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浅谈大乘道之殊胜性 Back

浅谈大乘道之殊胜性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6-30
 

文|释圆烦


作为大乘佛法的受持者,不能不了解大乘道的殊胜性,而要谈这个话题,也有许多种方式,本文的方式,是从《现观庄严论》中节取了内外摄持之助缘、资粮、断证相、果法功德这几个侧面来谈,通过对比菩萨道与声闻、缘觉二道的差异,来体现大乘菩提道的智悲双运、不住边际的修持特色。


关键词:内摄持;外摄持;无住加行;无行加行;所治基智;法身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问一个佛教徒:“你是学大乘还是学小乘的?”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大乘”。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学大乘呢?大乘具有哪些不共于小乘的特点呢?一般泛泛学佛之人恐怕不一定说得清。下面,笔者就依着学习《现观庄严论》的一点体会,分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01

大乘道具有殊胜内外善知识摄持——助缘殊胜

所谓摄持,就是能使我们不堕在轮回与寂灭之边的一种保障、依靠。大乘佛教的根本即空性与大悲,而能引发这两种特质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缘,也就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了,这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的。

 

1. 内摄持:指不畏惧空性与具足悲心的内善知识。

内心不畏惧空性:当我们听到空性法门时,内心没有惊怖之感,甚至会感到无限踊跃欢喜。《入中论》中讲道:“若异生位闻空性,心内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是说在凡夫位听到空性法门的时候,不但不心生畏惧,反而心内数数欢喜踊跃,乃至激动得泪流满面,全身汗毛直立,这就是大乘种姓苏醒的表现,如此才堪为大乘的法器。


《般若经》中也讲,常啼菩萨因不知法胜菩萨在何处宣讲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一边哭一边暗下决心:在没有求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绝不在意辛劳疲惫、饥渴交迫、昏沉睡眠等,要像母亲死去独子一般,排除一切杂念专心求法。这样一边想一边哭,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感得一位如来现身赞叹其求法的精神。

 

而声缘二乘行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人无我空性部分能够接受并修持,但因智慧浅薄,内心于万法皆空的甚深道理没办法接受。《法华经》中讲到,舍利弗尊者再三殷勤劝请世尊宣说唯一佛乘,有五千名四众弟子因无法堪忍甚深空性而当即退场。世尊当时并没有遮止,因为他知道这些弟子的根机尚未成熟,不能堪为大乘法器。


印度高僧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后,有两位比丘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取教言,尊者一开始为他们宣讲小乘法门,他们非常欢喜。后来尊者为他们宣说大乘空性法门,两位比丘实在无法堪忍,捂着耳朵跑开了。尊者非常感慨地说:“只有一个清净的行为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甚深的见解才行!”所以,要想成为大乘的法器,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智慧,不但不对空性法门生畏惧心,而且还应非常欢喜地接受。

 

具足大悲心:大乘佛法的另一个内摄持体就是大悲心。《入中论》中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这就讲到了大悲心在大乘佛子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

 

大悲心是如何生起的呢?开始时想到:从无始以来,一切有情都做过我的父母,曾经给了我他们所有的爱,但由于他们不懂取舍因果,为养育我而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现如今她们大多数以恶业力仍堕在三恶道中,感受着种种难忍的痛苦,所以我一定要尽心竭力、勇猛精进,务必要把挣扎在轮回苦海中的老母有情救拔出来,让她们获得大乐佛陀果位。


对受苦众生,要产生如同失去双臂的母亲见到儿子被急流冲走一般的急切之心。这时还要想到,如今我对出离轮回的方法一无所知,所以我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寻求成就遍智佛果的方便。这样就发起了真正的无上菩提之心,会以最大的精进力去付诸行动。

 

虽然最初发了菩提心,但在修菩萨行时,要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这要求我们必须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只有经过长时苦行,才能成佛。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常常以大悲水来浇灌菩提心的幼苗,否则一旦遇到难以忍受的事情,就会很容易退失发心。在证得佛果时,尽管得到了自利圆满的法身,但若没有大悲成熟的他利圆满之色身,也没有办法利益清净及不清净的眷属。

 

