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三) Back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三)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4-01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三)

课堂笔记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4月1日

上师开示:

鸠摩罗什 大师


(上师先念藏文传承)

佛道品中, 我们前面文殊菩萨问维摩诘经,讲了佛道。现在讲,维摩诘问文殊菩萨,(无声)



对大乘佛教的教义没有深入研究学习修行,所以今天讲到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如来种,什么是成佛的因。

这里文殊菩萨别回答。

有人以为什么都是维摩诘居士回答,不是的,因为他们究竟的密义是一致的。


下面十几种法都是烦恼法。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问文殊菩萨:什么是如来之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文殊菩萨答:有身。

有身有两种意思 。一是身体,实际也是身体是有漏的,痛苦的法器,


萨迦耶见,身见。身见本来是我与我所执的根本因,此处说是如来的种子,成佛的因。

有了我见之后,我见也可以成为成佛的因。


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

过去的烦恼是无明,现在的烦恼是我爱。本来无明是轮回的因,但实际上不一定是轮回的因,有一个注释中引用教证: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死的本体中有两种法,一种是无明,一种是爱。生死轮回的根本是爱和无明,这里是如来的种子。也就是无明的本体也没有什么不清净的,爱的本体也是清净的,空性的。你认识到爱和无明,它就是如来的种子。


第三,本为三毒,也是轮回的因,烦恼。但此处,贪嗔痴 是如来的种子,前面也作了解释。


四颠倒,常乐我净,平时我们讲四谛是集谛,也是轮回的根本,此处是如来的种子。


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这里也是成了如来的种子。


“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

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来的种子。


七识,七识处,欲界算一个,色界第一二三禅的心褒,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算三个,一共算七种识处。

因为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心识特别细微,所以不能安立为佛因。第四禅也极其细微,也没有算。

除了这两个心识以外,三界的处按《俱舍论》因为分别念和动摇的缘故,可以带我们转入轮回去,但此处这七种心识也实际成为如来的种子。



“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

八种邪法,我们经常说八正道 的相反的八种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有正见、正思维、正命等,邪 见、邪 思维、邪 命等八种邪 法,也成为如来的因。


九种在《入行论》安忍品讲过,别人对我和我的亲友进行诋毁,对敌人进行赞叹,让我苦恼不愉快。对我过去、现在、未来分别进行诋毁和赞叹,共有九种法。即过去对我进行诋毁、对我的亲友进行诋毁、对我的敌人进行赞叹,现在对我进行诋毁、对我的亲友进行诋毁、对我的敌人进行赞叹,未来对我进行诋毁、对我的亲友进行诋毁、对我的敌人进行赞叹,共九种。


本来是烦恼痛苦的,但此处也是如来之因。


“十不善道为种。

本来是十种不善道,本来是轮回的因,此处是如来的因。


《维摩诘经》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总之,六十二种都是佛种。加上断见和常见也可以,按《梵网经》有88种法,有62种邪见也可以,一切和我们的贪嗔痴 相关的邪 法、烦恼,都是佛种。

所以一般我们可能刚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很难接受,但这是如来的究竟教法密意所在。


如来法身 住于一切众生身中

如来法身 遍在一切诸众生中

                ——《宗镜录》


遍于一切众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凡夫的业力众生也好,具有一切束缚的烦恼众生也好,如来藏的所有功德均具足。我们平时的贪嗔痴 对修行有障碍,特别烦恼痛苦,当然与我们相续中受的戒律的层次不同,如果是声闻乘,做了相反的事,确实对戒体有伤害。但如果在菩萨乘时,烦恼可以转为菩提道中,尤其当你认识了烦恼的本性时,烦恼并不是解脱 的障碍,圣者没有它就不能解脱,为什么说佛种说的原因,有些注释当中讲了几种原因:

一、每个众生具足佛性,因此,我们现在的心的本来面目也是一种佛性, 既然有了这种佛性,则烦恼也是成佛的因。

二、如果我们有了烦恼,因为烦恼就是对它产生厌烦心,从而从中希求解脱 。

三、如果让我们帮助众生,断除众生的烦恼非常有利。


曰:“何谓也?”

