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中观总义】讲解--第10课 Back

【中观总义】讲解--第10课

生西法师 唤醒迷梦 2021-10-16

中观总义】讲解--第10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再继续学习大缘起因。

以上以胜义理论抉择了缘起生即是无生。

平时所讲的无生,此处用缘起生来安立,依缘而产生的任何法,本质都是无生的。世俗当中有如梦如幻的生,叫做缘起生。胜义当中,缘起生就是无生。或者名言当中缘起生是假立的生,放在真实义当中就是无生的意思。

内外诸法都是缘起生,以缘起生故,无有自性,正显现时,如同水月,毫无实质。

“内外诸法”就是里面的心识,外面的山河大地等。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缘起而生的,没有一个法有自性。即便我们现在正在产生的实有执着本身,也是依缘而产生的,执著实有的心识本身仍然是无自性、假立的。没有任何一个法实实在在的存在,因为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实执,所以现在观察、学习虽然从理论上找不到任何漏洞,但感觉对一切法的执著还是存在的。这也很正常,其实现在我们只是刚刚了知一切万法为什么是空性的理论根据,要让它在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作用的话,必须一步加深定解、反复学习、反复观察

一方面我们对于宣讲中观理论的经典、论典,尤其是《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加持力非常大的论典,必须要反复学习、思维。另一方面要发愿早日通达空性,尤其重视基础教义的学习,因为对佛法更深一层次的了知,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在宣讲空性的时候,有些道友刚开始听不一定听得懂,有些听懂一点点,也有些没办法听懂。在佛学院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些道友听到之后很快接受,有些道友听到之后很长时间没有相应。所以刚开始从比较简单的法、基础的教义开始学,内心当中智慧慢慢地增长,邪知邪见慢慢瓦解、消除。学习、累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来学习中观就觉得没那么困难,能够稍微接受一点,再进一步学习就可以通达。

平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积累资粮也很重要。因为了知中观、听懂中观、抉择空性也是一种果,按照缘起的理论来讲,果的出现需要很多的因和助缘。平时经常积累资粮、忏悔等,再加上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尤其是祈祷与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的上师,内心当中可以得到加持。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如果要学习比较了义、深奥的经典、论典,缺少智慧是不行的。平时要多念文殊菩萨的祈祷文、文殊菩萨的心咒,多修文殊菩萨的仪轨。经常性祈祷、累积资粮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得到一点点文殊菩萨加持的话,对学习中观、因明帮助非常大。这些助缘,我们在学习般若空性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外正在显现的一切万法缘起生故,无有自性,正显现时,就犹如水月一样,没有实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缘起心要释》中说:“如是观察的话,若不观待因缘,则必定成为空中莲花一般。

观察任何一个法,如果不观待因缘绝对不显现,好像空中的莲花没有因缘不能显现一样,一切万法离开了因缘也没办法显现。

因此,凡是有的,是观待而产生,或者仅仅依赖因缘而产生。

所以凡是存在的、显现的,要么是观待而产生的,要么是仅仅依赖因缘而产生的。

这样,凡是因缘所生的法,不成立自性实有,仅仅是先前没有、后面以因缘造作,因此和影像没有丝毫不同。

所以凡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法,都不成立实有的自性。或者比如左和右、上和下、此岸和彼岸的概念,都是观待而产生的。左是观待右才能成为左,右也是同样的,你和我也是观待产生的。所以有些概念是观待的,有些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不管观待形成的也好,因缘和合造作形成的也好,都说明它没有实有的自性。此岸和彼岸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这边是此岸,那边是彼岸,好像有此岸彼岸。但是到了对岸的时候,对岸就成了此岸了,这边成了彼岸。此岸和彼岸哪一个是真实的?没一个是真实的,所以观待安立的法不是实有的,因缘造作的法也不是实有的,影像一样没有丝毫的自性。

四、缘起的安立,其义究竟而言,以自心前如是显现为根据:

缘起的安立究竟来讲,是以心前如何显现为根据进行安立的。

缘起究竟以何者安立呢?譬如照镜子,脸上有什么表情,明镜中就会显现相应的影像,

比如照镜子,脸上出现什么或者做什么表情,明镜当中就应显现什么样的影像。

脸比喻自心,镜像比喻一切显现。

脸就像自己的心一样,镜像就像心面前显现的一切,境中像是以脸为根本显现的,外面一切影像的好坏贤劣也是以我们心的缘起而显现的,心就像根本一样。

如像由脸现,由脸假立,显现也由心造,以心假立。比如,同一条河的水,以地狱众生的嗔习,显现烊铜;

