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9课-重点&难点&脉络 Back

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9课-重点&难点&脉络


本课重点




(一)课前开示


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无嗔阿阇梨,应长期依止


(1)若重视这个法本,修行必定成功


A. 理:

a. 带着总会翻看: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b.《前行》的特点必定使你受益。

● 教言必定改造你的相续;

● 法本无嗔不会让你生烦恼。


B. 例:

a. 顶果钦哲仁波切:灌顶仪轨都能背诵下来的上师,随身携带《前行》,每日翻看几页;

b. 意科喇嘛: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

c.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25遍。


C.修行人的责任

● 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

 在家人: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


(2)建议


● 随身携带《前行》法本;

● 将《前行》教言融入自心。


(二)总结依师前后之行为


1、依止前观察


(1)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观察其是否具足法相


● 若是具相上师,则以三喜承侍;

● 若不是具相上师,则不去依止。


2、依止后观清净心


(1)依止后应观清净心

 依止后,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2)依止后观上师过失的过患

《君规教言论》:“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麦彭仁波切


(3)广说观清净心

● 大德于自己的世间老师尚且恭敬

● 于出世间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清净心

以鸠摩罗什之公案教诫行人于师当观清净心


3、再再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匆忙依止可能造成事后进退两难


(1)不观察匆忙依止,后发现上师行为不如法,自己又不能观清净心,此时进退两难:

● 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

● 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2)这种情况上师也不方便回答如何抉择。


(三)重点宣说观察上师根本之标准:菩提心


1、观察大乘上师的标准可归摄在其是否具有菩提心中


(1)具有菩提心之必要


a. 正面

若是具菩提心之上师,其所传法会与大乘道相关,也会成办弟子解脱利益。

● 《大宝积经》:“菩提心者应可亲近,为诸智者所称赞故。”

● 《水木格言》:慈爱饶益士前,自然集聚众人。


b. 反面

若是不具菩提心之上师,不但自己被束缚于世间八法,其所传法最终还是落于现世的利益中,根本不会成办弟子今生来世之利益。

● 《大宝积经》:不亲下劣人,见不正直者,见已当远离,犹如避毒蛇。


c. 教诫

① 自己当具菩提心

若具有菩提心、利他心,在弘法利生事业展开时,自然能够平息争议、诽谤等违缘。


② 当依止具菩提心之上师

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讲的显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给人种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没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更无法让弟子相续中得到这些功德。


③ 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或仅具有相似菩提心之上师

● 具菩提心其实是很高的标准

对比我们自己的“悲心“来说明:菩提心的根本是四无量心,仅就悲无量心来说,我们自己的“悲心”仅仅限于围绕着“我”和“我所”的对境,根本算不上是“无量”;而菩提心则是基于四无量心才能生起。

● 不应依止具相似菩提心的上师

仅是口头上说“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内心并无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 不应依止不具菩提心的上师

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再善妙,威仪非常如法等也没必要去依止。


(2)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之困难


a. 通过外在形象难以观察是否具足菩提心

● 真正的大德会隐蔽自己的功德

● 骗子装模作样、投其所好的欺诱方法很高明


b. 可以通过其弘法利生的行为来比量推测其是否具足菩提心

● 《十地经》:“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


c. 保险的办法: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2、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1)为何要依止具有宿缘的上师

● 上师很难辨别真伪,而具宿缘的上师不需要观察;

● 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


(2)如何判断是否为自己具宿缘的上师

a. 判断方法

●  外相:闻名见形时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

●  内心: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


b. 举例: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上师


c. 这种判断方法有风险

● 风险:刚开始闻名见形时激动不已,之后又开始打官司。

● 建议:不要盲目追求外相和内在感觉


(3)值遇上师的影响因素

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 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

● 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


(四)观察后依止上师


1、依止后的心态


(1)清净心

对于为自己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2)信心

a. 应取

● 心:“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

● 行: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


b. 信心的功德

● 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2、修学上师之意行


(1)何为修学上师之意行

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


(2)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合理性(必须性)

● 世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 出世间: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3)修学上师之意行的标准

要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与上师一模一样,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尽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4)如何修学上师之意行

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9-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关于师徒关系的建立

 

(一)涉及到的原文


1、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2、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且不说赐予密宗灌顶、窍诀、教言,就算是传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师,对他也要毕恭毕敬。倘若肆意毁谤,你一百世都会转为狗,之后再不断投生为乞丐、妓女等低劣种姓者。


(二)到底怎样才算是师徒关系


 1、疑问

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读了某位僧人的微博、编著的书籍等,这是否算得到了法恩呢?如果我不恭敬他,会不会变成狗?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我轻易不读书、也尽量不接触出家人比较安全?


