然在小乘当中,他已经没有什么可证得的,但是平时禅修、打坐还要做的。这叫做有余涅槃。最后三有的业全部消尽了之后,因缘一到,他会舍弃身心,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去世。他死了之后,因为他的心早就解脱了,烦恼没有了,只不过以前造业形成的有漏身体还在束缚他,没办法获得最究竟的自由,唯一的束缚来自于他的身心。当他去世之后,有漏的身体离开了,到了一个究竟的状态当中,叫无余涅槃。按照小乘观念来讲,无余涅槃是灰身灭智了,身体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在没有身体没有心的状态获得最究竟涅槃的果位,最究竟的解脱。没有任何束缚他的东西,轮回当中的痛苦烦恼没有了。首先是烦恼灭尽,心解脱,然后可能身体上面还会有痛苦,比如目键连尊者在被殴打的时候,他还会有些痛苦,但是当他趣入到了无余涅槃的时候,没有烦恼,不会担心下一世的投生,没有身体,没有心,也没有痛苦,什么都没有,这在小乘当中是最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当中,不起任何的心,安住在涅槃当中永远不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这个有情众生在这个法界当中消失了,从今以后法界当中就没有这个众生存在,这是小乘一种比较终极的解脱。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这样安住根本利益不了众生,而且从大乘的思想来看,还不是真正的无余涅槃,还有很多剩下的,还是有余。真正的无余是佛果,但是真正达到了佛果的无余涅槃,悲心圆满究竟,也不可能住在这种状态当中。虽然从更高的观点来看是这样,但是从小乘自宗的观点来讲已经获得最究竟的涅槃了。“于获愈上涅槃等”的“等”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未知当知根对于断除见断有增上的功用;已知根是对于断除修断有不同的功用;具知根对断除所有的烦恼具有不同的功用。前面是分别对增上获得涅槃有一种功用是无漏三根,然后还可以表现,通过未知当知根断除获得见道的见断,在修道当中有修道所断,通过已知根来断除,后面通过具知根把所有烦恼断尽,获得阿罗汉果位。丙二、根之定数
为什么安立二十二根,为什么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里也有有部和经部的观点,今天只讲有部的观点。颂词为什么要讲根之定数呢?二十二根从这个体系安立的时候,数字是决定的。众生的根基无量无边,是不是绝对是二十二根呢?大恩上师的注释也讲了,当时佛陀对某一位婆罗门观察,宣讲二十二根对于他的根基非常合适,而且这个众生也代表了一大批的众生,比如像我们这样的众生。佛陀看到了这种必要的缘故,当时对他宣讲了二十二根,这种说法对于其他的众生也有一个示范的作用,所以就在佛经、菩萨的论典当中一代一代传下来,我们现在也在学习二十二根。对于这种根基的情况来讲,二十二根的数目是决定的。为什么说是定数,不能少不能多呢?因为有些人认为,如果从增上功用的角度来讲,应该还有很多可以安立为根的。比如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无明也可以安立为根,因为无明缘行、对于产生行起到不同功用的缘故。前面说眼根、耳根可以对产生眼识、耳识,有不同的功用,无明也可以产生行,在十二缘起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无明可以安立为无明根,行可以安立为行根,识可以安立为识根,十二缘起都可以安立为根。为什么不安立为根?还有从外道的观点来看,口、手、足、私处也都成了根。以前我们在《智慧品》、 《入中论》等很多地方学习过数论外道的观点,数论外道有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当中也安立了五根,即口、手、足、私处[3]。口[4]就是舌头,可以言说,可以安立为一个根。手可以拿东西,脚可以走路,大便道是排泄的作用,小便道可以淫欲,产生乐受,都有一定的作用。这些为什么不安立为根呢?此处的回答是不单单有作用,而是有特殊的必要,只把烦恼的根本和清净的根本,和流转轮回、还灭轮回有直接关系的二十二种法安立为根。其他的虽然有功用,但是它对产生、消灭烦恼的作用不明显,或者有一些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心之所依彼差别”,“心之所依”是六根,也就是我们的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的所依是六根。众生具有眼根、耳根等,六根是众生的根本,属于根本性的东西,是众生实体的基,成为心识的所依,所以它属于根本存在的东西,一定要安立。或者六根也是染污的基,最后也是解脱的基,所以必须首先安立六根。“彼差别”是具有六根的众生通过男女根来安立差别。虽然都具有六根,但是我们要辨别男女,所以为辨别具有六根众生类别的缘故,安立为男根、女根。“留存”,留存就是命根。虽然具有六根,但是如果不能留存在世间,也没有办法,安立不了,所以为了让众生留存在世间当中,六根要在世间延续,必须要有命根。命根是让众生留存的。“以及增烦恼”是身乐受、身苦受等五种受,它是生烦恼的。六根增上就是在六根上面增上烦恼,或者五种受能让具有诸根的众生生起烦恼、增上烦恼,属于烦恼的本体。“资粮”安立为信进念定慧五根,可以成为我们消灭烦恼的资粮。信进念定慧可以积累资粮,成为获得涅槃的基础,可以消灭烦恼获得解脱,因此安立为五根。“清净[5]”能够清净烦恼,把烦恼清净之后,最后可以让自己的六根完完全全的清净,没有烦恼的影响和染污。“资粮清净尽彼数,如是诸根亦复然”,这些根或是生起烦恼的次第,或是清净烦恼的次第,通过基、本体、助缘,或者资粮等方面安立的二十二根。所以其他的口、手、足不安立为根,对于根本性烦恼和清净的基,或者自己本体的数量方面没有真正增上关系。