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一、宣说之必要
1、学习殊胜大乘佛法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1)以喻说明。
2)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2、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
二、释题:二规教言论
1、二规,就是佛规和人规。
2、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3、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三、宣说正文
甲一、初义
乙一、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1、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2、以教证宣说忆念文殊菩萨的功德。
3、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乙二、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1、明辨应赞处。
2、获得应赞处之次第。
3、不得成功之因。
甲二、论义
乙一、世间行之类别
丙一、总说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1、世间行为之分类:
▶ 高尚的行为。
▶ 卑劣的行为。
2、苦乐之因果。
3、以公案说明因果无欺。
4、除此二种之外并无中等行为。
丙二、别说高尚行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高尚行为之分类:
▶ 下品:世间的高尚行为。
▶ 上品:出世间的高尚行为。
2、佛法的高深境界建立于世间人规基础之上。
▶ 教证。
▶ 比喻。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3、上中下三品完全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4、对上中下三等人,人们有不同的对待。
乙二、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
丙一、略说世间苦乐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1、凡夫与圣者之别: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2、希求安乐并非都能如愿以偿。
3、众生由于业力不同而有苦乐的不同。
丙二、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
丁一、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
戊一、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1、 世间痛苦的表现。
2、痛苦之因。
3、快乐之源。
4、重申宣说本论之目的。
一、宣说之必要
1、学习殊胜大乘佛法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 以喻说明。
▫ 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
▫ 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 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2、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
二、释题:二规教言论
1、二规,就是佛规和人规。
2、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3、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三、宣说正文
甲一、初义
乙一、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1、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 出世间智慧: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
▶ 世间智慧: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
2、以教证宣说忆念文殊菩萨的功德。
▶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 《大忿怒续》中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 《宝积经》十五品《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 《释尊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3、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乙二、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1、明辨应赞处:
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
2、获得应赞处之次第:
▶ 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
▶ 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
▶ 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
▶ 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3、不得成功之因:
▶ 没有圣天和世德,因而无法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不成功、不顺利的原因,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
▶ 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
甲二、论义
乙一、世间行之类别
丙一、总说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1、世间行为之分类:
▶ 高尚的行为: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
▶ 卑劣的行为: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2、苦乐之因果:
▶ 行为是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
▶ 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就像已经服用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
3、以公案说明因果无欺:
▶ 印光大师所讲江南双胞胎中的老二因贪执美色即生获报。
▶ 出家人滥用僧财,得怪病、遭抢劫、变疯癫。
4、除此二种之外并无中等行为。
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
丙二、别说高尚行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高尚行为之分类:
▶ 下品: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
▶ 上品: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是从佛法上安立的。
2、佛法的高深境界建立于世间人规基础之上。
▶ 教言: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比喻: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3、上中下三品完全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 恶人即使获得官位、没有功德的人即使被尊为法师,也不能持久。
▶ 贤善的人身心快乐,众所恭敬。
“甘丹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
4、对上中下三等人,人们有不同的对待。
▶ 赵州禅师对赵王、将军待客之道不同的公案。
▶ 印度大悲上师迎接法王如意宝的公案。
乙二、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
丙一、略说世间苦乐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1、凡夫与圣者之别:
▶ 世间上的凡夫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
【教证】佛陀在经中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 只有圣者或者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
【教证】《华严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2、希求安乐并非都能如愿以偿。
▶ 一方面,因为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多痛苦。
▶ 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关。
3、众生由于业力不同而有苦乐的不同。
▶ 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获得无尽财富。
▶ 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
归根结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丙二、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
丁一、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
戊一、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1、世间痛苦的表现:
▶ 身苦: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
▶ 意苦: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
2. 痛苦之因: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3. 快乐之源:如果自己行为高深如法、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4. 重申宣说本论之目的: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
1、 修行之次第。
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2、高深的佛法境界建立在世间法基础之上。
▶ “世法即是佛法根。”
▶ 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3、世间苦乐的来源。
▶ 痛苦之因:这些苦乐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 快乐之源:如果自己行为高深如法、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非人】
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度四摄】
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瑜珈行境】
止观双运的境界【生西法师 语】
【神通神变】
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1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意思是: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P4)
2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意思是: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P5)
3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意思是: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P7)
4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意思是:上品的高尚行为是圣者之道,是从佛法上安立的;下品的高尚行为是世间的法规,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P9)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P11)
5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意思是: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P12)
6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意思是: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他的士夫没有其它的所求之事。(P15-P16)
7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意思是: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的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P18)
8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意思是: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P19)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