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1801辅导】《中论广释》第12课 Back

【1801辅导】《中论广释》第12课

文殊密语 2019-08-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2


 



辅导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论释》:


如果对方又争辩道:去法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去者,则去法不可能成立。但并非如此,因为世间人都能看见天授等等是在路上的去者。


讲记


颂词前两句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认为:没有去者就没有去法,但去者是存在的,所以也应该有去法。比如我去成都,如果没有我这个去者,当然不会有去法;但世人都会认为有我这个去者,有去者就肯定有去法。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该去者是与去的行为[去法]相观待而安立的。但在此处并没有去的行为,去者又岂能存在呢?绝无可能!


讲记


后两句是中观宗的观点,中观宗认为:如果有去法则可以成立去者,但并没有去法又怎么会有去者呢?这是以同等理遮破对方。因为,去者和去法是观待的,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没有去者也就没有去法。所以,在对方以去者成立去法时,我们就可以反过来以遮破去法的方式遮破去者。


就像有道友说:道路应该有,有了道路就会有去者在道路上行走。其实这只是世人的想法而已。实际上道路和去者是观待的,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可能成立。就像父亲不成立,观待父亲的儿子就不会成立,没有儿子也不可能成立父亲一样。


总结此颂的意义。


世间人看到天授在道路上行走就认为:

去法存在,去者存在之故;即所立存在,能立存在之故。



同等理破曰:

先前没有去法的缘故,没有去者天授。


 


虽然同样是观待,但对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因为,互相观待的法,一者要成立另一者必须先成立,如果能观待不成立则所观待也不成立。总之,对方的观点只是分别假立,而我们的观点以理证成立。




《中论释》: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没有去法,则“不具去法的天授在去”之说就不可能成立。如同不具手杖,则不能称其为“持杖者”一样。(因为“天授在去”的说法成立,所以去法也应该成立。)


讲记


对方认为去法肯定存在,因为某人正在去是现量所见。



如果所谓“去”的本体具备的话,则无论从三方面如何进行观察,都应当经得起考验。下面,我们就对其观点进行观察,看其结果究竟如何:首先,作为去者则不会去。


关于此理,我们将在下面进行阐述;如果对方认为:


后两种情况的确不能去,但第一种情况应该可以去。


但是,“去”的行为仅此一次,此行为究竟是:


🔷 与作者相关联,

🔷 还是与“去”的意义相关联,

🔷 抑或是与两者同时相关联呢?


如果承许第一种情况,也即没有去法的单独去者之说,但没有去法的单独去者显然是不存在的。


如果承许第二种情况,则去者与去的行为已经分离。这样,应成没有去法的去者。(这也明显不合理。)


如果承许第三种情况,则如同我们在前面已经观察过的一样,因为存在两次去法,就会导致有两个作者等等的过失。



讲记


但去法并不存在,其原因是:


“去者则不去”,去者之所以成为去者,他一定要有去的行为,不具足这个行为就不叫去者,就像没有杀生行为的人就不是屠夫一样。


但即使有去的行为成立了去者,去者也不能去,因为在去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去的行为,它成立了去者,就没有去的行为了;


“如果去者还要去就有两个行为,有两个行为就会有两个去者。所以,去者不能去。



其次,不去者就更不可能去,因为已经远离去法的缘故;


讲记


“不去者不去”,去者都不能去,不去者更不能去。不去者本身就不具足去的行为,不具足去的行为怎么能去呢?就像柱子、瓶子等法一样,都不具足去的行为,所以不去者不能去。



第三,在去者与不去者之外的第三者,又怎么会去呢?此理根本无法立足。


讲记


“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去者、不去者都不能去,那么这两者以外有没有第三类去者呢?没有。不管我们如何观察都找不到,既然不存在第三类去者,就更不可能有它的去。


因为三类去者都不能去,所以去法不存在。


 


但世人始终认为有来有去,这种观念可谓深入人心。学了中观以后我们要知道,所谓来去只是名言中的幻化,只是在如梦如幻的众生面前存在这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在胜义中并没有来去。所以,所谓来去只是众生面前的一种暂时存在。


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暂时的存在是虚妄的,但要遣除它还需要一个过程。


慈诚罗珠堪布的讲义讲了一个比喻:即使见到黄色海螺的具眼翳者知道海螺本来是白色的,但他仍然不能见到白色,只有治疗到了一定阶段,患者才能见到白色的海螺。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现在从道理上知道了一切万法不来不去,但实际生活中还是觉得有来有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自己的迷乱,然后还要依靠龙猛菩萨的理证再再抉择,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生起证悟。不仅是显宗,很多大圆满的窍诀也要依靠中观的理证来抉择。上师如意宝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里说:我们要依靠中观最尖锐的理证来破斥心的来去。《大圆满心性休息》也有如是教言。


这种观察方式相当重要,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这些推理,比如在生嗔恨心时,应观察它的来去,这样就会明白烦恼即菩提。昨天我家来了一位客人,他说因为一件事情生了特别大的嗔恨心,一位在场的堪布开玩笑说:“好好好,我们把嗔恨的善根回向菩提!”


所以,我们要用这些理证来观察心的来龙去脉,以通达其本性。




 




第十二课 思考题


如果对方认为:如果没有去者,则去法不可能成立。但世间人都能看见天授等是在路上的 去者,所以去法是存在的。对此观点应如何破斥?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没有去法,则“不具去法的天授在去”之说就不可能成立。但因为“天 授在去”的说法成立,所以去法也应该成立。对此观点应如何破斥?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以上文字为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漏,欢迎留言指正。)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获取完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