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每日箴言Ⅲ(19)|性本善,如何以推理得出? Back

每日箴言Ⅲ(19)|性本善,如何以推理得出?

求学足迹 2024-02-26


DAILY MOTTOES






愿您与智者的心意同呼吸

Pray to your Guru with uncontrived, fervent devotion.

每日箴言Ⅲ(19)


汉地历来对人性有不同的说法。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就像湍急的水,可以往东流,也可以往西流,同样,人依靠种种因缘,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跟桀纣一样,君子与小人一样,都是天生性恶。贤劣的差别,只是后天环境对人性的改造。

汉代思想家扬雄认为,人性本是善恶混合,修善则成为善人,修恶则成为恶人。

这三种观点,如果以智慧来分析,都不太合理。为什么呢?首先,用水来证明人没有本性,这个比喻很难成立。因为水向东或向西流淌,只是在讲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本性应该是像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一样,是一种本质的东西,所以水流的比喻不太合理。

第二种认为人性恶,但可以变成善,这种说法也不对。所谓“本性”,应该是没办法改变的实体,如果真的是恶,又怎么可能变成善?灌输再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变成善人。

第三种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那么这种混合,是水乳交融变成一体呢,还是各自分开的?如果是分开的,就不叫混合;如果是一体的,本性怎么可能在同一时间又是善又是恶?变成善人的时候,恶的成分到哪里去了?变成恶人的时候,善的本性又去了什么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说人性本无、本恶、善恶混合都不合理。合理的观点应该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用《三字经》来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来是善的,但因为受环境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习气各不相同。


——2013年11月31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