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教言 >> 止观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禅定的精华
Back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观的技巧,连金刚乘也不例外。止观是一切其他禅修技巧的基础,它能产生宁静、专注与清明,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经典,止观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禅定的精华。“止”使你的专注范围变窄,因此减低了心灵的造作,创造一种宁静的状态。这并不表示你的心变得狭窄了;你的心愈宁静,就愈宽广、愈柔和,这使得你想怎么用它、什么时候用它,都能随心所欲。然而,如果只有宁静,无法让你体会“空性”的见地,所以,由“观”产生的锐利洞察力,也是必要的。如果你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想要看东西,你需要点燃一根蜡烛,并同时保护它不受干扰,因为摇晃不定的烛光不能让你看清楚东西。同样的,“止”保护你的心不受干扰,而“观”则提供光亮让你看得见。一旦“止”平静了你的心,“观”就会加大、加深并使心更清晰、更敏锐地去认识心的本性。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个小湖,“止”的状态就好比是风、落下的小石子、旋涡等所有会形成涟漪的干扰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静。由平静产生清晰,使你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象、鱼以及其他栖息的动、植物。“观”就是使湖能显示它美丽本性的清明,因此“观”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不过要产生“观”之前,心必须先用“止”调柔才行。平常我们的心到处乱跑、东蹦西跳,就像尾巴着了火的猫一样,完全失去控制;烦恼波涛漫天汹涌,念头追逐紧密相连,念头之间的间隔一点都看不出来。由于浓密的混乱状态,光线也照不透,所以你无法看清任何事物。把注意力集中在“止”的修行,多少可以帮你远离心的疯狂境界,让你能注视它,而不会完全地卷入紊乱中,受它的控制。当念头和烦恼生起的时候,如果你不带成见地注视它,既不搅乱它,也不捏造更多的念头,那么它们就能自己沉静下来——只要你不做什么,心就会静下来,这时候,“观”的光明才可能进入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