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初的愿望,都能实现吗?丨《慧灯·问道》三乘篇
当我们走进佛门,解脱之路便已在脚下延展。大乘、小乘、人天乘如同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引领着我们走向各自的终点。我们该如何在这三者中选择?哪一种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三乘篇”为您详细解答三乘的见、修、行、果,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主持人:思考世界,阅读自己,欢迎收看《慧灯·问道》。今天,我们在场的观众,都是已经皈依的佛教徒。皈依之后要开始闻思修行,而闻思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好正确的学佛道路,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选择学佛道路”这个话题。我们请到了尊敬的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指点迷津,帮助我们正确地踏出皈依之后的第一步,让我们掌声欢迎堪布的到来!
慈诚罗珠堪布(下文简称“堪布”):谢谢。
主持人: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大家登上了三宝的殿堂,可能多多少少会对三宝有所求,不知道大家当初皈依三宝时希望满足什么样的心愿?有什么样的目的?今天想请各位嘉宾先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观众1:我学佛其实是机缘巧合。我从小就喜欢去寺庙。2013年的时候在拉萨拍戏,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藏传佛教,所以我就把拉萨所有能去的寺庙都去了一遍。
由于我工作和取得成绩比较早,随之而来就会有一些压力和烦恼。2015年有一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什么追求和意义,开始失眠。于是我去了一趟五明佛学院。在学院的所见所闻令我震撼,很多出家人、居士,包括来学院的朝圣者,他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富裕,但是都很欢喜,没有一个人皱着眉头。从学院回来以后,我就开始学习,看堪布的书。
在这几年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希望自己能够影响身边的人,身边的人能够再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他们身边的人再去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人生一世应该有意义,不要白白来一趟,能够看见最好的自己,就是其中的意义之一。
观众2:我是一名外科医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接触到了很多病人的痛苦。尤其是在病人的最后阶段,我们能做的非常少,有时候会有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这些痛苦让我反思:我也会得病,我的家人也会得病,大家都会得病,乃至死亡,而每个人又都追求幸福快乐。所以从我自己和我的患者出发,我想寻找一种答案,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让这一生过得幸福、快乐、圆满。
观众3:我学佛的原因也跟死亡有关。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六七岁的时候,听到有个邻居很意外地突然离世了。当时我非常好奇,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突然就消失了呢?他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我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将来又会到哪里去?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将来会消失吗……有很多这样的疑问,但是没有人可以回答我,所以我长大以后就开始自己去找答案。
我念书的时候,对哲学、心理学很感兴趣,看了很多的书,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圆满解释这一切的理论。在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经常提到一本书,叫作《西藏度亡经》,他说这本书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书里面详细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以此为契机,我开始了解佛教。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其实佛教并不是通常被认为的一种落后的迷信,相反,它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智慧,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有生之年可以了解到这个秘密,不再惧怕死亡。
观众4:我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做这行大概有十年的时间。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经常觉得自己做的好多片子,缺少一点灵魂,或者说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自己还没有认清自己的话,所拍摄的片子也很难有力地触动到别人,因此我特别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仅影响到我的工作,也影响了我的生活,包括我与家人的相处。我一直想要寻找一种平静的状态。机缘巧合的是,我原来的一位同事接触了佛教方面的一些教义,我跟他交流的过程中,觉得佛教的很多内容跟我的性格特别契合,我就是这样接触到了佛教。
