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1课 Back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1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1-25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益西彭措堪布译

智诚堪布讲解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第一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本论是麦彭仁波切智慧大海当中流露出来的殊胜论典,文字不是很多,但意义特别深,特别殊胜。

如来藏教法在显宗当中是属于第三转法轮的顶级教法。大家都知道,佛陀出世在证道之后转了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主要是讲四谛;二转法轮讲般若波罗蜜多,宣讲了一切万法离戏的空性;三转法轮讲到如来藏。如来藏其实是每一个有情本具的佛性,在最了义的经典当中讲,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原因主要是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如果能够了知佛性如来藏,对我们修行佛法,对成佛建立一种殊胜的信心,能够真实地度化众生方面都可以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习如来藏。

如来藏教法非常深,非常殊胜,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真实地通过小乘的教法四谛法轮来修心,让自己的心成熟,比如无常、一切轮回的痛苦、出离心等等,这些如果没有真实生起来的话,要学习如来藏不一定能够真实理解。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起菩提心,要直接了知如来藏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佛陀三转法轮的必要性,首先是四谛法轮,然后抉择了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当然,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也讲到菩提心,菩提心其实就是让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超越了很多自私自利的发心。我们如果先有了菩提心,再加上有了空性的见解,学如来藏就不会有很多歧途。但话又说回来,每个众生的根基都不一样。有些人也许现在对于出离心、对于小乘的教法不一定能够相应,但是他的根基可以接受如来藏。如果他对自己本具佛性如来藏这一点能够产生信心,反过来也可以对产生出离心有一种帮助,对空性、对发菩提心也会有帮助。因此,既然我们有因缘来听闻就应该珍惜。

能够听闻如来藏的教义,也是多生累世积累的福德因缘导致的。如果要进一步学习密乘,学习《光明藏论》、大圆满,有如来藏的基础那是非常善妙的。如果能够听得懂当然非常好,如果听不懂,也要通过欢喜心来听闻,因为它的功德太大了。总的原则上来讲,越了义的法,如果去听闻、讲解、读诵、礼拜、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根本的原因是越了义的法越接近实相,我们去缘它等流出来的教义功德就越大,福德和意义就越大。本论中讲了很多本具佛性的教义,如果能够了解意义的话,就可以和密乘当中的很多观点直接配合理解;不能理解的话,能够听懂多少就听多少。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当中有一些辩论,讲了很深的意义,如果没有一些基础,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这里面讲了很多让我们欢喜的地方:我们本具的佛性是怎么样的?佛陀所成的佛果,其实就在现在的有情相续当中本来具足,在每一个听众的相续当中也具足,哪怕是蚂蚁、蚊子、苍蝇、毒蛇等等,它们相续当中也具足如来藏,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我们能够理解这个教义,也是应该产生欢喜的地方。不管怎么样应认认真真地听,它的所诠义非常地殊胜,能够听到能诠句也是一个大福报。现在能够听得懂最好,如果听不懂就发愿以后迅速通达。为了通达如来藏,我们要积累资粮,也要清净罪业,这方面是有很大的必要性。

以前,益西上师讲如来藏法门时,曾经提到觉囊派的大师多洛瓦尊者,他讲了如来藏和其他教义的分别(单单是从显宗的侧面来讲的),讲了学习如来藏的功德。佛法当中一个是自空,一个是他空,如来藏是他空的教义。多洛瓦尊者说:小乘的戒律特别清净的一个人,他学习自空的教法可以很快成佛,但是他成佛的速度和一个学他空教法如来藏教义的人相比,即使学他空教义的人是个破戒者(他戒律不清净,破了小乘的戒律),只要他能够对他空如来藏的教义产生定解,那么他的成佛速度要比戒律清净的、学自空的修行者快。我们学大乘者知道,大乘成佛的速度要远远超胜小乘。那么在大乘当中,学三转法轮他空如来藏的成佛速度要比学自空中观或者般若波罗蜜多的成佛速度快。前面讲过,越接近实相功德就越大,从这方面来讲,也是让我们生起欢喜心的地方。这不是安慰我们,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就如同我们缘密乘的教法去听闻、思维,功德远远超胜显宗一样。

佛陀三转法轮是有必要的。并不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不如如来藏,倒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佛陀是从不同的侧面讲的,讲空性主要讲离戏,离开一切戏论,没有任何的执著分别念,但是他空如来藏佛智功德方面就没有抉择。空性和如来藏是一个所诠义,就是讲的一个如来藏,只是讲解的方式不一样(后面论文当中还会讲),讲般若波罗蜜多时没有抉择如来藏的功德;而在讲如来藏功德时,是在般若波罗蜜多的基础上进一步抉择了佛性功德。所以从所诠来讲,就比般若波罗蜜多乘当中所讲到的空性要完备一些。

以前,慈诚罗珠堪布在给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提到过:其实整个法界是圆满的法界,如来藏是双运的,完备的法界应该是大空性和大光明。但是在般若波罗蜜多、中观当中,只是讲到了大空性这部分,针对于如来藏来讲,它还是一个单空,是究竟的、了义的单空[1]而已。而如来藏的教义将圆满的法界都讲到了,它是在大空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开显了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智功德,从讲解的角度来讲,它是诠释了圆满的法界。中观、般若波罗蜜多二转法轮当中没有讲如来藏,有时候只是提了一下,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讲一点点,只是做一个过渡,相当于一个引子一样,后来会逐渐抉择的。

我们现在学习如来藏教义,的确是非常好的。当然我自己也不是真正能抉择很清楚,因为大恩上师、益西上师以前讲了很多,我自己曾经学习过,也相似地讲过一点。学习过一段时间的缘故,所以也可以辅导一下,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来藏的殊胜,我们本具的佛性大概是什么样子。如果要讲得很清楚的话必须要有现证,但是我没有现证,只不过是以前上师们曾经这样抉择过,相似地学习过,所以来和大家一起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

