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应该怎么过? Back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应该怎么过?

有温度的鬼节——盂兰盆节日指南



节日缘起

一、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是源于佛世时的印度,因为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地面上有很多昆虫,要出去就会踩死很多昆虫,所以佛陀就制下一种叫“结雨安居”的制度。因此,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拖钵,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印度的天气分为热天、雨天和寒冷气候。当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结雨安居”的季节刚好是中国的夏天,所以在中国就有“结夏安居”。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大众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有许多人因而证果成就佛道,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很殊胜的日子。


【佛陀之三欢喜】

一欢喜: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二欢喜:解夏自恣法後,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於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三欢喜:佛闻解夏後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二、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三殊胜》




民间习俗

一、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二、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三、河灯度孤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放河灯的目的,是为鬼道众生普渡与祈祷。




盂兰盆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读诵佛门孝经《盂兰盆经》七遍

“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盂兰盆经》又称为《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西晋竺法护译。自梁武帝后所行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有益于民间之孝行,故该经堪称佛门另一大“孝经”。该经虽只有八百字,但历史上注疏就有六十多种,可见流通之广、地位之重。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门中“大孝之大孝”

要知道,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这一世,对父母的孝顺,也不是给他们一些钱,经常去看看他们,就可以了。从长远来看,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就像《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所言:“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莲池大师也讲过:“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子女才能成就孝道。莲池大师还把孝分为三种:孝、大孝、大孝之大孝。其中“大孝之大孝”,就是令父母永远离开痛苦、获得快乐,这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也是出家后可以给父母带来的。


因此,作为子女,自己一定要多行持善法,同时,尽量劝父母不要杀生、行善断恶,这样对他们生生世世的安乐才最有利。所以,从各方面来了解佛教,这一点很重要!

——《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演讲》



二、供养僧众

依靠佛、法、僧三宝造的恶业,是一切恶业中最大的,而且大多数是现世现报。假设今生没有报,它是顺次生受业,死后必定立即报。相反,供养三宝,哪怕只少量供养,也会培植广大福德。


特别是,与供养佛陀、佛法相比,供养僧宝的功德更大,因为僧宝总集了三宝。


如果供养佛像、舍利塔等,虽有供养的功德,但没有享用的功德,而供养僧宝,既有供养的功德,也有享用的功德。哪怕是供养微薄的资具、食用的一口食物,基本上今生就会成熟果报。而且,并不是今生受报后就完竭了,直至没成佛、没证觉之前,一直会出生广大的果。


僧宝是积福的圆满福田。若能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供养,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有意想不到的功德利益。

——《不忘》


三、回向众生

我们行持善法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当然,有时候专门超度一个众生也可以,比如你梦见死人后,把他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一些《金刚经》、作一些佛事,然后进行回向,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三殊胜》

推荐阅读:

尽孝道 荐拔超度——中元节鬼节特刊

地藏菩萨修法仪轨
索达吉堪布生活和翻译的人生感悟
《四臂观音修法•如意宝珠》传讲——挪威UC双语开示
入定、出定的简单修法——第五届世青会禅修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