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13课 Back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13课

 


1.具四轮人身之理。

足四轮人身(依止顺境、依止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是修行解脱道、修习佛法的最好助缘。如果能获得四轮人身,也体现出暇满人身难得的自性。

2.总说四轮。

身处随圣之境地,

依于殊胜之正士,

己发宏愿积大福,

此四大轮汝具足。

第一轮:圣之境。

A.寂静之处所:意思是我们要依止一个寂静的、比较适合修行的地方,远离让人产生烦恼、嘈杂喧闹的恶劣环境。寂静的环境使自相续容易生起圣道,所以叫做随圣之境地。

B.依止顺境:主要是侧重于身份的角度,有些讲记中说“得到人身才是身处顺境最好的所依”,因为有了人身才会有解脱的机会。

C.人身是最适合修行的:人道是苦乐参半的相状,一方面是方便认知轮回的痛苦,另一个方面有人类的善趣所依身,不至于痛苦太过剧烈而使得心相续没办法安住在解脱道。

第二轮:依止殊胜之正士。

指依止殊胜大德、具相的善知识和善道友。

A.依止殊胜的上师的功德:

想要修行圆满,完全靠自力是有困难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能够成就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依止殊胜的上师、有上师的引导。

B.善道友的功德:

善道友带给我们的都是对法的意乐,对法正确的见解,可以让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不退失。在我们遇到违缘时,善道友会是一个很好的助伴,以互相扶持的方式继续在菩提路上前进。

C.用智慧去观察具相的善知识、善道友:

首先要知道善知识及善道友的法相,然后用智慧去观察。如观察力不够或者难以抉择时,只是用分别心找感觉,这不是作为依止的根据或理由,是不牢靠的,依止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和善道友。世间人常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般的凡夫修行人,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周围的道友贤善,自然会往好的方面引发出功德,如果我们周围接触的人、环境不是特别如法,自相续会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本来有的一些善法功德容易泯灭。

第三轮:“己发宏愿”。

指我们一定要发誓利益众生,不管行持任何一个善法,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属于宏愿。(可回向:愿众生或者自己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成就佛果,为利乐有情而发愿。)

A.缘起法则不可思议:一切万法都是住在因缘上,虽然我们目前不具有真正断烦恼的修力,以及利益众生的功德和能力,但是发如是愿最终一定能现前如是果,所以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就如同佛的心子一样,必定会得到佛力加持,未来世会现前成佛。

B.谴疑:凡夫相续中充满烦恼,真会有成就佛果和具足利益众生的能力吗?(以比喻阐述缘起法解除疑惑)

【比喻1】有些经教中说,太子在孩童时期,丝毫不具足治理国家、成办道业、使民众安居乐业的能力,但是国王会作加冕仪式,认定小太子是未来掌政国家的君主,这个比喻与我们发宏誓愿有相通性。虽然我们目前不具备利众的能力,但是通过发愿会得到佛的加冕(加持),从这一点上可以相似的理解发宏誓愿的作用力。

【比喻2】佛经里面曾用一种树作比喻,树冠非常庞大,枝叶大概能够覆盖五百由旬,虽然树的体积庞大,但是其种子只有芥子大小,由最初的一个比芝麻还小的种子发芽、成长,最后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从世间现量的角度来讲,一个微小的因缘可以成就为度众生而誓求佛果的果报,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C.归纳:

我们所做善法体现在平时的点滴中,包括闻思修行的积累、发的善心、上供下施等一些微小善根。行持每一种善法时,都应发广大的誓愿,把善根回向在宏愿当中,如是因感召如是果,最后所成就的果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真实不虚的。

第四轮:“积大福德”。

修行人培积福德与世间积累福报,在理解上是有区别的:

A.世间福报:主要是指世间受用圆满,钱财富足。

B.出世间福报:今生遇到了具相的善知识,遇到殊胜的大乘佛法,有闲暇能够修持佛法,有因缘去利益众生。在整个修道过程中具足顺缘,对法的信心不退况,遇到比较好的善道友等,还有学习时产生相似的正见,这些是我们修行过程中的资粮,通通称为福报。

C.世间福德:不完全是指受用圆满,还包括具足七德善趣。(种姓高贵,相貌庄严,具有福德,具有贤善人格等)

D.出世间福德:培积广大福德,实际上讲到的是和信心、慈悲、智慧、精进等等有关系,整个修道过程当中,要想修行能够持续下去,能够圆满,一定要培积福德。

E.培积福德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发心清净。大家都很喜欢供养上师三宝,但是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众生,总觉得对这种普通的凡夫帮不帮都行,实际上是上供下施都要有的。关键是我们那一颗非常清净的、利众的发心,如果能摄持,任何一个微小的善根都会产生非常深厚的福德。使得我们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具足顺缘,不会出现夭折的问题。

