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0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一
学习前四个引导文的必要性
今天开始学习共同外前行中的第三个引导文“轮回过患”。共同外前行共有六个次第的引导,其中前四个引导是为了让我产生厌离心的重要修法。“暇满难得”让我们了知人身的难得和意义,从而趋入修行的行列中;“寿命无常”让我们鞭策自己励力精进,不但要修行,而且要马上修行;“轮回过患”让我们了知轮回中完全是痛苦的本性,在相续中产生真实的出离心和大悲心;“业果不虚”让我们如理取舍善恶。宗喀巴大师归纳到:“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如果我们真正对四个引导文生起定解,就会充分认识到轮回的本质,如胆病患者不会再希求油腻食物一样放下对轮回的执著,产生无伪的出离心和希求解脱之心,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
二
学习本品的顶礼句
(一)真正的智者完全了达轮回无实义
华智仁波切在无等上师如来芽尊者足下顶礼、祈祷。前三句讲到了如来芽尊者之所以无等的殊胜功德。上师相续中完全了达轮回中的一切琐事没有任何实义,其实一切真正的智者都是如此。世间人不了知轮回实义,为了财产、感情、金钱等付出时间、精力、代价;甚至一些修行人闻思修行只是为了得到人天的安乐,这也是因为没有真实通达轮回皆苦的意义,没有了知轮回中不仅有苦苦,人天福报圆满也是坏苦和行苦的本质。而上师在无伪的出离心基础上,完全以清净的无缘大悲心利益有情,在此过程中,以智慧他不贪著三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以大悲他不贪著寂灭涅槃的安乐,依靠佛陀的教言以六度万行行持大乘正法。在如此三界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老人家恭恭敬敬地顶礼。
(二)观修之前一定要虔诚祈祷
我们在每天的观修之前一定要重视祈祷上师三宝。书上写到阿琼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时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颂,然后虔诚祈祷,之后再开始进行观修。上师仁波切也讲到过,每次观修之前一定要虔诚祈祷法王如意宝,愿上师三宝加持让我在这一座就生起轮回无有实义的定解。以信心虔诚祈祷,以此为缘起,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法也容易成功,这对于我们修行人是极为关键的。如果没有信心,即使对佛法了知再多,也还是类似于世间的研究者,修法的验相很难在心中生起。
三
本品的承上启下
(一)前两品的铺排逻辑
首先是承上启下的连接:智者不会将已经拥有的暇满人身空耗,必定会利用宝珠一般的人身做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意宝一般的人身不可能长期驻留,每个人必将走向死亡且死期不定,所以我们要利用有限的人身马上精进修行,不能懈怠。这是前两品的内容。
(二)前两品与本品的连接
1、概述
如果人死之后是灰飞烟灭,一了百了,没有后世的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用短暂的一生为了不存在的希望而修行。然而,事实是古今中外都承认,人死之后必然要投生。只要没有证悟无我智慧就要在无始无终的三界六道轮回中流转下去。阿琼仁波切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生死轮回不离三苦。因此,我们只要有投生,也就等于不会离开三苦。今生中,生老病死的痛苦追赶我们;死亡时,中阴的痛苦迎接着我们;投生后,后世的痛苦接踵而至,这就是轮回的本质
2、广说中阴之剧苦
中阴期间,有些新死的人不知道自己已死,依靠观察自己没有影子、脚印等确定自己已死之后随即产生恐怖之心,以此为缘起感受地水火风四大的恐怖之声,经历贪嗔痴引发的三险之地。此时有修行经验的人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获得解脱,而一般的凡夫众生根据自己的业感显现阎罗狱卒等恐怖形象,造过五无间罪之人甚至显现直堕无间地狱。造一般业的众生在转到下一世之前要经历四十九天,前一半的时间与此生的身相比较相似,后一半与后世投生的身相比较相似,如果后世转为恶趣,在后一半时间里就会感受头朝下行走、或如旁生一样横行、长角等痛苦。转生之后,还有漫长的后世的痛苦等待着。《前行备忘录》中对此有描述。
(三)本品与后一品的连接
