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0
[20]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7. 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为了使自己圆满完成普贤道,需要一直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加被;为了得加被,一定要使善知识欢喜。这就是本愿发愿的中心内容。
发愿时,要明确愿文每一个点的涵义。“益我善知识”,指纯粹出自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善知识。“无染”,是说他不求名闻利养,唯一以利他心为我显示普贤行的修法。对于这样的善知识,自己祈愿:一、愿我没证到菩提之间,能够和这些善知识恒时共住;二、共住以后,愿我何时也不违逆善知识的心,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使他常生欢喜心。
我们对此起了胜解后,时时要这样发愿:愿我成佛以前,一切时都能和为我开示普贤行的善知识共住;在依止以后,我一定要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
依止的要点,如《道次第》所说,意乐上总的要修出华严九心,特别要修出信心和恭敬;加行上,要行持三种使师长欢喜的行为——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以这样修依止意乐和加行的缘故,就会使得善知识常生欢喜心。以生欢喜的缘故,就能迅速消除业障和成办功德。
依止法的理趣全部通了以后,实际就是按《道次第》所说的依止法,自己发愿:我一定要这样做到。而且要成为成佛之前依止善知识的永不改变的誓愿。这样了解的话,学这一颂就有极深广的意义了。
生欢喜心是这里发愿的要点,尤其要在成办它的途径上发愿,这就契合到自己的修行上了。也就是,愿我时时修总的华严九心,特别是常念功德来修信心,常念恩德来修敬重。有了这个意乐后,还要付诸实践,修持三喜,使得善知识生欢喜心,如同善财童子那样。
如是已经获得胜解和信念以后,再再地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8. 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愿。读过《华严》就知道,登地菩萨每一地都有这个愿,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而且对于三宝常兴供养。只有常常见到如来,对于三宝兴起供养,才能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大海。菩萨们也是了解到这个缘起的重要、诸佛加被的重要,知道这是完成佛道的极大的助缘力量,所以修法的关键就摄在见佛和供养两个要点上。
懂了以后,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尽未来际永无疲厌的大愿心。这样转成内心的誓愿后,再诵持这个愿文就有极大利益,它会规范我们未来世行菩提道的方向。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发愿时,首先要明确发愿的行境。这里前两句是发愿常见诸佛佛子,第三句是愿在诸佛佛子海会中行广大供养,第四句是结成无尽行愿。
之后,对于每个环节都具体化地现出所愿境。“常面见”,指恒时没有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里成为众生怙主的诸佛,以及为佛子海会众所围绕。
这样无碍地见到诸佛菩萨海会时,当然应兴起最广大的供养。在兴供时,要发出尽法界虚空界,至极广大、周遍的行愿力。这时就想:在十方一切佛菩萨海会里,我每一刹那都对他们献上最胜妙的供养,像虚空界那样广大,遍满法界兴起供养。
如是恒时不断地亲见诸佛,广兴供养,一直到尽未来无边的劫数,也没有刹那疲厌的心。要这样不断地作意来加强愿力。
发供养愿时,要把握供养境、供养具和供养时三种最大的量。供养境是十方一切佛菩萨;供养具是遍虚空界一切胜妙供物,和殊胜的修法或者修持的功德;供养时是尽未来一切劫。
这也是《十地品》所说初地菩萨的发愿,经中说:菩萨住在欢喜地中,能成就像这样的大誓愿、大勇猛和大作用。也就是他生起了广大清净的决定胜解,对于尽法界的一切佛,无一遗漏,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这都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的境界,而且是无尽的行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了解以上的要点后,心里不断地按这样来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9. 摄持正法
这一愿极其重要。经中说,“住持正法愿”含摄了佛子菩萨的无量行愿。《胜鬘经》中明确指出,菩萨所有恒河沙数的无量行愿,都应摄在一大愿里,那就是护持正法。所以,无量行愿的总持大愿就是这四句话,我们要格外殷重地在心里立愿。而且,以当前这样立愿为因,会使自己尽未来际修习摄持正法的行为。只要对这一愿起了胜解和希愿心,就会有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们学这一愿时,首先要知道愿的纲要。第一句是愿持一切佛的教法;第二句是愿宣扬开示成佛之道的教法;第三句是愿在自心中究竟完成普贤道,也就是愿在心中摄持或实证佛法;第四句是结成无尽大愿。
接着要细致地把握这四句所愿之处的要点。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普贤大愿王的行相,每一处都达到了极广大的地步,不会有局限或不足。
