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节课(上)
981、《金七十论》中,数论外道如何安立因中有果的观点?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你会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学习本品以后,你对此又有什么样的认识?
982、学佛的时间长,是否就意味着是学佛的境界高?为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983、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是依止的多好,还是依止的少好?请说明理由。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98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下面继续破斥数论外道的观点。
昨天也讲了,若承许因中有果,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不用花钱买衣服而应穿棉花种子。这时候有一个辩论:
谓愚不见此,然智所立言,
世间亦应知。何故不见果?
对方回答:“虽然事实本该如此,但因为世间人愚昧无知,慧眼被各种烦恼染污覆盖着,所以见不到事物真相。你们佛教徒不是说众生都具有无明烦恼嘛,我们数论派也承认众生烦恼习气相当重,不能见到因上本来存在果,因此,众生不会穿种子,也不会吃不净粪。”
驳斥:就算众生愚昧无知,见不到事实的真相,但你们所谓证悟实相的淡黄仙人(又名色迦大师)及其传承弟子,应该能领悟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见因中有果呢?若说他们已见到因中有果,那从传记中为何看不到他们吃不净粪以及拿种子当衣服穿呢?通过这种观察方法可以看出,你们只是一种立宗而已,你们的本师和最得力的上座弟子,都没有按自己宗派的观点行持,这不是正好说明汝宗立论自相矛盾吗?
数论外道因中有果的说法,没有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其实如果笼统而言,这种观点在名言中也可以成立。以前上植物课时老师说,种子里有胚芽、胚根,因缘聚合以后,就会变成茎、叶、根。看起来果是在因中存在,但这种关系并非实有,否则,以离一多因或有无生因来观察,因生果定然无法安立。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通达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二胜六庄严[1]为主的大德教言,否则,表面上看来很有道理,认为因中有果是对的,假如因中无果,果岂不是从非因中产生?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堪一击。我们的传承祖师,如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著书立说时费了大量笔墨剖析外道的观点,原因就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教义,同时还要懂得如何驳斥外道。否则,每个人都有前世当过外道的习气,一旦遇到外缘,相续中的种子很容易成熟,从而有舍弃佛教的危险。
不仅藏传佛教中驳斥外道的理论相当丰富,汉传佛教《大藏经》的“外教部”,实际上也有破析外道的观点。尤其是讲数论外道时,有一部论典叫《金七十论》,是真谛法师翻译的,其中说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与胜义、一概而论时,好像确实无懈可击。然而,青稞的种子生青稞、麦子的种子生麦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说法,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我们不会笨到那种程度。说实话,有些人对外道知道一点点,就认为佛教什么都不承认,这是完全不对的。其实,外道承认的是实有、经得起观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观理来剖析,这根本不合理。《瑜伽师地论》卷六中也讲了16种外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因中有果论,这方面用了许多理论进行遮破,最后总结道:“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胜义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观待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一种事势理[2]。
所以通过闻思,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在哪些场合承许因果、哪些场合不承许因果,对每个道理一定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否则,简单的道理要是舍弃的话,这是非常可笑的。《中观藏论》云:“若人舍现量,岂言真实语?”如果有人舍弃现量(简单的道理),那他说的肯定不是真实语。同样,用可现可得因观察时,所谓的因中有果不成立,因为果的功能、形状、颜色、性能等在因上无法现量见到。既然这些现量的东西,外道都搞不清楚,那更深一层、隐蔽、深奥的道理,他们绝对不可能知道。就好比你连眼前的事情都看不见,遥远微细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也有些特殊现象吧。据说有天眼通的人,前世后世看得见,但出去方便时,没有电筒什么都看不见。这些人对眼前的事物看不见,却可以看到很隐蔽的生生世世,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但真正的天眼通恐怕不是这样。)
学了外道的观点以后,我们自然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缘起理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思,表面上剃着光头,在僧团中保持寂静的威仪,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一旦遇到外面的违缘,自己的见解很容易退转。以前台湾就有个比丘尼,她在家时读过大学外语系,后来26岁出家,到49岁之前一直是出家人。她于49岁舍弃佛教,加入基督教,并写有《从空门到教堂》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她说:“26至49岁,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我却在出家的日子中耗掉了……”她告诉世人自己最终的选择时,似乎很有魄力,但实际上,真正懂道理的人看了她的文章、听到她的事迹,都知道她23年的出家生涯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没有精通佛教的真理。