以人间一条河为基础进行观察,地狱众生因为内心当中嗔恨的习气很重,在他面前显现为非常恐怖滚烫的烊铜水。而且地狱有情必须要喝这个水,身体要扔在里面感受痛苦,河水在他面前完全显现成了恐怖痛苦的来源和自性。

以饿鬼的悭习,显现脓血;

饿鬼相续当中没有那么严重的罪业,所以不显现烊铜。因为在世的时候悭吝心很重,舍不得供养、布施,本来河水可以饮用的,但是依靠饿鬼悭贪的习气,变成非常臭秽的脓血,没办法饮用,非常恶心的自性。饿鬼以悭贪的缘故,找不到饮食,远处看到的大海水、河水,他一走到跟前要不然干了,要不然变成充满了人的尸体、狗的尸体或者脓血等没办法下咽的东西,他永远享用不到饮食。所以河水依靠他的习气,如应显现成了脓血。

以人的习气,显现水;

人的习气相对稍微清静一点,所以显现为水,可以饮用,可以洗澡、洗东西。

以天人的善业习气,显现甘露。

天人的习气把河看成甘露,如果天人和阿修罗作战,除了头被砍掉了以外,身体受了重伤、心脏被捅了一刀、腰被斩断等情况享用甘露,马上就痊愈了。所以阿修罗非常羡慕天人的甘露,有些地方讲依靠这个或者如意树的因缘发动战争,或者天人羡慕阿修罗界的美女发动战争,一些经典当中这样记载。在人看来河水可以饮用,也可以让我们窒息或者形成水灾。但是在天人的善习当中,纯粹变成有利益的甘露的自性。

再往上比如八地菩萨看到水,就完全成了佛母或者清净的刹土,佛看这条河完全变成明空无二的大法界。所以一切一切的显现都是心如是的变化,显现的缘起就安立在心上面

别别的显现,只是观待别别的习气而产生的,依各自的心假立,也只在各自心前显现。

不同的显现都是每道众生相续当中不同习气而产生的,依靠各自的心如是假立,也就是在各自的心前如是显现。

同一个人,伴随习气的变化,也有显现的变化,习气清净一分,显现也清净一分;

“伴随习气的变化”,同样一个人首先在地狱道,习气清净到了饿鬼道,地狱道看到的烊铜生到饿鬼道的时候没有了,显现成脓血。脓血虽然也不干净,但是比烊铜要好很多。再生到人道,河就变成了河水,可以饮用、洗澡。再往上生到天界显现成了甘露,再通过修行发菩提心,成了八地菩萨,就变成了无量殿。修行成佛就变成清净的法界了。所以说外在的河水是没有自性的,随着心的清净,外界也跟随清净。

习气染污一分,显现也染污一分。

反过来讲,如果通过因缘内心当中的习气染污一分,外在的显现也就染污一分。如果现在非常的悭吝,或者造很重的嗔业,当我们失去人的身份到了饿鬼,或者直接堕到地狱,这条河就会从水变成让我们痛苦的自性了。

一切苦、乐都是观待自心假立的,心不执著,如木石一样毫无感受。

一切苦乐都是观待自己的心而假立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在本性当中、不执著,就好像木石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不会变成木头人。不执著这些东西,对他就不会有太多的利害。因为众生习气显现的苦乐本身无记,但是如果执著它,苦乐都会变成以后苦的因。如果不执著,知道苦乐的本性由心假立,如梦如幻是空性的,就不会随它的出现而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仍然会安住如如不动或者修习佛法的状态当中。

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被外境的苦乐所牵引,或者不被自己内心的苦乐所牵引的话,自己的心就保持一种相对的平静状态。其实过度的情绪变化对我们修行佛法还是会有影响,比如过度的大喜大悲。有些时候我们特别高兴,比如今天中了彩票,尤其是穷人一下子中了很多钱,高兴的状态让他去打坐,根本没办法的。你说听课,那不行,今天听不了。如果一个人非常痛苦的时候,让他去打坐也不行,他的情绪波动太大了,没办法安住实相去修行佛法。所以出现快乐、痛苦的境都能够安忍,安忍的意思就是保持平静的状态,心越平静越能够如理如实的观察佛法的意义。

所以一个修行者保持比较中等的、平静的、平常的心去修学佛法,比较容易发现实相。因为当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就好像海水有很大的波浪,去观察它的本性很困难的。所以当我们的心大起大落的时候,尤其是经常出现这样状况,我们也没有办法增上佛法的学习。所以一切苦乐是心假立的,我们要了知它,不执著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譬如,梦中执着梦境,就会显现利益和损害;

