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修禅?
CICHENGLUOZHU
是
禅
随着人们对心灵需求的逐步重视,禅修,已经开始纳入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禅,也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在城市乡村的很多地方,无论是寺院、茶馆、餐厅、会所,常常能看到“禅”的踪影。那么,究竟什么是禅呢?
从印度佛教诞生至今,禅,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汉传佛教的禅学,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禅”是外来词,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在禅的后面加上“定”字,不但没有失去原来的音和义,而且更能让人了解禅的内涵。
现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与虚荣,激活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把人心逼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此刻,禅定,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的最佳选择。
禅有三种:
第一种禅,是佛教最高端的禅。这种禅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达摩祖师。达摩《血脉论》中说:“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自古至今的禅宗,都一直在修这种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就描述了这种开悟、证悟、顿悟的境界,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见性。
第二种禅,寂止。是流传于云南,以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内观的一部分,汉传佛教称之为四禅八定,因为这种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四种境界,所以叫做四禅八定。藏传佛教称之为寂止,因为它能使人心寂静或宁静,停止杂念。实际上,内观、四禅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称而已。
第三种禅,各种各样的观想、冥想和思维。这是比较基础的禅,也即在心静下来以后,去观想或思考问题。
如果证悟了第一种禅,就可以应对自如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焦虑与抑郁等等。不管任何问题,只要证悟了这种禅,就能迎刃而解。但证悟这种禅的难度比较高,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难证悟。
无论是什么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种禅。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种禅。
第三种禅,更是什么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信仰没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抛开,而只是将其作为提升、净化、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
练习第三种禅,既不等于学佛,也不等于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种养生方式。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是心灵的一种训练,也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种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
CICHENGLUOZHU
为什么要
修
禅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
如果内心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则哪怕身体处在非常自由的环境当中,心也得不到自由。轻者觉得空虚、无聊,重者感到沮丧、焦躁,甚至动不动就产生不想活了的念头。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界的风云变幻。即使表面看来非常成功,实际上却焦虑重重。
在物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大家唯一的追求,就是简单地解决温饱问题。但在温饱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拥有了庞大的财富、名声、地位等等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很多问题是物质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候,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成果证明,通过禅定,就可以让心态重拾健康。对很多感受过禅修好处的人来说,禅修已经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专有名词与专利,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调节剂。
对很多人来说,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是一个未知的区域。若想详细、深入地了解精神,佛经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在通晓了精神的本质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了。
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可以分为八种不同的层面。最外在的,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接触外在的光波、声波等对境,而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识。第六个层面,是我们平时用来思维、判断、分析的意识,佛教称之为第六意识。第七个层面,是我们平时不怎么能感觉到,却在每一个思维闪念中无处不在的概念,那就是“我”执。比如,我要上班,我要下班,我要赚钱,我要发展我的事业等等,所有的念头中,都离不开一个特有的、无形的“我”字,佛教称之为我执。第八个层面,是平时根本感觉不到的最基本的意识。当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当眼耳鼻舌身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的时候,当一切思考判断的力量也已经停止了的时候,除了第七个层面的自我感觉一直存在以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潜在能量也存在着。
这种潜在能量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当中的潜意识。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之间,它都一直存在。哪怕在人进入深度昏迷或深度睡眠,停止了一切感官活动的时候,因为有呼吸、有心跳、有脉搏,更重要的,是有最基础的意识,所以不会有人把此时的身体称为尸体。此时此刻,第六意识全都萎缩、消失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之后,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可以激活并产生我们的第六意识,然后又演化出眼耳鼻舌身识,当昏迷者或睡梦者从深度昏迷与深度睡眠当中醒来的时候,又可以看得到并感知到世界的一切。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