当时维摩诘居士说: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这些烦恼是佛果的因呢?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文殊菩萨继续 回答。

这里的原因主要是:

如果你没有任何烦恼,就象声闻乘的单空当中,所以有烦恼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再进一步提高追求 菩提的愿力。

第二方面,如果想利益众生的心态也是没有的。

所以烦恼很重要的,有的人说“我烦恼深重”说明他修行非常好。如果以后谁这么说,说明他马上要成佛了。这不是我这么故意说的,是佛陀说的。


佛陀说烦恼深重的人最好,如果没有烦恼,天天安住在象阿罗汉像一样,那这就没办法度众生,也没办法成佛。如果特别有激情,有烦恼心,嗔心重打仗特别厉害,说明他有菩提的因缘。这是什么样的呢?


小乘的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不知道他们翻译能不能?英文抉择灭怎么说?)

如果处于无为法中,没有爱和烦恼,寂灭,则不能复发三耨三菩提心。同样,我们禅修时什么也不管,闭着眼睛,也不能发心。


这样有什么过失呢?不能成正等觉,不能度众生。


如不能生莲花,在其他译本中有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水莲花、香莲花——英文说有香味,藏文也差不多。唐译有五种花。这五种都是在地势低的地下潮湿处生长,不可能长在高原上,高山上。

应该在水质中生产。同样的道理,如是见无为法,如刚刚所讲,非抉择灭、无为皆空中,始终不能生于佛法。就象我们刚才干旱的地方不能生长莲花,单单的空性中,如来的广大甚深的法、功德没办法生出来,唯一在烦恼泥当中,才有机会众生在相续中产生菩萨的功德,如来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会产生。


所以一味说烦恼是不对的, 在某个阶段,它确实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害的,但有些时候对我们是有用的。

就象我们种地时,一些不净粪在平时的生活中是肮脏的无用的,但种庄稼时是有用的。


佛经中不知道有没有,(藏文)譬如 

譬如粪壤地 出生于甘蔗

倍常而肥盛 菩萨处烦恼

出生一切智 其义亦如是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世间的粪在土壤中放,对苷蔗的生长最好,同样对出生如来智智是有用的。所以完全断不一定,有一些修行,表面与烦恼相结合,实际 上有些烦恼确实对解脱 是有利的。这样的语言也许在其他的有些尤其是共同乘的经论中没有听过,为什么我们讲《维摩诘经》是显密中间的一个桥梁。如果很好地学习,密宗的一些见解可以明白。


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莲花在淤泥里,不会在高原上生长,同样,如来也是在烦恼的淤泥里生长。

希望佛教徒记住,对弘扬佛法有一个大的发愿力,不要除了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上师打个电话,这样比一般人的发愿还要低人一等。其他的宗教出财出力,有很多长远的目标、计划和未来的规划,以前也有,现在也有。我们很多佛教徒,在平时的聊天中,你上师长得好不好看?没有得过灌顶 ?甘露丸好不好吃?手印好看不好看?你的法本不知道现在在哪里?某某同学很不好,你不要和他接触……平时的话题比较小,应该谈论:今年怎么样,明年怎么样?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离开了,有没有年轻人弘扬佛法?

有一些人说,我以前学错了,离开了那个上师……

如果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对佛法要懂得,有的人却只认识自己的上师,对佛教的思想不明白。


经典中是佛教的思想,自己应该行持,且这样的教法能生存于世间中,每个人没有什么责任的……

有些出家人不错的,对未来长远的事情 ,在做。不管做得好不好,我觉得应该做。

有些人做得不好,但无怨无悔吧。


看世间人为了生存,花了很多精力。

烦恼很重要,但有些人只讲自己的烦恼,不讲大的烦恼,。应该讲一些,但尤其弘法利生方面,烦恼是有用的。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种子种在空中,不可能生根发芽。如果在不净粪的土壤中,一定会茂盛生长。同样的道理,小乘的单空无为法中的人,不可能产生如来的无边功德。所以我见如须弥山一样可以的。

本来萨加耶见是要断除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烦恼和我见之后,能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


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有了这种如须弥一样的我见,依靠它可以成正等觉。原因是什么?