如果梦中执著梦境,虽然是假的,也会对我们有利益和损害

认识梦境不执著,梦现也无利无害。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认识这是做梦、是假的虽然显现梦境但是对我们没有利益也没有损害,就安住在如理如是平静的状态当中。

我们身心上产生的利害,都只是以自己的心执著而已,观待心才成立,没有不依心而独立产生的。

所以我们身心当中产生的种种利害,都是以自己心的执著而产生,或者说以自己的心如是执著而如是显现。观待自己的心才这样成立的,没有不依靠心而独立产生的所谓的苦乐等等。

总之,善恶、亲怨、高低、多少、自他,无不是由心而造。

所以我们认为的善法、恶法,或者这个是我们的亲人、那个是我们的怨敌、这个是高那个是低、很多很少、自己和他人等等,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如是的执著而如应显现的。对一个调伏了心的人来讲,一切的差别其实都不重要。

世间很多人觉得人一生下来要活得有滋有味,必须要有波澜起伏的状态人生才有意义,没有觉得平淡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针对修学佛法的人来讲,一切的一切我们没有一个没有经历过的。在无始轮回当中,所有都经历过。但是有什么用呢?现在还是该有烦恼有烦恼,该轮回还是轮回,该痛苦还是痛苦,仍然没有自在。所以真正要回归自己的本性、了知心性,就是要以相对平静的状态修学佛法才容易相应

《入中论》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若灭者业非有。”

《入中论》讲一切的有情世间、一切的器世间种种的差别都是由心而安立的由心而造业,有业而显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心为根本。“经说众生从业生”经典当中讲一切众生的高低贤劣,都是从不同的业而产生的,而业是从心产生的,所以说“心若灭者业非有”。心性本来是空性的,如果真正证悟心性的本来空性、现前智慧,那么心灭就不会有业,业没有就不会有众生的种种差别。

有情世界的差别,不是无因无缘,而是依缘起的差别显现的。缘起在心上,以心的习气不同,而假立种种的有情。

有些道友也是问,缘起而产生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到底是怎么圆融的?其实这里就在讲这个问题,一方面心显现一切,一方面又是缘起的。其实真正的缘起是心安立的,除了此之外没有其他缘起安立的方法。我们可以说一切唯识所现、一切是心的显现,也可以说一切是缘起的显现,二者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描绘的侧重点不一样。

“缘起在心上”,缘起是在心上安立的。所以离开了心没有一切的缘起显现,因为一切缘起的根本就在于你的心。你怎么样起心动念、怎么样去造作,是生信心、生嗔心,还是产生其他执著的心,有了心态上不同的变化,就有了不同的因缘。有了不同的因缘,依靠因缘而起的法就叫做缘起

山河大地的器世间是缘起的,我们觉得和心没有关系。实际上一切外境器世间也是心显现的,也是由业来安立的。我们说一切的缘起是业,业是依靠心而有,所以缘起和由心而显现二者是一个意思。“缘起在心上,以心的习气不同,而假立种种的有情。”所以缘起是在心上面,心上面有种种不同缘起的因、缘起的习气,以心上面习气不同假立种种的有情。

器世界从风轮到天宫的纷繁万相,也是由有情的同分习气假立的。

器世间从最下面的风轮到天宫当中的纷繁万相,显现世间的成因首先有虚空,虚空有风轮,风轮上面有水,然后慢慢有地基,显现大地。所以从最下面的风轮开始,有些地方讲十字形的金刚风,下面的风轮不停的旋转支撑一切的世界。风轮到最上面天宫,这中间的一切纷繁万相,都是由有情的同分习气假立的,有些是共业有些是不共业。整个的世界不散失、不毁灭,实际上是通过一切有情共同的业力摄持

在总的业当中,同样生活在宇宙当中,我们在地球,地球当中在中国,人文、山水这些差别来自我们不共的业。有些是众生相续当中同分的习气显现的,有些是不同分的习气显现的,这些习气就是缘起。

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起黑山,

“黑山”有些地方解释是铁围山,我们的四周世界有铁围山围绕。铁围山是黑的所以就是黑山,应时就起了黑山。

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

地狱当中有剑林,天宫当中有宝树,这些都是心上面的业力、心上面的缘起而造作的。

因此,如何认识缘起呢?应当认识种种差别由心立,万法依心起。

怎么样认识缘起呢?应当认识到一切种种的差别,是由心而安立的,一切万法是依心而起的,所以“依心而立万法、依心而现万法”和“依缘起而现万法”其实只是侧面不同。

一切内外缘起的安立,按究竟来说,都只是依于众生各自心前如是显现的这一根据,

“一切内外缘起”,内缘起就是十二缘起外缘是种子等一切显现在外面的缘起。一切内外缘起分开来讲,有些是有情各自的业力,有些是外在的因缘。但是究竟来讲,都只是依于众生各自的心面前如何显现,而安立这个是内缘起,那个是外缘起。

