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100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Back

前行第100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6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原文标注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丁二、发殊胜菩提心;戊一、发心之分类;戊二、正式发心。



正式发心


劝发菩提心

(一)因上观察:发菩提心之因。

1、《十法经》。

(1)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2)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3)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

(4)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

2、《菩萨地论》。

(1)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

(2)依靠佛陀、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

(3)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

(4)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


(二)果上观察:希求菩提果,必发菩提心。

诸佛菩萨往昔发了菩提心,如今才能饶益无量众生,而利益众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发菩提心,故当效仿佛菩萨而发菩提心。

《诸法最上王经》:“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


(三)发起菩提心之基础。

发菩提心之前,首先一定要修四无量心,理论上要通达,行为上也要修持,还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才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


发心之分类

(一)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

1、分类。

(1)如国王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国王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广大欲乐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下等;

 c、根器:钝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2)如舟子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舟子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殊胜智慧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中等;

 c、根器:中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3)如牧童之发心。

A、定义:

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印光大师:“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牧童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无与伦比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上等;

 c、根器:利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即能成佛。

2、遣疑。

(1)疑问一。

A、问题:

“假如把一切众生先度完了,自己最后成佛,那成佛后就没事可做了。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倘若众生全部已度完了,成佛又有什么必要呢?”

B、遣除:

众生不可能被度尽,所以不会出现发了如牧童之发心成佛后无事可做的过失。

(2)疑问二。

A、问题:

众生度不尽还有必要发牧童式的发心吗?

B、遣除:

这主要是体现了发心者的心力强大。虽然他想先度尽众生,然后再解脱,但依靠这种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会最快成佛。


(二)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

1、分类。

(1)略说:

《经庄严论》:“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2)详说:

A、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地的发心,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

B、清净意乐发心。

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的发心,已经超越了凡夫地,除了利益众生的心态以外没有其他,因此,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C、异熟发心。

到了清净三地时,利益众生的发心无勤中会任运产生,不需要别人劝勉,也用不着自己时时提醒,故叫异熟发心。

D、断障发心。

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2、分类归摄问题。

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


(三)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1、世俗菩提心。

(1)分类。

A、略说分类: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入行论》:“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B、详说分类:

 a、愿菩提心: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2)二种世俗菩提心的差别。

A、光说不练不算菩提心。

说发菩提心,但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B、光做不发愿也不算菩提心。

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C、比喻说明二者之差别。

 a、愿菩提心:

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D、世俗菩提心难生、不要退失。

 a、难生:

🔸《优婆塞戒经》:“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b、功德殊胜、不要退失。

🔸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这种善根无与伦比,将来不会堕入恶趣。

🔸《华严经》:“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

(3)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A、生起的方式。

 a、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

🔸“杰达温杰得夏吉,向却特呢杰巴当……”

🔸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现在我也如是发心。

 b、受戒方式。

🔸在上师或自己在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

B、发心仪轨要多念。

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

2、胜义菩提心。

(1)何为胜义菩提心:

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2)何者之境界:

A、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从一地菩萨开始才有了胜义菩提心。

B、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

(3)生起方式:

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正式发心

(一)修法。

1、明观皈依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

2、知母、念恩。

(1)知母:

“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

(2)念恩:

“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恩重如山。”

3、生慈悲心、发起菩提心。

“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大集经》:“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4、念诵皈依偈颂。

(1)偈颂:

吙,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2)释义:世间上的一切显现,犹如水中的花纹般显而无自性,但众生对此一无所知,以无明漂泊在轮回中。为了让他们在自证的光明法界中,获得永远的休息、解脱,我们应先发四无量心,四无量心的境界修到了一定时候,再正式地发菩提心。

(3)念诵要求。

A、语言:

用藏文念也可以。

B、念诵时的观想:

在念这个时,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功德;或者发愿“众生是如此痛苦,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我也应该这样发愿。”

C、数量要求:

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

5、结座。

(1)观想: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2)念诵。

A、发愿偈颂。

“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

藏文:“向却森巧仁波切,玛吉巴南吉杰吉,吉巴年巴美巴央,功内功德培瓦效。”

B、回向偈颂。

 a、选择一:

🔸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偈来作回向。

 b、选择二:

🔸如果有时间,则可以念完《开显解脱道》的后面部分,或者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


(二)修行中注意的问题。

1、为何要发菩提心?