《大集经》

菩萨若无烦恼力者 则不能共诸众生行

亦不能知众生行处 亦当证于声闻缘觉


如果没有烦恼力,就象刚才讲的,实际上菩萨没办法度众生。因为菩萨相续中对贪嗔痴 一无所知,也没办法与众生行。就如同没有贫穷过,也没办法了解。一样的道理。


两个比喻,如空中种子,一个是离开了烦恼就没办法成就。,这两者都需要烦恼。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这是结论,一切烦恼如如来种,这个教证很出名。

通过以上的总结 ,所有的烦恼实际 是如来的种子。有些人拼命想远离烦恼,这也没有必要。

今天学到大乘佛法,确实与我们平时的行为不相同。平时我们说产生烦恼好痛苦呀,但如阿底峡所讲,如果你相续中产生一百个烦恼,就产生一百个法身智慧,如果离开这些烦恼可能挺困难的。


有一首歌,烦恼与你形影不离,产生时,没必要跑。就象学院的恶狗一样,你跑,它就汪汪跟着来,如果不跑,拿着什么安住……这样烦恼自己就不好意思 ,灰溜溜地走了。


曾经很可怕 ,但真正认识到烦恼、万法的真相,不是那么可怕。正是这样,《华严经》具足菩萨行,一切


如果经常行持菩萨道,没有任何事情 可以毁坏你。因为可能会成为助伴和助缘。有可能人生中一切都圆满的,有时一切不圆满,都来自于我们的自私,对自私以其他纬度认识的话,会不会伤害道心,忐忑不安、患得患失,不确实的心态,作茧自缚,有一些苦恼,但实际 上,真正的修行人,在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中, ,虽然 有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同,即生中有可能身体不安,疾病,时而开心时而痛苦,但真正的烦恼的本体,对你而言,无利无害。这是对有一定境界和修行的人是这样的,但也是真的,承认不承认都是这样的。


不入大海不得如意宝,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到一切至宝,这是很好的比喻。

很多人不敢接近烦恼,害怕、担心,确实如果认识了它的本体,所谓的烦恼也如前面引用一样,认识之后如同虚空一样。

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

亦不失于菩萨禁戒  不名破戒

不名失戒  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菩萨善戒经》

如果一个菩萨,在恒河沙数贪嗔痴 五欲,但不影响他的菩提。

当然今天的法比较高,引用的孝证也相当于密宗中的道理,但确实我们经常遇到的教证,只有这种场合才敢用。不然在其他的场合,中,有的人相续境界比较低,但却以为自己开悟了,所有的贪嗔痴 与行为混为一谈,对自他不利。

所以保密 的方式不讲这些道理,但今天讲这么甚深的烦恼转为道用的法,不得不讲。


大家要明白,这个法,所以刚才这个比喻中,讲到了烦恼是没有取舍的,听闻之后,希望大家好好思考 ,其实大乘佛教,与平时的传统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尤其前面提到的一样,佛教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中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后来的佛教徒根据自己的道德观仿接受佛示,有一部分人接受的是真正的佛法内容,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道德文化当作了佛教。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方式,传统观念 ,平时就象我生活在藏地,在藏地的传统习俗中,长大之后,以为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人好的地方行持善法,有不好的地方,以为和法律及人文道德相违。


所以有的人将自己的习俗与佛法混为一谈。真正的在乘教义是什么,与一些当地一些文化习俗相结合时,佛教真正的价值观会受到变化的。

所以佛教徒的闻思很重要,才会懂得佛教的道理,懂得之后,才觉得很有意思。


学习大乘佛法,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对世间法如修经堂等,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功德,但学习佛法是最有意义的。

每次学习闻思时,大多数人很重视。但重视程度没有密法那么重视,我看得出来,不管是喇荣的道友,其他的道友,一说密法,也许是密法根基,对密法有信心,也许是听说密法很高,以为自己根基高,与密法相应。

如果懂得,智者对密法与些经是一样的,对愚者来说,密法也是懵懵懂懂的,也是一样的。习惯性要观察自己的相续,信心是很重要的。


《涅槃经》:

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此教证没听清)


佛性是善根的人有,阐提的人没有。还有善根的人没有,阐提的人有,还有两者都有,还有两者不具足。四种。

大乘佛教中讲的佛性,对有善根者,爱善法的人展现出来,对断善根的人,他也有。就象烦恼也是佛种子。有些是两种都具足。有些已经证悟了,如来的因是没有的。


这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化众生,对佛经有信心的、有邪 见的,有些无信心无邪 见,有些已经证悟了,处于光明中,刚刚上课时眼睛睁 一下,下课“索南”也醒过来了,第四种人,也值 得赞叹。


很多比喻已经讲完了。这时迦叶尊者——声闻的代表阿罗汉,他的表现是什么样呢?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迦叶尊者赞叹:文殊菩萨,你说得特别好!

