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解脱的境界来自于什么? Back

解脱的境界来自于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18-01-03




(接上文)


比如,他以前非常喜欢攀比,现在不攀比了。那攀比的这种想法,已经从他内心当中扔掉了,攀比所带来的傲慢、烦恼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他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的解脱,如果他再努力的话,那很多的烦恼,都能够一步一步地放下。最后,百分之一百的烦恼都能够放下。


但这有一个过程,我们很多人说,谁谁谁是佛教徒,是学佛的,为什么是佛教徒还这样呢?其实,佛教徒他也正在学习,他还不是佛,只是佛的弟子而已。如果谁是佛,那可以这样用这样的口气讲:谁谁谁不就是佛么?为什么还这样呢?


但是,谁谁谁是学佛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呢?这句话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在路上,还没有到达最后的目的地,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在努力,但我们只得到一部分的解脱而已,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八、百分之九十五还没有得到,这些解脱我们要一步步地去争取。



现在他不攀比、不炫耀、不斤斤计较了,脾气也没有以前那么暴躁,他就已经获得了一部分的解脱,他做到今天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这不是一个理论的概念,这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他有这样的变化也充分说明如果他再继续,那他在很多问题上,也可以做得到,这可以证明他的能力。


我们不能以佛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佛的人,这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也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这虽然不是很大的成就,但这些也叫作解脱。然后,逐步逐步地努力,那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这叫作解脱。我们的内心得到了这样的解脱,内心完全得到了自由、自在,不会被这些烦恼控制,这个时候,就真正地解脱了。解脱就是这样,烦恼逐步地减少,最后到没有。烦恼减少的同时,慈悲心和智慧都会增长。最后,慈悲心和智慧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一百的烦恼全部消除了,这时候,这个人已经解脱了。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陀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已经获得了解脱的人,也就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内心确实是得到了解脱,从此以后,不管是遇到任何问题,他永远都不可能有任何的烦恼,也不会有任何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罗汉肉体的修行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他的肉体还会有痛苦,还会生病。阿罗汉也不是刀枪不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其他的原因,他的肉体是有痛苦的,但精神完全是没有任何的痛苦。



这就是说,阿罗汉的内心已经得到了解脱,但他的肉体还暂时还没有解脱,生老病死当中,病痛、死亡还会有。所以,我们在佛经里面     会看到很多阿罗汉被杀害,或者生病、饥渴等导致死亡的例子还是很多。


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解脱当作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也不要把它当作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解脱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境界。这个境界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空性见。有空性见,有了证悟就会有解脱。


希望大家往证悟空性这个方面努力、奋斗,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比如,我们从小学最后读到博士、博士后,这么多的知识,我们从零开始学,但我们走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都归零。从零开始,又要归零。来的时候我们两手空空地来,走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它们都不会归零。



如果我们空性见、菩提心、出离心修得好,那我们走的时候,唯一能够带走的就是这些。出离心我们可以从上一世带到下一世,菩提心我们可以从这一世带到下一世,空性见我们可以从这一世带到下一世。只不过,从这一世到下一世之间的中阴身和我们被怀胎的九个多月的时间当中,因为我们离开了这个肉体,离开了这个大脑,所以很多的记忆变得比较模糊。模糊到什么程度就要看我们这一生修行的程度。


如果修行修的不错,已经达到了比较不错的水平,虽然我们投生的时候,在这中间的阶段受到一点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下一世我们无论投生到什么样的地方,一定会与众不同。这个人,他自然就有菩提心、出离心、空性见。其他人稍微有一点指点和提醒,他很快就能够证悟。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什么是解脱?

怎样做好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身体出离和心的出离哪个更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官方法宝平台法宝请购指南

“慧灯育苗“ 赠书长期开放(点击详情)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