现在很多道友手上有益西上师的讲记,但这次我不用讲记讲,因为如果完全按照讲记讲可能时间是不够的,这次我们时间也不多,不会讲得特别广。我自己用原文讲,大家可以参考益西上师的注释,这是非常可靠的注释。下面我们开始来一起学习。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首先解释如来藏,再解释大纲、狮吼、论。

“如来”,我们知道一切万法的真如、真实就称之为如来,佛陀已经完全现前了这种真如的本性,已经完全现前了称之为如来。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

“藏”,在注释当中或者其他大德讲,“藏”字有几层意思:第一层,“藏”有所摄的意思,如来藏摄一切众生,如来藏的法性功德周遍于一切有情,周遍于一切世界。有时候我们会分析:有情有如来藏,那么无情到底有没有如来藏?有些地方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也具有如来藏。但是如来藏是心性,即心的法性,从这个侧面来讲,只有具有心识的众生的法性才是如来藏,如果不具有心识就不具有如来藏。

辨别:中观应成派或者说小乘的一些观点,暂时承许心和境是分开的,在心之外有一个单独的色法自性的外境。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谁有如来藏?谁没有如来藏?具有心识的众生是具有如来藏的,心识叫现相,是世俗谛,如来藏是心识的本性、实相,是心识的究竟自性。所以,谁具有心识谁就具有如来藏,不具有心识就没有如来藏,石头、瓦块、房子等这些无情法就不具有如来藏。

那么大德为什么又讲“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在内道中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唯识的观点,它抉择一切外面的色法其实并不是单独的色法,而是心识的变现,就像梦中的色法一样。梦中的色法是不是色法?看起来好像是外在的色法,但其实是心识的变现而已,它的本性是心识。如果从唯识的观点来讲,本性是心识,那么外面这些法也可以具有如来藏。因为它是心识的本体的缘故,既然已经把外面的法抉择为心识了,那么外面的法也可以同圆种智,也可以说具有佛性如来藏了。

两派观点到底如何呢?我们要看安立外境时到底是以哪一种方法安立的,如果是心和境都有,心外有境的侧面来讲,外境是没有如来藏的。这个观点我们也讲了很多,为什么瓦块、石头没有如来藏种性,原因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辨别的。还有一种观点讲,外面的法也具有佛性如来藏,这主要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或者从唯识的系统,将一切万法首先抉择为心识,外面的法就不是心外单独的外境,它就是心识的本体。外境已经是心识了,它可不可以具有佛性?也具有佛性,它既然和我们的心识一体,就可以说具有佛性如来藏。这方面我们要理解。

所以,“藏”是所摄的意思,一切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如来藏摄持了一切有情,所有的众生都被如来藏所摄。

第二层,那么如来藏到底是一体,还是多体?是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如来藏?还是说真实的如来藏没有差别?我们要分别:张三、李四、我和你,我们现在的心识是别别他体的,如果从别别他体的心识的侧面来讲,我们可以说,我有我的如来藏,你有你的如来藏,好像是有很多如来藏。因为从现相来看,我们的心识是不一样的。但是所谓的你、我、很多很多众生,很多很多差别,其实在究竟的实相当中并没有这么多差别,当我们修证中观了知空性的时候,就知道一切的现相、一切的差别法在胜义空性当中其实是没有分别的,它是平等的。从平等的侧面来讲,所有众生的如来藏是一味的,没有什么差别。就是因为所有众生的如来藏是平等一味的缘故,当获得证悟的时候诸佛的法身是一体的。诸佛的法身没有很多,是唯一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那是阿弥陀佛的法身。”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法身一体,法身一体显现出来的化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证悟的上师和那个证悟的上师,本性是一体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后法身是一体的,虽然显现了这个上师、那个上师,其实他们的本性、相续是一个,没有很多别别的他体。就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本尊瑜伽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上师观成一个本体,摄于一个本体的相续当中,然后祈祷一个就相当于祈祷一切上师。也不存在说:“我修这个上师,那个上师会不会不高兴啊?或者“我今天修这个上师,祈祷这位上师,没有祈祷其他上师怎么办?”这方面其实也不用担心,我们知道所有上师的本性是一体一味的,我们就通过观想把所有的上师融为一个相续,之后就祈祷一位。这个时候我内心当中有一个见解,我知道且已经观想所有的上师是一体的,所以我祈祷一位相当于祈祷一切,并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上师。其实这样观修,上师也会很欢喜的,因为你终于了解这个问题了。如果是一个真实证悟的上师他不会有任何不高兴,但如果他没有证悟,可能就会分别:“为什么你没有祈祷我啊?”等等。但是如果没有证悟,你祈祷他可能作用也不大,他怎么想其实也没有什么的。(众笑)

其实讲这个教义和我们修行是有很大关联的。“如来藏的本性是一体”其实关系到很多层面的教义。如果我们了解了,在平时修行时,对这个上师那个上师之间的关系,这个佛和那个佛之间的关系就不会纠结了。“这段时间我修观世音菩萨,过段时间我修金刚撅,他们两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佛和佛如来藏是一体的,证悟之后法身一味。虽然显现上因为发的愿不一样,金刚撅是遣除众生的违缘,观世音菩萨救苦或者让自己生悲心,在愿力上面不同,但是本体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修一尊就是修所有。当然,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作意,我们要想:一切诸佛的本体法身一味,显现虽然不一样,但法身是一味的。这个时候我修一尊就相当于修一切佛;一切佛显现为上师,我修一个上师相当于修一切上师。有很多很多心咒,我们也得了很多法,有些道友得大宝伏藏灌顶,这么多的灌顶,这么多的修法,每个都要修,哪里修得过来?如果有了这个见解,其实所有的法本体是一个,知道所有的本尊是一体,然后观一尊就相当于观所有。

