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51-6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51-6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5-03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51


1.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成天跟别人讲自己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还能知道别人的心思,这些就真的了不起吗?为什么?

并不是这样。

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应该依止鹰鹫,它几十由旬以外的尸体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个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她都了如指掌。所以知道一切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


2.有些居士遇到一个假活佛,自己被骗得人财两空,就认为是藏传佛教不好,并到处说这个活佛的过失。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经历,今后打算怎么办?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无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在佛教的本质上没有任何过失,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也没有找到佛教的真实过失,因此不能说佛教不好。

同时,也不要说这个活佛的过失,毕竟你以前曾依止错过他。那么,今后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遇到一个上师要先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结上法缘,这样才是智者的做法。

做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详详细细地观察。应注意的地方,不应敷衍了事,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苦果,要学会取舍。


3.有些人喜欢说大话,认为什么环境对他都是无利无害的,住在恶人群中也可以,住在女人窝中也可以,这样的话,其结果会怎么样?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这样做?

结果是让自己的修行毁于一旦,来世堕入恶趣。因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并未稳固,心很容易被外境染污。

恶劣众生染污心非常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他们拖下水,所有修行毁于一旦。

如果深信因果,对护心的重要性与窍诀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并且正知正念已达到了非常稳固境界的人,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心也不会受到外界污染,不会为世人所同化。


4.假如自己曾毁坏过佛像佛塔等三宝的所依,现在应该如何忏悔?

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里面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5.现在有些佛教徒以高价贩卖经书,美其名曰是在弘扬佛法,但实际上将所得利润用来买房子、买轿车,这种行为有过失吗?应该如何忏悔?怎样卖经书才没有过失?

有极大的过失。以前如果卖过经书,现在就要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就没有什么过失。


6.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比如说,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

杜绝一切无意义的交际往来,所有的行为有所调整,这就是正念。正念是忆念善法的一种心态。



52


1.名词解释: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圣者七财。

闻所生慧: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

思所生慧:反反复复思维其中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

修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

圣者七财:智慧、信心、多闻、持戒、布施、知惭、有愧。


2.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佛法所讲的内容是否可以产生怀疑?为什么?

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佛法的道理,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可以产生一些怀疑。

因为有了怀疑,才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从而断除怀疑,获得定解。从佛教历史来看,以前也有许多高僧大德先是对佛教存有怀疑,有各种不解之处,后来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解除了疑团,最终才获得了成就。


3.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不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对修行人来说,智慧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具有正知、人格稳重才最关键。

有些修行人智慧出众,也具有强烈的信心,但由于没有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从而经常触犯戒律、生起恶念,将相续中的智慧全部都漏光了。而有一部分人,虽然智慧并不太高,但是人却十分稳重,经常以正知观察自己的三门,问“我到底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身体在做什么”,这样的人修行才会比较踏实,最后才会获得成就。


4.有些人认为:“信心、智慧、精进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这三者,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不管学习什么佛法,信心、智慧、精进这三者虽然都不可缺少,但有了这三者,修行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若没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一段时间内可能信心、智慧、精进还不错,但一遇到不好的环境,自相续就被烦恼占据了,然后造下天大罪,非常悲惨地堕入恶趣,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大的违缘就是没有正知、心不稳重,这样的人学任何法都不会踏实的。


5.具备正念有什么功德?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正念相当于门卫,能守护自己积累的圣者七财,不会被烦恼盗贼所乘。

《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



53


1.既然正念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请从内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外缘是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识,听闻正法。内缘是依法反复思维,无论上师在不在自己身边,自己应随时随地存想:佛菩萨和上师圣众,具有无边智慧神通,能无碍现见一切诸法实相,我们所有的言、行、心念,圣众们能随时清晰现见。这样就会自然地生起惭愧心、畏惧心,进而生起正念。


2.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么?

不行。上师如意宝说,把上师当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恭敬与畏惧,那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倘若加持得不到,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点滴功德。所以,对上师应该有敬畏心,依靠此心,世出世间的智慧都会在相续中生起来。

对上师的承侍,可以说是对上师的恭敬,尤其上师是大成就者,依靠这样的承侍,必定可以证悟心的本性、解脱轮回。但假如上师不是大成就者,弟子整天做这些,只有一份善根功德而已,对解脱可能不会有什么帮助。故应从上师那里求取法义,如法修持,这是对上师最恭敬的做法。


3.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二种佛教都好,都是疗治烦恼疾病的妙药。只不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相应于汉传佛教,有些相应于藏传佛教中,虽然传承有别,但都可以让众生获得真实的解脱。就像两个人所患的病不同,所服的药也不同,但最后二人的疾病通过不同的药都能痊愈。我们不能说这个药好,那个药不好,与自己最相应的,对自己就是最好的。同样,选择法门也是如是。


4.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1)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因为从外缘来讲,我们要经常依止上师,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从内缘来讲,我们不能做坏事,不然诸佛以慧眼能无余照见。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随念佛。

2)正知也自然地随之而来,有时暂时失坏也能回复。因为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5.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平时做到了吗?

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54


1.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有必要。

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不相同。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2.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大约三尺左右,不能过远、过近。

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为了察看道途上的危险,应偶尔四处观望;停下来休息时,也应回头仔细检查后方。

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决定继续前行或返回。总之,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我们都应观察自己的三门而后行。


3.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何圆满初中后三种心态?请举例说明。

比如说杀生,刚开始产生想杀这个众生的的念头;中间无误地认知对境,知道自己杀的是某某众生;最后将其杀害,并产生一种随喜心。如果有了这三种心态,那造恶业就已经圆满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做一件善事,也必须具足这三种心态。譬如你今天去听法,从你家里到道场的路上,刚开始的动机是为众生而听法;在听法的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心态和身体怎么样,如果你是在打瞌睡,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或者一直盼望快点下课,不停地看表,这种心态不太好,应该加以对治;听完了以后,将此善根回向给众生,这样初中后三种心态就比较圆满了。



55


1.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为什么?