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再没有其它的道理,因此叫做“以心假立”,即仅仅是以心假立,没有另外的自性可得。

单单是通过心安立、认定的,除了心显现一切之外,没有另外的自性可得

其理由是:因为以胜义理论观察,不必说实有,仅仅显现分也不可得;

以大缘起因等众多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不要说实有的显现,真正连显现的部分,乃至于名称也一点都得不到。

而未经观察时,分别心前只有显现分。

不观察的时候,在我们分别心面前只有显现分,实有是没有的。显现分是依靠因缘而有,而实有是我们的妄执

对这样无自性的同时显现的缘起,观待世间的显现性而言,可说是以名言正量成立。

“无自性的同时显现的缘起”,虽然没有自性、是空性的,但是依靠空性的方便,可以产生观待世间而立的方便生的缘起显现。重点不放在空性上面,而放在缘起显现上面去观察、认定,这个叫做通过名言正量而成立。

因此,自宗的观点为: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违,

一个是说用心假立,一个是说用名言正量成立,二者矛盾。他宗认为,如果是心假立的就绝对不是通过名言正量安立的,如果是名言正量安立的,一定不是心。所以对方说,唯识自证的观点名言当中也要破自宗说不一定,依靠心假立唯识显现的法,也是名言正量面前完全可以成立的,二者之间根本不相违。

因为名言的究竟真实性只是这一点而已,不必要过分的耽著。

名言的究竟真实性是心假立的只有这一点而已,不必要过分的耽著它实有。

 

以上能破五大因已经讲完了,这次一方面时间比较紧,一方面有些道友可能学得时间短一点,有些听得懂的,有些不一定听得很懂,但不管怎么样习气肯定是种下了。一切是心上的习气安立的,如果心上有了这个习气,习气的成熟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只要种子有了,根本的亲因就有了,之后再去寻找土壤、阳光等助缘慢慢培养。因缘具足,空性种子的习气总有一天要生根发芽,最后慢慢通达空性,乃至于证悟空性。

有些大德讲对众生安慰的时候这样讲,我们不可能永远是这个状态的,总有一天会证悟佛菩萨的果位。一方面是安慰,一方面的确是真实的。只要我们真正在做,并且在不断学习的话,不可能永远是痛苦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是实执的状态。总有一天我们肯定会像佛一样证悟佛果,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今天我们种下空性种子的习气,总有一天它会发芽。有些人说这叫金刚种子永远不会摧毁,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以上讲完了能破的理论下面宣讲怎么样使用能破来抉择万法,尤其是抉择心性的空性。因为一切的修法都要落在心上面去修,佛教是以调心为主的,空性的正理也是以调心、观察心的本性为主。下面“运用能破”的观察和前面所破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其实这里面讲的内容都是前面有的。但是这个地方主要是以心作为所观察的对境,着重抉择心性本空。

 

运用能破

以上论述了如何运用正理抉择法无我,以下再运用能破,抉择心的本性为无生,这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极为关键。

前面是总的抉择诸法无我,下面单独运用能破的因抉择心的本性是无生的空性。抉择心性本空是进入密宗的不共前行,密宗有很多前行,比如共同前行观修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持皈依、发菩提心等。更不共的加行就是抉择心性的空性,在很多地方都有,通过抉择心性本空,趋入密宗本来清净的不共加行。这个是很关键的,掌握以后学习密宗大平等的见解就比较容易趋入。这里主要宣讲通过观修抉择、破斥心实有的观点。

一、抉择心的本性即是无生

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观察的主体是心,如果心是实有、真实存在的法,它一定有生、住、去,或者说一定有生、住、灭。如果心是实有的,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找不到它的来处,就说明心本身就是虚幻的。如果没有住的地方、去的地方,就说明心性本身是空。如果心是实有的话,就一定能找到生、住、灭,或者从三时可以找到,或者从形状、颜色可以找到。反正如果实有要么是一异,要么是有来、去、住,要么就是三时。如果这些观察都找不到,就说明心性是本空的。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所以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此处首先观察心的来、住、去。