这个见解是法王如意宝以前讲的,不是我这儿创造发明的。法王如意宝以前专门讲过这个问题,我们听到之后遣除了很多疑惑,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也非常乐意把上师法王如意宝的这个教义和大家分享。诸佛法身一味本身是相应于实相的,并不是说今天终于找到一个窍诀,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更是一种相应于实相的抉择,这是关键,一切诸佛的法身一味,虽然显现上面每个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是本性上面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以上是“所摄”,还有一个就是“能摄”。能摄是什么?如来藏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其实如来藏本身摄一切的功德,并不是说摄凡夫的功德,凡夫的功德肯定摄,但主要是摄集了佛功德。佛到底有什么功德?如果学习过《入中论》《宝鬘论》等论典就知道,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具有非常非常圆满的功德。我们看佛的传记和这些论典,了知佛具有什么功德,在我们的本性当中就具有这样的功德,一点都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欠缺的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具有。这个叫如来藏“能摄”.

如来藏本身具有一切功德,也摄一切众生。如来藏具有这么多功德,如果和我没什么关系,那我只有羡慕的份了,没办法。但是如来藏就在我的心中,就在我起心动念的相续的本性当中,就在我烦恼粗重的相续当中,我的贪欲、嗔恚、嫉妒、愚痴、傲慢的本性就是如来藏。所以我们现在要认识它,认识之后我们就不会自卑了——我现在是这么可怜的众生,我怎么去度化众生?我是没有能力的。但我们是有潜力的,不单单是有潜力,而且是圆满的,只需要把障覆在它上面的客尘去掉,它就可以显现出来,所以要抉择我们本具如来藏。

当我们知道自己本具如来藏之后,就能够产生很大的信心。以前上师们讲过生信心的层次,首先是缘外在的,比如显现一个外在的上师来度化我;认为佛是外在的,在供台上面的佛,或者佛是在极乐世界,或者佛就是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好像是在我们的心之外有一个佛陀。对于一些刚刚入门的人,从教导有情的侧面来讲,心之外的确有一个佛,我们要对他生信心,要祈祷他,承认我不如你,你的功德很大,我要在你的脚下顶礼,我要臣服于你!我们当然是要这样承认,他远远超过我,要对他生信心。最初我们要缘一个很高的、外在的佛生信心,当我们慢慢学习之后,会认为我们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学习如来藏教义之后,知道我们也具有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本性,所以生信心的对境就从外而内了。

首先是认为外在有一个很高的佛,而我很低劣;学完如来藏之后知道,从本性上面来讲,其实我和佛在实相当中没任何差别。了知之后也不会生起傲慢,这是很稀有的。如果你真实地接受了如来藏教义,也没什么傲慢心,也不会有什么自卑的心,而是真实产生“我绝对能够成佛”的信心。以前是对外在的、高高在上的一个佛生起信心,现在我本具佛性,我也相信我能成佛,我和佛没什么差别,完全是平等的。这种信心是由外而内的,是很难得的,如果知道这点的话,就能够安住在我能成佛的信念当中。

尤其针对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讲,发心一是缘众生的大悲,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二是缘智慧的佛果,我要成佛。但是我们一看,成佛这么困难,要三个无数劫,要布施自己的脑袋,今天要把手砍下来,明天把耳朵割了,要经常这样去布施,我们会感觉非常困难。有的时候就会觉得:要度化这么多众生!旁边那三五个众生我都度化不了,怎么能够度化一切众生?佛果我成不了,有一种怯懦心态;众生我也度化不了,也有一种怯懦心态。本来我们发誓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化众生,但是因为有怯懦心态的缘故就会打折扣。如果菩提心打了折扣,你怎么入道?就没办法很顺利地入道。学习了义的教法,就知道我也是具有佛性的,如果掌握了窍诀关要我是可以成佛的;一切众生其实都具有佛性,都是可以度化的,度化众生也没什么可怕的。如果能够知道这点,我们发誓度化众生就可以非常肯定:我可以做得到!只不过现在我要努力发掘我的佛性,把佛性发掘出来就好了。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佛性是天然具有,本来具足的,就好像金山就在这里,只不过外面包了土石把金山盖住了,但我知道这里面绝对是金矿,里面有很多很多金子,我在知道的情况下去挖,当然就信心百倍了。如果不知道山里面到底有没有金子,那我拿个锄头挖几下,一边挖一边心里在打鼓,到底有还是没有?挖几下没挖到就放弃了,心想可能不会有的。但是我已经非常肯定,不管是用现在的仪器探测的也好,还是用天眼看到的也好,反正我很肯定有黄金。所以我在用锄头挖的时候当然就不一样了,干劲就很大了,我挖一锄就近一点,我精进地挖就更近一点,就完全不相同了。同理,我们知道自己有佛性,现在只不过是障碍把它障蔽了,它不显现而已,它是本来有的,相当于里面是个金山,外面的烦恼把它覆盖了,我现在只要把障碍去掉。

障碍能不能去掉?障碍是可以去掉的,因为障碍是由虚妄分别形成的,它是一种错觉。所有的障碍都是通过我执而来的,我执也是假立的,把五蕴认为我,把虚假的法认为是实有的。本来不实有却认为实有,这个观念本身就是一种虚妄分别,是一种颠倒执著而已。颠倒执著就不是本性,不是真实的,所以认为“有我”是完全可以遣除的,就像我们把绳子看成蛇一样,如果知道蛇就是不存在的、假的,去除它就很方便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的障碍都是一种错乱分别念,它本来不存在,只是看错而已。如果知道障碍不是实有的,它是假立的,只要把观念调正了,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障碍一下子就去掉了。而且障碍完全是在心上面安立的,不是外面实有的。假如外面实实在在有很深很厚的障碍,那么我们很难去掉,它一天增长一厘米,一辈子增长这么多,无始以来这么长的时间流转下来,障碍就厚到无边了,有几十万公里了,那我怎么去掉!不是这样的。