懂得轮回的过患之后,我们对善趣、恶趣都不能有贪执之心。了知轮回唯一是痛苦的本性后,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趋入解脱道之中,依靠修行斩断轮回的根本。依靠后两个引导文可以断除对来世的贪执之心。不同的地方对于后两个引导文的顺序有不同的安排。根据阿琼仁波切的观点,在前行引导文中把“轮回过患”放在“业果不虚”之前主要是根据四谛的次第,即先讲苦谛,再讲集谛。“轮回过患”让我们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没有任何实义,完全是痛苦、过患的本性;“业果不虚”让我们明白“轮回过患”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四
证明前后世的存在
(一)很多宗派都承许前后世存在
学习“轮回过患”的基础是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上师在本课举了很多宗派的观点来说明前后世的存在。前世后世之说并不是佛教的一家之言,自古以来东西方各大较为贤善的宗教中都有业果、轮回的概念,但他们对于轮回形成的原因没有像佛教中讲述得那样清楚。
(二)古印度的前后世思想
比如,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典型的婆罗门教中有《梨俱吠陀》一书,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佛教的《梵网六十二见经》中关于前后世、轮回,针对常与无常、有想与无想、有见与无见等问题的讲述都是为了遣除印度修禅定者的依靠前际的十八种和依靠后际的四十四种,共六十二种边执邪见。这些外道由于智慧不圆满,宿命通只能照见有限的一部分前后世,依此安立了很多诸如梵天、大自在天主宰世界、创造有情等错误见解。从这方面也能看到,虽然外道的很多观点不是正见,但也隐含对轮回的承认。
(三)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前后世思想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古罗马的一些教义也承认:人死之后还有灵魂的流转。基督教、天主教等都承认:人如果行善,死后会往生天堂;如果造恶,死后会堕入地狱。这些观点都隐含着流转轮回的概念。
(四)古埃及的前后世思想
古埃及文化在世界上发源比较早,他们认为,人世间的生活只不过是通往冥界的一段短暂的时间。人的短暂的一世只是作为通往冥界的桥梁,在世间的行善造恶导致在冥界感受快乐和痛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很多国王设法保存自己的身体,他们认为完整的身体会使再世的灵魂有可依之处。古埃及文化认为,人死后有死神进行裁判,并且有42位陪审员。裁判的过程即“称量心脏”(他们认为灵魂和心脏有关),将死去的人心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正义和真理女神的羽毛。若心和羽毛等重,死者可以感受安乐;若心比羽毛重,则说明此人的灵魂已受污染,将被怪兽吞噬。这些都表明他们承认灵魂的再世、流转。
(五)对于前后世应持开放客观的态度
“宗教”一词在英语中是源于拉丁语中的“连接”一词,意为连接生者和死者。对于前后世,我们应抱有开放、客观的态度,不能认为看不见的事物就是不存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宗教所涉及的心智科学领域依靠外在的仪器是无法探究的。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前后世也持更为开放的态度,而不会死守偏激的观点,认为前后世完全是迷信。
(六)儒教的前后世思想
我们本土的宗教在古代主要是儒教和道教,这些宗教均没有可靠的理证否认前后世,但是有承认前后世存在的教言。如孔子的思想侧重于即生中的努力,行持仁义礼智信,做利国利民之事,但并没有否认前后世的存在。当他被问到对人的死后是如何看待时,他回答到:“未知生,焉知死?”即对于生还不了知,又如何能知道死?不是说没有前后世,而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又云:“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说鬼神不存在,而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儒教大师、理学家王阳明的传记中记载,他的前世是浙江金山寺的一位修行者,此公案在法本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轮回不虚,忆念前世的很多公案在史书上有记载。近代的儒家集大成者梁漱溟在回忆录中讲到他的前世是一位出家人,今世成为儒家大师,没有出家的心念。轮回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流转中,往复、好坏,一切都是无常的。
(七)道教的前后世思想