自心本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空,因是无相,果是无愿,前面讲本来是三解脱门,但是众生不了知,所以要来抉择。

抉择心无来处,了知心为无相解脱;

心的生因是没有来处的,所以就了知了心无相解脱

抉择心无住处,了知心为空解脱;

为什么无住处就是空呢?如果心有本性肯定有安住的地方,有所住,有能住的心。如果心没有住处,就了知心是空解脱

抉择心无去处,了知心为无愿解脱。

心没有一个去处,也没有一个去了之后。以后怎么样呢?以后得到什么?没有一个愿,没有一个果,所以说无愿解脱

心的本性,法尔如是,

“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如是,不管知不知道、观不观察,反正本性就是这样的,法尔就是这样的。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的,心的本性法尔就是空性的,所以“心的本性,法尔如是”。

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等,运用观察是变不知为知,开始认知心的本性。

这句很重要,前面反复讲空性就是在讲这个。我们在学空性的时候,刚开始不知道,以为心本来是有的,通过观察把有相变成无相,把有的东西破掉安立一个无。其实不是这样的,并非由观察使有相变为无相,不是刚开始实有,让它最后变成没有,这个是错误的。而是“运用观察”“变不知为知”,以前不知道空性,现在了知空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且这种概念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观察的走向、观察的结果和观察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所以并不是把一个实有的东西破掉,变成没有、变成无实有,而是这个法本来是无实有的。我们以前不认识,现在开始认知心的本性无实有,仅仅而已。为什么叫心性本空?意思是本来是空性的,但是以前不认识,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它。

《涅槃遗教续》云:“次寻心来源,未得证法身;

“次”就是下面开始寻找心的来源,找不到来源就证悟法身了

又寻心住处,未得证报身;

没有找到心的住处,就证悟报身

再寻心去处,未得证化身。

再寻找心的去处,没有得到心的去处就证悟化身。所以,了知心无来、无住、无去,就可以相应获得法身、报身、化身的果位,或者成为证悟法身、报身、化身的因。

 

以下运用共同五大因抉择心的本性:

我们学习了五大因,下面开始学习运用五大因来抉择心如何本性空的道理。

(一)运用观察因的金刚屑因与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抉择心无来处(破四句生因,含在金刚屑因中。)譬如一念嗔心生起,如果有生,必定只有四种生的方式:

首先用金刚屑因观察,以生起一念嗔心为例,如果嗔心有实有的生的话(实有是有自相的),必定只有四种实有产生的方式: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如果是自生,说明已经成立,既已成立,有什么必要再生呢?这种生成了无意义。又应成无穷生的过失,

如果嗔心早已经有了,已有了再产生,就像自生的观念,果在因当中已经存在。嗔心如果已经有了,还需要生就有过失。什么过失?就成没有生的意义,因为已经有了还需要再生吗?不需要生,又应该成为无穷生的过失

因为:生不必要观待任何他缘,可以自己生自己,生而再生,辗转无穷。

为什么成了无穷生?因为所谓的生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它自己就可以生自己。一方面果法在因当中已经有了,另一方面自己可以产生自己,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缘。如果已经有了还可以生,而且自己可以生自己,就可以有生而再生、辗转无穷的过失,

所以,一念嗔心起,不是以自己生自己。

这是不可能的,要么就成了无义生,要么就成了无穷生。

如果嗔心是以他法为因而产生,嗔和这个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

这是观察他生,嗔心的果和产生它的因如果是两个不同的法,是接触生还是不接触生?因为因和果之间要么接触,要么不接触,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

如果接触生,必须两个法同时存在,但嗔心之因和嗔同时存在,嗔已经存在,何用再生呢?

如果果和因是接触产生的,什么情况才能接触?两个法同时存在才可能接触。如果因存在的时候果还没有,或者果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两个法当中只有一个法存在,就不存在接触的问题。谁和谁接触?没办法接触。所以,如果要接触必须有个前提,两个法同时都存在。

接触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另外的问题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两个法同时存在,就说明因存在的时候,果法已经存在了。果法已经存在,还需要因干什么呢?就不需要了。因为果没有的时候因也没有,因没办法成为因;因存在的时候果已经存在了,果也不是由因产生的,同时存在的因对它不起作用,所以接触生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接触,因和果的嗔心从未接触,就像东山和西山,在东山中播种,岂能在西山开花?

如果不接触可以生,打个比喻就好像一个是东山,一个是西山,东山播种和西山的土地根本没有接触,怎么可能在西山开花呢?

因为二者毫无关联,不可能发生作用,怎么能以他法之因产生嗔心呢?