(1)自利。

《经庄严论》:“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2)利他。

《华严经》:“一切众生诸趣中,各随其业而受身,生老病死所逼迫,身心恒受无边苦。为欲安乐彼众生,发起最胜菩提志。”

2、念修时不要光看数量。

(1)态度上要重视。

修菩提心时,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来。

(2)念修上别光看数量。

数目上完成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反复思维菩提心的利益,观想菩提心的修法,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相续。


(三)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1、正面:生起菩提心的功德。

(1)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A、正面:

 a、发菩提心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

🔸《大宝积经》:“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b、其他修法都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大宝积经》:“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

 c、有菩提心则其他修法都是成佛之因。

🔸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B、反面: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

(2)教授菩提心的上师功德尤大。

公案:阿底峡尊者一共有157位。尊者认为每位上师都跟佛陀无别,但因其相续中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所以,尊者说金洲上师对其恩德最大,当说起金洲上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而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只是双手合掌在胸前。

(3)随缘修法度众不痛苦。

如果有了菩提心,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即使有一些失败,因为没有自私自利,也会比较随缘,不会感到痛苦。

2、反面: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1)生起并非口头上发心。

“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光是口头上说说。

“我要发菩提心”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2)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A、得不到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若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即使天天念发心偈,也只是在相续中种下善根,功德也特别特别小。

B、欺骗佛菩萨。

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


教诫:尽心尽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

《大集经》:“十方世界恶众生,执持刀杖逼我身,心终不动失菩提,怜愍一切众生故。”



重难点及窍诀


一、发心之分类。


(一)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

1、分类。

(1)如国王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国王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广大欲乐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下等;

 c、根器:钝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2)如舟子之发心。

A、定义:

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舟子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殊胜智慧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中等;

 c、根器:中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3)如牧童之发心。

A、定义:

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印光大师:“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B、《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关于如牧童之发心的讲解。

 a、名称:无与伦比之发心;

 b、等级:心力属于上等;

 c、根器:利根者的发心;

 d、成佛速度: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即能成佛。

2、遣疑。

(1)疑问一。

A、问题:

“假如把一切众生先度完了,自己最后成佛,那成佛后就没事可做了。因为佛陀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倘若众生全部已度完了,成佛又有什么必要呢?”

B、遣除:

众生不可能被度尽,所以不会出现发了如牧童之发心成佛后无事可做的过失。

(2)疑问二。

A、问题:

众生度不尽还有必要发牧童式的发心吗?

B、遣除:

这主要是体现了发心者的心力强大。虽然他想先度尽众生,然后再解脱,但依靠这种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会最快成佛。


(二)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

1、略说。

《经庄严论》:“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2、详说。

(1)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地的发心,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

(2)清净意乐发心:

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的发心,已经超越了凡夫地,除了利益众生的心态以外没有其他,因此,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3)异熟发心:

到了清净三地时,利益众生的发心无勤中会任运产生,不需要别人劝勉,也用不着自己时时提醒,故叫异熟发心。

(4)断障发心:

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三)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1、世俗菩提心。

(1)分类:

A、略说分类。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入行论》:“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B、详说分类。

 a、愿菩提心: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2)二种世俗菩提心的差别。

A、愿行菩提心缺一不可。

 a、说发菩提心,但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b、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B、比喻说明二者之差别。

 a、愿菩提心:

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b、行菩提心: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C、世俗菩提心难生,不要退失。

 a、难生。

《优婆塞戒经》:“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b、功德殊胜,不要退失。

《华严经》:“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

(3)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A、生起的方式。

 a、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

 b、受戒方式。

在上师或自己在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

B、发心仪轨要多多念。

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

2、胜义菩提心。

(1)何为胜义菩提心?

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2)何者之境界?

A、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从一地菩萨开始才有了胜义菩提心。

B、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

(3)生起方式。

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二、正式发心。


(一)修法。

1、明观皈依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

2、知母、念恩。

(1)知母:

“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

(2)念恩:

“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恩重如山。”

3、生慈悲心、发起菩提心。

“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大集经》:“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4、念诵皈依偈颂。

(1)偈颂:

吙,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2)念诵要求。

A、语言:

用藏文念也可以。

B、念诵时的观想:

在念这个时,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功德;或者发愿“众生是如此痛苦,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我也应该这样发愿。”

C、数量要求:

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

5、结座。

(1)观想。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2)念诵。

A、发愿偈颂。

“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

B、回向偈颂。

 a、选择一:

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偈来作回向。

 b、选择二:

如果有时间,则可以念完《开显解脱道》的后面部分,或者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


(二)修行中注意的问题。

1、为何要发菩提心?

