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9-10课(下) Back

【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9-10课(下)

文殊密语 2019-08-0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802辅导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2

观去来品

第10课




1




癸一(说对方之宗):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动处则有去,此去时之动。/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认为:何处有脚部提放的动作,彼处则应该有去的行为。也就是说,仅仅某补特伽罗现在正在行走时的这种跨越[去时],是存在动作的。


对方认为:脚正在提放的动作在何处存在,此处就应该有去的行为,此正在路上跨越的行为,即是去时之去的动作(去法)。


《中论疏》:


《中论疏》:处有二义:一、从所履处名之为处,二者、即目举足动以为处。由上明无去,外人云,即此动处有去,何故无耶?此中有去时,第二句立有时也。以其动必赖时,故将动以证时也。如人静坐直是人耳,正动一足便名去者


上师讲记:

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时,他的身上会有一种跨越的动作,正在道路上跨越的行为叫正去(鸠摩罗什大师的原译当中,将此正在跨越的动作称之为去时,这里的去时和去法是一个意思)。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


《中论释》原文


这种动作既不是以前已去,也不是未去。因此,在正在跨越[去时]去往他方的动作中存在去法。


对方认为:去的动作并非在已去、未去的道路上存在,因此,在去时上存在去法。


对方认为:无论在何处,只要上面有一个人脚部正在跨越的动作,此处就有去的行为(去法)。


【重点!下面观察去时去就是着重观察去的动作是与去的行为相关联还是去的道路相关联?龙猛菩萨驳斥说:如果认为这个正在去跨越的动作存在,那么它是属于去时当中的去,还是属于去法当中的去?下面的颂词主要从这个角度破斥。】





2





子一、(若去法有去则成去时无去):


《中论释》原文


但是,去的行为仅此一次【破我们相续中认为的实有自性,实有自性就是唯一、独立等特点】,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去法如果将第一个所谓“去时”的动词以及第二个所谓“去”的动词,均合并于去时当中,则去时与去就会成为同一个含义,只不过在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已。如果这样,就只能成立所谓的“去时”,除此之外所谓“去”的说法就不合理。



注意:此处上师列的科判与麦彭仁波切原文的注释稍微有所不同


《中论释》原文


但是,去的行为仅此一次(胜义谛中观察,因为凡夫承许诸法实有自性,凡自性者则独立、不待因缘、恒常、唯一。),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去法,如果将第一个所谓“去时”的动词以及第二个所谓“去”的动词,均合并于去时当中,则去时与去就会成为同一个含义,只不过在名称上有所不同而已。如果这样,就只能成立所谓的“去时”,除此之外所谓“去”的说法就不合理。怎么能在“去时”当中,而使去法能合理地以自性而成立为有呢?



因为一个人在道路上去,依靠道路,他去的行为应该仅此一次,不可能先去了一次,因为没去成功又再去一次。


如果去的行为仅有一个,那么“去时当中有去法”的说法就不合理。为什么呢?


这里的“去时”用“正去”来理解可能好一点。“正去”的去(正在去的动作)和平时所谓的去的行为(动词所表现的去)是不是一体(或理解为合并为一个动作)?


1)如果是一体(或合并为一个去的动作),只能表示一个去的动词。如果正去的时候再去,用两个动词“去”没有任何必要,因两个动词此时就只有一个意思了——正在去,不能成立别的意思。


 2)如果光是说“正去”的话,“正去”不是一个真正的动词,前面观察过,“正去”从道路上或脚微尘上都不能成立,如果“去时”不成立,“去时去”的说法也就不合理了。 


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立宗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原因


《中论释》原文



怎么能在“去时”当中,而使去法能合理地以自性而成立为有呢?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加以观察:


      1. 首先,不存在去法的去时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去时中所包含的动词含义不存在的缘故。(既然不存在去法,又岂能成立去时呢?)



💠 如果去法——去的行为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话,去时不可能存在。如果离开了去的动作——去法,去时也不可能得到。


➡ 因为“正去”依靠道路或者依靠行为,但除了过去未来以外,真实、实有的“正去”也没办法成立。


比如,一个补特伽罗正从印度灵鹫山去往王舍城,一定要表现出它的动作,没有动作是不行的。现在的动作,没有动的话怎么叫动作?如果真的要动的话,正在动的刹那不能安立,这一个刹那当中动的话,它怎么样动?或者已经跨过,或者尚未跨过,正在跨没有办法成立。


➡ 在穿破其中一张纸的刹那上安立正在穿的动作——穿时。


但这个“正在穿的动作”实际不成立。


因为被穿破的这张纸有上下两面,所以穿破上下两面的时间必定不同,也就是说,穿破这张纸的时间是可分的,并非“现在”,因此所谓的正在穿并不能成立。


⏩ 如果正去的时间没办法成立,正去的道路也没有成立,那么正在去的动作根本不可能成立。既然不存在去法,又岂能成立去时呢?






3




子二(若去时有去则成去法无去):


若言去时去/,彼者于去时,


应成无去法,去时有去故。



《中论释》原文


其次,如果有人说“在去时中去”,即已经将去时中的动词与去法合为一体。则去时中的去法就会成为空无或者无有。



如果有人说“去时有去”,那么此人只成立了去时,应该没有成立去法,因为去时当中已经有了唯一的去之故。


去时是正在去的意思,去法是正在去的动作,我们现在观察,“正在去”有没有动作?


① 如果说正在去当中有去,应成没有去法了,没有去这个动作了。为什么呢?因为“去时有去故”。


比如说 “去时去”,有两个动词没有必要了,因为去时的时候去嘛,去时去的第二个去没有必要了。


注意:此处上师的科判与麦彭仁波切注释有所不同


《中论释》原文


因为去时自身无有去法,所以(去时中)动词的含义也是空无的缘故。(既然去的行为仅有一次,也就不可能属于去时。那么,又怎么可能在去时中去呢?)