二者不接触就没关系,因为它生是实有生,所以这种无关系是实实在在自性、实有的没有关系。因和果没任何关系,因是谁的因?果是谁的果?因产生的果没办法安立,所以不接触也有过失。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

如果单独的自生、他生都有过失,承许自他共生呢?也不行。因为共生既具有自生的过失,也具有他生的过失

如果嗔心不依任何因缘,无因而生,那就应成石头等也有心,不需要因缘故。

如果嗔心可以不依靠任何因缘而产生,那么石头也应该有心,为什么呢?因为不需要任何因缘就可以产生的缘故。但这个方面是不行的,否则随随便便哪个地方都可以有心的存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有心的产生。

我们自己心的产生,依靠等无间缘前前的心产生后后的心。如果产生嗔心,要有不高兴的对境,还要有内心当中嗔心的种子等因缘具足才能产生。但是如果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的话,石头也可以产生嗔心。我们说今天石头非常的生气、生很大的嗔心,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的缘故,也可以这样随随便便安立了。

由此,一切时处的事物上都应当有嗔心。这个是不合理的。然而现量见到,只在嗔境、嗔种子、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时,才生起嗔心;三缘不聚,也无法生嗔。

所以生起烦恼都是一样的,对境、内心当中的种子和非理作意三缘和合才能产生。嗔心是烦恼之一,贪欲心也是这样的,所以产生嗔心等烦恼的话,很重要的是认定什么呢?

第一个要有环境,比如产生嗔心的对境,就是我不喜欢的人,我不喜欢的事物,我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比如走在路上堵车了,我就很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接触的。或者我看到很不爽的人出现了,就容易引发嗔心,所以第一个要有生嗔的环境。第二个要有种子,内心当中以前产生过嗔心,这个嗔心的种子在内心当中存在。第三个要有非理作意,就是认为应该嗔,我认为它就是不对。

三个因缘和合就产生嗔心,任何一个不具足就无法产生。虽然有有非理作意,但是对境不现前也是发不了脾气、生不了嗔心。如果有对境,但是内心当中没有种子,也没办法产生。有对境,也有种子的习气,但是没有非理作意,也没办法产生嗔心。

所以如果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有对境,任何伤害他的众生都存在,且内心当中乃至于八地之前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灭尽,但由于初地以前的菩萨没有非理作意不会认为这个是应该生嗔的对境,任何法缺缘不生,缺少了非理作意的缘就不会生嗔心、现前的烦恼。所以嗔心的对境、种子、非理作意中任何一个因缘不具足,无法产生嗔恨心,“三缘不具”“无法生嗔”,所以无因生绝对是不合理的。

总之,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来处。

以上通过金刚屑因对自生、他生等情况,抉择心其实是没有生处的。破四句生因归摄在金刚屑因当中,下面通过破四句生因分析

 

破四句生:一因生一心,多因生多心,多因生一心,一因生多心。

把“心”换成果,“心”就是果的意思。一个因产生一个心,存不存在?这里也是实有的因产生实有的果,首先讲一。

1、破一因生一心:(包括由一个色法生一心;由一个心法生一心。)

一因的“因”可能是一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所以破斥的时候也是分别观察其产生的因---色法和心法。首先,如果产生心的“一因”是色法的会怎么样?

如果以色法生心,这个色法或者是外境的土石等,或者内在诸根所依的身。

色法又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泥土、石头、茶杯等无情物,另一种是自己的身体。身体我们叫色身,就是色法组成的身体。“或者内在诸根所依”,内在诸根所依的身体,人是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识,我们叫身心。眼根、耳根等诸根所依的身体也是色法,所以只有这两种。

比如,以石头生起嗔,应成石头是有心的法,

心是等流生前一念心识是产生下一念心识的因。如果心识由外在的石头产生,从等流的角度讲,石头具有心才可以从石头的相续,产生心的相续。

但把石头碎为微尘进行观察,也不见有丝毫许的心识。

但是我们观察的时候,从佛的智慧也好,世俗人的共同认知也好,或者从石头上观察,找不到有丝毫存在心识的证据

有些树砍它会流血,以前上师仁波切讲过这个问题,要分普通情况和特殊情况。普通的情况,树、木头等无情法不具有心识,但是有些时候无情物成了某些众生的所依。它把树执为自己的身体,动它有感觉、会喊痛、有反应。

