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残酷才是青春》第七章(1~3)|索吉达堪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動物樂傳心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残酷才是青春》
索达吉堪布
第七章 1~3
07七
谁会爱尽天下人佛陀不是神,也不是造物主。他只是揭示了万法的规律,让我们去照做。假如不照做,也不是佛陀在惩罚你,而是规律在惩罚你,就像不怕火便会被烧伤一样。
不要因为你自己不知道
就轻易否定一切
我们对不了知的事物,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能轻易接受一切,也不要轻易否定一切!
在这个世间里,很多人总爱拿科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认为科学说前世后世不存在,那它就绝对不存在。却不知当今科学只是对物质的一种研究,对心灵领域可以说一片空白。纵然偶有涉猎,也只是略窥皮毛。
我以前看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第一次欧战结束后,某个国家想用科学的方法宣传无神论,于是政府在广场上筑台,邀请三位博士进行演讲。
第一位上台的是天文博士,他上台解释了许多无神的理由,最后大声喊着∶"我用望远镜观察字宙20多年,从来没有看见过神,所以一定没有神。"由此博得观众不少掌声。
第二位上台的是医学博士,他讲了许多人类绝没有灵魂的道理,结尾说∶"我曾解剖尸体100具以上,仔细观察各部分,从来没有发现灵魂寄托的地方。它在心脏中呢?在脑中呢?还是在血液中呢?我都解剖检验过,数十年来根本没有见到,所以一定没有灵魂。"又是掌声雷动。
第三位上台的是位女博士,伦理学家。她告诉大家∶"人死像灯灭。死了死了,一死就了,绝对没有天堂地狱。我曾遍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都没有发现这种记载。"大家又是一片欢呼。
讲完之后,主持人向众人宣告∶"无论什么人,如果对这三位博士所讲的,有不满意的地方,或是要辩论的话,可以公开提出来。"等了许久,没有人提出反驳。
正要在胜利声中结束这场大会时,突然有一位乡下老太太走到台前,对主持人说∶"我可以提出几个反问吗?"主持人说∶"欢迎之至。"
老太太问第一位博士∶"你用望远镜望了二十多年,你望见过风吗?它是什么形状?"博士说∶"用望远镜怎能看见风呢?"
老太太说∶"这世界上有没有风呢?你用望远镜尚且看不见风,难道能用望远镜望见神吗?你用望远镜望不见神,就能说没有神吗?"博士哑口无言。
老太太又转向第二位博士问∶"你爱不爱你太太?"博士回答∶"爱。"老太太说∶"请把解剖刀给我用用,我要把你肚子剖开,看看你爱你太太的那个'爱'在哪一部分?在肝里呢?在胃里呢?还是在肠子里呢?"众人哄堂大笑。
老太太再转向那个女博士问∶"当你在母腹里时,如果有人告诉你∶'不久你要生在世上,有日有月有山有水,还要吃饭穿衣。'你能信吗?而如今你不只是信,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不要因为你自己不知道,就轻易否定一切。"
这个故事虽然很短,但里面三位博士的"科学"观点,却代表了现在大部分人的认识盲区。
其实,所谓的科学,也并非裹足不前,而是需要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假如科学对某些现象暂时解释不了,就一概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这反而是最不科学的。
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
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很多人常问我∶什么是真正的佛教?
佛陀在《别解脱经》中,给了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罪恶,调伏自己的心,这即是真正的佛教。
其实,佛教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是一种迷信。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就说过∶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有限。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梁启超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无上的大悲,是智悲双运的一种信仰。尽管个别信佛的人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人的过失。
佛陀从初发心到积累资粮,直至最终现前无上佛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恒时都是以转迷成智为目标。佛陀还亲自告诫弟子∶"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
佛教是兼善,不是独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烧香拜佛、搞些简单仪式。实际上,佛教的真正内涵是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受他们。这样的精神和行为,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行善之举。
佛教所体现出来的大悲心,其范围不仅仅只限于人类,而是将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种境界究竟有多伟大,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完全体会到。
佛教是入世,不是厌世
信仰佛教,并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后,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学佛乃至出家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避世,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为了一个众生离苦得乐,哪怕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甚至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也都心甘情愿。那世间上的一点区区小苦,又怎么不能忍受呢?
佛教是无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认来世存在,不认为"人死如灭"——死后犹如火灭了、水干了、灯熄了一样一无所有。
佛教认为∶生命在无边的轮回中,会一直延续不断、不停流转,故我们要为了来世的长久安乐着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暂时苦乐。
其实,佛教比世间学问更甚深,世间学问尚且要学十几年,佛教更不能只看几本书就自以为通达了。现在不少人看了几页佛书,就开始断章取义,对佛法一知半解便信口开河、肆意诋毁,这种行为很不可取。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盲目崇拜科学
也是一种迷信
对什么都充满极大的信心、却没有以智慧进行辨别、取舍,这样的信心只能称为"速信"。速信的现象,不但在宗教中有,在科学这个领域也为数不少。
北京师范大学有位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文字不多,道理却讲得很实在。
文中说∶尽管很多迷信与宗教有关,但宗教并不必然等同于迷信,相反,很多宗教是反对迷信的。所以,对于烧香、念佛等很多行为,是否是迷信,不可一概而论。
其实,把自己不懂的东西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让人不愿接受的是,现在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正是一种迷信。
比如在某些地方,有些领导在向农民推广化肥时,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科学!"尽管他可能不懂化肥对农作物的利弊等,但介绍时仍底气十足,这就是一种"科学的迷信"。
这样的迷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应舍弃这种盲目、无知,树立起一种颠扑不破的正见。
在藏地,不管高僧大德还是学者,都经常引用龙猛菩萨的一句话∶"世间之正见,谁人若具足,彼于千劫中,不会堕恶趣。"此偈说明了具足正见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人因受"进化论"的影响,没有善恶有报的观念,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间,做什么好事、坏事都不会有报应,以至于各种邪行特别可怕,最终定会毁坏自他;反之,假如谁具足了特别正确的见解,那么他在千百万劫中,也不会堕入恶趣。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拥有正见非常重要。倘若在今生中有了它,就会为生生世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鹅仔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