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行持善法的时候,要有一种渴求心。 Back

行持善法的时候,要有一种渴求心。

知幻园 2024-02-01









行持善法的时候,当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有一种渴求心。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古代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追求心非常非常大,可是现在呢,形形色色的外境让我们眼花缭乱,让我们的心一直动荡不安,学佛大多数成了一种形象化。


在行持善法方面,很多人都喜欢固定时间——什么时候该念佛、什么时候该磕头,不需要重视的偏偏很注意。其实什么时候都可以,长的话,闭关两三年,像麦彭仁波切和一世敦珠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们每年都会月修或季修,有时候还会闭关一两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每天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所修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有相的善法,如磕头、念经、转绕、作供养;无相的善法,像入于禅定或安住于中观的境界中,这些都是可以的。而环境方面,在寂静的地方可以,在散乱的地方也可以,家里、单位、车上……哪里都可以修,都可以念。


可是现在很多人非要专门固定自己的修行,觉得时间一定要空出来,什么干扰都要远离。但这样的话,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也很难说。人的生命非常短暂,再加上欲界众生一天至少要睡4—8个小时,比如我现在40岁,如果还能活10年,5年的时间用来睡觉,剩下的5年当中还要散乱、说话,真正能抽出来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所以,修行的时间和环境不要定下来。外面有些人经常说这个地方不可以修,那个地方不可以修,为自己的懒惰找许许多多借口,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所修的法可以是中观、禅宗的甚深道理,也可以是简单的念佛法门。古代修行人的精力、时间尽量用于善法方面,而末法时代的很多人,非要因缘圆满具足以后才修行,这是一种很愚痴的行为。记得《百喻经》中说,有个愚笨的人,有一次口渴得不得了,正好遇到一条清澈的河,但他却呆呆地望着河而不喝水。旁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河水这么多,我怎么能喝得完呢?”这个故事说明外道和不学佛的人为什么不学佛呢?因为他们认为佛法高深莫测,自己不能守所有的戒律,所以不敢学佛。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就像口渴的人即使只喝一口水,也能缓解自己的口干舌燥,一口水也有一口水的作用,如《水木格言》云:“诸法纵难知全,少知亦得大利,江河虽难全饮,少饮亦能解渴。”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学一句话、一种道理,对你也是有利益的;佛教的戒律虽然多不胜数,但只要守持一分戒律,如皈依三宝或不杀生,也会有无量的功德;十方众生虽然无穷无尽,无法一一帮助,但哪怕对一个众生做一点饶益,即使做不到也很想帮助他,有了这一颗心,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我们平时应该想,自己是入了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与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你们工作上班也好,跟别人说话吃饭也好,始终要不忘这一点。比如今天餐桌上有十个人,其他人都不学佛,你就应该想:“我跟他们是不相同的,我的所作所为若能帮助他们,那可以随顺他们。但若对他们没有利益,吃完饭后我就要回去,好好地念我的经、修我的法。”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约束,这样行住坐卧都可以行持善法。


所以行持善法没必要专门空出一个时间、空出一个地方。现在汉地的有些居士,一定要空出大大的佛堂,一个月跟任何人都不见,“你们全家人给我滚出去!”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修行的时候,只要自己的心能约束,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从佛教历史上看,有些修行人在监狱里成就了,有些修行人在人群中成就了,也不一定非要呆在山洞中。因此,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不行持善法,一定要惩罚这颗心。惩罚的方法,前面讲过一些,下面也会讲一些,但最好是用以前噶当派的教言来惩罚,如此,修行肯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