知道障碍是错觉,而且障碍本性是空性的,它就是一种概念,只不过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讲根深蒂固,但是根深蒂固不代表外在是实际存在的。在二转法论当中讲空性,如果知道障碍本身是无自性的,是错觉,那我们遣除障碍就很方便、很快,要真正现前如来藏,二转法轮空性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如果对障碍本身认识得很清楚透彻,去除障碍也会非常快,所以千万不要认为障碍是实有的。小乘当中认为障碍是实有存在的,去除起来就很慢,但是在二转法论当中讲,我们的人执、法执等所有这些都无外乎是心识的变现,本性是空性的,如梦如幻的,不是实有的。一方面知道了障碍本空,一方面知道了障碍的本性是光明佛性,双管齐下,这样去修行、去断障,会非常迅猛。

我们如果有这个见解,再去修金刚萨埵那就不相同了。观金刚萨埵的时候相应于如来藏佛性,金刚萨埵就相当于是我们本具的佛性,他就在这,什么障碍都没有,非常非常清净的自性,这样祈祷金刚萨埵,念诵百字明。障碍是假立的,如梦如幻的,就好像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时间很长了,镜子上面灰尘很厚,但是它毕竟不是镜子本身,我们用布轻轻擦一下就干净了,我们应该认识障碍其实就是这样,而不是很厚很铁的那种障碍,实实在在堵在这,好像完全没办法遣除。我们为什么要学空性?这里面就体现了空性的必要性,完全知道我们的身体、心、心上面安立的障碍都是假立的,就像镜子上的灰尘,我们要达到这种效果。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认识的障碍相对来说还是铁板或者木板,有些人的认知可能是很厚的泥土,有些人可能已经达到了灰尘的状态了。其实我们对空性认知的深度,也决定了对障碍认知的程度;对障碍认知的程度也决定了清除障碍的速度,这方面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了义的教法很殊胜。

如来藏能摄功德,在我们每一个有情相续当中本来具足,障碍是可以遣除掉的,而遣除障碍的方法,上师、诸佛也在给我们不间断地宣讲。如果我们真正坚持学下去,绝对有很快成就的希望,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以上讲了“所摄”和“能摄”,下面再讲“障蔽”。

如来藏有些地方解释成覆藏的意思,“藏”(zang)另外一种意思是“藏”(cang二声),意思是如来藏在我们的相续当中藏起来了。有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本来具有佛性为什么不显现?我们本来是佛为什么还是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是我们还没有认知,缘如来藏的时候,我们没有真实地了知如来藏的本性,它已经被人执、法执,很多很多的虚妄分别覆盖住了,它没有办法显现,所以叫如来藏(cang),隐藏起来的意思。虽然隐藏起来,它也不是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很幸运。它如果隐藏在天涯海角,隐藏在我们根本找不到的一个地方,那我们找它就很辛苦。但是它就在这,就在你的心识里面,你在座上观修时就可以把障碍清净掉,把佛性显现出来,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法尔如是,只不过要通过这样的教义了知我们本具佛性。障碍是假立的东西,而且障碍也在这个地方,珍宝也是在这个地方,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凡夫身心的实相就在这,只不过现在我们凡夫人的执著比较重障蔽住了。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心成熟?要安住在无常当中,安住在出离心、菩提心当中,就是让我们逐步准备接受如来藏的教义。这也是佛陀为什么前面讲这么多教法的原因所在。

再大概讲一下“如来藏”。如来藏其实是一个大无为法,它是不会变化的,不会说——在若干年之前我具有佛性如来藏,若干年之后请佛观察一下,佛说,你的如来藏已经消失了、转移了。如来藏就是永远不变的,以前是这样的,修道位是这样的,当你成佛的时候还是这样的。后面我们要抉择,成佛之后佛功德是大无为法,既然佛相续当中的功德是大无为法,它在修道的时候也是不变的,道位也是具有的,既然道位具有,它在基位、众生位也是具有的。再反推过去,我们现在是众生,相续当中就具有永远不变的佛性功德如来藏,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它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把外面的客尘障碍去掉而已,其实它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变的是什么?变的是有为法,变的是心识、障碍,我们对它的认识方式在变。

有些时候讲,如来藏最初在众生位的时候似乎一点都不显现,它是很不清净的如来藏,叫不净如来藏、不净位。然后在道位菩萨位的时候叫不净净。为什么叫不净净?因为菩萨自己相续当中还有一些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叫不净,但是他有清净的一部分,已经现前了一部分清净的法性,所以如来藏在菩萨位的时候叫“不净净”。最后在佛位的时候叫清净,因为所有的障碍都去掉了。虽然有“不净”“不净净”和“清净”的三个层次,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如来藏有这三个层次,而是说我们的心识有这样的障碍。

打个比喻,刚开始时乌云满天,就像我们众生位的时候;然后过一段时间,风吹过来了,天一半晴了,一半没有晴,或者就在乌云之中有一些窟窿眼儿,像多云的天气一样,有时候蓝天出来了,阳光出来了,这就叫作不净净位,菩萨现证了一部分心性,清净了一部分障碍,但是还没有完全清净;后来云彩全都没有了,非常清净的蓝天现出来了,这就是佛位的时候。难道说虚空在变吗?不是虚空在变,而是云在变。我们在看今天什么天气,天气好?天气不好?我们觉得天空有这样的变化,其实虚空是从来不变的,只是云在变。佛性也是这样的,我们觉得现在是众生,过段时间成了初地菩萨了,最后成佛了,好像如来藏在变,其实如来藏是从来不变的,变的是我们的障碍、我们的心识,有为法在不断地变化。我们要了解,如来藏的本性是大无为法,永远不会有任何的衰减、转变。