道家侧重长生不老,追求的是《楞严经》中所讲到的“七趣”当中的仙趣,即人依靠修道让自己肉身不坏,长寿长命,成为仙家。仙趣看似殊胜但仍处于轮回之中,吕洞宾被黄龙禅师呵斥的公案说明仙趣虽然长寿,但是福报用尽还是要堕落,同时这个公案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修道有成的之人的元神可以脱离身体存在。道家认为元神可以超越身形,“铁拐李”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便身形坏了,但元神不坏,这样的元神就为流转提供了可能性。这是道家观点与前后世存在的关联。
(八)各宗教很多案例说明灵魂不灭
历史上范缜的《神灭论》认为前后世不存在,佛不存在,还认为形神一体,即神识周遍形骸,随着形骸的毁灭,灵魂也会毁灭。这种说法在当时已经受到上到皇帝下到百姓等很多有信仰人士的驳斥,大家纷纷举出证据进行辩论,还讲到了很多关于灵魂不灭的形象比喻,如星星传火,如柴般的肉身毁灭,但如火般的灵魂却可以传递。从道家、婆罗门教等的起死回生、借尸还魂的案例也能看到,形神并不是一体,即便肉体被毁坏,灵魂还会存在。佛教的夺舍法也能说明灵魂的不灭,马尔巴罗扎的儿子、噶玛巴自生金刚等大修行人都曾运用过此法。借尸还魂等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佛教中,《前行广释》后面就讲到阿底峡尊者和译师见证老婆罗门借男孩的尸体还魂的公案。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共之处不在于是否承认前后世,而是在于对世俗谛与圣义谛的透彻的宣说。
(九)前后世不存在的证据不存在
通过上面种种角度,我们应该了知前后世的存在,这是学习轮回痛苦的基础。陈那论师的《释量论》以及很多诠释名言量的论典中再再依靠理证证实了前后世的存在。有智慧的人对于不明白的道理不会依靠偏见而马上排斥,或是盲目随从,而是应该以理抉择。对于唯物论熏习较多的人,就如同范缜回答萧子良之问时表现出来的一样,对因果的真理一无所知。大家应该想一想,如果认为前后世、业因果不存在,那么不存在是否确实有可靠的证据?
五
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一)总的思维轮回的本质
在了知前后世存在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什么是轮回。法本中用陶师手中的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说明轮回接连不断旋转的本质。《大藏经》中也有很多比喻说明此理。进一步广讲瓶中蜜蜂的比喻,说明轮回是众生连续流转的处所,而流转之因就是有漏的善业、不善业。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引导我们从六个方面总的思维轮回本质,即:流转于什么地方、流转为什么众生、在什么时间流转、以什么形式流转、以什么因流转、以实例说明流转。我们应该一一对应思维。阿琼堪布说到,如果有善根,总的思维就能了达轮回无实义,不需要等到后面分别思维;如果没能在此处了达,就需要依靠后面的引导引发定解。
(二)思维轮回痛苦的意义
轮回之中,无论是善趣还是恶趣都是痛苦的自性,很多人没有在相续中引发这样的定解。如果对此有定解,根本不需要上师再再苦口婆心的督促,自然而言就会修行。我们平时要再三扪心自问,反观自己为什么修行?为了今世还是来世?为了这些目标修行到底值不值得?依理思维后会放弃轮回的琐事,把追求解脱置于首位。
(三)从各个角度思维轮回痛苦
《业分辨经》云:“三有之苦,无有清凉之时,故如火坑;恐怖悲惨,故如处于猛兽、野人之中;难有解脱时机,故如困于国王囹圄中;反复产生,故如海涛;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轮回之苦不仅仅存在于恶趣之中,上述比喻充分说明了三有轮回,即三界六道的本质。我们在不放弃世间五欲的同时,如果能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方方面面就和上述比喻一般,那么修行就不困难。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轮回习气太重,即使明白一些道理,但是不能时刻保持正知正念,如理如实地精进修行。作为欲界众生,尽管不能完全放弃今生,但是应该把更多目标放在来世,来世也不能仅仅止于人天善趣的增上生福德分,而是应该成熟解脱分的善根。
(四)轮回数数结生、无始无终的过患
1、以教证成立
