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美国智悲讲修菩提学会 >> 牧牛:前三三,后三三 Back

牧牛:前三三,后三三

文殊菩萨传 第十三章

牧牛:前三三,后三三

三世觉母智难量

机巧应缘化四方
慧剑断惑成正觉

毕竟曼殊法含彰

1




身陷绝境,进退维谷,又断了粮草,为了保全众多受伤的兄弟,牛皋不得不归顺了伪齐。伪齐对牛皋的归降很重视,封他为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添差郑州兵马钤辖——官职与薛亨不相上下。


薛亨为了感谢善戒,也为弥补镇汝军给文殊寺带来的灾难,给他送来充足的米粮,帮着修复了两间房屋,还派士兵进山伐了一批大树,运回寺前的空地上,只等明年木材干透了,重建文殊寺。


深秋时节,山里薄薄的雾岚像是变得沉重了,低低的笼罩在山坡上,久久不散。挂在半空的日头病怏怏的,早睡晚起,散射的阳光有气无力,慵懒地照着山冈。不同的是,各色生灵都很忙。野鸡、山鹊、乌鸦,还有兔子、岩羊、野猪,都是早晨的主角,它们都急急忙忙生长着羽绒或长毛。连熊瞎子也不肯偷懒了,逮到什么吃什么,以便快快长胖,钻进树洞里睡几个月的懒觉。善戒与小松鼠、小刺猬比赛着将各种坚果搬运回自己的家。动物们有动物们的打算,住山人有住山人的计划,不用相互操心。


这一年,伏牛山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初的一个晚上,一夜北风呼啸,清晨,天亮得特别早。善戒开门一看,地上落了半尺厚的大雪。举目四望,千山银装,万树梨花,本来荒凉的原野,而今铺满了碎玉。文殊寺与寺庄被大火焚成的废墟,眼下也粉妆素裹,不见了往日的败落。整个伏牛山区,都变得晶莹剔透起来,好一个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童话一样梦幻一般的琉璃世界。


生长在江南的善戒,从未见识过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雪,更不曾独自一人面对如此广阔的雪原,他感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他的心扉都在净化,好像变得通透明净起来。甚至,他敏锐灵动的心灵,能从白雪的纯净里提纯出一种凉莹莹的冰香。


世界皎若琉璃,身心净如水月。云散流水成冰,寂然天地寥廓。


一场大雪过后,算是彻底封了山——文殊寺与外界通道被完全阻断了,山外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因而,善戒就算想被人打扰,都没有可能。由是,他安下心来,一心一意打坐修行。善戒修的是一行三昧。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文殊菩萨向佛陀请教:什么是一行三昧?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那么,如何才能入一行三昧呢?佛陀说:“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冰雪覆盖的八百里伏牛山,灵透无染,清净无喧,宛若文殊菩萨行化的清凉世界。故而善戒跏趺而坐,心中观想七佛之师、诸佛之母的文殊菩萨圣容。


雪野寂静,鸟兽绝迹,林木萧然,万籁无声。然而,不平静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没有正儿八经深入禅修之前,善戒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心里居然如此纷扰,如此喧嚣。当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心灵深处活跃着一个大舞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他登场。千年六辈子,陈谷子烂芝麻,大事小情,家长里短,不管什么剧情,都能活灵活现地翻腾出来……



2


这就是修行最大的烦恼之一——散乱。即,心内不寂静,不止息,不安宁,轻躁浮动,臆想纷飞,妄念不断。平常,我们心情放逸、循声逐响、恣意攀缘,胡思乱想成了习惯,所以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内心的浮躁不安。而一旦收束身心静坐下来,意念不再向外驰求,反而向自己的内心深处观照,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念很难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总说专心致志,心不旁骛,其实,若没经过长期的禅修,根本无法做到。因为,我们的乱心轻飘,甚于鸿毛,哪怕轻轻的呼气,都能让它浮动不止;我们的心念驰散不停,快逾疾风,转瞬已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而且,它顽皮好动犹如猕猴,上蹿下跳,没有一刻安宁。同时,任何一种心念又难以保持长久,暂现转灭,稍纵即逝,甚于掣电……