如果有人说“去时有去”,那么此人只成立了去时,应该没有成立去法,因为去时当中已经有了唯一的去之故。


② 如果说“正在去”它自己没有动作,而是要观待动作,那也不能成立。


因为正去没有成立之前,所观待的去法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两者互相观待之故,若去法不成立,去时也不能成立。


《维摩诘经》: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 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 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



三者、如文,明观即事去来,故无有去来,明破去来品。故肇师《物不迁论》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又云,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


问:江河竞注,云何不流?既云不流,云何竞注?


答:世俗之人之常情如所问也。二乘之人未得并观,亦不能知然。大士得不二观,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注而不流。不动真际建立诸法,故不流而注。


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师在方丈内,僧在窗外问:“咫尺之间,为甚么不睹师颜”

师曰:“遍界不曾藏。” 

僧举问雪峰:“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 

峰曰:“甚么处不是石霜!” 

师闻曰:“这老汉,著甚死急!” 

峰闻曰:“老僧罪过。”

——指月录

无头无尾


正如此比喻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却执著器情的这些法自性能来能去,这只是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真实性中安住自性丝毫也不成立。


《般若八千颂》: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白十方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识,所应 亲近供养者?』 


十方诸佛告萨陀波仑菩萨言:『汝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 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昙无竭菩萨守护汝,教汝般若波 罗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识。汝供养昙无竭菩萨,若一劫、若二、若 三乃至过百劫顶戴恭敬,以一切乐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声香味 触,尽以供养未能报须臾之恩。何以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因缘故, 令汝得如是等诸三昧,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诸佛如是教化安慰 萨陀波仑菩萨,令欢喜已忽然不现。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从三昧起不复见佛,作是念:『是诸佛 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复作是念:『昙无竭菩萨久远已来,常行般若波罗蜜,得方便力及 得诸陀罗尼,于菩萨法中得自在,多供养过去诸佛,世世为我师, 常利益我,我当问昙无竭菩萨:「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处?」』

  ······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诸佛 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 法即是佛。实际法无来无去,实际法即是佛。空无来无去,空即是 佛。善男子,无染无来无去,无染即是佛。寂灭无来无去,寂灭即 是佛。虚空性无来无去,虚空性即是佛。善男子,离是诸法更无佛。诸佛如、诸法如,一如无分别。善男子,是如常一无二无三,出诸 数法无所有故。譬如春末月日中热时,有人见焰动,逐之求水望得。于汝意云何?是水从何池、何山、何泉来?今何所去,若入东海、 西海、南海、北海耶?』


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愚夫无智为热渴所逼,见焰动无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当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 来无去,诸佛来处去处亦如是。善男子,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若象、 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种种诸物。于汝意云何?是幻事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萨陀波仑菩萨言:『大师,幻事无实,云何当有来去处?』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善男子,譬如梦中见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梦中所见有 来处、有去处不?』


萨陀波仑言:『大师,是梦中所见虚妄,云何当有来去?』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善男子,佛说诸法如 梦,若有众生不知诸法如梦,以名字色身是佛,是人分别诸佛有来 有去,不知诸法实相故,皆是愚夫无智之数。是诸人数数往来五道, 远离般若波罗蜜,远离诸佛法。善男子,佛说诸法如幻如梦,若有 众生如实知,是人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若不分别诸法 若来若去、若生若灭,则能知佛所说诸法实相。是人行般若波罗蜜 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真佛弟子,不虚妄食人信施,是人应 受供养为世间福田。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诸宝,因缘故海生此宝。此宝亦不无因无缘而生,是宝皆从因缘和合生,是宝若灭亦不去至 十方,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本业 因缘果报生,生时不从十方来,灭时亦不去至十方,但诸缘合故有, 诸缘离故灭。善男子,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故生,有槽,有颈,有皮,有弦,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 之,众缘和合而有是声。是声亦不从槽出,不从颈出,不从皮出, 不从弦出,不从棍出,亦不从人手出,众缘和合尔乃有声,是因缘 离时亦无去处。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无量功德因缘生,不从 一因一缘一功德生,亦不无因缘有,众缘和合故有。诸佛身不独从 一事成,来无所从,去无不从东方来,不 从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来,众生善根所至。善男子,应当如是知诸佛来相去相。善男子,亦当知一切法无来去相。汝若知诸佛及诸法无来无去、无 生无灭相,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 力。』


《中论疏》:


令众生悟无去来入于实相发生正观灭诸烦恼。



明白无来无去之理,

于生活中如何看待来去的幻相?


因为来去只是幻化的现象,正是因为如幻因缘聚合的显现才有来去,来去并非自性实有,若来去自性实有,一个自性有的法是无法出生的,一个自性无的法也是无法出生的,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法出生显现的世界,然而世界有种种显现,因此这个世界就是幻化的世界,并非实有。


 所以,了知幻化之后,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无得失之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深深的思维来度过中观的学习,把这种思维带到日常生活当中,带到你身边的任何事任何法,用这种观察最后你就看到,生住灭来去的


现象都是幻化。这个道理推广到林林总总的内外显现法上,无一不是如此。这些显现的色法心法等万法,没有哪个法是离开幻化般的无生缘起。


 了知此理之后,荣誉名利来了也不得以忘形,失去之后也不会有失落感,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它的去处也没有。都是无有生,无有住,无有灭,唯有幻化、无实有的显现。我们要把生住灭的、是是非非的、宇宙世界的一切万法看成幻化。


观察:嗔心从哪里来?


本课圆满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法师PPT编排整理,有删减。完整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