从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公案,足以看出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大悲心。世间人具有悲心的也很多,比如那些献血、献骨髓、献器官的人,但他们的悲心和菩萨的大悲心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他们大多是缘一些具有苦苦的有情去作善法,且往往杂有一些个人目的,而佛陀因地时对具有坏苦、行苦的有情也能平等生起悲心,他是无私地利益众生,乃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至于声缘二乘行人,则是生悲心的时间有限,比如在入灭尽定时就不起悲心,他们平时也不做增上自己悲心的修行等事。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世碰到了一个向他乞讨眼睛的人,结果他由于不能忍受对方的邪行而退失了菩提心。由上可知,凡夫、外道、声缘都不具足大乘菩萨的大悲心。

 

总之,对于广大佛果,大悲心最初像种子一样最为重要,中间的成长阶段,大悲心像水滋润一样最为重要,最后成佛作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时,大悲心就像果实的成熟一样最为重要。

2. 外摄持:是指具有一定的福德因缘,能值遇到为自己宣讲大悲与空性的外善知识,进而能圆满闻思修持这样的甚深法要。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偶尔的一个因缘值遇到了今生的上师,从而能在上师面前听受殊胜的大乘法要,并且常常因此而暗自庆幸。其实,我们是由于往昔曾在佛陀前亲自承侍过,并以佛为福田种下了相应的善根,因而今生才会被善知识摄受,成为一个听闻的法器;由于过去世曾在佛陀面前请教过甚深般若之义,就像阿难尊者那样,因而今生才会成为思维法器;尤其是在生生世世中修学过布施等六度,因而今生才堪为修行的法器。


这样的意义是佛经所载,也是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一致承许的,如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所以说,我们今生能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能听闻到大悲、空性双运的教法并依法修行,也是我们无量劫中积累资粮的结果。而二乘行人却因为福德鲜少、智慧浅薄等原因,没有机缘听受这样的甚深法门,即使偶尔听到,也是惊疑不定,无法信受,因此不堪为大乘法器。

 

外善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佛经中有种种秘密、种种意趣,凭我们凡夫人的分别念根本无法通达。比如,大小乘中都讲了空性法门,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应当怎样修持?即使从书本上看了一些,知道我们应当修持大乘的二无我大空性,但我们自己看这些中观论典的时候,往往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这样直接推理出来的会是一种单空境界,根本就不是典籍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再按这个思路来修持,就一定会误入歧途。


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作为文殊菩萨化身的麦彭仁波切讲道,中观的修持有四步境界:


①空性: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思维瓶子等了不可得的意义。

②双运:通过思维它的单空也不成立,或者本为空性的同时即是显现的道理,对如水月般“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生起殊胜定解。

③离戏:显现、空性虽然在词句表达上是异体存在,但本体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如此思维而对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定解,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就会消逝,达到远离破立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④等性: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如果没有传承上师们这样细致的讲解,我们即使想破头颅,也没有办法了解中观的大空性所要表达的真实境界。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说佛经有四种秘密与四种意趣,这些都需要外善知识来为我们善巧开演。《华严经》中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离开了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就像盲人独自前往没有去过的某个地方一样,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有人说:藏传佛教的视师如佛不合理,这是个人崇拜!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依止真实善知识,梵行圆满能仁说,是故当依诸大德,依佛多士得寂灭。”这就是告诉我们以三种承侍一心一意恭敬依止具法相善知识的重要性。


《华严经》也说:“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当时阿难说:“善知识和善友在我们修梵净行时,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说:“错了!不是一半,而是起到全部的作用。”这并不是凡夫人说的,而是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


因此,凡入于佛法、想前往解脱地的修行人,理当以恭敬心、恒常心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识。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有无数人依靠敬善知识如佛陀,如理如实地修行而获得了成就。如果一个人连为自己传授法义的恩师都不尊重的话,那可能连世间的基本人格都不具足,就更谈不上成就无上正等觉的佛果了。



02

大乘道的资粮殊胜

大乘想要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广大方便的福德资粮和甚深空性的智慧资粮。

 

1. 福德资粮。大乘行人在后得位,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来行持六波罗蜜多,以如梦如幻的方式积累广大福德资粮,当然在凡夫位时只能是相似的三轮体空。这种资粮由菩萨的大悲心所引发,以此为因,将来才会成就佛陀利他的报化二身,以此来利益清净不清净的无边众生。

 

比如,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了众多难以舍弃的人、财、物,只为求得佛法,利益众生。转为义成王子时,从小就喜欢布施,凡来乞者无不满愿,因为将一头作为国宝的无敌象王布施给了敌国,他被流放到了丹得山,后来又将自己的一双儿女布施了出去。在转为月光王的时候,最后更是将自己的头也布施了,从而圆满了布施度。