第一句,“诸佛”,指三世一切佛。“微妙法”,指每尊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教法,包括一切文句和义理。要这样作意:凡是三世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法,对于教法的能诠文句和所诠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清清楚楚地摄持在心中。有了这个行愿就不会舍任何法,不但不舍法,而且以殷重心全部住持在心中。正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源,我们要以勇悍心不断地这样祈愿。
接着作第二句的祈愿,这是宣扬正法的愿。“光显”,就像光明能显示一切万物的相状,说法能使一切有情见到成就菩提的道法,这就是光扬、显扬的意思。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法如光,能让听者内心明朗。就像一下子开了眼一样,能直接看到心上走到菩提果的每一分道路。“菩提行”,指能成就菩提的行门,也就是心上所走的修心成佛之道。这样懂了后就发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开示成就菩提的内心的路。
然后是第三句的祈愿,“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道”指菩提心,这是发愿使菩提心达到究竟清净,实证到无不贤妙的大乘佛道,包括世俗、胜义两分。这是在自心中实证菩提的发愿。
第四句是把前三句全部拓展为无尽的行愿。无论是持教法、宣扬教法,还是内心实证证法,都要在尽未来劫一切时处恒无疲厌地修习。
有了这样的愿力,我们尽未来际就会恒时摄持正法,永无停歇,永无懈怠。这一愿会使自心一切时处都入在“心依于法”的道路中。
这也是《十地经》所说的大乘行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第一句,愿能领受一切佛转的法轮,对应于“愿持诸佛微妙法”。第二句,愿我心中摄持一切佛菩提,在心中出现佛法现证的功德,相当于“究竟清净普贤道”。第三句,意思是护持、弘扬一切佛的教法,相当于“光显一切菩提行”。最后一句是总结。总之,护法、传法、证法都叫做“持法”。
我们学一颂,关键是要在自心上出现这样的行愿,这样才得到极大的利益。
10. 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龙树菩萨说:这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而发愿自己得到积聚种种无尽功德之身的愿力。
这里关键是要了解发愿的理趣。为什么要这样发呢?它有一个义理上的路,把住了以后,就能非常明确地发出来。
首先要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身一定要成就无尽功德藏。只有自己得了无尽功德藏,才能做到三业不空。换言之,我无论显什么身相,说什么法,心里怎么关注,都能让众生不空过而得利益的话,只有自身得了无尽藏才能办到,所以特别希求无尽藏。为了成就无尽藏,必须在一切诸有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或者三昧、智慧、方便、解脱等都达到无尽。
祈愿时,首先要把握发愿的目的,就是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其次,发愿的行境,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愿我受生在一切三有中时,不断地修功德,使每一方面都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
愿文里说了几个关键性的代表。比如,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在福德方面修到无穷无尽。这样,平时会非常注意修福德。哪怕供一支香、施一碗饭,都会以菩提心驱动,以普贤行愿力印持,以不住相来安住等等,使所修的福德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这叫做修福德无尽。
或者,我修的智慧也要让它无尽,了达一切世俗和胜义的真实体性,最终成就无有限量的大智慧。
在定方面,愿我得到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等,在一切诸有中修行时,处处住在百千三昧的定境中。
在方便上,愿我在一切三有中修行时,出现无量教化众生的方便力。
解脱也一样,愿我在一切三有中,都能“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成就大乘大悲解脱等等。
像这样,在任何一种功德方面,都使它达到无有穷尽、无有边际的地步。如是就能得到共和不共功德都无尽的大宝藏。这样一来,就真正出现了利他的大愿。
清凉国师解释说:“愿于一切时,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最终得到无尽藏时,确实能够恒时利益众生,任何众生跟自己接触都绝不空过。从众生分上说,只要见闻念触,就得到了利益,绝不会空过;从自身上说,无论身口意三业做什么,都决定会利益众生。
这一愿应当结合往生西方净土来完成。正如法王开示里所说:“我们一往生西方以后,就像《普贤行愿品》这一颂讲的,在那时回入轮回的时候,方便、智慧、精进、禅定、神变等等获得自在。”那时再来利益众生就有极大的能力,我们应当如是作愿。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序品第一 | 讲记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