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生活,尽量平淡一点好
即酬彼薪资,
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
一切不应与。
仆人如果做事圆满,主人会定期付予一定的薪资,但若任务没有完成,也会考虑扣发奖金。同样的道理,身体如果精进行善,平时行为如法,则可相应多给一点衣食,在不堕两边的情况下,让它成办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什么才对自己有利呢?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发了菩提心的人,成办自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他。我们一定要把众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当然在初学佛法时,做到这一点恐怕有点困难,但久而久之不断地串习,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心力,这种境界一定是可以达到的。
学佛要从点滴积累,一两天内不可能一步登天。今天有个人打电话说:“我们上师规定每个人三年内必须证悟空性,所以我现在特别忙……”听起来倒是挺不错,但三年连小学都读不完,证悟空性有没有可能?如果真有可能,那当然非常好,倘若三年就可以证悟,我也愿意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马上证悟空性。但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来看,每个人的因缘根基都不相同,就算有些大德开悟非常简单,也是他生生世世打的基础比较好,即生在佛教方面的见解行为十分如法,凡是看过他们传记的人都知道,他们小时候的信心、见解、智慧是非同寻常的。所以,想在很快时间内圆满一切,除了个别有缘者以外,一般来说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逐渐逐渐地累积,发心总有一天会圆满。现在哪怕帮助一个众生,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那人说了这种话后,我当时就想:三年中获得证悟,我可能没什么把握,但发愿三年中让一个人趋入佛法、发菩提心,这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没有死,真能帮助一个人,让他在有生之年发菩提心行持善法,那我觉得三年中活在人间是有意义的。
言归正传,此处说对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没有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没有能力,但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给它任何东西,应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它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改变它,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以前大德们对身体不太执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虑,只把它当作一个修行工具。弘一大师在《讲演录》中讲印光大师时说:印光大师一生对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每日早晨只喝一大碗粥,没有菜。每次吃完饭后,以舌舔碗至极净为止。然后再将开水注入碗内,荡涤其汁用以漱口,慢慢咽下,唯恐轻弃残余的饭粒。午饭也只有一碗饭、一碗大众菜,吃完后和早上一样舔碗漱口。如此已有三十多年。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并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关,有时候生活越简单,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能增上。
以前华智仁波切到藏地各处云游修行,生活犹如一个乞丐。他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条氆氇,从来不带侍者,不骑马或牦牛等牲畜,行为看起来极其平凡,但其成就和发愿力,不用我说也是众所周知。
所以我们应该看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身体做善事比较令人满意,吃好点、穿好点也可以。但现在外面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天天造恶业,但满脑子想的是买的房子怎么高档,坐的轿车怎么豪华,吃的怎么有营养,穿的怎么有品位,怎么到星级宾馆去享受生活……贪婪欲望不断膨胀,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当然,像古代人那样生活,现在恐怕也不现实,但还是尽量平淡一点好。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影响。现在许多人在吃饭方面也有改变:以前人们特别喜欢搞排场,把餐桌摆得满满的,吃不了也点一大堆,随便浪费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后来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变得比较节约,吃多少就点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带回去。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好。我们作为佛教徒,言行举止应该多为众生着想,要考虑一些世间真理,道德品行方面多学习古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良心不会退失,道心也会越来越增上。在对待身体方面,《教王经》中亦云:“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于身生贪执。”因此哪些人修证很高,哪些人修证不高,从表面上也看得出来。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把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