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93)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93)
乙三(发心仪轨)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积顺缘;二、七支供。
丁一(积顺缘)分六:一、受戒之对境;二、清净法器;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四、幻化会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请沐浴佩饰。
戊一、受戒之对境:
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就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众,并在他们面前受菩萨戒。按照《文殊刹土庄严功德经》中所说也可依仪轨来受戒。
《菩提道灯论》中云:“若未遇上师,依轨亦可受。如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发起菩提心,成为文殊佛,如是此明书:于诸怙主前,发圆菩提心,为诸众生客,救脱出轮回。直至菩提间,不生害嗔心,无有悭吝心,不生嫉妒心。当持梵净行,断除罪贪欲,欢喜持戒律,随学诸佛陀。不希求自我,速得菩提果,纵为一有情,住尽未来际。我修无有量,不可思议刹,若持我名号,住于十方界。我之身语业,一切当清净,亦当净意业,不造诸罪业。”应当依这种方式来发心。倘若自己无有观想的能力或者想从上师处受戒,则珍宝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识而得,如同如意宝中可降下所欲之雨,宝珠中可降下所需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识而获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赖于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上师具有菩提心并且精通菩提心学处,有能力摄受我们。
《二十律仪》中云:“当于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师前受戒。”又《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道灯论》中云:“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