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阅读参考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这部论典呢?
1、修学佛法若想成功,人格贤善是基础。
佛法的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复习,这样法义才会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二规教言论》,它一方面是世间法规,另一方面是出世间的佛规。因此,我们修学佛法也必须要在一个贤善人格的基础上进行。
总的来讲,《二规教言论》是教我们怎么样做一个好人,怎么样处事、说话等等,即在什么样的人品基础上学习佛法,才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人格非常下劣、不贤善,就没有修学佛法的基础。
2、修学佛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法器,好的法器其实就是好人的标准。
大恩上师在讲义中也提到其它殊胜的教法比如《入行论》、《中观》等等,相当于雪山狮子乳汁一样,而我们的相续则好似瓦器或金器。如果我们的相续是陶瓦的法器,雪山狮子乳注进去就会使器皿炸裂;如果我们的相续是黄金的法器,那么正法的狮子乳倒进去,我们就有机会去留存、享用。所以,世间的好人品、法规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3、什么样的基础才能修好佛法?
修学佛法的基础是贤善的人品。法王如意宝造的《胜利道歌》中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刚开始讲大圆满的基础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出离心的基础是贤善的人品。贤善的人品下面就没有了,是最基础的。反过来推:贤善的人品基础上是出离心,出离心的基础上是菩提心,菩提心基础上再修大圆满,这样就可以修行成就。
2、论名:二规教言论
1、二规:既是两种规矩。一个是佛规,一个是世间法规,或者叫世规。
2、教言:里面有很多佛和菩萨通过殊胜智慧的观察:一个好人的标准和特质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通过佛菩萨的慧眼发现之后,在一些论典或者佛陀的经典中进行宣讲。
3、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顶礼赞叹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很多传记中明确地记载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1、忆念何者能开启。
此处“忆念何者”,“何者”就是文殊菩萨。我们平时忆念何者,就能够开启这样“二规智慧宝藏门”呢?是文殊菩萨。我们如果忆念文殊勇识,就能够开启。
2、二规智慧宝藏门。
“二规智慧宝藏”,此处把二规智慧比喻成宝藏。那么这个宝藏的门是怎样打开呢?就像我们进入宝藏、仓库,必须要有钥匙。如果门是封死的就没办法进入。二规智慧宝藏的大门怎么开启?忆念文殊菩萨就可以开启。因为文殊菩萨的加持,我们就有了智慧,可以辨别世间和出世间的法规,辨别之后就有能力去修持,有能力去生起。所以文殊菩萨就是帮助我们打开二规智慧宝藏的,像殊胜钥匙一样的圣尊。
3、一切诸佛慧藏者。
一切诸佛的智慧显现成的总集、宝藏就是文殊勇识。我们在讲《入行论》的时候提到过很多文殊菩萨的特点、功德、利益等等,此处也是这个文殊勇识。“勇识”是菩萨的异名,指心识很勇猛,调伏烦恼或者救度众生很勇猛,好像世间的勇士一样,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一切的烦恼、障碍,在菩萨面前都不堪一击。
4、文殊勇士护汝众。
祈愿“文殊勇士护汝众”,保护、加持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地开发清净的智慧,把二规的智慧迅速地融入相续中。
4、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这就是立宗。说明造这个论典到底有什么必要就叫做立誓句或者立宗句,或者是发誓要把论典造圆满的意思。
“于此世间应赞处”,在整个世间中什么是应该赞叹的呢?归纳起来就是圣天和世德。和圣者菩萨相关联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叫做圣德或者圣天的功德;世间的天尊、美德,叫做世德。应该赞叹的是出世间和世间这些高尚的功德,就好像磁石能够吸铁屑的一样。
“诸君”就是一切想要向上、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想要获得圣天和世德,就应该如此对待接下来要讲到的善妙教言。“当阅”即首先要阅。“阅”是听闻、或者看的意思;并思维里面所讲的甚深的含义;对此产生非常深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如理行持二规的教言意义。
5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世间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高尚的行为和卑劣的行为。“现来”,现就是现世,来就是来世。高尚的行为可以令现世和来世都得到安乐。卑劣之道,现世和来世都只能引发痛苦。通过这样不断地分析,可以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两种行为,以及学习二规的必要性,对此产生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1、到底有什么必要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呢?
1)我们在世间行持的时候,行为总的可以分为两种:一方面是高尚行为,一方面是卑劣行为。一般来讲我们都是向往高尚行为的,但是在后期如果受到不良言教、不良朋友的影响,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抛弃高尚的行为,选择卑劣的行为。
2)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能看得很清楚的慧眼,懂得取舍之道,要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够跨越的,即使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行持恶劣的行为,我也应该保持高尚的行为。
3)这个底线、这些标准来自于哪里?这些守持标准的方式来自于学习。学习才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我无论如何都要守持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尤其是在信息铺天盖地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根本看不到哪个方面是好的。
2、世出世间安乐的因是什么呢?
