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20)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20)

求学足迹 2021-04-10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乙二(迷理)分二: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丙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


现在广说迷乱之基与迷乱之理:


心性无变圆成实,法身然以无明执,

所生遍计之串习,迷现不净依他起,

执著心境自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

将证不变心性义,修道无倒圆成实,

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


唯识宗论典中宣说了三大宗义,即遍计所执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一)遍计所执法包括相成就遍计与差别遍计两种。


相成就遍计:指不存在本体仅以分别念假立的任何一法,如兔角和所谓的“我”。而且,也包括所谓的劣宗与某某事物的名义由心安立的一切法。为什么呢?例如有人被取名为狮子,然而寻遍其身体各处也无法得到此义。所谓的义共相也仅仅是心安立的,口中所说的(名言共相)和心里所忆念的(义共相),在真实对境中并没有自相,就像火的声义一样。    


差别遍计:在迷乱者前暂时显现的器情、苦乐、蕴界处等种种相,这一切实际上都不成立,如同迷乱心前所现的梦境一样,因此称为差别遍计,因为它们从本性上讲皆不存在,同时显现于迷乱者面前,由于是增益的缘故而称为遍计。《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遍计法,无而迷心生。”   


(二)依他起也有两种:即不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


不清净依他起:是指现于各自根门前的一切迷乱显现,诸如由习气增长而形成的土石山岩等不清净之器情相。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七宝以及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    


有些人辩论说:“唯识宗论典中所说的依他起不合理,因为一切皆可包括于唯一的自现当中。”     


答辩:此种观点不应理。因为此等显现根本不是从自己心识习气的角度而安立为自己的,如同镜中的影像虽然依靠面容之外缘而形成但它不是面容一样。你们所说的一切外境皆摄于唯一的自现中也需要详细观察,请问:是现于心中而说摄于的还是显现是心而说摄于的?如果按照第一种回答,则正在显现时并无有摄与不摄之概念,所谓的“摄于”实际上也仅是词句而已,其外境显现行相还保留在外。如果依照第二种回答,那有什么理由呢?如果说:因为从心中产生,所以外境是心,这样一来,就有女人所生的儿子也应成为女人以及身体所排出的不净物也应成为身体的过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明明现量见到儿子不是母亲、不净粪不是身体。     


此外,如果说:因为现于心中,所以外境是心。     


驳斥:那么色法也应成为眼识,因为色法浮现在眼识前的缘故,并且现在颠倒众生前的佛陀也应成为众生之心。若承认这一点,则有具颠倒心之众生成为佛陀的过失,因为众生皆现于佛前,结果整个众生界全部应成为佛陀了,或者远离一切垢染的佛陀也应成了众生,这种过失永远无法避免。     


如果说:由于无心不生外境,故而承许外境是心。     


驳斥:那么因果也将成为一体,因为无则不生之故;敌人与自己的嗔心也应成为一体,因为无有敌人就不会生起他们所带来的嗔心。     


如果说:由心所造的缘故承许外境是心。此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这样,所绘的图案也应成了画家,因为是画家所作之故。     


由此可见,承认外境的土石山岩是心岂能合理?但是,可以承认外境是由心之习气所生的迷乱显现。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心,)那么,当一百个人看同一个瓶子时,共同所见的那个瓶子将成为所有人的识,结果一切众生的识成了一体。如果承认这一点,就应成一者成佛时一切成佛,一者堕入恶趣全部堕入恶趣了。倘若如此,那么在世界上,应成只有你或我,而不存在别的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一切显现唯是自心,别无其他。或者,只该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陀,不该有其余的一切,因为佛陀所彻见的一切外境皆是他的心识之故。如果这样承认,那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吧,我们明明存在的嘛!执此种观点者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大乘的法义颇为迷惑而已,(可以说,此类人与愚昧的大象无有差别。)如云:“莲网遮巨身,佩有花耳饰,面饰金闪闪,大象唯傲立。”      


