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7课 Back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7课


1.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族貌闻虽具全士,

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

彼无他德亦应供。

①颂词分层。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对应科判中“不具对治之过患”;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对应科判中“具对治之功德”。

②仅具足“闻”的功德也不堪为应供处。

从世间角度来讲,对于世间知识广闻博学可以说具有智慧,但是有些人看起来学富五车,却没有真正懂得如理取舍的智慧,不一定能做到断恶行善,可能连最基本的人天福报资粮都不能积累,因此,广闻博学并不足以成为其相续中拥有真实功德之因。

从学佛角度来讲,“闻”指对于佛教知识广闻博学,侧重于字面上了知一些佛法的道理,但是相续中对于取舍因果、名言胜义实相都未生起真实的智慧,所以也不堪为应供之处。

【延伸】学佛不要偏堕两边。

把佛法仅仅当作一种知识去学习,但是没有融入自相续,这是一种偏堕;简单地认为学佛就是修行,只要修行(比如念佛)就可以,而不愿意闻思,这是另一种偏堕,无论堕于哪边都是不合理的。

③具足慧戒的重要性。

慧代表修行人的见解方面。世俗中的智慧,即因果正见;胜义中的智慧,即抉择万法胜义实相的智慧力。不具足因果正见,叫做业果愚或因果愚;对于一切万法空性的实相不了解,叫做真实义愚。如果有这两方面的愚痴,就很难真正走上解脱道,当然,念一句佛号也会种下解脱的种子,可以得到间接解脱,但是想得到直接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戒为一切功德之根本,代表修行人的行为方面。我们必须要通过守持清净戒律才能使自相续的功德不丧失、不损耗,而且有清净戒律作为基础,修行人相续的功德才能得以增长,最终才能得到菩提之果。

如果见解不正,即便守持清净戒律,甚至苦行,也很难走上真正的解脱道,外道由于见解没有真正与解脱道相合,即便有再多苦行,也不能超出三界。反过来,如果只有正确的见解,但是不守持清净戒律,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的因缘。慧戒二者不可或缺,所谓智慧如同眼目,戒律如同双足,具足这两个条件的修行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天应供、恭敬之处。

④以是否具足慧戒功德判断修行好坏。

评判一个人是否为好修行人,要从他相续中是否具有真实的智慧、能否真正守持清净戒律这两方面来作分析。外相上一些殊胜的果(如相貌端严、广闻博学等)也属于前世造作善根而培积的一种福报相,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真实功德或者具有对治过患力量的依据。


2.教诫断除真实世间八法。

知世法者得与失,

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之八法,

非我意境当平息。

①此处得失、乐忧、美言、恶语以及赞毁是我们的心态,并非外境本身具有乐、忧、得、失,而是我们心相续对于这些外境的相产生的种种分别。

②得与失。

A.上师强调的是受用方面,其实“得失”所涉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名闻利养、人、物、事等。

B.正确理解得失随缘。

世间方面,依然需要努力进取,但是要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要随缘,不要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看似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个果,其实那些都是外缘,根本因缘是自身没有福报得到所求。

学佛也是如此——学佛过程中要精进,对于结果要随缘。不管今生学佛之后过得快乐与否,解脱是在今世、来世也好,只要过程中进取了,果法必定会在因缘成熟时自然现前。

C.反思是否真的放下了得失。

有时我们发现自己不追求世间的东西了,但是对于解脱、善法等也一样很执著,这种执著的心态与贪求世法没有什么区别,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放下得失,这些都要通过修行逐渐调整。

③乐与忧。

人的天性中都有避苦求乐之心,其实这是以我执为基础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不仅凡夫人有这种心态,修行人也是一样,只不过修行人会借用这种避苦求乐的心态去走解脱道,把它作为一个转为道用的方便。

④美言与恶语,赞与毁。

美言和恶语侧重于他人对你评价的好与坏;赞与毁是别人直接对你的赞叹或者毁谤,侧重点稍微有一点不同。

⑤断除世间八法并非易事。

A.尚未脱离八法所摄。

世间人基本都会受世间八法控制,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不执著世间的地位、名声、财富、容貌了,代表自相续有了逐渐放弃八法的清净心”,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落于八法当中,还属于对于名誉的一种变相执著,只不过换成一种显得更为清净、好像是远离八法的方式。只要心相续中对这些有执著点,而且当别人否定你这方面的功德、能力时,心里依旧会不舒服,就说明虽然自认为已经在远离八法,实际还是被八法所摄。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在远离八法,实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反而更加耽执。耽执于一个好修行人的名声、一个好的人格,学佛之后变成了一个非常贤善的人,也渴望别人能够认知自己。有时经常对他人讲“世间这些东西我都放弃了”,来体现自己修行越来越清净的这种人,可能恰恰对八法的贪执特别地重。

B.断除八法需要细微智慧。

修行人需要比较细微的智慧,才能够真正远离世间八法,这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情。真正断除世间八法的人,会在修行上不断用功,对于别人的赞毁等,不会特别计较,能够时常反观自心,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默默去断。

人的分别心一般比较复杂。有些人听到别人否定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不能接受,这种表现比较直接,让自己更加容易认识自心,但仍需要自我反省。还有些人一听到别人的否定,马上就开始忏悔,把这些谦虚的话天天挂在口头上,这种表面显得谦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接受的人,还需要观察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断掉了世间八法?自己是否真的不计较?如果只是以“我承认我就是修行不怎么样”为理由不计较他人的否定,之后彻底自我放逸,这是自我耽误的相。


