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接上文)
实际上,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
烧焦烟三布施都是具足的,第一,财布施,财布施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烧了糌粑粉、炒面等等,相当于用财物做了布施。现在有些地方把烧烟做成一些简易食子,只要用打火机点了之后就可以了,算一些成品,像圆锥形的塔一样。这样的食子也可以,里面有糌粑、酥油,也许还有甘露丸。烧了之后念仪轨就可以了。
因为烧焦烟是变食的缘故,不一定要烧很大一堆,一定要把气势搞大一点,所以上师老人家在法本里面也讲了,不要把动静搞太大了,尤其在城市里面,一会救火车就会过来消防了,这样不太好了。有时候一点点表示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我们就念诵仪轨。如果有条件,食物多一点也无所谓,不一定有条件,那就少烧一点,自己坚信法的加持力,然后也不让其他不烧焦烟的人生起烦恼心,就能够利益有情。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应该这样去做。
第二,法布施就是念仪轨,同时我们就想,通过法去利益饿鬼。
第三,无畏布施,第一个无畏布施是给谁无畏呢?给这些饿鬼无畏。我们在学第三品饿鬼痛苦的时候,很多饿鬼很恐怖的,他们找不到食物,或者找到了食物,被很多金甲神、非人拿着兵器挡住,他也很恐怖,找不到食物很痛苦。空游饿鬼虽然有一定能力,但是也是经常处在恐怖当中,我们无畏施也是让这一部分饿鬼离开怖畏。
第二个无畏,就是饿鬼伤害别的有情。因为只要去伤害其他有情,都会怖畏,我们相当于把伤害的源头,让这一群饿鬼饱足了之后,他们伤害众生的心息灭了,他们所伤害这一部分有情的怖畏,就通过我们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解除了怖畏。实际上烧焦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而且非常简便易行。
所以,水施、焦烟施等,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
有专门的水施仪轨,在布施水的时候有一套仪轨要念。焦烟施,刚刚我们讲了,现在我们的法本里面法本也有的,这方面是简便易行的。不需要很多的法器、道具,也不需要很多时间,而且简便易行。然后也是事半功倍的法,通过小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麦彭仁波切在焦烟仪轨的后跋当中,也讲了很多烧烟的功德利益。
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进行水施和焦烟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到底一般的人能不能做烟施呢?很多道友非常担心,这是可以做的。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不一定要请上师、出家人做,在家的居士只要有信心、悲心都可以做,而且不用担心有什么负作用,是不是我一烧,非人就来了?其实你不烧他也来。非人反正经常在我们面前走动。你没有业的话,虽然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生活空间,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空间,二者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的。
我们烧焦烟是利益他们的,他们也没有理由在我们给你们做布施之后,让他们吃的很饱了,反而损害给他们利益的人。法的力量既可以消灭他们的嗔恨和伤害众生的心,法的加持力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如果烧烟,反而导致修法的人频频不幸,麦彭仁波切就会说,注意里面还有负作用,有可能引起什么不适,就像药的说明书上面写的有可能出现什么不适的状态。他老人家没有讲过有什么副作用,所以我们也不用去担心。
烟施大家都可以做,在家的修行者无论境界高低,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是悲心,第二个是信心,当然也可以为了你自己,我这段时间就是不顺,要通过焦烟来遣除不顺的违缘。以前我们在佛学院求学的时候,有时候家里来了很多老鼠。麦彭仁波切也说了,如果遇到鼠患的时候,就可以烧这个,我们烧了之后,的的确确就没有了,没什么理由就没有了。有一次我家里来了老鼠,我烧的时候,有一天看见一只黄鼠狼追着一个老鼠,把它追出去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我自己看到它走了。有的时候是看不到的情况下走了,有的时候是看到的情况之下走了,也许有时为了我们表示一下,修法之后就把它请出去了,看你是给我们报个信儿。有些时候特别灵验,不烧之后,一段时间慢慢它们又多起来了,这样的情况真的有。