若问:这样的显现到底是什么呢?答:按照无垢假相唯识所承认的较为应理,此宗论典中说:如是各自之显现虽是各自之心,然而显现境并不是心。如《瑜伽师地论》中云:“诸显现为心,现境非如是,无始具习气,迷乱如毛发。”前面的观点没有辨别显现与显现境。也就是说,依靠现境之山,心中产生是山的概念,明然缘取似乎是他法的“山”这一识的显现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即自心执著自己所到处之外境分为自现,当前往别处时现境虽然不跟随,但依靠执著从前眼根识现量所见外境习气之心和无而明现意对境的义共相却可以清晰现在意根前。所以,意所量之显现、缘取之心、他众之显现、缘取显现之心虽然都是心,但缘任何法而生起意的对境才能安立为显现境,五根门前的一切对境是由无始之习气无而显现的,如同毛发纷纷飘落一般。     


如果对方说:倘若如此,则应成了两者,因为显现境与显现成立异体之故。    


驳斥:那么,你们自己也已成为两者,因为你们承认外面存在一个显现之心、内在又有一个缘取之心的缘故。若对方又说:因为这二者在心上是一体,所以,尽管说是两者,但实属一类。    


驳斥:同样,这里也是以迷乱习气为缘,而使显现境与认定它的显现二者都是无而显现的迷乱习气相在名言中是一体,这二者实际上皆不存在,因此成立无二之自性。     


我们中观派认为:若详细观察,不仅显现境不是心,而且也不承认显现是心,因为内在的心不存于外面,而识在里面观察现于各根门中的外界显现。倘若外面存在显现,则人同时有两个心识或自己将成为无情法等有许多过失。所以,缘取现不现者虽然是心,但显现不成立为心。例如,尽管以耳识了别是否为鼓声,然而鼓声不成立为耳识。总之,自心尽管好似外散却并未到外面去,外相现于内心。因此说,外面的显现根本不是内心。正由于一切都是无而显现的缘故,所现的白红等形形色色的景象如同胆病患者眼前显现毛发飘落一样,是在外中内何处皆无有而显现的,故称为无自性或自性空。实际上,承认外境是心与心外成立他法的两种观点均未脱离实执,因此绝无差别。     


如果说:你们中观派承认外境并非是心识,所以与声闻有部观点相同。     


驳斥:并不相同,有部宗承认外境无情法自相成立,而我们是说习气迷乱相如梦般在本无的同时显现在心中。中观自宗不破此理,具有合理性。      


若对方说:中观应成派不是破一切承认吗?      


反驳:并非破显现分,如若有实执,则要遮破。如阿阇黎龙树说:“显现非所遮,实执乃所破。”此处是遮破真相唯识宗所承认行相为心,以及真相、假相唯识共许胜义谛中成立自证的观点,怎么会破由习气无而所现的迷乱相与悟入合理宗义的一切道理呢?因为在安立世俗谛时都是一致的缘故,如同外依他起与心识由前生后一般,显现也观待前面的其它境而运用所谓内依他起的说法也需要观察。如果是因为似乎现为前后而这样安立,则仅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就是自宗,所以与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外,若认为(显现与心)是异体,那就说明显现不成立是心,而是真正的他法,结果与你们所许相违,这实在不妙。《瑜伽师地论》中云:“如此种种现,余相相同故,不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虽非依他缘,现似他说彼。”     


圆成实也分为无变圆成实与无倒圆成实两种。其中:  


(一)无变圆成实:无论是在迷乱还是未迷乱的时候,自性清净法性本来具有的空性,前后无有差别而存在,就叫做无变圆成实,也就是本性实相。从这一角度而言,空性也安立为三种:即自空、他空、自他空。自空又分为离自相自本体空与遍计自本体空两种。离相自本体空指无而显现如水月;遍计自本体空是指虽然没有分成自他的部分却不舍任运自成之法。他空分不具他空与异名他空。自他空也分为两种,即具二差别空与声义自相空。   