(1)自利。

《经庄严论》:“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

(2)利他。

《华严经》:“一切众生诸趣中,各随其业而受身,生老病死所逼迫,身心恒受无边苦。为欲安乐彼众生,发起最胜菩提志。”

2、念修时不要光看数量。

(1)态度上要重视。

修菩提心时,最好是把它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此菩提心才生得起来。

(2)念修上别光看数量。

数目上完成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反复思维菩提心的利益,观想菩提心的修法,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相续。


(三)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1、正面:生起菩提心的功德。

(1)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A、正面:

 a、发菩提心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

《大宝积经》:“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b、其他修法都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大宝积经》:“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

 c、有菩提心则其他修法都是成佛之因。

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B、反面: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

(2)教授菩提心的上师功德尤大。

公案:阿底峡尊者一共有157位。尊者认为每位上师都跟佛陀无别,但因其相续中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所以,尊者说金洲上师对其恩德最大,当说起金洲上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而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只是双手合掌在胸前。

(3)随缘修法度众不痛苦。

如果有了菩提心,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即使有一些失败,因为没有自私自利,也会比较随缘,不会感到痛苦。

2、反面: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1)生起并非口头上发心。

“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光是口头上说说“我要发菩提心”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2)未生起菩提心的过患。

A、得不到真实菩提心的功德。

若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即使天天念发心偈,也只是在相续中种下善根,功德也特别特别小。

B、欺骗佛菩萨。

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


一、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1、发菩提心的修法是整个大乘道的基础、核心。

菩提心也是大乘的果,是贯穿始终的正法。

小乘行者虽未修持圆满的菩提心,但小乘道也是具有圆满菩提心的佛陀所说,也有菩提心成分。

2、成为世间之福田。

《华严经》:“发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间之大福田。”

3、菩提心能解脱恶趣。

《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菩提心如同救度众生脱离有海之大船。菩提心如同能救脱轮回恶趣恐怖之勇士。”

《大乘窍诀经》:“何人生起无垢无上菩提心,彼断绝一切恶趣与八无暇,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聋,诸根具足。”

4、菩提心能净除罪业。

《入行论》:“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5、菩提心能获得佛果。

《入行论》:“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6、一切所行具意义。

一切无记行为与善行虽然没有立即以现行发心摄持,但因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摄持,所以属于随解脱分善。

《华严经》:“善男子:发殊胜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想皆具义,恒时唯成善法。”

7、在无心五位福德也会增上。

《三十颂》:“远离意识者,眠闷绝无心,以及二等至,无想天无心。”

无心五位是指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灭尽定无心、无想天无心。

8、福德就会不间断存在。

《入行论》:“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9、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无量佛法。

《菩萨契经》:“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何为一法?即圆满意乐之菩提心。舍利子,菩萨大菩萨若具此一法,则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无量佛法。”

10、发菩提心是对如来的殊胜供养。

《德施请问经》:“佛刹遍七宝,谁以此供养,世间之怙主,谁人作合掌,发起菩提心,此供胜前者,福德无边际。”


(二)生起菩提心之因。

1、愿菩提心之初因。

依靠殊胜道友或者经善知识劝导以及听闻是生起不稳固愿菩提心之初因。

2、行菩提心之因。

自己之善习、觉醒种姓、根本悲心是生起稳固行菩提心之因随后而生。


(三)四无量心与愿菩提心区别。

四无量心有时侧重在缘众生方面,如愿众生离苦得乐等等。

而愿菩提心学处里自他平等、相换等修法有时还侧重泯灭对自我的执著。


二、发心之分类。


(一)分类之必要。

从宏观上了知菩提心分很多种类、多种层次、多个阶段,心里有所准备。

在次第修行方面使我们知道当前所修位置,持之以恒努力,逐渐指引到达。


(二)从心力的角度进行分类。

1、如国王之发心:

按心力强弱分为国王、舟子、牧童三种发心,但都是真正的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成佛。如国王的发心,心力较弱但也是菩提心,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相似的心。

2、最殊胜的发心:

最殊胜、无与伦比之发心。发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是利根者的发心。如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的发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凡夫地,资粮道、加行道也可以生起真实的牧童之发心。

3、选哪种发心?

