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谛和世俗谛要分别讨论
主持人:顶礼上师!网络问题。请问上师,虽然一辆汽车组装前和组装后物质都是一样,可是经过组装后却产生了功能,如果我们不给它安个名字叫作“车”的话,那您觉得称这种有功能的物质为什么更合适呢?就如人那样,如果不叫作“我”,那应该称什么才对呢?我叫空吗?那岂不是空也没有吗?
上师:这些都是因为二谛混在一起以后才产生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些零件组装了以后当然是车,一个零件怎么把我们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可能的,只有一个车轮,把我们从这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是不可能的,有四个轮子才可以,这就是产生了新的东西,不是产生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呀。
一个车轮就是车轮,不是交通工具,四个车轮并且把其他东西都组装了以后,这个就是交通工具,生活当中当然有不一样,当然有区别。一个车轮就叫作车轮,不叫车;四个车轮和其他东西都组装了叫作车,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进一步观察的时候,组装了以后,这些部件、零件以外有没有产生了新的东西?这是这个辩论的焦点,这个时候我们进一步观察,这就已经开始超越现实生活的范围。
这样进一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除了这些零件以外,没有别的东西,所以车就是一个各种零件的不同的堆积方法。但我们的意识当中就产生了一种观念叫作车。这样深入观察的时候,在胜义谛的角度不成立。
在表面上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也是这样,刚才讲过了,就叫作“我”。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当然有我、有他、谁都有,都存在的,从这个层面不能否定。因为从这个层面不能去否定,所以佛就把这两个分开了。如果从现实生活的角度也可以否定的话,那就不需要分开了,就不需要胜义谛、世俗谛了。所以这个我们要深入地观察。
那这样以后会不会想,我们世俗谛当中,生活的层面存在,那不就存在了吗?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观察超越了我们生活范围以外的东西,为什么?这有用吗?有没有意思呢?也许有这样的疑问。
和我们刚才讲过的眼睛和显微镜的结论一样,如果我只追求生活,其他的不追求,真理什么的我不感兴趣,那就不需要这个显微镜,也不需要学中观。有个四方形的桌子,我把书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不要去观察这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什么东西都无所谓。但如果我们想要明白,想看个明白的话,到底这桌子是什么?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进一步观察,这个就是看自己的需求,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首先,追求的东西是生活不是真理,那就不要观察;追求的东西当然是生活,但更重要的是真理,这样的话,就进一步地去观察。这两个就是要看我们追求什么,来决定我们怎么观察。
主持人:顶礼上师!我们睁开眼睛看见光明,闭上眼睛看见黑暗,不管睁眼与否,能见这一分都是具足的,耳鼻舌身同理,这能见的一分是不受任何影响的。请问上师,这能见的一分是心识吗?这个心识是阿赖耶识吗?这是唯识宗所说的法性吗?所谓的转识成智,是指将阿赖耶识转成智慧吗?还有中观所说的阿赖耶识是有为法,那产生阿赖耶识的因和缘是什么呢?
上师:太多的问题了。简单地说,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光,是我们的视觉;然后我们闭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黑暗,也是我们的视觉,这个时候也有视觉,看到黑暗。有些时候我们闭着眼睛看光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外面的光,只要我们的眼根没有问题的话,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看到的,这两个都叫作眼识,叫作视觉。
那么它们都是不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呢?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但是八识当中,它虽然是来自于阿赖耶识,但那个时候,那个部分是不是阿赖耶识?不是!它已经离开了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就变成了视觉,变成了眼识,但它不叫阿赖耶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识跟这两个有一点不一样。
阿赖耶识是有为法,阿赖耶识是什么因缘呢?这类后面太多太多阿赖耶识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呢?阿赖耶识的因缘就是它的前一刹那的阿赖耶识,前一刹那的阿赖耶识导致了后一刹那的阿赖耶识。
这个是不是唯识宗讲的法性?唯识宗讲的法性是阿赖耶识上面的闻思修的种子。
不能这样问,这个太多问题,一个一个问,这样才能够回答得比较清楚一点。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慈诚罗珠堪布
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