以前丹增活佛翻译过一个老鼠迁单法,在老鼠很多的时候有一个法,专门念一些咒语给老鼠迁单,可以让它走,但是活佛老人家没有念这个传承。因为念了之后对老鼠的伤害很大,所以没有传。让这些鼠患消除的话,烟施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有些地方讲老鼠、黄鼠狼等等,都是隶属于各种鬼神,鬼神是它们的上级。如果我们烧烟满足了它们上级的需要,他们会管下面的这些眷属。自己迁走。如果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做噩梦,老是不顺利,或者感觉有非人的影响,烧焦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上师老人家他没有翻译水施,以前有个道友请上师去翻译水施仪轨。上师说观音心咒不行吗?难道我们布施水的时候,念观音心咒没有效果吗?他说,有效果的。上师说,有效果就可以念。这是很简单的。虽然没有一个完整仪轨,但是在做水施的时候,念观音心咒的作用特别大。平时我们泼水、倒洗碗水等等都可以布施,或者我们喝剩的水凉了,自己不能喝了,倒出去的时候,马上有意识地念七遍观音心咒。观想很多饿鬼通过咒语的加持他们能够获得,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积累很多善根,也可以利益众生。这些方面不一定高僧大德才能做,我们这些初学的人只要有信心和悲心都可以去做。这也是我们利益众生的方便,的的确确可以利益众生,而且利益恒河沙数的众生,这方面比一些高僧大德还要厉害。高僧大德他们利益众生,显现上听他讲法的有几百个人、几十个人,但是我一下子利益了恒河沙数的饿鬼,的的确确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益众生,这一点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相反,如果自己拥有少许财产受用便紧紧守护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无论有多少,却总是认为一无所有,口中也说些可怜兮兮的绝望之语,这些人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
前面来讲,如果已经有了布施的心,这些都可以做,学了法之后,我们懂得了方便,就不会因为担心自己穷,认为自己做不了布施。其实再穷的人,一滴水、一粒米也肯定会有的,甚至于你的大小便也可以通过念观音心咒的方式去利益他们的,的的确确有些大德的教言也是这样讲的,只要我们懂得方法,也愿意去做,肯定是可以做布施的,尤其是前面讲了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佛陀讲的陀罗尼咒语的威力,有很多善巧方便,我们都可以学以致用。相反我们相续当中很悭吝,不懂方法,即便有再多的财富,可能都没有布施的机会。
“相反,如果自己拥有少许财产受用便紧紧守护死执不放”,就是说很悭吝,有些人特别珍惜财产,自己舍不得用,更不用说布施给别人了;有些人自己舍不得用,但是对别人很大方,如果要做善法,或者上供下施,他特别大方,自己有的时候二十块钱打个出租车都觉得心疼,如果放生一下子拿出两三百、两三千。这样的人我们也见过很多。
如果相续当中悭吝心特别的大,舍不得用在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上,无论有多少总是认为一无所有。在《入行论》当中,也是分析了菩萨或者愿意修布施的人,和悭吝心大的人的分别是心态,什么心态呢?一般人认为如果布施了,我用什么?如果把东西布施出去,我就没用的了。菩萨说,如果我用了,用什么布施呢?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如果是悭吝的人,觉得不能布施,布施了我就没得用了;菩萨就是想,我不能用,否则我就没有布施的东西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喜欢布施的人生生世世越来越富裕。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也是一段以大悲心为上师,教授我们心的一段教言。就是鼓励我们经常性地做布施,如果你舍得布施的话,越布施获得越多,而且得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好。“来多复来好”,布施会来很多回报。然后回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高级的。“还用辗转施”,然后菩萨又把这些收回来更多更好的东西拿去布施,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布施的心量也会越来越大。刚开始可能是拿一块钱去布施,然后回来之后,可能就一百了,一百之后再布施出去又回来一千。他的心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来越开阔。