其实,这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成佛之后佛陀不断地入轮回,会不会因为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地又开始迷失了?佛陀在现代社会当中又开始腐化堕落了,证悟的功德消失了?这永远不会。为什么?它是一个大无为法,永远不会变化的。所以也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很好地修行,当我们获得了这个果,它是不会变的。炒股票今天赚了一百万,明天股票又跌了,一下子又损失到了二十块钱,这有很大变化。但是佛性功德只要你证悟了,它就永远都不会变化。佛可以显现成凡夫的样子,可以在我们中间装成凡夫人(你们当中哪一个是佛装的,我不知道。众笑),但是他内心当中的证悟永远不会变。对我们来讲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花时间精力去修行,只要一旦现证了,它就永远是你的,不会再变化了,佛性如来藏就是这样的。这是“如来藏”的含义。

“大纲”,大纲是纲要的意思,因为《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主要是抉择了《宝性论》当中的三大理论(后面还要讲)。一切众生为什么具有佛性如来藏?通过《宝性论》当中最关要的三大理论,推出来一切众生都本具如来藏。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宝性论》没有逐字逐句的注释,他主要是抉择了这三个推理而造了这部论典,所以说它是一个大纲要,是《宝性论》的大纲要,是整个三转如来藏法门的大纲要。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大纲要抓住了,真正懂了《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当中的三个推理,就懂了整个《宝性论》。藏传佛教当中说,三转法轮当中有十部了义经典都是讲如来藏的,如果通达了《宝性论》,就相当于通达了整个如来藏体系的法义。所以说本论是非常关键的,是个大纲要,把主要的抓住之后,其他的附带就可以通达。

“狮吼”,狮子吼是一个比喻。我们知道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吼声也是非常有震慑力的,狮子吼了之后,其他的野兽就非常恐怖。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讲了三大理论,全知麦彭仁波切抉择了三大理论的要义,它相当于狮子吼一样,其他一切邪说、不了义的说法都没有办法招架抵挡。

汉地的大德解释狮子吼:第一,主要是摧毁邪说。第二,赞美说法第一,说法非常非常好。摧毁邪见和赞美说法第一,就叫做狮子吼。一些地方说大狮子吼,汉地寺院的法堂当中都有“大狮子吼”等字。佛陀说法第一,就是狮子吼,本论抉择本具的如来藏佛性,有着狮子吼的意义。

“论”,论的意思我们很熟悉了,正论才有的特点,一个是改造,一个是救护。真实的论典有改造和救护两大功用。

一、改造。当然改造的范围很大,小乘的论典改造什么?它是有一定范围的。大乘中观的论典改造什么?如来藏的论典改造什么?因为层次不一样,所改造的对境、状态也不一样。本论是讲如来藏,它要改造什么?我们到底有没有佛性?或者觉得没有佛性,要把这种见解改造,改变成认为有佛性;如果认为佛性是恒常不变的,这种恒常不变不是和空性双运的,那么也要改造;如果觉得佛性是一个单空那也要改造。所以就是改造我们的邪分别,我们邪见是很多的。

二、救护。我们具有佛性就可以从轮回当中得到救护,从轮回当中解救出来,它救护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益西彭措译

作者和译者我们就不解释了,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益西彭措堪布大家都很熟悉了。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文,首先是顶礼句。(我这次不按照益西上师的科判讲)

南无格(顶礼上师)

“南无格魏”是梵文,是顶礼上师的意思。有很大必要,为了造论圆满,为了利益有情,为了不忘失上师带给自己的恩德,所以首先顶礼上师。现在我们在学习之前也应该顶礼自己的上师。

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

“本来无垢之心性,了义文殊勇士体”,这两句是指“基道果”的基,“以知正理锐利剑”是“基道果”的道,“斩断三有诸痴网”是“基道果”的果,就是基道果三方面。此处其实也是一种顶礼、立誓。

“本来无垢之心性”。每个众生都有心,但不能叫心性,只能叫心,它是现相。现相当中现在的心是能够起心动念的,我们能看到外境的是眼识,能够听到的是耳识,能够分别这个那个的是意识,这个叫做心。心性是心的本性,究竟的实相叫做心性。心性本来无垢,不是本来很肮脏,然后通过清洗之后变得很干净了。如果本来是不干净的,那永远也洗不干净的,就像煤炭一样,煤炭挖出来就是黑的,它本性就是黑的,永远没有办法洗白的,你使劲洗可能越洗越小,最后洗没了,但是它的微尘还是黑的。

既然我们心性本来是无垢的,为什么不现前?或者说本来是无垢的,为什么现在还要修道呢?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种疑惑。有些大德讲,就像我们洗碗一样,如果碗本身是脏的,就永远洗不干净了,但是因为碗本身是干净的,只是沾染了一些污垢,而垢染是暂时的,可以分离掉的。我们其实不是洗碗,而是洗污垢,是把食物的残渣、油渍洗掉,所以可以把碗洗干净。同样道理,我们的心本来是无垢的、清净的,但是因为没有认知到本来清净的法性,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邪分别,通过修道证悟之后就可以去掉邪分别。这是“本来无垢之心性”。

“了义文殊勇士体”。文殊勇士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智慧。此处的了义文殊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性,一切众生如来藏的本性叫了义的文殊。“文殊”其实是梵文,也叫“曼殊师利”,翻译过来叫“妙吉祥”或“妙德”。“妙”的意思是本来无垢,没有任何的垢染。本来具有佛性功德叫“德”“妙德”或者“妙吉祥”。“勇士”,是指完全现证,遣除一切客尘的现证者称为勇士。我们本来无垢的心性就是了义文殊勇士的本体,一切众生的本基就是本来无垢的心性。