这些业习,是我们喜好空想,喜欢幻想,喜爱颠倒梦想的习气。习惯成自然,我们的心长期处在随心所欲的散乱状态,随各种境界的变换而流转,渐渐流荡为性。


如同波涛汹涌、浊浪翻滚的水面无法映现大好天光一样,散乱的心妄念纷飞,思绪不断,就无法进入正定,般若智慧也就难以彰显。所以,古今中外的大成就者,首先必须降服散乱,才能定而发慧,契入宇宙人生的真谛。祖师云:非禅不定。若欲驯服我们这颗刚强难化、桀骜不驯的心,必须要有适应自己的禅修手段。善戒知道,慧光等四位禅师之所以让他在这伏牛山住山修行,就是要他借助地利,调伏驯化自己心性的蛮牛。


那么,如何牧牛(调心)呢?百丈怀海说:“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马祖道一的另一位弟子石巩慧藏说:“一朝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众多与牧牛相关的公案。此外,还有心灵手巧的禅者,将“牧牛”这一修心法要更形象化地画成了《牧牛图》。其后,又有多位禅师根据自己的修行体验,题写了上百首《牧牛图颂》,用来说明修行的具体方法与历程。


善戒也从牧牛入手,进行禅修。他手里牵着“缰绳”,眼睛牢牢盯着“牛”的一举一动,如果它离开大路去吃路边的野草,就拽紧缰绳把它拉回来;它刚想去偷吃人家的庄稼,就要就警告、惩罚它。也就是说,静坐之时,用我们心灵的观照力,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念,不分神,不打妄想。一旦发现思想走私了,赶紧将其拉回到正念上;若是察觉到妄念升起,马上用心观照。说来,人的妄念很像故意捣蛋的顽童,只要你发现了他的动向,马上就变成乖宝宝,服服帖帖,老老实实,一动不动。


如同世界上没有不能驯化的蛮牛一样,无论多么顽固的习气,也是渐渐养成的,只要持之以恒地熏修,不放松,不动摇,不妥协,形成良好的惯性,就能克服。经过一段时间的禅修,善戒心中的妄想算是被压了下去,禅定功夫从断断续续的点(……),慢慢连成了一条线(——)。可是,未等功夫打成一片,他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散乱去了,昏沉来了!


3

因为静坐之时,心中没了杂念,清清灵灵,明明白白,自然轻松愉快。然而,这种心灵的清明保持不了多久,就渐渐进入了一种迷迷蒙蒙、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在昏昏沉沉中,心识宛若蒙上了一层油污,失去了觉知与观照。


这情景,宛若湖面上虽然风平浪静,波涛不惊,漪涟不泛,但湖水本身含有大量泥土杂质,浑黄污浊。只有杂质沉淀,泥沙澄清,才能变得通透灵彻。


善戒认为,自己之所以昏沉,可能是因为睡眠太少,精神疲劳造成的。故而,感到困顿时,就干脆躺下睡觉,养足精神后再打坐。但是,这样一退缩,他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昏沉中,只要一上座,就哈欠连天,困得睁不开眼,鼻涕眼泪直往下流。


如此,善戒明白了,从本质上说,昏沉也是一种习气,你软弱它就强横,你忍让后退它就得寸进尺。古人为了博取功名,都可以头悬梁、锥刺股,而今自己修法是为了生脱死、普度众生,更应该断绝昏沉,奋勇精进。善戒非常愤恨自己的怠惰放纵,每当犯困,便狠狠抽自己几个嘴巴。可是,清醒一会之后,便又在不知不觉里滑入了那无边无际的无明暗昧之中……


于是他撤去自己所坐的软垫子,不让自己坐得太舒适。同时熄灭了火炕的炉灶,借助寒冷的环境迫使自己保持清醒。没想到,这些措施不但无法抵御睡魔的侵袭,他反而被冻感冒了……


