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香港科技大学演讲---<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二) Back

香港科技大学演讲---<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二)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二)

——2011年11月索达吉堪布于香港科技大学演讲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只要科学、客观地分析一下,在人类最关注的心灵领域内,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终是社会人群的需要,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还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如《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认为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会被强国吞噬,所以应该反抗。然而,18、19世纪各个国家手持武器相互杀戮、征战的过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既不科学,也无利益,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对于“非暴力”理念,一般人尽管偶尔也会有些触动,但却很难像一些伟人那样深刻了解并贯彻它。圣雄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认识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慈悲观。所以,“慈悲”在这个世界,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堪布贡噶旺秋的事迹,曾让我深受感动。“文革”期间,他被关进监狱20多年,释放以后去了印度。那个年代,在监狱中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进去过,但见过很多被批斗的场面,对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狱来到了人间,极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后,有位大德问他:“你在监狱里受折磨的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个时候,他不是怕被饿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说一般的世间人,就算是我们穿着袈裟、常年呆在寺院闻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难企及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会怎么样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记住这个人是谁,一旦我有机会,就不客气”,会不会这样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边也有一位大德,这位大德,也是在那个年代中每天挨批斗。批斗是这样的:挨批斗的人站在前面,一个人先讲一讲他所犯的错误:他是怎么学佛的,怎么怎么……然后就上来一两个人开始打他。每次打的时候,这位大德就当一次修安忍的机会,并以三殊胜摄持。所谓“三殊胜”,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当他要被打的时候,他就发心:今天挨打,我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众生而发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时候,他维护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后,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给这些人,有时间就完整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当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动,动又要挨打;没时间或者被人一路打着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里很高兴,因为修行圆满了。

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这种慈悲理念,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学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么是秉持马克思的唯物论,要么是以研究东西方的哲学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在后人编写时,有些不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删掉了。这样的宗教系课本,与真正的宗教理论或实修教言,实际是相去甚远的。

因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在你们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时,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纯正的佛教,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其实,这样的“非暴力”或者“慈悲观”,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如果一位科学工作者、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否则,学校就变成商业机构了。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罗伯特曾说过:“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是很可悲的,但却是千真万确。”

有些学校以商业或其他目的招生,学生招了很多,但真正学到知识的,却并不多见。为什么现在的失业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名义上是大学毕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大学水平,所以一步入社会,不论是做人做事,都成问题。

其实,社会很需要人才,各个企业、单位都需要,但与此同时,好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博士、博士后,也是五六年一直待业在家,这样就导致了脱节的现象。当然,这也与自己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学生散乱度日,要么上网,要么迷恋世间琐事,空耗了宝贵的时间。可能这里面还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现在人的心不像古代人了,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我问过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你在学校里学了多少知识?”

他说:“没学到什么,混日子而已,为了一张文凭。”

“怎么会这样呢?”

“不光是我,其他同学也一样,上学就是混呗!”

他一直在数日子,盼望着毕业。我相信,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如此,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果他在学校里学过佛法,懂得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观察自己,懂得要报四重恩,就不会太散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

所谓报四重恩,就是指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其实你们读大学,也应该了解这四点,知道感恩、报恩。

首先是报父母恩。父母辛辛苦苦十几、二十几年地抚育我们,方方面面的呵护一定要记在心里。还要感恩众生和国家,很多人觉得这些跟自己没关系,实际上并不是。最后就是老师,我们依靠老师而获得知识,所以不能忘记他们的恩德。我虽然出家了,但特别感恩世间的老师,包括小学老师,哪怕只给了我一句教诲,我都记在心里。即使报答不了这份恩德,也还是尽心尽力地修行、做善法,并将善根默默回向给他们。

今天是感恩节 ,对吧?西方的节日,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其实,有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好多人都会唱,歌词很好,有一种向上的引导,能让人从内心中产生感恩。现在人习惯于抱怨,对社会、对人都是如此,“这个对我不公平”、“那个对我不好”……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不会舒服。尤其是年轻人,感情的困扰、生活的矛盾,常常在心里埋下怨恨。甚至,以前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说,一个人因为跟女朋友分手,杀害了二十多条无辜的生命。

然而,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我最羡慕藏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他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平平淡淡,正因为平淡,所以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没有买房买车的执著,也没有还款的焦灼,没有竞争,也没有不公……总之是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泰晤士报》2011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你们香港科技大学是第一,香港大学第二,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三,日本东京大学第四,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北京大学是第十三,清华大学第十六,台湾大学第二十一……我记得是这样。