3.三世因果

①果法能否现前与因缘有关。

上师仁波切曾经给弟子们教过很多方法,比如得智慧的、生大悲心的、求平安的、求财富的等等,有些人用了觉得不好用,有些人觉得好用,好用与否主要在于果报是否现前,这与因缘有关,如同种下一颗种子,阳光、水土、肥料、温湿度、时间等因缘都具足,就可以发芽结果。

反之,忏悔就如同不给种子阳光、水土等因缘,使它不能发芽结果;还有一层忏悔的力量更加到位,如同直接把种子扔到火里烧毁了,即便具足阳光水土等因缘也不会发芽结果。

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中间各种因缘变化就导致不一定能产生预期之果,因此,用一种规律不能解释所有因果,但是主线不会错:造如是因,因缘成熟时,必生如是果。

②佛教的因果知见并非宿命论。

宿命论的观点是前世造如是因,这一世成熟时会感召如是果,不涉及缘的作用。佛教的侧重点是如是因感召如是果,但并非不会改变,因缘变化,果必定变化,已经打破了宿命论的观点。

③从三世因果角度解释“好人没好报,恶人活逍遥”的现象。

有些人一辈子行持善法,却重病缠身,一种可能是他的重病与行持善法有关,属于重罪轻报——缘于行善的力量,让他无始劫以来的恶业提前成熟,这可以摧毁他后世无量劫的业力,让他后世可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甚至在临命终时可能直接得到解脱。另一种可能是重病缠身是他前世造作恶业的果,这一世行持善法与重病缠身不是一对因果。

反之,一个人作恶多端,生活依然幸福快乐,一种可能是重善轻报——缘于大恶业的力量使后世的善果提前成熟,这一世显现春风得意,实际是在这一世直接享尽了本应在后世享受的善果,后世恶业成熟时就会堕落恶趣感受果报。另一种可能是幸福快乐是前世造作善因而导致的果,与这一世造作恶业不是一对因果,他这一世虽然造了恶业,但由于引业还没有断,前世的善果还未消耗完,所以他的生活依旧幸福快乐。

【公案1】印度的高僧大德戒贤长者,由于前世造了杀业,本应堕入恶道长久受苦,缘于这一世弘扬大乘教法,感召了身患怪病这种重罪轻报的相。(见《前行广释》第72课)

【公案2】有一个跛脚小孩为村里人造桥渡河,后来不小心把眼睛砸瞎了,最终又被雷劈死。其实是缘于他这一世造作善业的力量,感召后世的恶业提前成熟。(见《修心利刃轮释》第3课)

④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很多道友心里比较随缘——不求飞黄腾达,只要有安定的环境学佛就可以,但即便是这样,我们在世间生活最起码要无后顾之忧,这些还是需要努力,需要一些因缘的造就。如果学佛学得消极,放弃了很多因缘,因缘不具足,果是得不到的。因缘聚合而起现果法就叫缘起,这是名言的法性,是佛教所承认的因果观。真正的佛教徒会懂得业因果规律,在因缘上注重,果法上随缘,碰到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不会怨天尤人,而且还会很精进。


4.学佛是修自己,而不是修他人。

学佛以后,不要去揣测别人的因果,因为也猜不对,而且经常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差不了多少,只不过自己的果报暂时没现前而已,所以没必要盯在别人身上,去评判别人的好坏、是非、取舍、对错之类,这完全是浪费自己的暇满,也已经违背了学佛的意义。学习因果正见是让我们去反观自心,来对治自相续中对佛教见解的一些迷惑,或者作为对治名言现相中自心不能把握好中道的修行方便,而不是为了去计较别人。


5.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

佛说信心与持戒,

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

知余财物无实义。

①颂词分层。

科判中应取的财物:圣者七财,对应颂词“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有愧智慧圣七财”。

科判中应舍的财物:世间其余受用(如钱财、房子等),对应颂词“知余财物无实义。”

②作为在家居士,需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可能彻底舍弃所有财物,要明白“舍”的是心相续中对财物的耽执。

③圣者七财。

信心财。对于上师三宝、因果、四谛坚定不移的信心在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最初是我们入门的阶梯——不信三宝不可能皈依;中间是我们修行增上的方便——依靠信心断除自己修行中所有的违缘;最终依靠信心而获得成就。

持戒财。持戒的重要性见1-③。

多闻财。指广闻博学与解脱相关的法义。我们要想走大乘的路、要度众,一定要有广闻博学的功德。只想念佛号,很有可能会变成自了汉(只顾自己修行而丝毫不存济世利人或教化他人之念者),除非念佛真的念出境界,智慧自然起现,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达到那个阶段,在初学的阶段需要通过广闻博学、积资净障、发心服劳大众等方便法,逐渐积累往生的资粮。

布施财。

知惭财。

有愧财。

智慧财。主要指抉择世俗谛乃至胜义谛实相的智慧,依靠智慧才有可能到达彼岸。世俗谛实相即因果正见、万法无常等,再说高一点就是万法唯心所现。胜义谛实相即万法是清净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本体等。

④发愿获得圣者七财。

供养包括财物供养、承事供养和法供养,作为在家居士,一般以财物供养为主,我们不仅能获得世间受用圆满之果,还可以通过发愿来获得圣者七财。

   编辑:定解G01

   审核: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