2、师徒关系的标准


(1)建立师徒关系的标准

通常而言,师徒关系的建立有3个条件:


a. 传法者进行传法;


b. 听法者具有接受的意乐;


c. 确实接受了法的传授。

● 如果行者虽没有在某位大德面前直接听法,但通过祈祷某位大德证悟了心性,那可以理解为获得了了义心性法要的传授,也具有师徒关系,比如在定中接受灌顶、传法或者印持,比如法王如意宝与麦彭仁波切。

● 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笔录》中云:“是上师与非上师,界限并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听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为上师。”


(2)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的情况

a. 某位维那师领唱一些仪轨,但不具有传法的意乐,大众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所以维那师不会因为领唱而成为大众的上师;


b. 旁听某道友讲考,该道友没有传法的意乐,听闻讲考者也没有依止得法的意乐,不会建立师徒关系;


c. 在许多情况下,辅导员进行辅导的时候,如果学员没有依止得法的心态,也不一定建立师徒关系,可以理解为共同学习。

● 但从对方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的角度,还是尽量要持有恭敬心和感恩心。


(3)特别的情况

a. 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在灌顶现场,但是弟子有强烈的意乐、灌顶期间一直比较专注同步听闻,通过大德的特殊加持,弟子同样可以得受灌顶;


b. 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在灌顶现场,但是弟子有强烈的意乐,灌顶期间一直专注祈祷,虽然不能同步听闻,但是通过大德特殊的加持,弟子同样可以得受灌顶;


c. 某些时候,弟子虽然没有明显的得法的意乐,但通过大德的特殊加持,也可以得受许多法要乃至灌顶等。


(三)求救:依止了不如法上师怎么办?


鉴别“不如法上师”是不是自己的邪见而区别对待


a. 如果是自己的邪见认为不如法,就要对治邪见;


b. 如果确实依止了邪知识,那在内心不舍弃的情况下,身语上可以柔和的保持一定距离,要避免言语诋毁和正面冲突。  


(四)如何观察上师


1、密宗观察上师有三个步骤


(1)远处打听

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有没有慈悲心、禅定以及智慧等等,这是初步的观察方法。


(2)近处观察

到他附近,亲自观察他的所有行动。


(3)直接接触观察

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仔细观察。


2、城市中的居士如何抉择


(1)城市中居士的困难

a. 没时间;

b. 没有观察条件;

c. 在前两种前提下,又想听闻、修持密法。


(2)如何解决

就只有到藏地去,依止为众人所公认的那些高僧大德,在他们座下接受灌顶。得到灌顶后,再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修法。得到修法传承后,回到家里实修。将得到的修法全部修好以后,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然后再回家修,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实际而又可行的。


● 虽然藏地和汉地天各一方,来回奔波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也只有克服,在没有其他办法之前,我们只能选择这条路。


(五)如何值遇真正的上师


1、调整你的动机与发心

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你的发心是什么?首先,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警惕一下情况:

a. 寻求政治上非常具有影响力或非常富有的导师;


b. 混杂了对于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c. 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你身体里的某种荷尔蒙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

● 许多情况像是这样:这位上师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因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气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如此种种!