观众5:我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佛教。我有一个朋友是佛教徒,他告诉我正好有一位师父来北京,可以见一见。因为我本身对佛教非常尊重,就跟他去了。去了之后,师父与大家坐在一起聊了佛教是什么,佛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他告诉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去做善事,帮助别人,或者放生等,会给我们带来今生和来世的福报,比如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下一世会有钱、有闲……我当时就觉得挺好,决定皈依之后要好好学一学,看怎么能给今生来世带来更大的福报。
观众6:大概十年前,因为一个特殊的机会,有朋友给了我一些佛教的书和光盘。当时我也不太清楚佛教在讲什么,看了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哇,这么神奇!原来世界有那么多地方是我们以前没有想象过的,这么好的知识,怎么我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呢?就这样我不仅看了朋友给的那些资料,自己又去找了很多佛教的书和光盘,并且又在网上看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就这样自学了大概有一年多。
当时我没有想过要皈依,觉得这件事情离我还比较遥远,但是我觉得,佛法里面的很多方法和知识,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有用,我非常受益。就这样,我看书、自学了很久,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就有了一些转变,尤其是看到高僧大德利益众生或者讲慈悲心和菩提心等内容时,就特别感动。最后自己就发愿:我应该加入佛教,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系统地、好好地学习,以后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观众7:我踏入佛门的原因是因为“烦恼”。自己有很多烦恼无法排解,也没有倾诉的对象,就会有一种孤独感。在这种状态下,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会很危险。所以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选择去寺庙,去看佛像,愿意和僧侣接触和聊天,在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我向往的从容、快乐和清净。我去过很多寺庙,每个寺庙的管理方式不大相同,有的我认同,有的我不认同,因为有分别念,也因此会生起烦恼。于是我觉得,只去寺庙也不是一个究竟的解决方法。后来也是因缘巧合,我看了很多师父的书籍,并且参加了一些放生活动,才懂得要如理如法和有次第地闻思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真正对治我内心烦恼的力量;同时,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很多像慈诚罗珠堪布一样的师父,他们把真理传播给其他人,改变了像我一样有困惑和烦恼的人。
Q1
不同的学佛目标,是否都可以实现?
主持人:大家都已经分享完毕,我总结了一下,虽然每个人说的不太一样,但是有相似的地方:有一些是希望看到更好的自己;有一些是因为有烦恼想要解脱出来;还有一些是想要自己和家人能够获得今生和来世的福报;也有一些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都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大家的这些愿望是不是都可以实现呢?
堪布:首先,我觉得这些初衷都非常好。大家进入佛门不是因为迷信或盲目崇拜,而是各自都有一个实在的原因或者理由,最后大家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几位嘉宾的初衷可以归纳为三类,这三类初衷比较符合佛教的三乘,即人天乘、小乘、大乘。
第一,人天乘。希望自己、家人和身边的人,不仅在这一世、下一世,而且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健康、财富、平安、幸福、快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学佛,这种初衷和发心就属于人天佛教。很多学佛的人,尤其是刚刚进入佛门、还不太了解佛教的人,都是这种发心,这也非常好。佛教有很多人天乘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果好好学习,好好按照人天佛教的要求去做,这种初衷和希望是可以满愿的。
第二,小乘。为了找到生命的答案,让自己从生老病死当中解脱,而进入佛门学习,属于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方法和理论非常多,完全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第三,大乘。因为慈悲心、菩提心而进入佛门,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很多相关的方法,满足这个需求完全没有问题。
总之,人天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三乘中不同的这些方法,完全可以满足嘉宾们所讲的心愿和需求。
Q2
如何理解“乘”的概念?
主持人:想代初学者请教堪布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三乘中的“乘”?
堪布:“乘”就是“车”的意思。古代用人力和牲畜的力量拉车,比如牛车、马车等。一些佛经,尤其是有关戒律的佛经当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当时,印度到尼泊尔或者其他国家之间的商人,平时的运输就靠这种车,有些是十几头牛拉的车,有些是一头牛或者三头牛拉的车。比如说,一头牛拉的车可以叫“小车”,十头牛甚至更多的牛拉的车就叫作“大车”。那么“小乘”就是“小车”的意思,“大乘”就是“大车”的意思。
主持人:“乘”跟装载量有关系,是吧?