了义文殊和不了义文殊:不了义文殊是指观待众生示现的十六岁青春童子相(也有说八岁童子相),拿着宝剑、莲花和经函,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形有相的文殊菩萨。了义文殊菩萨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本来和文殊菩萨是无二无别的;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其实就是和诸佛智慧无二无别,因为文殊菩萨就是一切诸佛的智慧;和诸佛智慧无二无别,那就和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无二无别。其实所有圣尊的本性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也和所有圣尊的本性是一体的。就是因为我们和所有圣尊的本体一体的缘故,我们才可以通过修持仪轨修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来现证或者说成就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果位。其实我们本来就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只不过是需要现前而已,不是说以前不是,现在重新得到了。

“以知正理锐利剑”,这一句是讲修道。为什么叫道?了知了基——本来心性无垢之后,依靠正理锐利剑,相当于安住、不断串习本来无垢的心性。比如,自空中观修持二无我心性,密乘当中修生圆次第等,这方面都是在串习。了知了本来无垢心性之后串习它的本性,就相当于文殊菩萨的宝剑一样。文殊菩萨的宝剑代表能斩断一切的疑惑烦恼,斩断一切无明,我们现在了知了本来无垢心性,其实就是把文殊菩萨的宝剑抓在了手里。所以说“以知正理锐利剑”。

“斩断三有诸痴网”是果。了知了道,修持之后当然可以斩断三有愚痴的网,也就是现前了果位,要么获得了初地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要么彻底消尽所有障碍之后成佛,完完全全现前本来无垢的心性。

这是一个很深的顶礼句,或者说立宗。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

什么叫遍行?遍行就是周遍一切的意思。刚才我们讲所摄时,已经讲了如来藏周遍一切有情的相续,或者说周遍一切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前面讲的两种观点其实都可以。

如来藏是周遍一切的、遍行的,它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说密意的精要。三世诸佛出世、讲法,所讲的法当中,“遍行如来藏”——一切有情本具佛性这一点是最精要的。佛陀很伟大很清净,刚开始就发了一个很清净的心——为了度化一切有情;中间为了达成目的积累资粮,最后真实现前了佛果。现前了佛果之后,得了一个大宝藏,他会不会想:这宝藏我一个人知道就行,一定要保密,不能跟任何众生讲。这是不会的!因为佛陀因地发心就是为了让众生成佛,佛陀成佛之后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而且和我的佛性无二无别,一切众生都是可以成佛的。这时候,佛陀就非常非常想把佛性如来藏的观点告诉所有众生。所以说,在佛陀所有的讲法内容当中这是最精要的。

佛陀发现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而又非常愿意把这个精要讲给众生。为什么佛陀在初转法轮、二转法轮时没有宣讲?其实佛陀在刚成佛时,很想把自己现前的如来藏境界给众生讲。但是又考虑到这么深的法性众生根本接受不了。因为佛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才完全现前如来藏功德,众生能够接受吗?佛陀考虑众生接受不了,因此显现上在金刚座入定七天没有讲法。七天之后,帝释梵天祈请佛陀转法轮,祈请了三次。本来佛陀出世就是为了度化众生的,只不过为了说明佛陀所证悟的功德的本性非常甚深,也为了让众生对法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讲法。后来是经过再三祈请,尤其是当时印度最尊崇的两位尊者——帝释、梵天的祈请才开始讲法。人们看到佛陀出世之后连帝释梵天都去请了,还请了三次,觉得不得了,对正法就会产生很殷重的感觉,有信心。有这样的必要性。

如果直接给众生讲如来藏,显现上可能当时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所以佛陀退而求其次,初转法轮首先给五比丘和八万四千天子讲了四谛。真正来讲,四谛法和如来藏法差距是非常大的。佛陀首先讲四谛让一部分有情的善根成熟起来,得到暂时的解脱。然后佛陀游化各地。以前佛陀在兜率天时说:“我要去南瞻部洲度化有情,你们也要发愿,在印度的各大城市投生,到时候我来讲法,以你们作为种子,让佛法在整个大地上周遍。”让很多菩萨纷纷下界去投生。这个时候,这些投生的人逐渐长大了,他们开始配合佛陀的教化,帮助佛陀弘扬佛法。佛陀就渐渐讲些大乘的法,讲菩提心,讲二转法轮的空性。讲了空性之后,灭掉了众生很多的实执,当众生了知了一切万法是离戏空性之后,这个时候再讲如来藏。这有三个层次。

其实从所诠义的角度来讲,空性和如来藏没有高低的差别,空性也是如来藏,如来藏也是空性。但是为什么要先讲空性再讲如来藏?为什么不先讲如来藏再讲空性?这是不能颠倒的。因为首先讲空性让凡夫众生去掉对自己的身体、乃至八识(或六识)、八识对境的所有执著,知道这一切都是离戏的,在离戏的基础上再讲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很清净的一种观点。反之,如果先讲如来藏,众生本来就有常执、实执,你再给他讲如来藏的常、乐、我、净,那他就觉得太好了,就是常执加常执,实执加实执了,最后再跟他讲空性,众生就本末倒置了,这样讲法的次第就不善巧了。