从这个排名来看,我相信,你们在科研方面是非常顶尖的,也一定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座的毕竟是人,是人就离不开生死,那我们除了科技知识以外,对生死大事有什么认识呢?如果你了解宗教或佛教中的利他精神,并借由你的知识改变世界,饶益一切有情,这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仅仅凭着对“无常观”及其他佛教理念的理解,并用在生活中修行的话,也是你个人最大的收获。否则,只是随着科技往外发展,而不让内心的价值体现,这不见得是真正的发展。

当美国哈勃望远镜的科学观测到达顶峰时,前总统尼克松说:“人类的知识科技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心里的太空,其实就是心灵的问题。科学再发达,也只能完成物质的观测,而对内太空的观测,不凭借修行,单靠科学技术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认为,他们对宇宙及物质的探索,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在下结论时,也只是用“或许”、“也许”的方式,并不敢完全肯定已经到了顶点。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一些佛教的道理。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最好是多花些时间,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实修。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其实,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如果没有因缘另当别论,但是说来也怪,在这样的时代里,好多高等学校的学生、老师却很有因缘。前段时间,我们喇荣佛学院开了个“大学生夏令营”,你们这里的大学生也有参加的。当时我就感到,好多同学对佛教不仅是简单的感兴趣,而是水平相当不错;而且,在他们自身上出现过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有些能回忆前世,有些在梦里或白天直接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遭遇不顺,一祈祷就有明显的感应……当然,作为知识分子,光是凭感觉或者有个形象还不够,应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以此坚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有了因缘就要抓住。

2、信佛就直说

在信仰方面,香港这边很开放,“我是基督徒”、“我是佛教徒”……领导也好,老师学生也好,信什么就坦率地说出来,这样很好。否则,明明学佛,却矢口否认“我不学佛、不学佛”,这没有必要。

我很羡慕的一点是,在这里,一个有信仰的人,人们都会认可他,认为他是好人,很可靠,因为他至少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因为他有信仰,大家都比较信赖他,让他当会计、做部门负责人。但有些地方恰恰相反,如果你学佛,人人都会蔑视你,上上下下把你当“怪物”一样看;而学佛的人,自己也胆战心惊,慢慢地,也觉得自己挺怪的。

我认为直率一点好,尤其是佛教徒,信佛就说自己信佛。但我遇到一个领导,明明已经皈依很长时间了,家里有佛堂,也一直在念佛,但我问他:“你是不是佛教徒?”“不不不,我不是!我只是研究佛教,喜欢看看,但我不信,我们不信仰这个……”其实这大可不必。

当然,一个人不论信什么,都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这是内心的东西。你信马列主义,信基督教、信天主教、信儒教……信哪一个都合理,因为任何宗教的存在都有道理,即使是非佛教徒,我们也十分尊重。这就是因缘,佛陀为什么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我想提醒大家一点,那些更深层的智慧与慈悲理念,的确是人类思想中的精华。为什么是精华呢?我不需要以佛教徒的名义劝你,只要你擦亮慧眼,看看在世界漫长的历史转变中,佛教都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希望大家能选择一种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其实,佛教最重视的就是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学佛的人一直停留在形象上。香港这边也是一样,许多人学佛往往是为了保平安。你去朝圣礼佛,能不能保平安呢?当然能,但这不是根本。佛教最根本的,应该是进行佛法的教育。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它的精髓,这样便可以得到真实的见解。有了稳固的见解,你的信仰也就牢不可摧了。

这些见解,在智慧方面,用世间最尖端的学问,比如量子力学等微细智慧去观察时,也破不了;在慈悲方面,用人们最推崇的博爱思想来推敲时,也一样经得起观察,甚至更胜一筹。

因此,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如果只有一个形象,办个皈依证,参加个仪式,找找感觉,说说、笑笑、唱唱歌,这也可以,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想学到佛教的精髓,最好翻开传统的经典和论典,从中领略深层的佛法奥义。即使没有善知识或善道友引导,在一些基本理论方面,我经常推荐大家去学习《入行论》、《菩提道次第论》、《大圆满前行》等论典,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 。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参禅修密都是一样的。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那坐禅有什么利益呢?不说深层的解脱利益,就算是科学可以验证的层面,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纽约有一位科学家叫卓然•约西波维奇,他用一台重达5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坐禅者的身体及心智进行测试。在测试过20多人以后,他发现:禅修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健全,完全有能力对抗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病症,心态愉悦舒适……可见,单就今世暂时的利益而言,坐禅也是裨益良多。不过,这种修行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否则就修不成功。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只是学一学、研究研究,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就像《楞严经》里说的: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

很多知识分子只会夸夸其谈,说得倒是很漂亮,但从来没有修过,甚至都没有思维过。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总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愿大家能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我也由衷地希望,诸位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

 

 

享:如您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前往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微博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