堪布:对。
主持人:刚才堪布说了一句话:“从生老病死当中解脱”,在佛教当中,“解脱”属于一个核心和基础的概念,但是很多学佛多年的师兄们,对“解脱”这个词的理解也还是不太一样。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九个对“解脱”的不同解释,请看大屏幕:
第一个,“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第二个,“不再为世间的一切所羁绊”;第三个,“看得开”;第四个,“去西方极乐世界”;第五个,“出家”;第六个,“脱离轮回”;第七个,“成佛”;第八个,“远离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幸福”;第九个,“其他”。
这九个答案中,“其他”是一个备选答案。大家面前都有一个小黑板,现在请根据您们心中对于“解脱”的理解,把大屏幕当中相应解释的序号写在黑板上,我们一会儿来看看大家的答案,并请大家做简短的分享。如果前面八个都不是您的答案,那您就写“九”。
现在请大家举一下小黑板。看来大家的选择都不太一样。哪位朋友先发言?
观众3:我认为第八个,“远离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幸福”就是“解脱”;我又选了“四、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看到,佛经里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幸福,而且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都非常美妙庄严,我特别地向往,所以我觉得,想要得到“八”,就要选择“四”。
观众2:我选择“八、远离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幸福”,但是我对“永恒”这个词不太确定,我不太相信人有下一世。这一世的生老病死等痛苦,每个人,包括我自己、我的家人都会遇到,所以这一生远离痛苦,得到幸福、快乐,我认为应该就是“解脱”。
观众1:我选择“七、成佛”。这两年我常常禅坐,在整个修四前行和五加行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思考和感受。我非常喜欢堪布说的一句话,“‘佛’从印度文翻译过来是‘觉悟者’,你不要去听我怎么说,要自己去思考。”题板上很多答案都很有诱惑力,包括“去西方极乐世界”“脱离轮回”。但是我在禅坐过程当中,慢慢地会生起慈悲心,越来越希望我身边的人以及更多的人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受和幸福,所以我觉得最究竟的、无漏的解脱是“成佛”。
观众7:我选择了前面这位师兄口中的最有诱惑力的那个答案,“六、脱离轮回”。“解脱”我理解的就是,你得先“离开”什么,也就是要先“脱离”什么。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轮回”就是“六道”:“上三道”和“下三道”。处于“下三道”的地狱、饿鬼和旁生已经非常苦了,“上三道”中的人、天人和阿修罗,我觉得也很苦,所以我认为,学佛就是赶快脱离这个轮回,先逃离出去再说。
观众6:我选的是“九、其他”。刚才为什么纠结了一下呢,因为看见“六、脱离轮回”和“七、成佛”。看见“六”的时候,我觉得“脱离轮回”好像不太符合我心里想要的答案,应该是让谁脱离轮回呢?看到“七”,我又想到为什么要成佛?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就选择了“九”。
我记得有一次听堪布讲课时,堪布说了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大乘佛法的出离心,是超越轮回,但不脱离轮回。”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解脱。
观众5:我选的比较多:“一”“二”“九”。因为我觉得人是群体性动物,如果说“朝九晚五”属于一种集体活动,“浪迹天涯”就是不受这种集体活动的限制;“不再为世间的一切所羁绊”,我觉得就是很多东西可以放下,不用太执著这些东西。
因为我刚开始学佛,时间很短,所以后面的其他答案,“去西方极乐世界”“出家”,目前我估计够呛;还有“脱离轮回”“成佛”这些,可能都是比较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九、其他”。答案里没有一个对财富的描述,我觉得如果要做到第一跟第二,肯定要有一定的财富才可以,所以我那个“九”代表财富。
观众4:我的答案是“七、成佛”。其实我最初特别想选“八、远离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幸福”,因为我觉得人一生努力的方向,可能就是“离苦得乐”。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只考虑自己的层面,没有想到身边的人、朋友或者更远一点的陌生人是不够的。只有想帮助更多的人,才能获得究竟的快乐,所以“七、成佛”是我现阶段最想选的一个答案。
Q3
什么是“解脱”?
主持人:大家的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分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接下来我们就把揭晓答案的工作交给堪布,大家说了这么多种“解脱”,到底哪种是真正的“解脱”呢?还是说,这些都是“解脱”?