佛陀讲法是非常善巧的,首先讲比较低的四谛;然后再讲空性,空掉一切执著,连如来藏本性也是本体空的;众生接受了空性,在离开一切戏论的基础上再跟他讲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如是众生就知道,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实有并不是凡夫分别念面前的常有。因为在二转法轮当中,已经把凡夫人的常有执著消亡了,这个时候再讲如来藏就不是戏论了,不是凡夫心识面前所认定的如来藏,概念不一样了,名称虽然都是常、乐、我、净,但是意义完全不同。二转法轮当中广讲了一切,我们的心识和心识能够分别的所有概念、所看到的一切,全都是本体空的,没有丝毫的有无是非的戏论。已经远离一切戏论的缘故,再讲如来藏本具的功德,这个时候就不会产生任何的误解。如来藏就是离戏空性的如来藏,不是凡夫人心识面前认定的常、乐、我、净、实有,是远离了凡夫分别念之后的佛智面前的实有,因为佛智本来是证悟了离戏的。

讲空性之后,再讲如来藏是非常非常圆满的。佛陀讲法的次序是非常善巧的,我们不需要替佛陀担心,佛陀以前在一地到十地菩萨时讲法已经非常善巧了,尤其成佛成为遍智之后,我们是不用操心了。但我们要了解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必要性。其实二转法轮的大空性、三转法轮的大如来藏绝对没有高低的层次,而是从讲解的侧面来讲,先讲哪个,后讲哪个,是有一定的考量的。

总之,佛陀刚开始特别想讲如来藏,但是没有讲,原因就是观待众生的根基接受不了。

也是一切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

显宗最殊胜了义的教义是如来藏,作为最殊胜的关要。密宗也是一样的,密宗当中讲直指、灌顶,或者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要把自己观成圣尊,为什么把自己观成本尊?因为我们本具佛功德,本身就和佛一样,把自己观成和佛无二无别的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当然顺理成章了,没有丝毫的造作。不会想:我现在是凡夫,我是血肉之躯,怎么把自己观成金刚萨埵?是不是金刚萨埵身体也是血肉之躯?哪一天不注意,金刚萨埵的金刚杵把自己砸到了,会不会流血?包扎一个创可贴……有的时候我们会这样担心,但只是我们瞎操心而己。我们在观的时候,佛性并不是我们现在的血肉之躯,本性就是佛功德,我们安住在佛的究竟实相状态当中,生起金刚萨埵本尊的显现,是非常相应于实相的。并不是很造作地观想:怎么样在我现在的血肉之躯上面把颜色涂成白色的,然后戴个帽子,化个妆,整个容,再拿个金刚杵坐着,好像很造作,根本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血肉之躯都是客尘,是不存在的,究竟实相当中是佛性如来藏,相应这个见解去观想、去生起就非常非常殊胜。密乘所以殊胜,主要是在这么高的基础上去修的,如果不了解这些,你去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真的觉得很造作。如果你一点都不懂,高高兴兴观就行了,否则一边观一边打鼓: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本来不干净,我观想干净的?可能会产生很多疑惑。如果了解了究竟的意义再去观想,就完全没有问题。为什么叫做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呢,原因就是这样的。

此相极其甚深,所以佛经中说纵然诸十地大自在者也如夜观色法般难以如实彻证,更何况诸平凡者?

如来藏体相是非常非常甚深的,当时五比丘接受不了也很正常。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是佛陀化现,但显现上毕竟还是声闻,所以接受不了如来藏的观点。“所以佛经中说”,主要是在《大涅槃经》等这些三转法轮了义的经典当中说的。这个地方“诸十地”并不是说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十地菩萨,而是马上要成佛的第十地菩萨。第十地菩萨的大自在者,他在观如来藏的时候也是像夜观色法一样。

“夜观色法”,在大恩上师翻译的其他论典中讲,是在黄昏的时候看色法,就是太阳已经下山了,天还没完全黑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看色法,好像是看到一点,但是不敢确定到底是什么,确定不了,毕竟是十地,还是看不清楚的。所以此处“夜”可能应该理解成黄昏的时候,如果纯粹是指没有月亮、也没有路灯的黑夜,和这个地方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连十地菩萨通过自力都没有办法完全通达、现证,只有通过佛介绍:这就是佛性如来藏,依靠佛的教言才能确定。十地菩萨通过佛陀放光加持灌顶之后,才能够现证究竟的佛性。

连十地圣者都没有办法了知,何况平凡者?平凡者的意义很广,九地菩萨以下乃至于老百姓都叫做平凡者。因为前面讲第十地还看不清楚,九地以下者对如来藏肯定是更加没办法了知了。

此处所讲的如来藏是指圆满的如来藏,是完完全全最为清净圆满的如来藏。当然,如来藏的一部分,如来藏的光明,初地以上的菩萨能够大概知道一点点,这方面是有点差别的。如来藏是很甚深的,现在我们听闻,也主要是跟随佛陀的经教,跟随传承上师的教言来抉择一下,大概知道一下如来藏是怎么样的。如果完全如理如实地说:“我看到了如来藏,我再来抉择。”那现在没这个能力。只能说,佛这样讲了,大德们这样讲了,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以此产生信心,也为修行密法打个基础。

严格意义来讲,要真正学密法,首先出离心必须要有,其次菩提心要有,菩提心基础上大空性的中观见解一定要有,然后如来藏本具佛性的见解一定要有。如果这些有了,再修密宗就非常快,三年成佛、六个月成佛就不是梦了,是真正可以达到的。但有些人可能会说:“现在我学习密宗好像已经三十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证悟?”因为我们欠的帐太多了,需要补的课太多。密宗其实是在显宗的基础上,跟你讲了捷径。如果你有了出离心,出离心的问题不用考虑了,菩提心你已经有了,不用考虑了,然后空性见已经有了,如来藏的思想也已经有了,再加上密乘的窍诀那就很快了,因为其他问题你都不用考虑了。但是现在我们要考虑:我现在出离心到底有还是没有?打一个问号;然后菩提心,又打一个问号;空性,打一个问号;如来藏再打一个问号。四大问号排起来,那你现在修密法想很快成就就有点困难。

