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寂静处的功德】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Back

【寂静处的功德】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ShanZhiShi 唤醒迷梦 2023-09-06

【堪布介绍】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祈祷堪布】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当你轮回再来,遍寻三千,良师良缘已消失不再。

【敬信苗芽】祈师久住恒加持,普降众生大法雨!

堪布---最好的供养献给您,生生世世追随您!

问问自己,堪布是为了谁?

堪布图集---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上师 想念您】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行者随笔》62:上师轶事

【文件】《行者随笔》大合集(01-62)

【音视频】《这世界那么多人》--多辛运,我有个我们



---《佛子行》内容摘录---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这样的缘分,依止寂静的功德确实非常大。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
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我看见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以前古人很清净,生活只要吃三顿饭,平时听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过得比较平淡,不像现在一样。
因此,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实话,我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入行论》内容摘录---
修行人应该前往寂静的地方修学佛法,假如内心得以清净,所有的修行境界都会现前《宝箧经》中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静处。”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与修行相适应的环境,这样才能把内心的境界开发出来
有机会前往山林里面,功德还是非常大。《月灯经》中说:“有人以希求心向静处仅迈七步,也比恒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大。”《学集论·阿兰若品》也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住于寂静兰若者,心常厌离有为法,若人林居修解脱,此等功德自然生。”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对有为法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心,若能安住在森林中修行,那么增上善法、灭除烦恼、心得清净等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森林里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什么时候才能与它们共同居住啊?
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说:“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我们先应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等年龄老了以后,再去寂静的山林中修行。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再三地告诫我们:年轻时就去闭关的话,不一定会成功,最好先用长时间来闻思佛理,对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后,为了稳固相续中的定解,再到清净的森林中去修行。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何时我能心无挂碍地安住在树荫下、岩洞中或无人干扰的寺庙里修行呢?但愿我的内心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何时我才能迁居于辽阔的自然环境中,不执著它是我所拥有的地域,心无贪执而自在地修行。
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何时我才能无忧无虑地在山林中安居,只携带着钵、滤水器等几件必需的用具,身着匪盗也不会要的粪扫衣,自在洒脱乃至于不需要作任何遮蔽、藏护。
我什么时候才能赴往尸陀林,观看那里的惨景之后,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依靠对比别人和自己的身体,真正认识到:不管是新的骨头,还是旧的残骸,拥有它们的人生前都相当执著,现在却不得不将之舍弃。同样,我自己的身体也不例外,都是最终坏灭的无常法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对喧闹的城市、诱人的欲妙心生厌离后,便会欣乐于前往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义为寂静处。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均是依靠寂静处而获得成就的,博朵瓦格西在教言中说过:“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修法之人,离解脱不远了。”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烦恼争论,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快乐,谁都有权去享用。修行人住在山洞、茅棚里,到了晚上,碧蓝的虚空中,皎洁的明月洒下银色光华,给世间增添了一种美,修行人的心里也极为清凉。在月光里、蓝天下、绿油油的草原上,任何烦恼都会荡然无存。此处月光的清凉,相当于一种栴檀香露,在这种清爽怡人的气氛下,心会格外的惬意,格外的快乐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在森林里,悄无声息的微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的生活,对修行人来讲极其快乐。具有福报的修行人,才可以呆在这里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中,是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我们随时都可任意安住。在那里,远离守护财产的痛苦,没有“你的房子”、“我的房子”的执著。这样安住的话,能舍弃世间的各种妙欲,远离一切顾虑,无忧无虑、悠然自在地修行。
山里的修行人犹如日月运行一样,非常洒脱自在莲池大师曾说:“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在寂静的山里,用野菜水果充腹,随便搭个茅棚就可以挡风遮雨,人生只要知足少欲,贪嗔痴烦恼会一时摈除。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远离一切贪欲执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与谁都没有牵连纠缠,这样的快乐即使王侯也难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间中非常需要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