堪布:“解脱”这两个字,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所以这些答案都可以说是“解脱”,当然这些不完全是佛教讲的“解脱”,但都是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的“解脱”。
这些选项中,佛教的解脱主要有三种,其中“成佛”是大乘佛教的解脱;“脱离轮回”是小乘佛教的解脱;“远离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幸福”,如果“永恒”这两个字理解为“生生世世”,那这个就是人天佛教的幸福和解脱,刚才提到的财富、健康等,也都属于人天佛教的解脱。
通过前面的互动我们看到,虽然都是学佛的人,但是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所以对“解脱”也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一些佛教徒,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是还没有系统地去学习,所以目前对生死轮回还没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心,处在了解的过程中。
佛教本身就像一个超市,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教徒当中有这么多不同的需求和追求。所以我们大致上可以把佛教分三乘,当然再细分的话,可分为九乘,还有十一乘、十六乘等说法。这也是因为佛教徒有很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追求,所以佛教里就安排了很多不同的“乘”。
以“九乘”为例,就是安排了九种不同的“车”,有很大的、中等的、很小的……你乘哪一种“车”,由自己决定,这些车最终可以把你带到你想去的目的地。《妙法莲华经》当中对此有清晰的阐述:佛教徒会有很多种暂时性的、临时性的“车”,通往不同的目的地,但最终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而这些暂时性的、不同的目的地,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这些都很好,都是不同的“解脱”。
这九个答案当中,选哪一个都可以,基本上除了第一和第二个选项,其他这些“解脱”,在佛教中完全都可以实现,不同的需求完全可以满足。
Q4
既然有脱离轮回的方法,为何还要弘扬人天乘?
主持人:既然六道轮回皆苦,而当今时代,苦尤为深重,佛教明明有彻底脱离轮回的方法,为什么不让大家都脱离轮回,还要去弘扬人天乘呢?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堪布:理论上,我们大家都应该追求“成佛”这个最高的境界,因为这是彻底的解脱,也是最高境界的解脱。但是,是否每一个人都这么想?不一定,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想法也不同。前面就有嘉宾提到“成佛和彻底脱离轮回都是很大的事情”,他暂时还没有这种想法,只想先解决一下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这也是很好的。考虑到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佛就给大家提供了人天佛教的选择。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就不需要有人天乘等其他选择了,只弘扬大乘佛教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佛教徒有各种不同的愿望和目标,所以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的选择。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比如,我从一个城市的这一头到那一头,选择公交车就可以;但是我想从世界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可能就要选择飞机;如果我想从这个星球到那个星球,可能要选择飞船。目的地不同,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可以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堪布:是。一个城市中,可以有公交车,可以有出租车,也可以有地铁,还有自行车。可以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交通工具,你可以任意地选。类似地,佛教也有很多不同的“乘”供大家选择。
主持人:明白了。总之,佛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超市”,大家的愿望都可以满足。希望通过学习佛陀的教言,以及师兄们的闻思修行,大家远离痛苦、获得幸福的愿望,无论是终极的,还是暂时的,都可以实现。
再次感谢大家,感谢堪布做客《慧灯·问道》,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下期预告(4月23日)
三乘篇 第2期
Q1 “三乘”各自的见、修、行、果是什么?
Q2 “三乘”之间是否存在次第修行关系?
Q3 “不定根机”在佛教徒中所占比例大吗?
Q4 是否要引导“不定根机”的人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修方向?
播出平台
慧灯之光网站、慧灯之光App、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慧灯问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蜻蜓FM
收看往期节目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按钮,收看以往各季节目
导览
回复“1”:慈诚罗珠堪布简介
回复“2”:《科学放生手册》
回复“3”:《临终准备和助念实操手册》
回复“4”:下载慧灯之光App
回复“5”:直播收看方式
回复“6”:藏历查询
• END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收看《慧灯·问道》
您有问题希求解答,
或者您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栏目合作、文章转载等事宜,请联系:
📮 wendao@huidengzhiguang.com
本公众号视频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以往各季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