轮回无始无终,所以在漂泊过程中我们都曾彼此互为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大集经》、《梵网经》的教证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藏传佛教的修法仪轨都是以发菩提心摄持,而修菩提心的基础就是一定要了知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益西上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中也通过教证和理证讲述了一切众生做过自己的父母亲的道理。《大般涅槃经》、《中阿含经》等很多经典中都有类似于《亲友书》中“地土抟成枣核丸”的比喻,说明众生流转的次数之多、互为父母的次数之多。《大般涅槃经》中还比喻到:“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将整个大地的所有草木做成筹码计数,众生互为父母的次数无法数尽。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云:“诸比丘,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比丘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 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中也有类似的道理。以上所有比喻说明了轮回中数数结生的过患,以及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对此我们应该产生恐怖和厌倦之心。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以身骨、泪水、乳汁、血水等的数量说明轮回的无始无终。
2、体会轮回痛苦的同时可以断除傲慢
我们每个人都在三界六道中数数轮回,做过天子,做过丑陋的旁生,做过悲惨的地狱众生等等。如果明白业果不虚和轮回无始无终的道理,而且我们往昔一定造过很多恶业,那么可以轻易想到,在漫长的生世中我们必然无数次堕落恶趣,无数次在人趣感受种种不圆满。上述道理一方面可以断除我们的傲慢,从整个轮回的角度来看,无论今生的财富、相貌、权势等再怎么圆满也没有丝毫值得傲慢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轮回的痛苦,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中的教证也说明了这一点。
(五)认识不到轮回痛苦必将从暗入暗
轮回纯是痛苦的自性,没有任何实义,这些事实本来如此,但众生由于无明愚痴根本认识不到,生不起刹那的出离心。对于这样的众生,轮回不但无始,更加无终。在无终的轮回中,由于没有正法的光明,必将从暗入暗,变本加厉感受轮回痛苦。
(六)轮回中的安乐没有可靠性
1、天人的福报也不可靠
轮回中的安乐是坏苦、行苦的本质。即使获得依靠前世布施、持戒,感得天人、日月天子的身体,也不能脱出三界,不能摆脱死亡、堕落的命运。而且天人由于生前快乐十分强烈,死堕的痛苦比一般众生难忍得多,如后文中《正法念处经》的教证所言。《佛陀本生传》中讲到,天人命终之时特别想找到皈依处,很多天人依靠皈依佛陀,如法修行,摆脱了死堕的命运,而如果没有皈依三宝的善缘,天福享尽之后往往要堕落恶趣受苦。人类拥有的安乐与天人的福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如果前世的乐果享完,而且没有因果和空性的正见,没有积累善根福德,那么最后即使不情愿也要感受此生中福德耗尽以及后世堕落恶趣的痛苦。
2、轮回的安乐有如梦幻
《佛说黑氏梵志经》比较短,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经中讲到,黑氏梵志已经修成四禅、八定、五通,非常善于说法,但还是不能免死,阎罗王预言他会因临终时的一念嗔心堕落地狱。后来他寻求佛陀的救护,在佛陀的点化下放下了内外执著,获得证悟。这部经典充分说明,轮回中暂时的神通神变,各种圆满都是不牢靠的,会因为种种因缘就轻易变坏,乃至堕落地狱。如果没有出离心和空性见的摄持,即使修行也仅仅是获得人天福报,仍然是三界轮回之因,无法获得解脱。所以说,暂时的幸福快乐、悲欢离合就好像梦中的景象一样,有什么稳固性呢?真正是“如梦富足醒时无。”轮回就是这样的似是而非、痛苦无常。
六
应决心超越轮回
因此,我们在总的思维轮回的痛苦本性后,一定要下定决心,全力以赴脱离轮回苦海,获得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明白:第一、轮回六道确实存在,这是思维轮回痛苦的前提;第二、必须要从中获得解脱,心中坚定地发愿,再不要沉溺在可怕的轮回苦海中。乃至轮回之因没有断除,众生就将永远在轮回中流转,如《心地观经》云:“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但是这种痛苦并不是没有摆脱的方法,方法就是修行正法。因此,作为智者,我们应该舍弃应舍的,希求应希求的,一定要脱离轮回,获得佛果!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一
课前部分
(一)何谓“共同前行”?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是让立志成佛的修行者如何次第生起功德的引导。如果想成佛,所有的引导文都是引导我们成佛的。如果是不想成佛的小乘修行者,这里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成为前行,像观暇满、观无常、观轮回过患、观业因果,这些对所有要想解脱的修行者来讲都是需要的。不管是只想获得轮回解脱,还是想要解脱一切众生,还是发誓成佛的修行者,前面的引导文都是共同的,所以称之为共同前行。