我们担心声闻不接受,但大迦叶不同,他非常了不起,是接受的。

他说:所有的贪嗔都是如来的种子,但是 我们声闻乘没有烦恼,一直处于寂灭状态的入定者,所以没办法发菩提心。乃至造无间罪者,学大乘佛法有很多烦恼,乃至造无间罪也可以发菩提心,能生长佛法的一切功德。但我们只发了一颗寂灭的心,入于人无我的涅槃当中。


《未生怨王经》听很少的大乘佛法,能灭大罪。

未生怨王就是如此,听到大乘佛法,灭了五无间罪。所以我们遇到大乘佛法,一方面感恩传承上师们,一方面感到荣幸,什么时候有解脱 者呢?如果象声闻乘,发菩提心的机会是没有的。


而我们是有的,我们有大乘的忏悔方法,有的人说“我罪业深重”但我们有百字明、等各种方法,能净除如须弥山一样的罪业。特别有加持的法,短时间就可以遗除罪障。


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

亦不失于菩萨禁戒  不名破戒

不名失戒  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菩萨善戒经》

他用了一个比喻:

根——眼根、耳根等,五欲妙乐,(有一个人讲考时,说:色法就是美色,声音就是在某场合听到了……可以发挥,但不要发挥太那样了)

无法享受,同样声闻乘断了烦恼的结,在佛法中无法希求,没有能力的意思 。没有志向,全是看破红尘……有些道友虽然 不是声闻乘,但象他们一样不愿意与人接触,那样也不是菩萨乘。菩萨乘不管接触什么众生都欢喜 。所以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观察 自己,不是自我寂灭,否则就是声闻乘。


我看到有些佛教徒特别害怕接触别人,担心没办法控制 烦恼。如果一个人得了自闭症也能活下去。有些人越学大乘佛教,越不想接触人。


迦叶说:凡夫人于佛法中,(凡夫——报恩)我们有报上师和佛的恩德,有感恩之心。即使凡夫也有报恩之心,但我们声闻是没有的,天天安住。因为凡夫人,大乘种性,闻了佛法,能起无上道心。然后他不会断三宝的种性,会继续 弘扬下去。


我们应该互相有联系,不能一个人死了其他人不知道。就象学校有校友会,三十年前小小的学校毕业,都有联系。佛教徒拿了本子走了,越来越闭塞,这样不是很好,应该不断三宝种性,发无上道心,具有一切的办量。在弘扬佛法上有凝聚心。象筷子一样一把在一起不容易 折断。不要上师的弟子之间拉帮结派,没有必要打仗,应该一起利益众生,弘扬佛法。


所有 的佛教徒,太小了没必要。但小的群体也是有必要的,否则 你掉了别人也不知道。


对声闻乘,不能发菩提心,有很多差别。

声闻特别乐寂灭,对苦没有什么三感受,不能发悲心。

我们要对轮回的苦了解一下,我去了非洲这个小国,比闭关三个月还好,去了一点不可惜,修了十五天的大悲心,我觉得差不多吧。我觉得有时候要敢于接触、敢于担当,去利众。


有的人担心身体、担心别人不高兴。其实佛教徒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如生生世世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大家在有这么大加持力的佛经时,同时要发心。心的力量是很大的,以后对世界增添 一种爱,这种爱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暂时究竟都是有利的。


今天讲到这里。


愿您品尝甘露,

能与他人共享。


一意说:本课堂笔记,为边听课边整理,仅供参考。紧张中疏漏错误难免,感恩理解, 忏悔!


  文字 | 一意  

  图片 | 阿源,网络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课堂笔记

  愿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