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胜利道歌2》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分析
简略分析
一 、发心功德
1.清净罪业;
2.增上功德。
二、发出离心
1. 护戒功德;
2. 破戒过失。
三、人格贤善
1. 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2. 贤善人格之功德。
四、回向
五、造论之事
展开分析
乙二(发菩提心)分二:
一、发心之理;二、发心功德。
乙三、(发出离心)分二:
一、护戒功德;二、破戒过失。
乙四(人格贤善)分二:
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甲三(末义)分二:
一、回向;二、造论之事。
乙一、回向:
乙二、造论之事:
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劫末火】
“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界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KB.SDJ 讲著】
【五道十地】
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般若报颂浅释》KB.SDJ讲著】
【正等觉】
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间八法】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因执著诸法实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时为世间法所动而受苦,这些取舍法归纳起来,通常称之为世间八法或八风。有关世间八法,经论中从各方面归纳,名称稍有不同,如本论将八法归纳为得与失、恭敬与蔑视、苦与乐、喜与忧,与平常所称的利、衰、苦、乐、贫、富、称、讥稍有不同,而其实际所指并无差别,都是总结引生人们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间法。【《入菩萨行广释》寂天菩萨 造颂 KB.SDJ 讲著】
【加行】
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厌离心】
即厌恶尘世。【《藏传佛教辞典》V1.1 】
【出离心】
离三界苦,求涅磐乐。【《藏传佛教辞典》V1.1 】
【增上生】
不损害众生,以此意乐而断损害他众等十恶业,修持十善业道,这些以不害为发心而修的善业,是上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自诩为信奉佛法者,于此基本要求应当细细省察,若此尚不能做到,即无法得人天善趣之果,也非真正的佛教徒。【《中观四百论广释》KB.SDJ讲著】
【决定胜】
永久安乐。指解脱位和一切智位。【《赞戒论浅释》 托嘎如意宝 著 KB.SDJ 译】
【五无间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
【三皈五戒】
三归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印光大师: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译文】
【善根】
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