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5.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 Back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5.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前言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2、信佛就直说

3、学佛不要形象化

结语


展开分析

前言:上师回应主持人致辞中的介绍,对自己著述的特点进行归纳

1、对所译的经论有信心

2、翻译的态度特别严谨

3、有一部分译作是藏传佛教中极为珍贵的密法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1、探讨科技与宗教很有意义

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离开宗教的引导,科学很可能变得有害。

宗教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让跟随者也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科技时代重视佛教,或许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


2、失衡的表现: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也太过了

太快了: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物质依靠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

太过了: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善的理念日趋减少。

精神与物质失去平衡:物质水平越来越高,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1、佛法的殊胜

上师自己在学习佛法之后得到了很多真实利益。

佛陀和高僧大德的教言是无价如意宝,世间的金钱、地位、幸福无法同日而语。


2、时代的需要

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需要寻求解决之道。

只要重视这个问题,思维方向有所改变,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


3、佛法能够解决心里的困惑和痛苦

爱因斯坦给大学生关于人生问题的回复。

汤恩比博士说:“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1、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

纠正西方对于动植物同样有生命的错误认识。

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


2、佛教的非暴力是忍让的修心原则

《毗奈耶经》:“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高尚的安忍一般人难以企及。有人认为这很怯懦,但其实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圣雄甘地:“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

堪布贡嘎旺秋文革期间被关进监狱受折磨的20年中,“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青海一位大德文革中把挨批斗当做修安忍的机会,以三殊胜摄持。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1、佛法让人心地善良

“慈悲观”和“非暴力”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

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

现在人心不古,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上师与某位即将毕业博士的对话。


2、佛法让人懂得报恩

报四重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

现在人习惯于抱怨,常常在心里埋下怨恨。

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


3、佛法让人快乐

因为不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修行人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4、佛法当中的利他精神、无常观及其他理念用在生活中,也会是个人最大的收获。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

有了因缘就要抓住。


2、信佛就直说

不必隐藏自己的信仰。

尊重不同的信仰。

选择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佛教最重视的是智慧,应该通过佛法的教育,得到真实稳固的见解,让信仰牢不可摧。

学佛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

有了理论基础,坐禅裨益良多。

如果只听闻,不修行,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


结  语

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本课重难点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学佛法的紧迫性

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学”与“修”的关系

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只是学一学、研究研究,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就像《楞严经》里说的: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教证

1.  《毗奈耶经》中所说的沙门四法:“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

这种忍让的修心原则,就叫非暴力。那这种原则,不说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佛教所谓的非暴力,并不带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对修行人的教诫,当这种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时,怨恨的敌人来到面前伤害自己,也能够安忍。对这种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当你学了佛法并且慢慢深入的时候,就会懂得。

 

2.  古人云“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意思是:不要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那时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而且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

 

3.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此为佛教的教义:缘起法。意思是:万法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4.  《萨迦格言》里说的:若无闻法仅修习,再勤亦成旁生因。

意思是: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

 

5.  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意思是: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

 

6.  《楞严经》里说的: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意思是: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

 

7.  科学家对宗教与科学的理解:

(1)爱因斯坦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意思是: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那么这种科学在行进时,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爱因斯坦还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2)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1889-1975)说过:“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


名词解释

密法

真言秘密之法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发心

发菩提心也。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陀

如来十号之一。常略称曰佛。【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慈悲

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安忍

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缘

证悟的人已经脱离了业果的系缚,没有攀缘外境之心,为“无缘”。由此而发为度化一切众生的大心,称为“无缘大慈”。【《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回向

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正知正念

正知:于自身心时时观察。【《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讲记】

饶益

给人丰饶的利益。【《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常观

又作非常观。观法之一种。观一切万物之变化无有常法,称为无常观。此观法乃入佛门第一要门,古来先圣多以此为发菩提心之根本。【《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善知识

(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并修行善法的人。【《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旁生

(杂语)佛家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旁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偈子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心师兄:定解B27/定解B30/定解B2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