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布施一块钱也要下决心想半天,后来一万块、十万块,布施出去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感觉,他通过方式习惯之后,根本没感觉到把国家布施出去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没有感觉我把手砍断之后布施出去,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训练,他的心量越来越大,而且回报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是因缘法则。虽然他布施的时候不求什么,不求我得到更多的财富,不求不等于没有,来的会越来越多的。因为你求了,就有执著了。带着某种目的布施,我就是要发财。如果你这样求了,善根就被你的思想所束缚了,只能这么多。如果我不求,没有想到要怎么样,这些一旦放松了,反而就会蔓延了,这个善根没有边际。因此你不求不等于没有,而且你不执著果报的话,会来得更多更圆满,这也是一种因缘法则,我们必须要了解。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布施以后会一无所有,或者觉得没有钱不能布施,不要这样想。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会像法本里面所讲的一样,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心里认为自己是一无所有,口里也是说一些可怜兮兮的我没有钱的话,这些人现在已经在感受饿鬼的等流果。虽然是人很富裕,但已经是饿鬼了,饿鬼也是这种情况,总是不满足。我看有些大德们介绍,饿鬼的痛苦并不是说他有没有东西。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饿鬼的确是非常的贫乏,他没有饮食,这不是它最显著的特征,饿鬼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永远不满足,他吃不饱,不满足,然后想要去追求外面的东西得不到,也不满足,这就是饿鬼的一种典型的心态。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人,实际上很富裕,如果心里不满足。虽然身体还是人的身体,但是心的状态已经属于饿鬼道了,像这样已经感受到了鬼的等流果。
我们万万不要这样,而应当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等。
没有比三宝更殊胜的福田,如果我们要通过福田来积累资粮,供养三宝是最好的,然后贫穷的乞丐是属于悲田,前面是种福报的福田,后面的乞丐是可怜的众生属于悲田,属于生悲心的对境。《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如果我们要供养对境的功德越多功德越大。如果是上供,你供养守一条戒律的居士和供养守五条戒律的居士,肯定是供养守五戒的居士功德大;你供养一个居士和供养一个出家人,肯定是供养出家人的功德大;你供养一个凡夫的出家人,和供养一个初果的圣者,肯定是初果的功德大;你供养一个罗汉,和一个初果圣者肯定是供养罗汉的功德大;你供养一个缘觉和罗汉,肯定是缘觉的功德大。菩萨比缘觉功德大,乃至于佛陀比菩萨的功德大,如果是福田,上供的对境越殊胜越好。
下施对境,越悲惨越好。对于越贫穷越悲惨的众生,因为他是一个悲田,所以对于越悲惨的众生你去给他及时做布施,对他的利益很大,你的功德也很大。如果是人和旁生比较,因为旁生比人惨得多,所以布施旁生的功德比布施人的功德大;如果是饿鬼,饿鬼比旁生要惨得多,所以我们布施饿鬼的时候比布施旁生的功德大。福田是生信心的对境,布施是生悲心的对境,二者之间不一样,两个都要做,一个是我们要生信心,一个是我们要生悲心,应该上供,也要下施。
如米拉日巴尊者也亲口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
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有两种理解。第一个是直接理解,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别人说,他没有东西吃,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们就把口里的食物分给他吃,或者一条狗,它不嫌弃,我就把食物吐出来给它吃。这是一种理解,即便是我已经吃到嘴里的东西,也可以吐出来布施,你不能说我没有东西,碗里已经干净了,最后一口饭在我的嘴巴里,没有东西布施了,他不会这样想,如果真正愿意布施的话,即便已经吃到嘴里面,他也会布施。
第二种是间接理解,虽然在碗里面,但是我即将吃进去了,也可以叫做我口中的食物。即便是口里面的食物也可以取出来做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想法,乃至于小小的东西都可以做布施。当年迦叶尊者救度麻风女的时候也是这样,麻风女说,我什么都没有,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只有馊了的米汤。他就把这碗米汤喝了。如果有布施供养的意乐,尤其是对三宝,这是我所有的财物。虽然别人看起来是最差的,但这是我仅有的。如果我能够以清净的心供养三宝,所得到的利益功德也会非常巨大,关键是我们要有上供上师的心。