为了求法,佛陀更是屡舍身命,我们平时常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四句偈,就是佛陀依靠供养肉身而从罗刹那里求到的。“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这四际法,是依靠在身体上点燃千灯而换来的。


类似的布施及求法苦行在佛经中记载了很多。作为佛弟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利益我们五浊恶世的这些苦难众生,是如何经历苦行而积累资粮的,也要以此来激励自己时时刻刻不要懈怠,勇往直前,随学大悲佛陀因地时为法忘躯的精神。

 

由于因地时行持广大的六度万行而积累了无量的福德资粮,因而感得在成就佛果时,报身具足种种妙相。比如,以不失毁而稳固受持戒律,感得双足掌如龟腹般平坦;依靠四摄利益众生而感得手足指有美妙的光网相连;由布施精美食品感得手及足柔软而细嫩;由作放生而感手足指纤长美观;由于身体断杀而感得与普通人相比身材洪大、挺直;由作病人的护士而感得,他人感到不香的味道也现得殊胜的美味……

 

积累这样的资粮,大乘利根者要三大阿僧祇劫,中根者要七大阿僧祇劫,下根者要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而声闻利根者只要三生可获阿罗汉果,获得缘觉果只需一百大劫。最利根的声闻成就佛果比最钝根的大乘菩萨成佛要慢49劫,因为声闻获得阿罗汉果之后,要入定一万大劫,然后由佛放光接引他们出定,告知他们应回小向大,修行大乘,发菩提心,他们才进入大乘的资粮道,而且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由于过去自利心串习力较强的缘故,经常无法忍受众生的邪行,而数数产生厌离心,从而使自己资粮的积累非常缓慢。


另外,大乘行人行持善法时,开头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中间不离三轮体空的智慧,后行时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以这三殊胜来摄持,而小乘中没有这样的方便法门,这是他们积资缓慢的又一个原因。

 

2. 智慧资粮。大乘行人也要精勤修持二种无我空性,以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及所知障。首先要通过广大的闻思来抉择二无我空性。


关于人无我,《中论》是以五相推理来成立的,即依靠我与蕴是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的关系来观察我不存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面是以七相推理来证明我不存在的,即在前面五相的基础上增加了形状与集聚都不是我。


关于法无我,主要是以中观共同五大因来抉择——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小乘只证得人无我空性,而大乘要在此基础上证悟法无我空性。

 

大乘具体是怎样对治所断障碍的呢?《现观庄严论》当中主要安立了二种加行——无住加行和无行加行


由证悟对境基道果的本体空性,从而不住于一切边,即称为不住任何外境的无住加行。

当有境三智了知对境一切法为空性后,能取之心识也成立为空性,境与有境、能取所取皆了不可得犹如虚空,不存在能修与所修的本体,从而不行于般若之行相一切戏论边,即称为无行加行。


无住加行是遮止对外境耽执的加行,无行加行是遮止对有境耽执的加行。依靠这两种加行可以断除对境及有境的增益,从而令自相续获证甚深空性的般若。

 

小乘是如何断除增益的呢?以无常为例,小乘安住于有为法所摄的对境,一切法都是刹那连贯的生灭自性,这种无常的本性就叫境相。对外境无常的道理,依靠教证理证的推理智慧而断除增益的修持,就称为识相。


对小乘来说,了达对境万法无常的境相,以及懂得此理的识相,就已经足够了。但从大乘来说,相续中要生起各乘的证悟,仅了达这一点是不够的,仍要将境相无常与识相执无常之心都作为对境,而以无住和无行加行加以修持,在胜义中无常和执无常之心远离戏论,了不可得,世俗中二者都是如梦如幻,以这种方式修持。



03

以无我基智对比三乘所证差别

声闻乘之基智,打破了凡夫人对色等基法常乐我净等方面的颠倒执著,证得了四谛十六行相的人无我空性,即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的因、集、生、缘四相,灭谛的灭、静、妙、离四相,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这些属于人无我方面的空性智慧(也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同所证的部分),但声闻仍然被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相执所束缚。

 

在此基础上,缘觉又证得了所取无自性这部分所知障的对治,如颂云:“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这种境界在后得之际,以如梦、如幻、如响、如眼华、如阳焰等五种比喻来论述。在其基智所摄四谛的道谛行相中,也必定增加所知障的对治——当然,这一所知障的对治,仅是从外境诸法无自性的角度来安立的,在有境部分则尚未打破对无分刹那的实执。这一部分所取境无自性是缘觉与大乘菩萨共同的所证。

 