(二)佛法的真实作用
法是成佛解脱的方法。如果用佛法变成为世间法的方便,比如说通过佛法的修持想要健康、家庭和睦、升官发财,这些是不是真实的法呢?它也可以有这种作用。但是佛法的真实作用是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道,趋向于成佛之道。学佛法过程当中,如果只是以佛法来作为成办世间利益的方便,就还没有真实了解到法,或者没有真实安住在闻法、修法当中。只有真实地知道法是引导我们解脱、成就佛果的时候,才是真实的佛法僧当中的法,才是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法的含义。
圣僧众通过法的修行现前了部分实相之后,安立为圣僧众,这是缘法而安立的。按照《宝性论》的观点,佛陀是僧之究竟,称为佛宝。所以缘法修行,部分成就称之为僧宝、圣僧。圆满成就称之为佛宝。僧宝、真实的圣僧和佛宝都是缘法而安立。法主要不是让我们得到人天善趣这种轮回的安乐,而是让我们内心安住在实相当中的一种殊胜的引导方式。在学佛法的时候,目标应该调整为追求解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利益一切众生并把众生安置在解脱地的佛果。
(三)缘法修行
1、共同前行的殊胜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后后的所有的修法如皈依、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忏罪、修上师瑜伽等等都来自于前面共同加行,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只有当前面的加行修好了,后面的所有修行都变成真实解脱的因。
2、有了出离心,皈依也是为了解脱,发菩提心是因为知道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之后再看一切众生都在轮回当中受苦,并要让他们都能够解脱轮回,这就是真实的菩提心。除此之外,积资净障、供曼扎、上师瑜伽都是为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忏罪也是为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遣除违缘障碍。一旦生起出离心后,后面的修法都顺理成章的成为佛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后面的法都变成了世间法,或成为世间法的助缘。
3、面对上述问题要好好学习思考,不仅从原理上要了知,还要通过座上观修的方式把这些共同前行一遍遍地修,直到自己真实地厌离轮回而一心一意地求解脱道,从这时开始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修行者。自己所有的努力、精进都是为了解脱而奋发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逐渐的修持成佛之道。
4、五加行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了知,就会觉得前面讲的这些文字简单只是过一下而已,赶快修完就可以听密法。其实听密法也需要前面的基础,如果没有通过出离心的高度来理解修行的精髓,听密法时解脱的意乐并不强烈,就不是进入密法正确的发心。如果修净土,一方面想要往生,一方面还非常耽著轮回的安乐,两方面去用功的话就没办法成为坚定地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行者了。只有当真正了知了整个世间没有留恋的,要抛弃整个轮回,这种思想完全生起来之后,我们往生净土的心才会义无返顾、非常坚固地生起来。所以只要修持佛法,前面共同加行引出的真实想要出离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二
总析观轮回过患之必要
(一)轮回周遍痛苦
1、轮回过患不是轮回当中的过患,而是整个轮回都是过患。如果说轮回当中的过患,潜台词就是轮回当中有些过患,我们需要了知并厌离这部分过患,这就好像暗示轮回中还是有安乐的。所以我们不是观想轮回“当中”的这些过患,而是要观想整个轮回都是痛苦的,充满过患的。没有哪一道,没有哪一种身份在轮回中是真正具有安乐的。
2、第三个观修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全方位地认知,所有轮回没有哪一个地方是值得留恋的,不管无色界、色界,还是欲界天,不管是人间、地狱、饿鬼还是旁生,整个轮回周遍痛苦的自性。对这个问题必须要了知的非常清楚,这样才不会有侥幸。
(二)依靠观轮回过患引发出离心