平时来讲,早上供水一方面来讲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只是需要我们擦水碗,然后摆整齐,供水的时候专注一些,不要太少,也不要让它溢出来,认认真真的去供。单单是供水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们积累不了资粮,在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们可能会这样想,但是修学佛法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太多太多可以供养,即便我们连水都供不起,走到外面去意幻供养也可以。我们看见鲜花、路灯、精品店里面的商品,都可以通过意幻来做供养。关键就是要有一种意识,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集资净障。
否则,如果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他也不会满足。
如果没有想上供下施的心,相续当中自私自利的心过于强盛,自己被强盛的自私自利心所控制的话,即便已经拥有了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还是不满足。听说除了南赡部洲之外,还有西牛货洲,好像比南赡部洲还要好,想方设法在西牛货洲再开一个公司,或者把整个西牛货洲的业户都拉过来。西牛货洲的业户进来之后,听说东胜神洲、北俱芦洲更不错……没有满足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满足。贪欲心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刚开始得到的时候,高兴一会儿,马上就不满足了,它的标准会自动提高。我们千万不要想,现在的没有钱,等我有钱的时候再布施,或者有的时候觉得现在还不够,额外在赚到两三千再布施。如果你不愿意布施的话,永远都会有借口;如果你愿意的话,有一点就可以拿出来。
只要你有意识,其实不需要等,而且有的时候我们也等不起,不知道哪一天无常就到来了,无常到来之后,这些钱留到后世谁用?如果在中阴身的时候,一看我的钱正在被这些人在分,马上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因为钱堕落的也有很多。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有一个人在世的时候辛辛苦苦积累了很多的黄金,他把黄金埋在地底下,舍不得用,死了之后,变成一条蛇守护着黄金,蛇死了之后又变成蛇,还是护着黄金,持续了很多年,最后他突然就厌恶了。自己愿意把黄金去供僧,供养完之后就解脱了。
如果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财富舍不得用的话,有可能这些财富会成为让自己恶堕落的因缘。我们积累财富就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如果要利益自己,就要懂得使用财富,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暂时的、有限的财富得到最大利益呢?就要思维,财富拥有了不花,放在银行里,即便是天天用它当床睡觉,每天守着它又怎么样?也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死了之后,就不属于你了。你拥有这些的时间很短,也不可能永远拥有。怎么样让终究会失去的财富,或者是有漏的、短暂的财富发挥功效呢?就是上供下施。如果让一滴水永远用不完,就把这滴水融入大海,乃至于大海没有消尽之前,这一滴水也不会消尽;如果让有限的财富利益最大化,就要上供下施。三宝和众生是一个大银行,我就把钱融入到上供下施,存进去之后,这个存折是在你的阿赖耶识上面,这是谁都偷不走的。如果你把钱放在保险柜里面,现在有些人专门偷保险柜,如果有一个撬保险柜培训班,肯定有很多人会去学,专门撬保险柜,发现保险柜的位置可能在房间某个地方,怎么撬最快。很多人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去撬。银行里面的钱,现在也有很多诈骗的人想方设法的去把你银行卡、微信的钱偷出来。存在你阿赖耶识银行里面的种子,他们是偷不了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兑现,在外境上面浮现财富,这些是你的,别人偷走了。