虽然现在要回头补的课很多,但是可以先理解一下如来藏教义,之后再去学习。毕竟现在有些道友已经在学密宗,在学大恩上师的密法课,我们现在学习如来藏,了解一下对我们理解密法的内容也有帮助。我自己有个感受,学了三转法轮之后,其实返回头对理解二转法轮的教义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二转法轮当中的空性到底怎么理解?哦,就用他空来理解,所有的客尘完全都不存在。二转法轮毕竟要抉择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好像还有一个显现在那,但是到了三转法轮,再回头看二转法轮当中所抉择的所谓空性,完全肯定什么都没有,只有如来藏。再回头看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到底空到什么程度?到底保不保留显现?根本不需要保留什么显现,一概决定没有。当然反过来看你的出离心也会有很大帮助,你现在耽著轮回中的什么东西?完全都是客尘,只有如来藏才是你自己真正的东西,除了如来藏是你自己本有的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的,都不是你的。

现在我们没有认识自己本有的如来藏,不是我的客尘的法却抓得很紧,拼命去追求,这叫做颠倒,本末倒置。所以越学这些了义的教法,返回头看下面的基础,理解是很深刻的。对于为什么要出离就完全理解了,通达了。但是前提是必须要真实了解如来藏思想,否则大概了解,作用还不一定那么大。然后对于菩提心方面、空性方面,对于二转法轮大离戏方面的理解,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是我学完之后再返回头看时发现的,当然这不是我自己的发明,绝对不是,只不过在我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了教义之间相互涵摄、相互资助的一种作用。有些时候从下修上去,有些时候以很高见解俯视下面的法,也可以有一种很深的了解。以前我们也曾学过出离心,学过四加行,如果有了高的见解,再返回头看,你会对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要出离,为什么要厌离、不能执著,就知道得太清楚了。再返回头来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就不一样了,你生的出离心的层次就很高了。再去看菩提心也不一样,菩提心的质量也很高。站得很高去看下面的法,就是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全都是如来藏周遍的,没有一个不是,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当然非常非常强烈:一切众生都是佛,现在就差一点点,因为有迷惑,把这迷惑去掉就行了,所以就可以产生很大很大的勇气。菩萨勇士从哪里来的勇气?就是从这里来的,越学了义教法他的勇气越大。越学了义教法,对于自己能够成佛这一点越是坚信不移,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得到的信念。

虽然从次第的角度讲,我们首先应该从下面往上走,但是从了解整个体系来讲,也可以从上面往下看,这也是有帮助的,因缘就是这样的。也没有必要说:现在我们停止不学了,从头把加行先学好,七、八年之后我们再看能不能讲如来藏。大恩上师没有这样讲,法王如意宝也没有这样讲。其实也是你的因缘,碰到了你就学,学完之后返回头看,肯定可以发现对下面的法哪个方面有帮助,哪个方面要注意的。即便什么也听不懂也不要紧,反正听闻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各种根基的众生都能够随自己的根性和理解,得到不同的功德和加持利益,这方面绝对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很难懂,但是我们还要学,因为能够接触如来藏,说明我们的根性也不是差到哪去。如果是那么差的根性,突然遇到如来藏的教义是不可能的,肯定是以前发过愿,回向过,这方面曾经结过缘,现在才能够有机会听闻。当然听得懂、听不懂是机缘的深浅。有的时候说,既然都有因缘,为什么还听不懂?因缘也有深有浅的,你有遇到如来藏教法的因缘,不一定有通达的因缘。当然既有遇到的因缘也有通达的因缘,这个因缘就更深了。福报也有深浅,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地积资净障,还有其它的辅助,让如来藏的教义更迅速地融入到我们相续中来。总之,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很重要,积累资粮很重要,清净罪业很重要,还有发菩提心,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些都做好了,如来藏教义会越理解越深,越理解越正确。而且修密乘时,也完全能够作为很大很大的帮手,如果有这样的基础再去学密乘,真的是捡到了很大的便宜。

我以前刚去佛学院时,法王如意宝基本上每天都讲密法,是很高的密法,我完全都听不懂,不知道讲什么。后来,慢慢学了前行,学了空性,学了如来藏,再来听密法时就真正产生了信心。这种信心是真正的,不敢说是非常清净稳固,但以前的信心是没法与之相比的,真正能够体会到密乘的殊胜性,而不是很多“广告”当中讲的密乘很殊胜。当然“广告”也是很重要的,但关键是,自己内心当中有了空性、如来藏的见解之后再去看,就能够体会到密乘的殊胜性。对我们现前如来藏也是很迅速的,显宗现前的速度还是有点慢,用密乘的方法现前就很快,这些方面我们慢慢就可以了解。

学习佛法要坚持,不要说学了几年就可以了,差不多了,还有很多很多好东西在后面。你去旅行的时候参观了一两个景点你就觉得差不多了,其实真正好东西还在后面;吃饭的时候也是,你吃了两三个菜觉得可以了,但是最好吃的大菜还在后面!(众笑)如果真正坚持学习佛法,法喜、法义、法味慢慢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痴迷于此,上瘾!就会想这样好的教言应该和别人去交流,跟别人去宣讲。所以我自己很高兴讲这样了义的教法,觉得佛性如来藏、大空性真的非常殊胜(当然《俱舍论》也讲,但是兴趣没有这么大),我自己很高兴讲,大家多多少少也能得到一些收获,我自己在讲的过程中也会去串习这个教法。我并没有完全通达,可能只能讲到论典所诠义的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零点几,就是这样我自己也会得到一些收获,能够串习一下,为了我自己能够增上福报善根的缘故,也是有必要的。

本论内容很殊胜,很殊胜就要很珍惜,经常去祈祷。今天本来准备了很多内容,但是没有办法,时间很无奈。

今天就讲到这里。


[1]即只是讲到了离戏,没讲到如来藏。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