(1)选择。

(2)根据自己的根基意乐选发心,适合才是最快的。

(3)理由。

虽然牧童之发心最殊胜,但如果目前没有这么大心力,最后修不动可能放弃了。

首选与自己当下根基意乐最相应的,如国王之发心,为度化众生我先成佛,也是很好的。开始也许很慢,但随着深入闻思不断修行,逐渐障碍清净、资粮增长、心力强盛,牧童之发心也能生起来,成佛时间会越来越快。

刚开始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找一个趋入点马上开始修最重要。

4、能力不够怎么利他?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强调的是利他心的重要性。能力不够不代表心力就一定弱,这并不妨碍我们发菩提心和努力行持六度,能力不够更要多发愿行菩提心。

5、牧童之发心与密乘即生成佛如何圆融?

修密法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发愿自己尽快成佛,一方面可以发愿以此功德让众生尽快成佛,愿众生先成佛。


(三)从地道的角度进行分类

1、五道十地的含义:

就是从五道到十地,地就是十地,道就是五道。

资粮道加行道(凡夫地)、见道(一地菩萨)、修道(二地到十地菩萨)、无学道(佛地)。

2、以地道分类:

(1)凡夫地: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即胜解行发心。

胜解是对菩提心的本身产生一个很殊胜的定解,安住在这个定解的状态去发心叫胜解行。

(2)一地至七地:清净意乐发心。

初地后就没有自利心,因证悟了圣地,出定位有很清净、增上的世俗菩提心,入定位有胜义菩提心。

(3)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异熟发心。

十地末尾金刚喻定结束时所知障断尽,第二刹那马上就成佛。

(4)佛地:断障发心。

因地菩提心修圆满,发心已经到达果位。

3、三清净地与清净意乐的区别。

一到七地的清净意乐,是从远离凡夫、我爱执这个侧面讲,而三清净地的意乐,是烦恼障断尽,叫清净地。

一地以上是粗重贪嗔痴的烦恼不会现行了,但种子还在。七地的最后一刹那,所有烦恼障的种子断尽,八地开始就没有了。虽然还有所知障,但不清净的主要是烦恼障的种子。

4、通过发菩提心趋入五道十地。

(1)以发心而趋入:

如果世俗菩提心都没有,就只是个佛教徒。相续当中生起了为度化众生发愿成佛的菩提心,就已趋入小资粮道。

如果这一生资粮道都进不去,以后解脱是没有希望的。

(2)以智慧区分地道功德:

在哪一道不是看修什么法,而是看内心当中产生什么样的智慧。

小资粮主要是要修四念住;中资粮主要是要修四正断;大资粮要修四神足;加行道要修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

我们现在修的五加行,若没有产生四念住、出离心、菩提心,不算任何一道,只是进入资粮道的一种修行准备。如果证悟大圆满,从见解、智慧的角度讲,到了加行道,但是修行还没有到加行道。初地菩萨修五加行就属于见道所摄了。


(四)以本体的角度进行分类。

1、世俗菩提心。

(1)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侧重发愿,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行菩提心是所有为了成佛所做的修行,如六度万行。

如听课时,先真正发起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愿望,之后听课就是行菩提心了。

(2)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关系。

行菩提心的深度在于愿菩提心是否很清净、心力的大小。

若心力很强盛、很清净,行菩提心的力量和积累资粮的速度就很快。

不过无论是相似还是真实的,力量是强是弱,只要通过愿菩提心摄持都可以叫做行菩提心。

资粮道、加行道所有的修法,一地到十地菩萨,在出定位时,有起心动念想利益众生的愿,行持六度,也是世俗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的本体是证悟远离四边八戏法界的智慧,离戏状态当中没有要发誓成佛这种心和需要度化的众生。

资粮道、加行道时,修炼世俗菩提心当中也有空性智慧,如智慧度有三轮体空的智慧,但因以分别念来修,只是胜义菩提心的因。

严格来讲,初地到十地的胜义菩提心是入定位时才有,出定位时现前心、心所是世俗菩提心,入定位才能够现证离戏的智慧。

3、如何获得两种菩提心?