3.分说依止善知识。

依止真实善知识,

梵行圆满能仁说,

是故当依诸大德,

依佛多士得寂灭。

真正的依止。

真正的依止是对善知识的教授依教奉行,而依止的界限则是以法来连接的。如果没有得受正法、行持正法,光是呆在善知识跟前,这不叫真正的依止。

让善知识生欢喜的方式。

常用的方式有:财物供养、承侍供养、法供养。

依止善知识之功德。

我们依止真正具相的善知识,就会修持解脱道,相续中的功德及度众的能力就会逐渐得以圆满,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

依止善知识之必要。

如果不依止善知识,靠自己的分别心、智力及精进力想要解脱是相当难的。我们可以看《大藏经》、去阅藏、去学习论典,但是真的能了达佛经的密意吗?佛经浩如烟海,把八万四千法门归结在一个窍诀当中,在座垫上面完整的去修习,这些方法没有善知识引导是很难挖掘出来的。

善知识引导我们趋向解脱。

因为善知识是过来人,知道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走。

我们对善知识不要产生怀疑和邪见,如果我们自己的感觉是对的,何必现在还当轮回的众生,对于已经走过解脱道具有证量的具相善知识唯有信任。

依师之次第。

依止善知识首先需要观察,不能操之过急;第二步是要恒常依止;第三步是如理如法地依止。这几个关键点都很重要,善知识相续中的信心、智慧、悲心、度众的善巧方便等功德就像宝瓶灌顶一样,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

《前行》里面举过一个例子:玛拉雅山上有一片檀香林,普通的树枝是没有香味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檀香林当中长年累月地去熏染,再把它拿出来的时候,普通的树枝上也会沾染这种檀香的香味。

所以,在整个修道过程中,善知识始终就像明灯一样,引导我们入门,引导我们走整个过程,最后将我们安置在解脱地。我们所有的成就一定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

依靠对上师纯净的信心而成就。

A.从念修净土法门的角度,阿弥陀佛是我们主修的本尊,也可以叫本师,也是我们所观修的主要对境。我们首先要了解净土的功德并对这样的法门的产生信心,然后通过念修净土法门而使得自己在即生中得到成就。我们要懂得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净土法门如何去修集,最终的成就还是凭借对阿弥陀佛无比的信心成就的。

B.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来讲,对无上大圆满的法和传密续的根本上师要有无与伦比的信心。在内外因缘的加持下,(内因缘属于自己对上师有无与伦比的诚信心,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外因缘是指自己金刚上师的极大加持力)再加上大圆满直指的窍诀,内因外缘聚合之后,就可以现前实相,这是有教证可依的。

世俗当中的法是可以依靠分别念而获得,而胜义当中的成就是依靠信心而获得,用分别念永远无法证得无分别智的圣者不可思议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但依靠对上师的信心,祈祷的力量是可以获得成就的。

【反思】作为末法时期的后学弟子,我们不要一味的对善知识的显现进行挑剔,而应该从我们自身去反省,是否符合弟子的相。

4.思维远离违缘八无暇之理:

执持邪见转旁生,

投生饿鬼堕地狱,

无有佛教于边地,

转成痴哑野蛮人,

长寿天生任一处,

此等即是八无暇,

远离此等得闲暇,

为不转生当精进。

总说没有机会修行善法的八种无暇,无暇就是没有闲暇,没有机会值遇到正法或者修行正法。

我们不需要八处全部具足,只要是沾到任何一处,就没有闲暇的机会值遇三宝,值遇正法,修持佛法,所以把这八处称之为叫八无暇。“此等即是八无暇,远离此等得闲暇”,只有远离了这八处,才有可能得到闲暇的人生。“为不转生”为了让我们不转生在八无暇处,现在应该精进地修法。

5.略说轮回过患。

智者于此求不得,

病老死等众多苦,

根源轮回当生厌,

亦应倾听彼过患。

①乐行国王福报深厚并且是以佛法治理国家的一个贤明的君主,也要感受病苦、老苦和死苦,也要感受亲人的背叛,亲情冷淡的痛苦。

“当生厌”我们细细的去思维病苦、老苦、死苦的感受,还有轮回中时刻都会遇到的不遂人意的、不顺心的种种痛苦,这么多的痛苦主要的根源就是因为轮回。

②有情都有避苦求乐的天性,对痛苦会有厌烦心、憎恶的心,如果不想感受这些痛苦,那么就要断除轮回。我们要去仔细思维、去体会这些痛苦,才会对解脱产生真正的兴趣,产生希求解脱的动力,要穷此一生好好修行。

6.亲怨不定故不可信赖之理:

父转成子母成妻,

怨敌复次成亲友,

是故流转轮回者,

无有少许确定性。

①此偈颂侧重点是要我们放下压制、攀亲、嗔怨的执著。

②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在名言现相中,该取还得取,该舍还得舍,(在家人应去负自身本应该负的责任,借用佛经中的教证、教言来给自己开脱是很不如法的。)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孩子、亲友、父母作为观想、饶益的对境。在菩提心的修法当中,不是去观父母曾经做过自己的怨敌,孩子是自己的怨敌转世。而是去观父母对自己的恩德,从父母恩重难报的角度去思维,这样可以使自相续生起大悲心乃至于生起菩提心。这个修法是具有善巧性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编辑:定解G01

审核:定解D17

   定解G27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