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78课 * 小测 Back

《入行论广解》178课 * 小测


1

人们通常拥有的实执与分别念的观念有哪些?

A. 认为心和境都是实有的;

B. 所有的法都不需要观待因缘;

C. 万法的因是实有的,果是实有的;

D. 遇到什么样的因缘,就显现什么样的法。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

【解析:A. 世间的任何一个法,如果是实有的,所有都显现不了。学佛讲次第,开始时讲一切都是有,怎样获得功德,是为了引导入门,但不能停驻在有的阶段,这是不究竟的。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破的过程。不能一下破干净,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B. 都需要观待因缘,不观待因缘的法怎么可以显现呢?单独的一个因缘都没办法显现,没有因缘怎么能显现?很多因缘和合,法才可以显现。从这方面观察可知,万法当中有一个法是成实的,万法都显现不了。

C. 若万法的因与果都是实有的,那么两者都有自性,有自性就不能转变,无法依缘而生。只有无自性,才能依靠因缘产生。无自性才能随着因缘改变。(此处是生,也不是实有的,是现而无实。前中后那个阶段都是无自性的,切莫认“显”为实有。)

D. 因为法本身没有自性,所以能够“依缘而起”。因缘一转,法随着变。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若万法实有,则无法依缘而起。世上的实物,就会要么一直保持有的状态,要么保持无的状态,但这样的现象,在名言中观察也是没有的,是不被承认的,仔细观察万事万法都是生灭的。《中观庄严论释》“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2

外境和心识相互依存的正确描述是?

A. 境由识成,外境能被我的心识认知,所以外境是实有的;

B. 识由境成,因为能见到外境,所以心识是实有的;

C. 外境与心识如梦幻泡影,都是假象;

D. 外境和心识能相互证明有,但证明不了实有。有和实有是两回事。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D

【解析:A. 心识认知外境实有,不能靠“我”能看见,听见和摸到,来判断他是实有。若外境实有是通过心识成立,用来证明外境实有的心识通过观察本身是假立的,则他证明的外境不能成立。

B. 由心识实有而成立对境实有。那么心识实有又有什么依据或根据呢?如果说,由所知成立心识,那么所知存在又有何依据呢?——《入行论释·善说海》。所知由能知成立,能知又靠所知成立,两个没有被证明能立的法,相互证明对方实有,不合理。如果观待了其他因缘,说明你这个安立的本身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有自性的,独立存在了,怎么可以说有此故有彼,有对境故有心识?这是无法安立。

C. 通过观察外境并不实有,训练、串习心不执著外境为实有,认知一切皆空、无我、无常之理。

D. 心和境是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心是能知,因为有所知的缘故。境是所知,因为有能知的缘故。能知和所知这样相互证明,只能证明有,但证明不了实有。互相观待的理论本身只能证明它无自性,根本证明不了实有。】





3

关于心识和外境相待,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父亲可以证明儿子,儿子可以证明父亲,两者互证对方实有;

B. 没有父亲的儿子,是不成立的;

C. 自性实有的父子是成立的;

D. 儿子没有出生,就能安立父亲的身份。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

【解析:A. 相互观待,就是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那么当一者不成立时另一者也就不成立,因此二者都成了不存在。所以,相互观待对方而成立之法,只是暂时假立之法,无有真实性可得。

B. 以父与子的比喻。如果没有儿子则不会成立父亲,因为父亲必须观待有儿子,才可成立。如是则世间无有父亲存在,而无有父亲,又哪来的儿子呢?所以,相待而有的父子,只是一种假名,在真实中不可能存在。

C. 比喻的意义。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在真实中也无有心境,因为心境如同父子也是观待假立之法,并无自性。而且一旦实有的父亲或儿子,身份就不能变化,要么就一直是儿子,要么就永远是父亲。

D. 如果这种儿子的名称自性成立,那么所有的男人至死都应称之为儿子,不能改变。如是则世间无有父亲存在,而无有父亲,又哪来的儿子呢?所以,相待而有的父子,只是一种假名,在真实中不可能存在。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相互依存,就不能成为实有。】





4

关于心识(芽)由外境(种子)产生,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看到芽,就知道有种子的存在,他们是因果关系。所以推出心识是由外境产生的;

B. 外境是产生眼识的因,由境所生识,识是由境产生的。通过境产生的识,也能知道境的存在;

C. 种子与苗芽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样子;

D. 虽然外境证明不了心识,但是心识能证明自己呀?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C

【解析:A. 苗芽从种子生,并非苗芽自身了知,而是由与苗芽相异的心识以比量推知,也就是有旁者才能从芽了知有种。芽从种生的现象,是第三方眼识来认知的,但是眼识了知外境,凭什么知道有心识存在,又凭什么证明眼识是实有的?

B. 这个比喻中,只有心与境,也就是像前面的比喻中只存在芽和钟,那谁来证明芽由种生?谁来证明眼识是实有的。

C. 法尊法师翻译的《广大游戏经》中说:“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非一非异则非实有。

D. 对境是无情法,无法证明自己的!心识也是无法证明自己,不能用后面的法来证明前面的法。因为第二念法产生的时候,第一念的心识已经灭掉了。无法证明一个不存在的法。】



相关内容

《入行论广解》178课 * CC+笔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