(2) 最适切的动机:寻求证悟的心愿才是主要的

注意,寻求证悟还包含了许多事!最主要的就是出离心。


● 如果你在寻求一位上师,至少智识上你必须明白轮回的或世间的生活没有价值。基本上,你必须改变你整个价值观系统。当你从世间的生活中还看见些许价值,你就不是在寻求证悟,至少不是真正的证悟。也许你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或暂时性的证悟,但那并非真正的证悟,因为你依旧被俗世的生活所吸引。

● 看清楚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原因是,当寻求证悟成为你主要的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到一位真的能够向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心中有数,你追求的是证悟,所以当你寻求上师时,迟早会找到能够带给你证悟的上师。


2、修整其他的条件


(1)依据:实际上,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


(2)如何修整其他条件

● 忏悔

● 祈祷莲师

● 供养

● 为此发愿回向


二、关于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菩提心


(一)涉及到的原文


1、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么上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是利益众生。因此,观察上师的一切要点,皆可摄于观察具不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如果相续中遍满菩提心,那么无论装束等如何,是出家或是在家,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也应该依止。就像钦则益西多吉,拿着枪在弟子面前“啪啪”乱打,就能令结缘的众生当下证悟无我空性。但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话,法座再高、给他献的哈达再多也没有用,人民币多多有了也不是什么法相,我们千万不能去依止。


2、当然,这种菩提心并不是相似的菩提心。有些人看众生好可怜,就闭着眼念“但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口头上说得挺好听,看起来也特别慈悲,但人有时候是很狡猾的,内心中有没有这种境界很难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离心、厌离心、(专心修法以及威仪等)再善妙,一直都闭目打坐,威仪非常如法,天天过午不食,走路特别注意,生怕踩死了路上的小虫……我们也没必要去(也不可)依止。因为随学上师不是只学他的身体姿态,而是要得到他内心的证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师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观察他的境界。


(二)何为“真正具有菩提心”


1、菩提心的分类


(1)总说

菩提心根据相续产生等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


(2)详说

a. 从发心本体分:

按照《涅槃经》的说法,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 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 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b. 从地道界限分:

《经庄严论》也讲了四种分类——信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障发心。

● 胜解行发心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

● 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发心是清净意乐之发心;

● 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的发心是异熟之发心;

● 佛断证圆满了,叫断证发心。


c. 从心力分:

菩提心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 如国王之发心:国王首先要摧伏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先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 如舟子之发心: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船客同时趋达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 如牧童之发心: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就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d. 其他分类:

《现观庄严论》:通过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种比喻,宣讲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种分类。


2、“真正的菩提心”的标准其实很高


(1)理上分析


A. 资粮道的菩提心是无伪的愿菩提心:即真实且没有修饰的菩提心。


a. 入于资粮道会以方便和智慧守护根门

● 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这叫以智慧来守护根门。


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能少造很多业。


● 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

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


b. 资粮道行人愿菩提心的特点:

● 不需要通过勤作: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还需要通过忆念众生苦、菩提心的功德等勤作才能发起。

● 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不会因为时间、地点、自己的身心状况等情况而有所改变。


c. 但从显宗的角度,凡夫菩萨在资粮道位尚有误入歧途的退转的可能,有菩提心刹那退失而造业堕恶趣的情况存在。


B. 加行道的菩提心趋于稳定不退转

● 忍位才不堕恶趣、永不退转;

● 按传承上师的讲法,有无伪菩提心的人绝不会堕入恶趣;

● 由此推测,加行道的行者菩提心稳定不退转。


C. 见道行者已属于胜义菩提心


(2)从上师讲记分析

上师讲记中在讲到此处时,开显道“即使穿得破破烂烂,每天一边传法一边喝瓶五粮液,我们也可以接受,”并且以钦则益西多吉作为例子,从戒律角度、传法者要求、钦则益西多吉成就等多方面来分析,上师提到的“真正的菩提心”之人至少是得地菩萨。


a. 传法者要求:

● 获得了暖相、但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 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b. 钦则益西多吉:

● 钦则益西多吉尊者是藏地富有盛名和威望的大成就者,被公认为是智悲光尊者的化身,华智仁波切的上师。


参考资料:《入行论讲记》、《慧灯之光》、《如何寻找自己相应的上师》(宗萨仁波切)、《入行论生西法师辅导》、《钦则益西多吉密传》、《前行广释》、《前行备忘录》、智悲论坛辅导员A相关问题答复、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9-定解B18-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79课讲记脉络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