感冒发烧,心识愈发昏昧,更加容易犯困。不得已,他只好站起来到外面经行——围绕着前后两排银杏树之间的空地散步。大雪封山之后,山里格外宁静。视野所及,全是皑皑白雪,冷凝寂寥苍茫,天地一片纯净。这纯一的单色调,恰如弃绝思虑分别之后的绝对境地,也像是超越矛盾对立观念之后的平等世界。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往往以“雪”来比喻“一色边事”,也就是修行功夫“打成一片”——达到纯净专一的境界。


文殊寺这种地处深山,远离尘嚣与污染的清净环境,让善戒心行纯一,不攀外缘。故而,他在经行时依然能收束心神,保持觉照。这种在动中养成的观照力,在静坐昏沉来袭的时候,可以持续一分清醒,所以能继续与睡魔对抗。那一天,尽管病得昏昏沉沉,他依然坚持禅修。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心中的那种浑油一样的状态突然消失了,只剩下灵灵炯炯的一线孤明,于是,善戒契入了一片深度宁静中。


深入禅定之中,那种心身愉悦无以言表。可以这样说,那种精神彻底放松、束缚完全解放、自由自在的快乐,比人生功名利禄所带来的荣耀以及所有的生理快感,更美妙一万倍!


心因境静,境逐心闲;造乎其源,入乎无相。依此禅定,即可转惑见为圆智,脱迷茫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


4

善戒进入了一日千里,转瞬百年的修行境界。


一日,他照常在两排银杏树之间经行,不经意间抬头,发现这六棵树龄几千年的古树,前三、后三的排列,别有一番意趣。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了“前三三后三三”公案。


唐大中初年,沩仰宗禅僧无著文喜,一路云水,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去朝拜文殊菩萨。刚刚进入五台,途经金刚窟,他忽然看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每座楼宇都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泽,俨然纯金打造。他正在观望,一位老翁牵牛而来,邀请他一同入寺。


走进山门,老翁呼唤了一声:均提。一位童子应声出迎。老翁纵开缰绳,黄牛乖乖地跟随童子而去。无著文喜在老翁引导下,穿过雄伟的大殿,绕过高大的阁台,来到了法堂。老翁端坐在禅床上,指了指面前的蒲团,让文喜坐下。


老翁问他从何处来?文喜说,南方。老翁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回答:“末法时期,严格奉持戒律的比丘很少。”


“多少众啊?”老翁问。文喜回答:“有的地方住众三百,有的地方五百,没个准数。”


文喜反问:“这里的佛法如何住持?”老翁回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多少众?”文喜再问。老翁道:“前三三,后三三。”


什么前三三,后三三?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文喜不解,刚要开口请教,老翁呼唤童子送茶,并端来一盘文喜从未见过的酥酪。文喜尝了尝,其醇香无与伦比,其甘洌直沁肺腑,他竟然有一种心意豁然的感觉。老翁拈起玻璃茶杯,问道:“南方还有这个吗?”


那时候,玻璃是珍奇之物,系佛教所说的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之一,所以无著文喜从未见过。他摇摇头说:“没有。”


老翁给他往玻璃杯中斟上茶,请文喜喝。当文喜端起杯喝了一口之后,老翁问道:“南方既然无此茶具,平常用什么吃茶?”


文喜忽然感受到了峻烈的机锋,而却偏偏有口难开,无言以对。


太阳西沉,日光将尽,文喜站立起来,向老翁合十施礼说:“天色将黑,我可否在此挂单借住一宿?”老翁说:“你尚有执著心,不能在金刚窟留宿。”


无著文喜赶紧表白,说自己已经破除了执著。老翁问:“你曾受戒否?”僧人没受戒,就不算正式比丘。文喜说自己受具足戒已经多时了。然而,老翁却说:“你若是没有执著心,又何必受戒呢?”


是啊,若已经明心见性,根本就不会犯戒,又何必执著受戒的形式呢!文喜无话可说,只好告退。均提童子奉老翁之命,送他出来。文喜问均提:“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


均提突然高喊一声:“大德!”文喜一激灵,下意识地应诺了一声。童子均提禅意凛冽地反问:“是多少?”