居士中也有这种现象。曾有一位曹先生,从小就信仰佛教,25岁以后越发虔诚,将时间精力全部用于佛教方面。有位高僧对他特别信任,还约他一同乘专机到泰国迎请佛牙,之后他每天虔诚祈祷,在一段时间内,事业达到了顶峰。后来爆发“9·21”台湾大地震,他的房地产生意受到严重打击,祈祷佛陀好像没什么感应,他女儿就让他祈祷上帝。(原来他很想让女儿出家,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女儿嫁了个美国人,一起学基督教,并想方设法把父母拉进来。)曹先生当时觉得,反正信了那么多诸佛菩萨,再加一个上帝也没关系,于是就开始双重信仰,既信佛教又信基督教。女儿一直劝他放弃佛教,他就一心祈祷上帝,据说手头的房屋马上卖出去了。但这到底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还是上帝的加持?他也不一定清楚,毕竟那么长时间虔诚拜佛,应该有非常大的加持,可是因为他业力现前,认为这全部是上帝的力量,于是就把家里的佛堂统统撤了,二十多年的信仰彻底放弃,还写了一些文章自我宣扬。
这些人学了这么多年佛,平时看起来很有信心,经常上供下施、虔诚祈祷,然而由于佛教的真理没有融入心,最终轻易舍弃佛教,并将自己的无知大肆宣扬。你们有些人也出家或受居士戒很多年了,但这并不等于你学佛很好,其实你们学佛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如读小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你们读小学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学习知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不像我们一样,以前读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打架疯闹,有时候老师3天都不来,问老师哪里去了,说是打猎去了。过了几天,老师背着打来的獐子、鹿子、马鸡等,一边唱歌一边回来……我的学生时代就是这么过的,天天打架,哭的哭、笑的笑,每天过了中午就可以放学。但你们读书应该不是这样,时间大多数都是用在学习上。
所以有些人说自己学佛五六年了,扪心自问,这只是从皈依算起而已。你在佛教方面的观想、持诵、祈祷花了多少时间?不妨拿来跟读小学的时间比一比。我们佛学院的人应该算是不错,大量时间都用来闻思修行,但外面其他人的情况我略有耳闻,包括现在学习《入行论》的人,一本一本的,学是学完了,但什么也没有记住,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下功夫。没有下功夫的话,世间的学问都学不会,何况是更深更广、与凡夫习气背道而驰的佛教了。因此,要想通过佛教对治恶劣分别念、调伏净化自己的相续,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否则,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这没有任何意义。学佛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所学的知识要认真对待,严格衡量自己。不然,今天依止这个上师,明天拜那个师父,该学的甚深道理不学,一天到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信心、没有清净心,哪怕依止多少个上师,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法王如意宝讲过,只有信心强烈、清净心特别好的人,才适合依止多位上师,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一辈子依止150多位上师;格鲁派的夏东格西在有些教言中,也用阿底峡尊者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两位高僧大德的观点都不谋而合。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记载:有一次,衮巴仁钦和博朵瓦尊者讨论说:“仲敦巴尊者一辈子依止过5位上师,而桑普瓦格西依止的上师非常多,到底该依止多好还是依止少好?”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现在很多人的清净心和信心特别差,依止一位上师听法,过两三天就开始诽谤,说各种难听的语言,一个小小的批评都忍受不了,马上开始反口大骂,跟上师讨价还价……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送入危险的境地。这种人对该学的甚深法理从来不关心,成天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荒废,真的非常可惜!
所以我们遇到正法时,一定要辨别哪些是外道、哪些是佛教,然后进行如理取舍。不过,现在有些法师太过分了,说外道的观点我们也应该接受,佛教和外道一模一样,不应该舍弃基督教来信佛教,因为众生都是上帝的儿女,把上帝儿女拉过来背叛上帝,这就是背叛父母……这种说法特别可笑,他老人家自己可能也没分清佛教与外道的基本差别,没弄明白佛教到底承不承认上帝、上帝到底存不存等问题。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各大宗教互相理解、互相团结是有必要,但内外道的见解千万不能混为一体,毕竟佛经中说过“皈依佛后,不能与外道同流合污”,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不要说其他大经大论,连最基本的皈依戒也没有通达。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言行不如法的来源是什么?就是没有通达佛法。如果真的通达了,那些邪知邪见绝不会动摇你山王般的见解。现在有些人就像山上的经旗一样,东边吹来一个谣言风,自己就往西边飘,西边传来一些诽谤风,又朝另一个方向飘不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自己的佛教理念特别薄弱,基础没有打好。
因此作为佛教徒,不要认为学佛就是一步登天,马上获得感应、出现验相,或者长着翅膀在天上飞来飞去。世间人得一个中学毕业,尚且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佛就更需要极大的付出了。当然,对个别利根者而言,当下开悟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我们也应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根基?有没有智慧,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正知正见?……每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是这种根基的话,先了解佛教的道理非常重要。
[1]二胜六庄严:二胜,谓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装饰南赡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着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2]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即是如此。而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