不一定。

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主要看他有没有出离心,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是否在意,对众生有没有慈悲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少欲知足,不贪名声、地位、眷属、财富,对众生有无伪的悲心和利他心,那他即使没有任何名声地位,也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相反,假如不具备这些功德,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实际上也没有用。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所以,真正修行人的标准,并不是以名声大、眷属多来定论的。


2.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该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庄严,这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你是怎么看待的?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出家人平时虽不能歌舞,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供养三根本、遣除违缘、利益众生,也是可以开许。佛经中说,以前文殊菩萨经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宫里,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当时文殊菩萨现出家相,这种行为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这种善巧方便,后来度化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说过:“我们出家人唱歌、跳舞,平时是不允许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供、共修法会时也可以开许。”


3.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肯定触犯戒律。佛陀说特殊情况下可以开许,是指无有自私心,完全是利他的情况下可以,而对有自相烦恼之人,是从来没有开许过的。


4.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件一件地成办。一旦经过观察而去做某事时,就不要再东想西想,而应心志专一,先成办这件事,然后再做其他的事。

好处:1)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2)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



56


1.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

本来政治、经济、军事等世间话题,能引发诸多贪嗔痴恶念,修行人应尽量断绝。但在弘法利生过程中,为了调伏和度化某些众生,可以随顺他们谈这些话题。虽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但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也有一些开许。不过这时候一定要慎摄身心,断除贪执心念,以警醒之心恒念正法,观察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而不为喧闹外境所转。


2.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大乘经论中说: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除了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有一些特殊开许外,其余都严格遮止。假如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

这种想法不对。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将招致痛苦的果报。如同翳罗叶龙王,前世为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而招致恶报,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故不可轻视细微学处。


3.如果遇到能让自己生起猛烈贪心或嗔心的对境,这时你会怎么做?这节课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如果自心对外境的人或财物生起贪欲,或者对某外境要生起嗔怒,此时自己应猛然醒悟,力提正念对治。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若在贪嗔等烦恼驱使下,言行肯定要触犯戒律,伤害自他。所以在贪嗔烦恼萌发之际,应果断地停下来,强行压制自己的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的贪心猛厉现前,暂时坚持克制一下;或者你的嗔心非常猛烈时,也暂时强行克服;只要你坚持一会儿,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弱消失,你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然后再慢慢地去讲话、做事,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57


1.“广说”中提到了27种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当这些对境现前时,你怎样如树而安住?

贪心、嗔心、掉举、讽刺、傲慢、骄矜、评论他人、伪、诈、自赞、毁他、粗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削弃他利、图己利、因是欲语时、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贪执亲友。


2.掉举分为哪几种?请详细说明。

1)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

2)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

3)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


3.请具体阐述慢、骄各有哪几种?你的相续中有几种?

慢有七种:1)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2)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3)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4)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5)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6)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7)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骄矜有八种:1)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自己家里有领导,或熟悉一些上师,就认为非常了不起。2)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逊色几分。”3)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4)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轿车是最高级的,手机款式是最新潮的,别墅也是最豪华的,别人怎么能跟我比?”5)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6)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7)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我会设计,我会建筑,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8)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很可怜。”


4.请区分二者的差别:卑慢与傲慢、骄与慢

1)卑慢跟傲慢的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2)骄与慢的差别:骄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5.在什么情况下才开许揭露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有什么过患?

上师如意宝说:“如果是为摄受引导弟子,指出弟子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凡夫人之间以烦恼心去评头论足,总盯着别人过失看,一方面说明自己的相续不清净,另一方面唯有造口业。


6.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58


1.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皆可摄于染污心、好行无义心中。

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


2.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要具足8种善心: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2)极肯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


3.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对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怕因果,即使认为自己有所成就,那也只是痴人说梦而已。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应该像莲花生大士所说的那样,见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细致。


4.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

一切善恶如梦如幻,无有丝毫自性。           

在世俗层面上,把握好自己,不造作任何的罪业。并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终能获得如幻的果位。 



59


1.这节课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1)在我们死后,身体被送到尸陀林,为秃鹫所争夺、撕扯,此时意识毫不介意、毫无反应,那么平时对自身为何那么执著呢?

2)既然意识与身体是分开的别体,那执著身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3)如果意识必须要依靠身体才能存在,要是身体坏了,依存处就没了。那意识为什么不去守护干净的树木身躯,反而要去守护腐朽、肮脏的人体呢?

4)用智慧来一层层剖析自身,身体也没有值得贪著的精妙之物。


2.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身体与心是他体的。

1)从因来讲,身体的因是父母的不净种子依靠四大聚合而成,而我们这辈子心识的因,则是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2)从本体而言,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无情法,也是一种粗大色法,而所谓的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3)从果来说,身体只能暂时维持一段时间,死后处理完了就没有了,而心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始终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心和身体是别别分开的他体。


3.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认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令心改变故,身体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

所以《释量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60


1.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这种想法不正确。所谓的依止上师,是指对上师所传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如果将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从来都不精进修持,即使天天跟着上师、看着上师、扶着上师,这也不叫依止上师。所以,女众若能对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就叫做真正的依止,所以用不着苦恼。


2.“既然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没有任何精妙之处,那还是早点死了好,生病也不要吃药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

尽管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利用这个身体守持净戒、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它是非常不清净的东西,但却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前行》中也有教言说:“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鉴于此,我们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而应依靠它来行持善法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