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们具有根的一部分作用,但是安立二十二根是有特殊的必要,尤其是怎么漂泊轮回,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是最关键的。佛陀虽然是遍知,可以了解所有的法,但是佛陀所宣讲最主要的法,就是四谛法要,里面包含了最主要的东西——轮回的果和轮回的因,获得解脱的果和解脱的因,不外乎就是这些。众生处于什么轮回的状态,然后众生的轮回是通过什么因缘导致的,讲了苦谛和集谛。然后说痛苦可以灭掉,讲了灭谛,让众生对灭谛产生希求心。然后说要获得灭谛,必须要通过道谛来灭除集谛,所以宣讲了道谛,这是解脱的因果。因此佛陀主要通过四谛来进行表示的。虽然佛陀也知道其他无明、口、手、足等有增上的功德,但是为什么只是安立二十二根呢?这里只是把众生流转轮回的最根本、最主要的东西安立了。其他的也可以安立为根,但是在所有的根当中,把最主要的摄集在一起安立为二十二种。解脱的方面、轮回的方面,生烦恼的,清净烦恼的、资粮、清净的本体全部包括在内,安立二十二根。它是有一定必要,不是随随便便的,不是佛陀讲漏了很多法,这个也是根,那个也是根。虽然佛陀是遍知,但是为了安立这种必要性的缘故,只是制定了二十二根。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讲得太多,一般的众生也是没有办法接受。众生的智慧、时间、精力都有限,如果讲二百二十种或者两万种根,讲是讲了,我们谁能记得住?谁也没有办法了解。所以以不多不少的方式进行安立,我们既了解它的核心,又能知道修行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佛陀的遍知真是不可思议。来了一个有情一祈请,佛陀就给他讲一个法,完完全全随他的根基讲,讲完之后法放在这里永远不会变化。我们现在拼命地学习、领悟、消化,还是很费劲的。大菩萨可以把佛陀讲的意义写出来。佛陀以没有任何造作的方式宣讲佛法,二十二根只是其中一个法而已,《俱舍论》中的法都是从佛陀的智慧流露出来的。佛陀的智慧的的确确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我们学佛,发誓成佛,佛陀的智慧、佛、佛果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佛?我们也要想,这不是现在我这个凡夫的分别念能够了解的,现在我的智慧差的非常远。不要说和佛陀相比,就是现在我们学习《俱舍论》还是比较费劲的,所以还是需要不断的发菩提心,不断地积累资粮。现在有很多积累资粮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听闻、思维、修行的方式积累资粮,可以通过长期发心的方式积累资粮,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积累资粮。现在我们离成佛还很远,打开自己智慧的因缘显现上还不具足。前面讲了,整个佛法都是因果之道。具有什么样的因缘就会具有什么样的果。如果我们的智慧没有打开,我们的心灵没有获得解脱,果没有显现,肯定是资粮不具足的缘故,如果因圆满,果一定会圆满。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智慧方面多去观察,该听闻的听闻,该思维的思维,该修行的修行,智慧资粮我们要尽量去圆满;另一方面福德资粮,我们也要尽量圆满。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机会,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心中就会麻木,有一种疲倦,不想再做,做的时候也是很勉强去做,这时浪费了很多可以提升我们福德资粮的机会。既然我们在做,就发一个清净的心,把它做好,然后通过自己所学到的菩提心,或者空性等,为了成佛、度化众生的心摄受我来做这个事情,那么这个事情本身就能成为自己增长无穷福德的因缘。我们每天这样做,福德不断地增上,内心不可能不发生转变。我们的心态,对空性、法界的法义比较细致广大的认知,逐渐也会有所增长。所以福德一增上,智慧也增上了,我们的罪业,烦恼也会减少。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现在我们学习还是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趣入,一方面该学习的学,另一方面对于平时积累福德还应该重视。现在我们的福德不是特别多,多得已经装不下了,自己相续当中的福德开始溢出来了。其实还差得很远,如果真的溢出来,我们现在肯定成为一个圣者了。现在每天都在修,但没有什么动静,说明肯定还差得很远。不管怎么说,很多人自己都能找到一个积累福德方法,如果已经找到了,就应该尽量去做,作为我们成佛,或者度化众生的最根本的因。如果有正确的意乐发心,果慢慢就会积聚。现在我们一方面在求学,一方面也是在积累资粮。我们应该了解这些问题,学习论典、修行法要,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时间长了,没有什么消息,没有获得改变,我们会稍微疲厌,这不需要,如果真正懂得了因缘的法则,就会知道我们没有现前果,没有现前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因还不够。我们还是要继续去做,什么时候因具足了,心态会自然改变。因一具足,果自然就得到了。如果因不具足,我们天天求果,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是肯定得不到,因为因缘不到,果一定得不到的。所以需要一定时间,不断地累积,最后可以逐渐的转变,这个问题也需要了解。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1]比如投生在人道当中,人就是一个同类。人道中有一样的头、手脚等。 [5]参考《俱舍论释》,信等五根为清净的基,未知当知根等三根为清净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