从菩萨来讲,由于修持无住加行和无行加行,必然会打破对境与有境的耽执,证悟一切诸法无自性。在声闻、缘觉二乘共同所证的四谛十六行相人无我智慧的基础上,再打破有境对这十六种行相的耽执,从而证得远离境与有境三十二种增益的圆满空性。这一打破有境耽执、不再执着无分刹那的心识实有的所证部分,仅是大乘菩萨所独有,与声缘二乘不共。

 

因此,从基智无我相来分析,声闻只远离了所取对境粗分方面人无我的十六种增益,证得了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智慧,但对所取细分的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的增益尚未断除;缘觉因为一百大劫中修集资粮的缘故,在此基础上证得了所取对境无自性,即打破对无分微尘实有的耽执,证得了一个半无我,即完整的人无我与半个法无我,而对无分刹那仍有实执之心;而菩萨对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都没有实执心,证得了圆满的二种无我。

 

在这里会有人产生疑惑:我们常听说声缘之基智是所治基智,应当作为所断,而且佛陀在经中也经常呵责小乘行人的自私自利之心,但我们又要通达并现证它,这难道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因为我们这里是将声缘基智作为所断歧途诸边,而令自相续中真正生起远离增损的能治基智,这时会间接通达作为所治违品的声缘基智。


例如,声缘二乘行人证悟了人无我的智慧并对其有实执增益,且趋入自利寂灭,这一分便是作为所治违品基智而存在的,菩萨相续中的能治基智同样也要证悟人无我的智慧,但同时又会断除声缘基智对人无我的实执增益及自利寂灭部分。菩萨就是以这样间接的方式,通达所治违品声缘基智而不落入其中的,这在《般若经》中有宣说。



04

大乘果功德之殊胜

菩萨从初发菩提心乃至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勤积二种资粮,最后成就了自他二利圆满的法身果,获得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这一点也比余乘殊胜。

 

1. 自利圆满。从断德方面来讲,圆满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粗大以及细微的习气,所有的客尘得以清净,这是客尘清净。所有客尘得以清净后,会显现法界本来清净的体性,这是自性清净。具足客尘清净与自性清净之特点的,就称为自性身。


从证德方面来讲,已经证得佛地的究竟智慧,通过出世间道的智慧,断除了一切障碍而具有二十一种无漏法功德,这些功德法也是本来具足,任运自成的。也就是说,具足二种清净与具足二十一种无漏法,只是在反体方面分的,其实都是指三身之一的法身。这样的法身是离系果还是异熟果呢?是离系果。因为这里所显示的种种断证功德是本来具足、任运自成的,并不属于有为法范畴。这些功德主要依靠智慧资粮的积累而现前。

 

二十一种无漏法功德是指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声闻行人不具有法身,只相似具有二十一种无漏法中的部分功德,与佛陀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声闻乘的无染等持,是通过发现别人会缘于自己生烦恼,因而刻意不去往那里来断除别人烦恼的,而佛陀无须刻意前往何处,都可以永久性断除在城区中所遇众生相续的烦恼。


又如,佛陀的愿智具有五种特点——无勤任运、不贪著一切法、断尽二障及习气而无有障碍、恒常入定安住、一时间能普答一切问,声闻乘愿智无法达到佛这样圆满的地步。

 

2. 他利圆满。佛陀在因地时以大悲心引发,多生累劫积集福德资粮,最后成就色身果位——报身和化身。

 

佛陀的报身具有五种圆满。由于在因地修集无量资粮的原因,报身具有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好。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佛陀的报身,我们凡夫无法见到,只在善缘成熟时能见到佛的化身。

 

调伏众生的种种化身具有五种特点。

色身特点:佛陀殊胜化身的幻化;

时间特点:乃至轮回未空前;

对境特点:一切众生;

果位特点:增上生及决定胜的种种利益;

事业特点:平等调化。

佛陀的法身是本性常有,报身是相续常有,化身是不断常有的。

 

总而言之,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佛陀以过去因地之发愿的力量,无偏而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永远也不会间断,将众生安置于增上生与决定胜的种种果位;声缘以自利心修持空性,因而堕入了寂灭边,没有像佛一样的三身功德,也不荷担利益有情的重任。

 


结语


通过以上从内外善知识的助缘、积累资粮、断证相、果功德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声缘二乘相比,大乘道确实有许多不共的殊胜之处。愿见闻此义者皆能发无上菩提心,行持大乘殊胜道,荷担如来家业,饶益无边有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