(1)世俗菩提心:

初学者需要依靠仪轨生起。

(2)胜义菩提心:

不观待仪轨,只要内心产生了证悟就属于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即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

摄持殊胜: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令上师和佛满怀喜悦之情,不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

随修殊胜:即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

证悟殊胜:生起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


三、正式发心中的答疑。


1、不同修法各有作用?还是都为了生菩提心?

原文:【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如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讲经说法、念阿弥陀佛等,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回答:念阿弥陀佛是为了去西方极乐世界,念修金刚萨埵是为积资净障,但究竟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也可以说一切修法是为生菩提心的方便。若没有菩提心也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2、关于立下菩提心的誓言但却做不到等诸多问题。

原文:【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却没有实际去做,显然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

(1)发心后生起恶念怎么办?

要看有没有明显舍弃愿菩提心的作意,若生起嗔恨心、厌离心等恶念应及时察觉多多忏悔,忏悔时应具足四对治力。

(2)不但起恶念还行动了怎么办?

不要放弃修行,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烦恼,更需要修行,病重需要多吃药。想伤害欺骗众生时,忆念自己的发心的誓愿,马上反观改正。通过念诵圣者所造的金刚语本身加持我们增上菩提心,还可以消除罪业。多忏悔、发愿,不断修行力量会逐渐增上,最后会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3)发心后没有实际去做,欺骗诸佛菩萨了怎么办?

作为凡夫控制不住自己,可能经常不得不欺骗。但还可以努力忏悔尽量改正。努力安住在所发誓愿,按照承诺的去串习、观修菩提心,逐渐也会改善。

如果已经受了菩萨戒,就尽量经常提醒自己,有条件可以每天念诵《发心仪轨》自受菩萨戒、忏悔过失、酬补戒体,经常念三十五佛忏悔文忏悔各种过失。

(4)发菩提心后行持很困难怎么办?

上师仁波切在《闲谈问答录》里说:再次发愿!再再发愿!


四、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


(一)发心与生心。

只要产生“为度化一切众生愿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的想法就算发了菩提心,但是否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则需要观察。此处的生心指世俗菩提心。

当确实无法忍受众生受苦,非常希望救度众生并发愿成佛,就进入了新的层次。


(二)如何判别相续中的菩提心是真实还是相似的?

在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为一切有情获得佛果而精进努力,心心念念在这种心态摄持下,说明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若只是偶尔想一下众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私自利,不叫真实的菩提心。

上师仁波切在《闲谈问答录》里说了个比喻:一个员工不愿意在某公司干了,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叫做出离心;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想要度化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这就是菩提心。


(三)为何发心容易生心难。

有时我们看似发了愿意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对落实到每一个有情时又很难生起切实的利他心。说明我们的认知方式、修行重点还没有完全确定。因为对方对我自己的实际利益可能有某种威胁或伤害,所以不想利益他。但就是要遇到这些对境,才能够让我们的心在实际的碰撞中,慢慢地和佛法相融,通过磨炼而逐渐成熟,令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利他之心。


(四)还是要努力生起。

我们现在的发心虽然不入心不稳固,以自私心为主,但为了如母有情们,还是要努力再再串习,令菩提心早日真正生起。


一、当个不受戒的菩萨?不,你不能!


(一)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关系。

1、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

愿、行菩提心,只是在心里发心而已,是菩提心,但还没有形成戒体。把它们转变成戒体以后,就叫做菩萨戒。

2、戒体是个什么东东?

(1)不同宗派有不同的安立方法。

A、小乘有部承许是一种无表色。

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

B、经部以上的宗派承许是一种断心。

C、体性本为空。

无论将戒体安立为色法还是心法,其本性都是无自性之法。

(2)得到戒体有什么用?

一方面有了戒体,就有一种防非止恶的功用,另一方面,戒律也为功德之所依,且戒律越殊胜,积累功德的速度就越快。

(3)戒律的核心就是因果。

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

3、二者的关系。

(1)有了菩提心不一定有菩萨戒。

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就像心里面想要去拉萨,但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一样,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

(2)有了菩萨戒必定有菩提心。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

(3)菩萨戒不是想得就能得。

A、没有愿菩提心得不到戒体。

 a、在没有愿菩提心或没有修菩提心的情况下受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也有一些善根——从此断除菩萨戒的违品当然很好,但这还不算是大乘菩提心,所以即使受戒,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得到戒体。因为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

 b、在没有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指世俗菩提心),受菩萨戒只能积累一些善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a)什么叫不造作的菩提心?