最可靠的银行就是融入三宝,或者众生的大海,这是绝对不可能消尽的。在你的阿赖耶识上面的密码,谁都没办法盗走。最好就是上供下施。有些时候一百块钱,或者一千块钱,不注意一下子就用掉了,出去了没感觉买了什么,红红的票子就没有了,变成绿的了,绿的就变成其他颜色的了,钱一下就没了。如果你这些钱去上供下施,虽然也是用了这些钱,但是已经融入了三宝自性和众生的大海之中,就没有办法穷尽。我们应该知道应该懂得理财,怎么去理财呢?这就是最好的理财方式,这种理财方式比较高档,一般的人可能接受不了,就好像支付宝刚出来的时候,有些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大家都慢慢接受了。
如果学习佛法,这些高端的理财方式我们接受不了,根本想不通,怎么可能我把这些布施出去,反而我是最大的赢家呢?因果法则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最好的理财是佛佗老人家告诉我们方法,这方面是非常可靠的。虽然这是因果法则,但是既然是行菩提心的科判下,这里并不是在讲一堂发财课,主要宗旨是讲怎么样让我们积累资粮,增上行菩提心。增长财富是一种附带的功能,不是主要功能,主要功能是修持行菩提心,积累成佛的资粮,只要你成佛了,什么都有了。那个时候如果想要财富自在,在菩萨道佛道当中也有这样的方法。
根本不肯从自己拥有的钱财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从别处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
不一定有以后,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就没有自在了,现在这些富翁还有自在的时候,虽然我们不是富翁,还是有一些财富可以支配,基本上还是属于自在的时候,既然有自在,就要想到赶快及时做合理的投资,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而且财富本身有可能会变化,所以我们要懂得善巧使用。
一般来说,财施等以财物作功德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依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坚韧不拔地实修圣道三学,这一点极为重要。
这一段主要就是讲在家和出家的布施重点,财布施主要是针对在家菩萨而言的。“财施等以财物作功德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这里的“主要”很重要,并不是说在家菩萨只能做财布施,是主要做财布施。“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出家人是以法施为主,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讲了,如果你有条件和因缘的话,当然也可以做财布施,就像上师老人家也是一样的,他通过自己的福德有一些财富。他没有用在自己身上,用于资助修行人的生活资具,还有比较贫困的学生上学,还有在藏地办学校,都是用在这些方面。能不能作财施,也可以。如果你没有钱,想要通过到处去找钱的方式去作财布施就不可取;如果你无勤作,可以得到很多财富。这些菩萨们不管在家出家,如果以前修过很大的福报,钱财会追着他。虽然有时不想要,但是财富追着曾经做过布施的在家、或者出家的菩萨,会无勤获得很多财富。得到之后他就可以用财富做布施。这是从哪个方面去看呢?从主要,或者无勤得到财富,虽然出家也可以做财施,但是出家人主要是以法施为主。在家者如果条件成熟了,也可以做法布施,比如现在的很多辅导员,或者给别人讲解一些法理等等,都是属于法布施。
出家人首先是要知足少欲,有些大德说,对于修行者来讲,与其讲布施的功德,不如讲积累财富的过患。如果你给他讲布施的功德,听说布施有这么多的功德,赶快去找钱,很多时间精力全部花在上面了,这是得不偿失的。与其给他们讲布施的功德,不如讲贪执财富的过患。知道了有这么多过患,他就不愿意去赚钱了。这里面有一个无勤,他虽然不贪著,但是有了钱,还是愿意把钱布施出去,侧重点不一样。如果我们讲太多布施的功德,可能很多人觉得还是应该去挣钱好一点,你看作财布施这么大的利益。我们讲的时候只是讲财布施的本体,并不是说你没有钱,现在要去拼命挣钱,也不一定挣得到的情况。对于佛菩萨的经论,我们要怎么样去解读?正确的解读方式很重要。出家人依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坚韧不拔地实修圣道三学,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出家人放弃自己本该做的(闻思修行)善事,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等俗事当中,通过欺骗手段及为非作歹的方式积累财物,自以为进行上供下施等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实际上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