1、刚刚要引发出离心的时候,观轮回过患是我们厌离轮回的因。我们的心和境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认为对境愉悦善妙,就会想得到它,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贪恋心连着这个境,和这个境分不开就叫做贪。如果对轮回有认为它好的心态,就会执著,会追求;如果看到对境的痛苦的自性和过患,就不愿意去靠近,这就是我们分别心的一种体性。
2、这个科判当中所讲的整个轮回都是过患,都是痛苦的,没有哪个地方哪个角落是可以耽著的,都没有安乐的自性。当我们把整个轮回的过患一一分析观修的非常到位了,才能觉得整个轮回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确定了所有的善根和修行不会为了轮回当中的一些目标,至少也是为了自己解脱而回向。
(三)依靠观轮回过患引发菩提心
1、有了想要解脱的心态,产生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还要观察轮回痛苦,那时就是引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了。看众生这么痛苦,就像我厌离轮回一样,也愿众生能远离痛苦。观众生在轮回中的苦受、痛苦时,就会产生慈悲心,想方法要帮助他们,那时观察轮回过患就会变成引生慈悲心的因。
2、小乘是把轮回痛苦观到底,因为要引发强烈的对轮回的出离心,一直要修持人我空性,乃至于整个厌离轮回,一直奔向无余涅槃。大乘修行人在出离心修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开始观想:这么多的老母有情根本没有能力解脱,我现在有了能力知道解脱道,就必须要回去帮助他们。此时的修行就开始缘众生发菩提心。
3、小乘修行理念只是自己解脱,最后获得无余涅槃;大乘则是要照顾到无边无际的众生,从这方面就意味着大乘的菩萨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愿力导致他要帮助所有众生,乃至只要有一个众生还在受苦,他就不会自我解脱而趋于涅槃。因此大乘修行人的心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伟大,其资粮和善根也朝着为了度化众生成佛的方向成熟。
三
总的思维轮回过患
(一)死生轮转不断复制
1、有些顺世外道不相信前后世的人认为人死了之后犹如灯灭水干了一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只是没有了知真正的轮回自性。
2、我们的心识是具有力量的,具有我执,然后通过我执造业。如果没有通过修空性的方式把这种心识完全寂灭,心识肯定还会流转,还会延续。延续的时候心识带了很多下一世流转的因,所以死完了之后不可能完事大吉,而必然要投生。如果有了投生,就一定会有生死轮回,肯定会转生在善趣或者恶趣。
3、如果没有轮回观念,即便是通过非法的伤害别人的手段去挣钱或者怎么样,也觉得反正没有后世,没有业因果,只要能不被抓现行躲过法律的惩罚就可以了。像这样的话,根本不会顾及很多事情。我们必须要了知轮回的实际状态再来制定一个应对的策略。
4、我们在思维轮回过患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分别的轮回痛苦都要思维,但是更加要思维轮回的模式。这种模式永远是从此到彼不断地变换,不管怎么变换都是在这个圈子里面,走一圈之后又到原点,又开始重新来。这个就是让我们恐怖的地方:我们可能会觉得现在这样的痛苦还可以忍受,但关键是这个痛苦以后还会不断的复制。
(二)唯依修持解脱道才能打破轮回
1、怎么样才能打破轮回的模式?只有修持解脱道。如果不修持解脱道,在轮回中去找出离它的模式是找不到的,因为所有的思想已经成熟,都是轮回的模式,都是相应轮回投生的因缘。
2、我们修解脱道会觉得那么困难,是因为它和我们以前习惯的轮回的思想不一样。我们习惯了轮回的思想以及造业的方式之后,现在要修解脱道,不可能马上约束得了自己,肯定会觉得修佛法很痛苦。因为修行是在和轮回的习气对着干,以前是顺应轮回当然很舒服,现在是完全颠覆产生轮回的方法,当然会感觉痛苦。
3、真正修行的理念就是“反人性的、反众生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想要解脱就不可能按照以前的模式来做,如果还是放不下以前的模式,按照以前的思想来指导你所谓的佛法,这只能成为世间法,成不了佛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思维。
4、什么叫解脱道?就是解脱当前的轮回的思想和行为,将这种思想变成了解脱道的新思想。然后你的行为就会相应于解脱道,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都是成就佛果的。要想从以前固有的轮回的见、行为、果当中得以解脱,就要通过解脱道的见解、修行、果来解脱。
(三)以喻说明轮回过患