步入大乘资粮道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 怎样区分造作与不造作呢?比如说:你非常渴的时候想喝水,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时候,其他人却勉强你喝,你虽然喝了,但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而喝的,这就叫做造作。

我们看到美食,就想吃;逛商场时,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商品,就想买,对于这些我们不需要观想,自然而然就想吃、就想买。当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一想到如母有情众生仍然轮回苦海,遭受各种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心生不忍,想尽一切办法要救度他们。

B、想得到戒体都需要什么因素?

 a、受戒者当具备的条件。

(a)最低条件:

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

(b)必备条件:

对可怜的众生有悲心,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自己也愿意守持菩萨戒,那么,这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生起菩萨戒的。

 b、授戒者的条件。

(a)具有坚定信心。

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意思是说,再怎么困难也不会舍弃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条。

(b)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

《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

(c)若找不到具格上师也可在三宝所依面前受戒。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上师,在三宝所依面前得受也是可以的。

(4)“我广发心、不受戒、不要那个虚名怎么样?”

A、那你还不算是大乘行人。

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

B、善根付之东流。

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


(二)影响生起愿菩提心的因素。

1、依止大乘善知识。

这是最关键的,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上大乘之道。

2、菩萨种姓。

(1)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但这个佛性要变成菩萨种姓,并进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缘和善根,以及大乘善知识的引导。否则,菩萨种姓就不会成熟。

A、菩萨的种姓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种姓,另外一种是慈悲的种姓。

 a、对空性有特别的兴趣,一听到大乘佛法里面的空性、大中观、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汗毛竖立,眼泪直流,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

 b、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与大菩萨们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涕泪四流、心潮澎湃,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

3、资粮。

任何一个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善事,无论是在闻思修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叫做资粮。资粮包括前世所修的资粮与今生所修的资粮两种。依靠资粮的力量,我们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

4、广闻大乘佛法。

《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有关于实修菩提心的重要内容。

5、修行四无量心。

反反复复地修持与菩提心有关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获得的菩提心会非常稳定。


(三)菩萨戒的戒条都有什么。

1、三种菩萨戒。

(1)菩萨戒可以归纳为三种,在三种菩萨戒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

A、禁恶行戒:

也即禁止、断除违背菩萨戒行为的戒。

这条戒律中包含别解脱戒中的内容,也有不共的内容。

B、摄受善法戒:

也即广行善法戒——为了成佛而广行菩萨道的戒条。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任何法,做任何善事,都属于这条戒。

C、饶益众生戒:

主要指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己的成就。

2、重点介绍禁恶行戒。

(1)无著菩萨的观点:四根本罪+四十六种恶作罪。

A、四根本罪。

 a、以贪心来自赞毁他;

 b、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

 c、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

 d、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

B、四十六种恶作罪。

 a、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b、具体请参见旃札古昧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6372a0102xcee.html。

(2)龙猛菩萨的观点。

A、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

 a、“盗夺三宝财”: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属于夺取三宝的财产。

 b、“舍弃微妙法”: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舍大乘的法有舍法罪,舍小乘的法也有舍法罪。

 c、“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此处要注意,现在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

 d、“造五无间罪”: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至于“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e、“持执诸邪见”: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B、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

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就可以了。作为大臣,在国王的指使和命令下,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如果违犯这一条,也是犯了菩萨戒。

C、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请擦亮眼睛)。

 a、“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

 b、“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

 c、“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

 d、“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

 e、“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

 f、“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

 g、“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h、“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

(3)第十九种菩萨堕罪。

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

(4)第二十种菩萨堕罪。

《宝积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同样,《虚空藏经》、《月藏经》中也都讲道,舍弃行菩提心亦属于堕罪。


(四)守不了这么多、破了戒怎么办?

1、守不了这么多?少守点!

(1)针对利根守持十六条。

利根者可以守持龙树菩萨所说的十四条,此基础上加上不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戒后,名义上就成了二十条戒,其实是十四条戒加上最后两条,一共十六条戒。

(2)中根者守持四条或者八条。

中根者守持无著菩萨所说的戒律。从动机或发心的角度来说,只有四条戒;但从行动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分成八条戒。

(3)下根者守持最关键的一条。

只受持愿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2、破了戒?重新受。

(1)可以重新受。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

(2)重新受持的方式。

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00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