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觅心了不可得——《入行论》156课 下 Back

觅心了不可得——《入行论》156课 下

             入菩萨行论

                 156课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4. 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

5. 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6. 名词解释:同等理  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

7. 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么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么样破除的?


壬二(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癸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这里是讲唯识宗的观点。

在我们藏地,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随理唯识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将唯识分为三种:真相唯识、假相唯识、无相唯识。

汉传佛教对唯识宗也非常重视,其原因应追溯至唐玄奘时代。唐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等面前,系统听受了唯识教义,他回汉地以后,结合印度诸派论师的观点(据说有11派之多),着重弘扬了唯识宗。

显宗教理的至高顶峰,有人认为是唯识宗,有人认为是中观宗。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你们学了这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识宗在抉择名言时不可或缺,中观在抉择胜义时最极究竟。

当然,不能认为玄奘完全持唯识的观点。就像是无著菩萨,虽然显现上弘扬唯识宗,但究竟见解与中观宗无二无别,这也是许多高僧大德公认的。同样,玄奘尽管在汉地着重弘扬唯识宗,但他的胜义见解应该是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般若空性。从他的翻译及传记中看,他确实对般若法门的重视超过一切。

我原来讲《心经》时也提过,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就像麻风病),玄奘生起极大的悲心,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照顾他。后来那个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临行之前,他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

有一天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来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特别伤心,与此男子哭作一团。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可以。”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特别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来的地方,不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由此看来,玄奘的见解应该是以般若空性为主。

其实唯识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不仅是藏地和汉地,印度也有。以前月称论师和月官论师的辩论长达七年之久,中间有许多的精彩公案。汉地大德对唯识与中观的区别,憨山大师的《性相通说》中讲得比较详细,你们若想了解汉传佛教的说法,不妨翻阅一下这本书。若想了解藏传佛教的说法,《中观庄严论释》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么,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下面是中观宗对他的回答,首先以同等理进行辩驳。

子二(答辩)分三: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丑一、同等辩论:

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瓶子(所取),就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能取)。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你们唯识宗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著如幻如梦的外境?”同理,中观宗对唯识宗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著什么?”因此,外境与心识不可能独立存在。

在这里,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

总之,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入中论》云:“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意思是说,佛陀在《般若经》中遮破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又遮破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有境,但这些法在《俱舍论》等对法论中是成立的。倘若没有成立,名言中一切也得不到是不合理的。

丑二(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寅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缘异实境,境相即心体。

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中观庄严论》中也用镜中的影像作了比喻。)就像在做梦时,尽管有大象的显现,但这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象。因此,心识应该是存在的。”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曾说,抉择名言时,真相唯识的观点非常合理。即便学修无上大圆满,名言中承认万法唯心,也是很殊胜的教言,从这个角度讲,唯识宗没有任何过失。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有些大德的开示教言,也很接近唯识的观点。就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麦彭仁波切的教言中,都强调万法唯心,揭示了“不是外境在动、是心在动”的密意。

汉地就有这样的公案:六祖开悟以后,上师不让他马上去弘法,于是他在寂静的地方,跟猎人一起生活了15年。(六祖开悟后,15年都没有下山,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不要说开悟,剃了头以后,第二天就下去弘法利生了。我刚出家时,四五年都不敢回去,害怕被别人看见不好意思,但有些道友今天刚剃头,明天就准备度化众生。其实,还是在学院中、上师身边呆得久一点好,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你一两个月的定力应该有,但时间久了以后,由于相续中的习气比较重,头发会不会又慢慢长起来了?我还是有点怀疑。)15年之后,六祖看到机缘成熟,于是便出山弘法。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争执不下之际,六祖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六祖还是在家人。)此语一出,众人哗然。印宗法师延请他至上席,问明后方知他是五祖的传人,于是便给六祖剃度,剃度之后又反过来拜他为师。

由此可见,万法唯心造,不管是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心在动。《入中论》也有一个比喻说,大海产生层层波涛,波涛与大海无二无别,同样,阿赖耶上的种子成熟为外在的山河大地,这包罗万象的一切显现,均不离阿赖耶上的种子习气。这种道理在名言中确实很殊胜,大圆满也有许多寻找心之本体的窍诀,与唯识宗的观点基本相同。