1、总的来说,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轮盘。做陶器时要用轮子和轮盘,轮盘一旦转动起来不断的旋转,不出旋转的状态,永远在这个状态当中不断反复。又像井中的水车一样,水冲动水车之后,就不断地到处去打水,不断地旋转。又像瓶中的蜜蜂,如果瓶子当中有一只蜜蜂,它会在瓶子里面不断地上下旋转出不去。
2、轮回是怎么回事?六道众生通过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六道众生投生六道的因就是业,有漏的善业就投生善趣,就像蜜蜂飞到了瓶子的上部一样;不善业就投生到了恶趣,就像蜜蜂到了瓶子的底部一样。这样不断地流转。
(四)思维轮回过患与其他共同前行法的关系
1、与之前两个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关系
(1)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这两个修法主要是打破我们对今生的执著。因为暇满人身难得而易失,从侧面观察应当使用这个人身修法,所以是打破对今生执著的一个引导。寿命无常是说人的寿命是无常的,应当利用当前的时间修行佛法;不要以寿命有限的暇满人身去追求今生的安乐,通过这样思维打破对今生的执著。
(2)那么后世呢?要么转生善趣,要么转生恶趣,因此就要观察轮回的过患。通过详细观察轮回过患之后,就会明白不管后世转在轮回当中任何一处,不管善趣还是恶趣,都是痛苦的,轮回当中没有安乐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贪著的。这时就打破了对后世的执著。
2、与之后修法(因果不虚)的关系
(1)轮回过患属于苦谛,业因果属于集谛。
(2)轮回和业因果是怎么来安立的呢?一个是果,一个是引发这种果的因。三善趣是属于业因果中的善,但是有漏的善;恶业则导致我们堕恶趣。以耽著轮回的心态做十善业道叫作有漏善,能转生三善趣,但还是痛苦的自性,还是在轮回的因果当中。如果以出离心引发十善业,就会变成随解脱分的善根。因此必须要以出离心去引导十善业道,这样才可以从轮回过患当中出来,才可以不耽著。
3、思维轮回过患和因果透彻之后,就只有一个出路,以出离心摄持去修善法,不再耽著轮回。如果没有出离心来摄持,别解脱戒只会成为善愿戒或者救畏戒,成不了解脱的因。
(五)思维轮回之长
1、无始以来互为父母、亲友、怨敌等
(1)无不成为父母、亲友、怨敌、平常人,这是讲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之长。这么多的众生,即便是互相只做过一世,都需要无数世才能达到这样的现象。何况说无数的众生,交织起来互相都做过父母、亲属、怨敌,那简直轮回长的没边际。这也是让我们出离的一个观修的地方,轮回真的太长应该厌离了,不应该让它再延续下去了。如果不修行不斩断,就只能加长,不可能自动缩短。
(2)像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交叉做过父母、亲友,这么长的轮回当中,做过父母彼此之间所谓的痛苦感受每一世都有,做怨敌的时候互相敌对。彼此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时间够长了,所谓的快乐也是暂时的。这一世当中成为亲属互相关心;但下一世可能又成为怨敌互相敌对,不顾对方死活而去伤害,这就是轮回的自性,没有可靠性。这些都要思考,虽然这句话一看就懂,但这里有很深的修行的东西,打坐就观这些,有很多信息量在里面,光这个就足够让我们厌离了。以前不知道而已,现在知道了就要好好去思考,这种游戏再做下去就没有意义了。
(3)假如思考轮回过患的悲惨状况,就会知道轮回是多么痛苦。如果没有解脱道,可能就会崩溃了。好在厌离之后有一种叫解脱的境界。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可以从这种混乱无始的、让人恐怖的轮回中抽身,解脱到清凉的涅槃,这就叫灭谛,可以通过道谛而获得。就要缘它得到涅槃的道去修,这就是出由离心引发的持戒或者积资净障、修无我空性,是寂灭轮回的方法。
(4)我们现在修法不精进,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深,没觉得那么迫切要解脱和出离。在我们意识中还认为是有快乐的,所以没有急迫地修解脱道。当认识轮回痛苦的时候,自动就会精进。
(5)怙主龙树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这也是说轮回时间非常长。
2、以喻说明轮回之长
(1)我们在轮回当中所有众生的种类都投生过,即使只选择像蚂蚁这样的小含生,如果死之后肢体存在的话,堆积一处比须弥山还高。如果把大象的尸体、人的尸体堆积起来就没办法计算。
(2)一个尸体就是一世轮回,打坐的时候观察一下,这么多轮回中哪一世是真实安乐的呢?每一世都是痛苦的体现。
(3)在轮回转生的时候,会因为口中找不到食物、背上没有衣服、感受饥寒交迫而哭。哭过的泪水如果没有干,全部收集起来早已超过现在看到的这些大江大河里的水了。
