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胜利道歌2》学习笔记 Back

《离幸福很近•胜利道歌2》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分析





简略分析




一 、发心功德

1.清净罪业;

2.增上功德。

二、发出离心

1. 护戒功德;

2. 破戒过失。

三、人格贤善

1.  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2.  贤善人格之功德。

四、回向

五、造论之事





展开分析



乙二(发菩提心)分二:

一、发心之理;二、发心功德。



丙二、发心功德: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以此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阻塞恶趣之门,亦可暂时得到善趣人天安乐,究竟获得解脱。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诸位道友切莫散乱,应着手修行此殊胜要诀。

菩提心的功德可从两方面得以体现:

1、清净罪业。

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2、增上功德。

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如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依靠它,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


乙三、(发出离心)分二:

一、护戒功德;二、破戒过失。


丙一、护戒功德: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于此轮回中令人炫目的盛事与富足,不要有丝毫羡慕之心,应当一味守持人天众生的殊胜供养处——清净戒律。

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欲只是把它视为如梦、如幻、如水泡。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内心中确实感到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刹那安乐,真正有一种出离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共同加行修完之后,相续中定会生起出离心。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别解脱经》中也说:“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

《亲友书》云:“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样,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产生的根本,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


丙二、破戒过失: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增上生的暂时人天福报、决定胜的究竟解脱果位,全部依靠戒律而生。倘若破戒而没有忏悔清净,则一定会堕入三恶趣。因此,修行人切莫迷惑颠倒,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善加取舍。如《般若摄颂》云:“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乙四(人格贤善)分二:

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所谓的贤善人格,是指言行举止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若欲长久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众乃是窍诀。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也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世法(贤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胜证悟无从谈起。人格贤善的标准有这么几点:

1、“言行恒时随顺友”:言行举止跟上上下下的亲友和睦相处,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从世间角度讲,人格好的人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

2、“秉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贪执自方、嗔恨他方,也不会做什么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评价,而是始终以真理为主,不偏袒任何一个人。

3、“心善良”:如果为人正直、随顺别人,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领导和学者,话说得特别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有趋往黑暗了。


丙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

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可忘记这一殊胜窍诀。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离开了基本的世规,佛法的成就则如空中楼阁。

贤善人格是诸佛成佛的方便道,自利利他不可缺少,同时也是六度四摄中“四摄”的精华。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利生的四大行为,这些均要以人格为基础。

做了好人以后,再谈佛法才有希望。显宗密宗的无二智慧依靠菩提心而来,菩提心依靠出离心,出离心又依靠贤善人格。这四个要诀是八万四千法门理论与修行相结合的智慧总结,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在心里




甲三(末义)分二:

一、回向;二、造论之事。

乙一、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以此造论善根,回向一切老母有情,愿其超越六道轮回的恐怖深渊。同时,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要义摄于上述四种窍诀中,愿对法王和佛教有信心的心子生起极大欢喜,并愿一切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获得无上的安乐,将来利益无量众生。


乙二、造论之事:



第十七胜生周丙子年,我等师徒遣除内外密诸违缘,阿旺罗珠宗美于庆祝胜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于此轮回中令人炫目的盛事与富足,不要有丝毫羡慕之心,应当一味守持人天众生的殊胜供养处——清净戒律。

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欲只是把它视为如梦、如幻、如水泡。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内心中确实感到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刹那安乐,真正有一种出离心。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共同加行修完之后,相续中定会生起出离心。


【本课难点】

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从出世间而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诸位弟子切切不可忘记这一殊胜窍诀。

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离开了基本的世规,佛法的成就则如空中楼阁。贤善人格是诸佛成佛的方便道,自利利他不可缺少,同时也是六度四摄中“四摄”的精华。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利生的四大行为,这些均要以人格为基础。做了好人以后,再谈佛法才有希望。





名词解释



劫末火

“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界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KB.SDJ 讲著】

 

【五道十地】

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般若报颂浅释》KB.SDJ讲著】


【正等觉】

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间八法】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因执著诸法实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时为世间法所动而受苦,这些取舍法归纳起来,通常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风。有关世间八法,经论中从各方面归纳,名称稍有不同,如本论将八法归纳为得与失、恭敬与蔑视、苦与乐、喜与忧,与平常所称的利、衰、苦、乐、贫、富、称、讥稍有不同,而其实际所指并无差别,都是总结引生人们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间法。【《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KB.SDJ 讲著】

 

【加行】

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厌离心】

即厌恶尘世。【《藏传佛教辞典》V1.1 】

 

【出离心】

离三界苦,求涅磐乐。【《藏传佛教辞典》V1.1 】

 

【增上生】

不损害众生,以此意乐而断损害他众等十恶业,修持十善业道,这些以不害为发心而修的善业,是上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自诩为信奉佛法者,于此基本要求应当细细省察,若此尚不能做到,即无法得人天善趣之果,也非真正的佛教徒。【《中观四百论广释》KB.SDJ讲著】

 

【决定胜】

永久安乐。指解脱位和一切智位。【《赞戒论浅释》 托嘎如意宝 著 KB.SDJ 译】

        

【五无间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


【三皈五戒】

三归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印光大师: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译文】


【善根】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期回顾




《胜利道歌1》学习笔记

《什么是密宗》学习笔记

《观音心咒之功德》学习笔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