以前二祖慧可初见达摩祖师时,有过“立雪断臂”的故事。(当然,这也有一些争议。道宣论师在《续高僧传》中说,他的断臂是被强盗砍的,不是自己断的。但《宝林传》等其他史传中均说是“断臂求法”。)他去依止达摩祖师时,祖师根本不理他,他就在风雪中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积雪过膝。达摩祖师问他所求何事,慧可道:“唯愿和尚慈悲,开甘露法门,广度群品。”祖师说:“你这么一个小小的苦行有什么了不起?佛陀的无上妙道,需要长期的苦行和难行能行才可以得到。”慧可听后,就用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以示求法之决心。他说:“我的心不安,请赐予我安心的法门。”达摩祖师言:“把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找了半天后说:“觅心了不可得。”祖师回答:“吾为汝安心竟。”慧可闻后,当下开悟。

这种寻找心的教言,与唯识宗的观点非常相近,因为一切的感受、显现全部是心在操作。的确,我们心情快乐时,觉得所有人都很慈悲,好像没有一个坏人;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即使佛陀来了,可能也觉得不庄严,对他还要发脾气。所以,心善则外境善,心恶则外境恶,心还是非常关键的。

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从究竟胜义谛而言,唯识宗的观点都不合理,但在名言中,暂时依靠这些教言认识心的本性,唯识宗还是有其超胜之处。

卯二(破彼)分三: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二:一、真实破除;二、遣除迷乱。

巳一、真实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如果你们认为外境不实,一切都是心的幻现;而心是实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这是不合理的。(当然,名言中心了知自己、回忆自己,知道刚才想了什么、昨天做了什么,这是可以成立的。麦彭仁波切说:“心自己了知自己。”俗话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我们是不会破的。)因为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而且,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

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顶宝经》亦云:“自心不能见自心。”还有轻健者不能骑自己的肩上……因此,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止过。

这个问题,格鲁派与宁玛派还是有很大的辩论,但是这次,我们把辩论全部取消。因为菩提学会的很多道友,过去没有学过因明,辩论很容易成了争论,争论的结果,变成什么样也不好说。

本来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很多教证说,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认自证。然而麦彭仁波切在两个辩论书为主的教言中回驳,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断绝名言的过失、自己不了知自己的过失。比如我刚才吃了什么东西,不用问别人,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或者有人想:“我今天吃得不饱,等会儿下课后再回去吃点。”这些想法都是名言中的自证。这种自证,中观应成派不会破,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也不会破。

了解高僧大德们的辩论,可以增长智慧、打开思路,有机会也不妨学一学。但最根本的问题大家要明白,不管是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等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哪一个教派,究竟观点绝对没有任何矛盾。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河流,最终会在诸佛菩萨的大海中融为一体,没有丝毫分歧。这一点是我们通过多年闻思明白的,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各派弟子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派而造恶业。

有人觉得自己上师是最好的,只要别人稍有质疑,就马上挺身而出、恶言相向,可是由于不辨真假,自己是在维护上师还是毁谤上师也不好说。其实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护持正法、利益众生,我们都应该去赞叹。反之,假如他利用佛法来毁坏佛教、欺骗众生,不管他显得如何殊胜,我们也没有必要盲从,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制止。

现在末法时代,孰真孰假许多人根本分不清。尤其在弘扬大乘佛法过程中,大家应该先观察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哪怕只讲一个偈颂,也要看自己发心是什么样的。倘若没有自利心,纯粹是为佛教、众生着想,那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任何事情都值得。

前面所讲的自证问题,我在年轻时虽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非常有兴趣,背过各派许许多多的教证,也翻了很多很多论师的不同观点,麦彭仁波切几个辩论书中的有些道理,我当时差不多倒背如流。这种习气串习得比较久,所以至今仍能想起来,如果专门讲辩论,把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一一展现出来,应该还是很精彩的。但这次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主要是从字面上解释。

总而言之,中观宗在这里所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的自证并没有破,这一点非常关键!

好,今天讲到这里。

推荐阅读:做如幻的佛事,有功德么?——《入行论》155课 上

              幻化的人,感受幻化的果报————《入行论》155课下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