行持高尚之道则现世是安乐的,来世也是安乐的。如果我们行持高尚之道,没有做坏事,白天和晚上内心都会很坦然,从坦然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安乐。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行持高尚之道就容易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比较容易得到快乐的境遇。
3、为什么“卑劣之道现来苦”?心的本性是什么?
1)卑劣之人通常很龌龊,经常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常保持在负面的状态,他的心就会往下走,白天、晚上都不会舒适。
2) 如果一直处在卑劣的状态之中,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有快乐。因为造恶的心、卑劣的心是向下的,是黑暗的状态,这个就是心的本性。
比如今天早上帮助了人,我们一天都很愉快,因为做了一件好的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正能量。再讲深一点,这是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的本性是很清净的,很多无缘的大悲、佛的功德存在于其中。所以做善事的时候我们是和清净本性相应的,或者说善心是从如来藏本性中流现出来的,自然就会很高兴、很欢喜。
6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总说:下品的高尚是世间的法规,上品的高尚是圣者之道。“世法即是佛法根”,世间的法规就是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这样的人始终没办法达到殊胜的佛规的高度,或者获得殊胜的证悟。就好像一棵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会有树茎,又或者说一个人没有福德就不会有财富。这里通过比喻和意义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明白。所以,佛法的道就是取舍因果之道,怎么样取舍因果这里面讲得很清楚。相比高深的大圆满或空性的智慧,世间的法规更容易实践,因为这里面道理浅显易懂,实行的方式也比较容易。
2、应取: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修持菩萨道、发大愿,或者是广大回向、修空性;同时也应该行持一些世间的法规。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抵触。如果我们要修持好佛法,必须要通达、实行世间的法规。
7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对于这些世间众生的次第,虽然没有他人来做分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做划分,即将世间高尚的行为分为上中下三品。
1、世间角度:世间高尚的行为可被分上中下三等。道德高尚、人品很贤善的人,大家就认为是一个好的人;行为中等的认为他是中等的,行为下劣的认为是很不好的人。
2、出世间角度:从佛法的角度讲,次第也可以这样来分:世间的好人,声闻缘觉,菩萨等等。而此处主要是按照世间的分法,一个人是否高尚要看他的发心和行为。上等的人是真正一心一意地为众生做利益的;中等的人虽然不伤害别人,但是也不利他,独善其身,古代也有隐居的,一个人在深山里面住着,保持清净的行为,不伤害众生也不出来利益众生;还有害自害他的恶人,有这样上中下三等。
3、发心利他:佛菩萨不是从肤色、血统、财富等来将士夫进行划分的,而是从发心、行为来划分的。如果你的人品很高尚、心很贤善、经常利他,这就是上等人;如果你不利他也不伤害他,这就是中等人。
了知到划分的标准是通过发心和行为,这对自他、对我们的今生后世是都有必要的。如果把评判的眼光盯在财富,或者其他欲乐上面,我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偏离轨道。
8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此等世众”,这些世间的众生都是喜欢安乐的。“恒时唯有求自利”,恒时唯有追求自利。除圣者之外的士夫,没有其余的所求。
1、想得到这个快乐的愿望,你用什么样的道来达到呢?是通过高尚的道来达到,还是通过卑劣的道来达到呢?你想求安乐,通过卑劣的行为是无法获得的,所以必须行持高尚的行为。最后逐渐把重点一层层地讲出来,引导我们的心向往高尚的行为。
2、“恒时唯有求自利”,恒时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没有接触到利他的法教之前,凡夫人想到的全部是自己的利益。“自”字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一个就是自我——纯粹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
3、“除圣者外诸士夫”,除了圣者之外,还有准圣者,即准备成为圣者或者即将成为圣者的人,他们的心就不像一般凡夫人的心。圣者和准圣者是一心一意地想利他、求利他,众生的利益就是自己奋发的方向。所以圣者的行为从来都不是为了追求自利,相反圣者或者修习菩萨道的人把追求自己的安乐看成毒品一样。
9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前面的颂词讲每个人都求安乐,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是选择永远快乐,还是永远痛苦,还是偶尔痛苦、偶尔快乐呢?没有一个人会不选快乐的,我们完完全全都想快乐。
10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没有食物、空腹的痛苦,等同于虽然有食物但是没有名誉的意苦。“何人”,任何一个人如果有名誉、功德,他的财富和食物就会犹如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
总结
如果有了善业的支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如意。尤其是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做基础,今生的福报做助缘,再加上的高尚行为,你的身神、肩神、战神都会有很大的力量来帮助你。如果你具有深厚的福报,再加上护法天尊的帮助加持的话,很多事情自然就会成办。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