(4)我们无数次投生地狱,但是因为记忆真的很差,如果真能记忆起就再也不愿意感受地狱的痛苦。有的地狱强迫众生喝融化的钢汁和铁水,把烧沸腾了的铁水强行从嘴里灌进去。像这样喝过的钢汁铁水,如果累积起来的量可以超过四大海洋。
(六)真实生起出离心
1、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之后,就只有一条路——帮助众生解脱。一方面我们自己想要从轮回中解脱,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去阻止别人造恶业。如果说实在没办法我们要抓紧修行,在我得到某种能力之后去帮助众生,从这样一种苦果和苦因当中获得解脱。我们自己对于轮回的痛苦真实地产生非常强烈的厌离心,那么对于众生的悲心就会很真实,这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的。现在对我们来讲就是要好好把轮回痛苦思维清楚,然后内心当中产生厌离心,这个真的很重要。
2、尽管事实就是这样,但是因为无明的缘故已经忘失了在恶鬼当中的痛苦,我们现在对轮回还是没有产生一刹那的出离心。当我们学完之后应该好好地去观想轮回的痛苦。这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对我们的心趋入正法并真正地生起出离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把这些做好了,那后面的修法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走在正道上面。如果我们没有生起一刹那的出离心,还在一味执迷不悟做受束缚的人,那后面必然变本加厉地感受更多的苦难。
3、以想要获得人天善趣的意乐而修的善根叫做随福德分。随解脱分是以出离心以上的心摄持的,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支分。随福德分只是得到一点福德和得到善趣的因。现在有些人只做随福德分的因,获得的修为善果而转生为梵天和帝释,万寿无疆寿命很长,而且也很富足很圆满,并且威风凛凛,有权势有权威,相貌堂堂等等。但是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因为必定是有漏的善业引发的善果,看起来万寿无疆寿命很长,但是一旦放在轮回的时间当中就像一滴水一刹那都不如。梵天和帝释因为没有解脱的缘故,最后还要重回恶趣,重新去感受恶业的痛苦。
4、现在我们正感受追求的这些快乐,就好像正在做美梦,梦中自己中了大奖或者突然发达了,而突然醒来的一场春梦什么都没有了。善业都是有漏的而且很微薄的,一旦善业穷尽之后就像从梦中醒来一样,这一切突然全部改变了,没有实质可言。轮回的痛苦就是这样的,根本抓不住安乐,而且痛苦是很漫长的。
5、为什么说安乐少痛苦多呢?因为在轮回当中我们造一个善业很难,而要造恶业却很容易。造恶业顺缘马上就会具足,造善业就有很多障碍。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听说过造恶的违缘大,要通过什么方式铲除造恶业的违缘。造恶业只要起心动念,所有的支分就都具足了;但造善业内心当中就会顶着很多的压力,有来自自己的压力,来自社会环境舆论的压力,还有旁人的压力,所以要造善业是很困难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生善趣难堕恶趣容易。生善趣的时间短而在恶趣待的时间长,这方面也是痛苦的自性。
6、在佛法中认为太阳上面有日天子,月亮上面有月天子,属于天王的自性。太阳上的天王或月亮上的天王,他们自己拥有可以照亮四周的光芒。虽然他是天人、但天主还是在众生的范畴,死亡之后还是会转生到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的暗处,比如堕恶趣,投生在一个很黑的山洞里面转成一个旁生什么也看不到。
7、所有的脆弱和短暂的轮回安乐根本没有任何可信赖的,这方面也是我们观修轮回痛苦当中必须要好好观察的。
8、我们要下决心今生今世全力以赴地修持成佛之道。不管今生今世修道圆不圆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就开始修行。有些人今生当中很精进的修完之后就不用再轮回了。另外一些人今生虽然没有圆满,但是很努力精进地修,在相续当中种下了非常强劲的修道种子,这种强劲的种子通过自己所发愿力的牵引,下一世很早就能苏醒修道的善根种性。在这很坚固的善业和有愿力的加持之下,他的道心也很坚固违缘也很少,在这个状态当中修道良性循环,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
编写师兄:定解G09 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40-定解B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