(自空:)心之法性光明如来藏的这一自性无有一切过患,具足功德之相,从本体清净分而言,超越功过破立;所显现的白红等各种迷现垢法以及此等分别或八识聚在本性并不存在,所以本体也是空性,诸如柱子、瓶子,以差别而言也是空性并具有过患分,但从本体清净的角度而言,也是超越功过破立;诸道亦是自本体空,并具有功德过患之分,从本体清净的角度而言远离功过;究竟清净时一切过患习气荡然无存,因为现前了如来藏的所有功德故而不空,从本体清净的角度而言超离功过破立。    


总而言之,自空是指任何法之自性无实有。若分类,则有离相自本体空与遍计自本体空两种。    


离相自本体空:无有任何相状,诸如兔角,于迷乱者前显现而在本性中或实际上无有,诸如水月般的空性。遍计自本体空:所假立的名称、词句、文字都仅是以心安立的,并没有外境的自相。例如,为小孩取名“狮子”,他的名称为狮子,意义为具有鬃毛的动物,但此名义在小孩的身上何处也不存在。虽然能知的名称不能诠表所知的意义,但对于能起作用的法进行的一切命名(都属于遍计自本体空)。     


他空:是从某一法上不存在他法的角度而立名的,分为不具他空与异名他空两种。     


不具他空:诸如太阳上不存在黑暗或者柱子、氆氇等凡是太阳上没有的一切其他外境自相法。     


异名他空:对所谓的太阳,一般取名为能明、七马等不同名称,分别所说的界、喻、摄的这一切名称实际上都未触及到太阳的自相,因此名为异名他空。    


自他空:某一法上自他二者都不存在。    


若分类,则有差别遍计空与义自相空两种。    


差别遍计空:即所谓迷乱轮回的蕴界处等三界一切法自相空无,因为是由名言分别心安立为名称的缘故。    


自相空:因为无有自相故(自他)二者皆不存在,诸如石女儿或阳焰水,以及自性虽无实有但显现不灭而明现如清净依他起的空性。如是由三本体分成六空,这些也全可包括在体性清净之所说空与能说异名空这两种离心之理中。因此,也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悟诸法空性。那些言说“无有”之断空派不知空性之理,与顺世外道的观点相同。所有声称“此空、此不空”之空见派是持相似空性的常见者,与诸声闻缘觉的观点相同。可见,这些是堕入常断边的宗派,所以切切不可依止。    


(二)无倒圆成实:解脱正道,证悟真如实相后不舍现分而于世俗中积累福德资粮;观想空性而勤修胜义中离一多如虚空之法性智慧资粮。《瑜伽师地论》中云:“所谓之无倒,道谛真实摄。”     


总之,如果通达心性光明无变之真如并证悟诸法仅是假立实为空性后精进修道,一切不清净的迷乱显相及遍计心将完全转依或彻底清净,从而趋至原有的本性中,圆满拥有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清净刹土,这就是一切佛法合而为一的修证法。



丙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现在宣说众生以能取所取漂泊于此如梦般的轮回时沉溺在苦海中的情形:


呜呼难察轮回边,疲惫痛苦三有道,
转生何处无微乐,不善业生难忍果
颠倒自现如梦境,各于六趣感受性,
无而迷现苦无量,依教略说请谛听!


《广戒经》 中云:“不净粪中无妙香,如是六趣无安乐,火坑之中无清凉,三有中亦无欢喜。”从欲界转生到色界,从色界无色界转到欲界,从无色界转至色界,此三有的一切众生投生流转于六道中,唯一感受痛苦,无有安乐之时。依照《念住经》等佛经而于此宣说,以劝勉具有智慧者舍弃欢喜三有之心,勤修解脱正法。因为如果没有精进努力,就会反复漂流于轮回之中。《致弟子书》中云:“何者恒时旋转轮回中,片刻休息亦思获安乐,彼者定无自由渐百般,漂流于同不同众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