无著文喜又一次感受到滚滚机锋像大海浪潮一样扑面而来……


“这里是什么地方?”凭直觉,文喜朦朦胧胧感到,这老翁与童子非同寻常,他借问地名,来探寻这两个神奇人物的底细。果然,均提说道:“此乃金刚窟般若寺也。”


般若,即大智慧,而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文喜恍然大悟,那个老翁,就是文殊菩萨!当面错过,不可再见。他连忙稽首童子,乞求为他临别留言。童子随即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言毕,童子均提向无著文喜身后的金刚般若寺一指,文喜急忙回头,那座雄伟壮丽的寺院早已不见了踪影。等他回转身,那均提童子也失去了踪迹。山野中一片空荡荡,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好像那人,那寺,那情景,都不过是一场梦幻,都未存在过一样!


千里为君来,当面不识君。无著文喜忽然感到头顶的天空之中,五色祥云之上,文殊菩萨乘着金毛狮子徐徐掠过……然而,等他抬起头来的时候,一片白云自东方飘飘而来,将一切覆盖得无影无踪。


从此,“前三三后三三”成了一则著名公案,无数禅僧从这里领悟了文殊智慧,且派生出了一系列佳话。而现在,善戒看着这前三后三的银杏树,树下掩映着文殊寺,感到那公案与此情此景是如此的契合。文殊寺,自然与五台山文殊道场有关。但这座伏牛山里的文殊寺尤为特殊,似乎与文殊菩萨“前三三后三三”公案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当年无著文喜从五台回归江南,很有可能在这里驻锡过化。


善戒下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开始了参究“前三三后三三”,并且由此联想到相关公案:


桂琛禅师住持漳州地藏院时,修山主从南方来参。地藏桂琛像文殊化身的老人那样问道,南方佛法如何?修山主说,讨论得非常激烈,你问我答,机锋互换,可以说盛况空前。地藏桂琛道,怎如我这里种田得饭。


一百多年前,在鲁山文殊寺正北方的汝州风穴寺,延沼禅师在法堂举说这一公案时,这样说,若要参透平平实实,脚踏实地,在无著文喜言下有所领悟的话,就算置身火炉汤锅中,也不会觉得热;哪怕住在寒冰上,亦不感到冷。


善戒明白了,脚踏实地,穿衣吃饭,就是修行佛法。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

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

(寒山诗)



THE END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索达吉堪布长久住世文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学会简介

01

缘起

美国智悲讲修菩提学会(BICW) 是在联邦及州政府注册的非盈利慈善机构,成立于2010年。学会沿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汉僧教学体系,跟随学院的堪布索达吉仁波切系统闻思修习显密佛法。

02

学会目的

让佛法真正融入各人自相续,减少烦恼压力,从自身改变做起,用佛法利益更多有缘人,让佛法的慈悲与智慧甘露滋润每个人的心田学会成员来自美国各州。在西雅图、洛杉矶、San Jose、纽约和新泽西等地区设有地方组共修,并不定期组织放生等慈善功德活动,其他地区的道友通过网络进行共修。

03

学会课程

包括预科系基础课程,《大圆满前行》、净土的五经一论以及《藏传净土法》, 《入菩萨行论》。正科系包括: 密法班,菩提研究班,念佛堂。课程介绍详见:http://www.bicw.org/about/enroll/

04

日常活动
每周网络与地方共修学习各个课程,探讨佛教法义,解除疑惑,树立佛法正见。


每周网络与地方的菩提功德会活动。


关爱生命:放生与护生,关怀鳏寡孤独的老人、病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组织居士助念。


宣导环保,提倡戒烟、素食等健康生活方式。


结缘、流通以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主的喇荣五明佛学院诸位上师的书籍。


灾难发生时,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物质的资助。


05

学会联系方式

http://www.bicw.org/about/contact/ 

06

美国道友报名方式

https://class-bicw.1d35.starter-us-east-1.openshiftapps.com/register.html

报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07

国内及其他地区道友报名方式


智悲佛网报名:http://www.zhibeifw.com/xxgx/baoming.php

智悲网络共修:http://www.zhibeiwangl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