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健康之道 | 为什么会生病 Back

健康之道 | 为什么会生病



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提醒】行持任何点滴善法,要以三殊胜摄持哦~


观察九

养身不如养心

内心清净

为什么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寿命很长?像本焕老和尚活到106岁,梦参老和尚现在虚岁100岁,还可以与人自如地交谈等。这其实是他们内心清净的缘故。


得病的因缘

人如果总是执著很多事,心中充满担忧、困惑等情绪,身体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罹患疾病。平时人们也常说:“你最近是不是心里有事?脸上的皱纹都多了。”


有些人很注重保养身体,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不保养心,心会直接作用于身,最后身体也会垮掉。而如果注重保养心,即便不化妆也会容光焕发。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身体自然会很健康。


智慧增长

而且通过调整自心,智慧也能得以增长。


还有一种增长智慧的方法,就是祈祷。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随时祈祷诸佛菩萨都很重要。


有些人问:“我还没有真正皈依,能不能拜佛啊?”完全可以的,佛并不是佛教徒的私有财产。不管你对佛有没有信心,只要对他祈祷——求平安、求财富等,根据你的因缘佛就会赐予加持。就像无论是不是医院的成员,药都会有疗病之用一样。









观察十

心理学与佛教


他们为什么趋之若鹜?

问:我是一所职业学校的心理学老师。我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左右,可能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很多都养成了自私、狭隘的性格,这在他们的人生路上引生了许多心理痛苦。请问,我该选一个怎样的切入点,借助佛法来帮助他们?


切入点——慈悲

心理学和佛教是相通的。虽然它没有佛教那种深度,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慈悲心和平等心是心理学的最高理念。像荣格在《西藏度亡经》的序里就对此极为推崇。所以,慈悲或许是最好的切入点。


讲慈悲不一定要提佛教,就像心理分析一样,只要你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接受就够了。只要接受了,自然能化解内心的痛苦,甚至改变性格,让他们从此进入一种健康豁达的状态。


前提条件

当然,能这样引导的老师,自己也要有一定的佛教素养,要懂佛法,甚至要懂善巧方便。这次请你们来也是这个目的,希望老师们首先有个提高。


一个老师至少带着四五十个学生,两个班就是一百个人了。如果工程师做不好,最多是建筑物建不好,但这只是经济损失,不是精神损失。而老师做不好,那学生们的命运,将来的一切可能就被毁掉了。


有些老师口口声声“宗教是鸦片、佛教是麻醉药”,但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讲多了,学生会被误导。老师是学生心里的第一,你百分之百对,然而,一旦他接受了你的错误理念,以后就很难认同正确观点了。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仅在今生,还会殃及来世。


所以,老师们要懂佛法。你们懂佛法,让学生们了解慈悲或其他善的理念,长远看,是对人类的贡献。












上一篇:健康之道 | 带您见识内在科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