其实并不是树变成了有情,而是有情寄生在上面。就像我们的色身也是无情,但是心识寄生在身体里面,所以一碰身体感觉很痛。同样,比如佛经当中讲,孤独地狱众生的心识,通过特殊的因缘进入了灶台当中、进入了里面,开门关门的时候他就很痛。有的时候孤独地狱变成扫帚,一扫地就很痛。变成绳子,一使劲拧绳子就非常痛苦。这些就是特殊的因缘,神识进入到了无情当中。除此之外,一般的情况没有心识的,特殊的情况特殊对待,所以这样观察的时候,也不见石头里面有丝毫许的心识。

如果只凭一个身体就能生嗔,应成无心的尸体也能嗔怒,不必要观待他缘故。

色法比如外在的土石不是心的生因已经观察了,剩下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单单身体就能生嗔的话,离开了心的尸体也应该可以嗔怒了。因为不必观待其他因缘,单单“一因生一心”,尸体是一种色法,又是一个因,那么尸体也可以嗔怒,也可以产生心了。

以一个心法生一心:

前面是色法产生心不成立,下面是心法产生心也不成立。

譬如一念信心,要么从同类的一个信心产生,要么从不同类的其它心产生。如果不必依靠其它条件,就能从一个信心产生一个信心,应成永远是信心,因为因具足又不必观待其它缘,应当无障碍地产生,

一个心产生一个心,以信心为例。如果只是由信心产生信心,而且只需要一个因就可以产生,说明信心不需要观待任何缘。那么第二念的信心是前面的信心产生的,而且永远可以产生了,因为因具足了也没有障碍。

在佛法当中讲,一个术语叫做“具因无障”因具足又没有障碍,果法肯定会产生,因为因没有障碍肯定会产生果。所以它永远都具有因,第一念产生第二念的信心,第二念信心是产生再第三念信心的因。不需要其他的助缘又没有障碍,会永远产生下去,所以“因具足又不必观待其它缘,应当无障碍地产生”。

这样,上一刹那信心生下一刹那信心,辗转相续,连绵不断。然而,现量见到,生起信心又产生了其它种类的心识。

但是我们现量可见,前一刹那还是信心满满,第二刹很有可能产生一念嗔心或贪心,所以不可能是“一因生一心”。

如果以异类的一个嗔心产生信心,

前面是同类的信心产生同类的信心不成立。再换个异类的观察,比如嗔心和信心是异类的,观察一个嗔心产生一个信心。

因为不必要借助他缘,单凭一个嗔念就能生信心,这样应成嗔心没有相续的机会,

如果只是嗔心就能产生信心的话,就成了嗔心根本没有办法相续了,因为只要是嗔心一定产生信心。假如我们的信心产生的因是嗔心,而且也不需要其他的助缘,就应该变成嗔心没有相续下去的机会,因为嗔心肯定产生信心。

事实上,嗔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相续。

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人发脾气,生嗔心有些时候可以持续好几秒钟,有些时候可以持续好几分钟,乃至一个小时还是非常暴怒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这个情况也不存在。

2、破多因生多心:

由多因才产生多心,可见每个因独自没有能力生果。

分析很多的因产生很多的心,可每个因独自都没有能力生果。

每个因既无力生果,多个因聚合也没有利益。

如果每个单独的因没有产生果法的能力,很多因缘和合起来也没有办法产生果,因为它是实有的不能产生的缘故

譬如,每个盲人都不见色法,聚集在一起,仍然见不了色法。

和前面观察的方式一样,这个地方不需要再过多的去分析了。

3、破多因生一心:

分两种情况遮破:

1)以多因同时产生一心:

很多个因产生一个心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多种因缘同时发力只产生一个心。

果是独一,因和果接触,只能成立某一因和该果接触。

通过前面分析因和果的原则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果必须观待因才能成为果,如果果是一个,观待的因只能是一个。果是独一的,因和果接触,只能成立多因当中的某一因和果接触

而其它因不接触,就不能对此果发生作用,应成非因。

多因生一心的结果就没办法安立了,因为果是一个,因也只有一个可以生果,其他的因就成了非因其他的因并没有参与到产生果的过程当中,没有对产生果发生任何作用,所以其他的因都是非因多因生一心就无法安立,成为一因生一心

圆春法师解释:假如说,很多因同时和这个果进行接触,可不可能呢?不可能的。只可能成立其中的一个因和这个果接触。因为这个因是独一的,它的作用才能够独一。假如说是多个因来接触果,那么多接触就有多作用,就形成各自的果。各自侧面影响出来的果,就有不同,不同就不是独一,那就会有很多果、很多侧面,就不形成果的独一状态。)

2)以多因次第产生一心:

同时产生是不可能的,现在分析次第产生。首先,一号因、二号因、三号因、四号因、五号因同时产生前面不行,我们就排成队次第产生,可不可以呢?这样也不行。

前因生此心,因应成无用;

因为果只有一个,如果排着队产生,一号因发挥作用产生了果,后面的因就没有用了。二号因虽然是因但是生不了果,就成无用的因,“因不生果则非因”也不称之为因。

前因不生此心,前因应成非因;

如果前因不生心,后因生心,“前因应成非因”,如果一号因不产生果,而是二号因产生的果,一号因没有产生果的缘故,就成了非因。同样道理,如果只是二号因产生果,三号因、四号因、五号因也成了非因。

前后二因共生此心,前生果,后也生果,果应成多个。

如果前后两个因“共生”,共同产生心,一号因生果,二号因也生果,那么果就不是独一。一号因、二号因都生了果,果就有一号因产生的果、二号因产生的果,果不是一个,应该成多果了,所以多因生一心就不能产生。

4、一因生多心:

如果由一因产生多个心,一因生多果故,多心应成无因,

因为一个因可以产生多个因,虽然这么安立,但是“一因生多果故”多心应该变成无因。因产生果才能叫做因,所以一个因只能产生一个果,多心的果是从什么产生的呢?无法产生。

由此应成恒有或恒无。

果不是前面的因产生的,果又存在,就只有变成无因产生。如果是无因产生的果,要么恒有要么恒无,与前面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此外,从时分和方分分析,毕竟没有独一的因和心,由此可破四句生。

另外一种观察方法,所谓的“一”是不能安立的。从时分方面分析心法,从方分方面分析色法独一的因不管是色还是心都不存在。既然没有一,也不会有多了,所以一因生一心或者多因生多心等,没办法安立,因此可破四句生

 

破有无生因:

果的一念心生起,或者已有重复生,或者前无而新生,已有不必要再生,因为已经存在了;

下面讲通过观察有无生因的方式观察破斥,产生的一念心的果法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因当中已经存在重复产生的,第二个是前面的果法没有重新产生的,而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因为已经存在的法,再生就没有必要了,或者说再生就成无义生、无穷生了

前无也不可能生,因为这一念心没有体,再怎么积聚因缘,也不能对它发生作用。

如果果法---心法以前是没有的,而且是实有的没有、自性的没有,再怎么积累因缘对没有的东西不发生作用,因缘只能对存在的东西起作用比如因缘对虚空永远起不到作用的,如果说因缘对虚空产生了作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因缘对一个绝对没有的、本来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发生作用所以如果心是绝对没有、自性没有的法,再怎么积累因缘也永远没有办法在没有的东西上发生任何的作用。

因此,一念心的产生,不是已有而来,也不是无有而来,根本没有来处。

所以,虽然一念的心产生了,但是仔细观察的时候,一念心的产生既不是已经有的重复来,也不是没有的重新来,根本没有所谓的来处。所以在名言当中仅此而已,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胜义当中根本没有心的存在

下面从三时进行观察,这是非常敏锐的观察方法,以前我和道友接触的时候,有一个道友就特别和三时观察相应,他说:“三时的观察太好了,观察一下就抉择了心性本空、一切万法无自性。”

 

从三时观察:

如果生心,所生只可能是过去心、现在心或未来心。过去心已灭,没有办法生;

过去的心已经灭掉了,怎么可能生呢?那是没有的。

现在心已经成立,不必要生;

现在的心已经成立了,已经成立的东西再生就没必要了,所以现在的心也没有生。

未来心没有体,

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还没有本体,

如石女儿,也不可能生。

通过三时观察心性,比如打坐的时候我们观察心到底是怎么回事,观察心的本性。过去的心已经灭了,像虚空一样找不到了;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像石女一样没有本体;现在的心也是刹那生灭不住,刚觉得有已经灭掉了,根本找不到一个存在的所谓心的实有在哪里。

所以所有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了,虚空一样不存在;所有未来的心都还没有产生,没有本体;所谓的现在也是假立的,现在法刹那在生灭,一下子就变成了过去,所以永远都是不住的。过去的法已经灭,未来的法不生,现在的法不住,这样安住观察,能知道心性本来就是空性的,没办法安立一个实有的法。

由此可知:当心正显现时,找不到一个来处,心的本性就是无相解脱。

心正显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生起的地方,找不到一个来的地方,所以就是无相解脱。三解脱门当中,无相解脱主要是从生起因的方面去观察,正在显现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来处的缘故,所以心的本性就是无相解脱。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