华智仁波切此处批评了有些出家人,有些出家人放弃了自己本该做的,主要应该做的是闻思修行等善法,但没有做,已经放弃了。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等,或者通过欺骗的手段来积累财富的事情上面。积累财富之后,自以为通过这些财富上供下施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实际上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二者比较起来,什么利益最大?闻思修行、调伏自己的心,通过法去利益有情,对出家人来讲意义最大。在家者为什么鼓励财布施?在家者因为学法的时间少,他不可能长时间安住在寂静处、依止上师、闻思教理,没有多时间和精力的缘故,如果让他们用法布施去利益众生,对大多数人来讲不现实。他们生活在农村、城市,能够务农、经商、工作,这样容易积聚财富。对他们来讲,有了财富不要悭吝,应该尽量做一些上供下施的事情,这方面对于在家人来讲容易操办。
出家人有时间、因缘依止静处,长时间闻思修,容易积累很多的智慧资粮,所以鼓励他们用法布施的方式利益众生,因为他没有去很多时间工作挣钱,他们有的资源是智慧,所以就是鼓励出家人以智慧去做布施。因为在家者容易得到资源是财富,所以让他们用财富利益众生。这是主要的,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前面讲了有些在家者智慧很深,他们也可以给别人讲法的方式,去作法布施的。有些出家人可以无勤得到财富,他也会以财富方面去布施众生。
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
前面也出现过一次这句话,单巴仁波切讲了,如果不如法而行持佛法的话,正法反而变成了恶趣因。通过佛法造罪业,正法反成恶趣因。
所以,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做到知足少欲实在难能可贵。
这是对出家修行者而言,就是说随时随地做到知足少欲是难能可贵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家人不要知足少欲?不是这样的。知足少欲的人叫做圣者种姓。共同的圣者种姓之一就是知足少欲,只有知足少欲了才有时间、心力去修行佛法。不管是在家出家,贪得无厌的人都修行不到佛法。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都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等于贫穷,他就是知足和少欲。第一个是知足,有了就知足,不要对于不切和实际地这些东西拼命去追求,一直不满足,生命多长时间呢,在这样的不满足当中,自己的生命就穷尽了。第二个是少欲,没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常的打拼不属于不知足少欲的,正常必须要争取的,还是应该争取的,对于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要终止。知足少欲对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是需要的。以上讲的就是普通布施。
广大布施:也就是说,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以及儿女等自己最为忠爱之人以及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广大布施的价值比前面普通布施的价值要高得多了,就是骏马、大象、儿女。以前是骏马、大象,现在是奔驰宝马之类的,现在有些马还是很贵的,有几百万、上千万美金,骑的人也不多。现在的广大布施就是车等等,相当于古代的骏马大象。然后就是儿女。我们讲过当时的环境,因为儿女在某些阶段,也是属于财产,所以妻子、儿女也可以做布施。
大恩上师这里也讲了,在布施儿女,有些时候也是在儿女同意的情况下。这些是比较珍贵的,如果没有养育儿女的人,可能感觉布施出去就无所谓;如果真正养育过子女的人,对儿女是非常疼爱,而且十分珍惜的。有时候让子女必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看不到都会着急心慌的。儿女离开几天,也是舍不得。把他布施了是肯定是不愿意的事情,根本舍不得,能够布施儿女的就是属于广大布施了。
骏马大象是价值很高的,儿女等是自己非常钟爱的,还有一些是珍贵稀有之物,能够布施给他众,都是广大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及肢体等等。
前面都属于身外布施,不管是儿女、大象骏马或汽车,还是茶叶等,都是身外之物。极大布施是自己的身体和分支。我们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如果对别人有利益,他也愿意把这些东西布施给其他有情。
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树阿阇黎将头施予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这是三个案例,第二个案例我们学习过了,在讲因果的时候就讲到了龙树菩萨就把自己的头布施给乐行王子。第一个和第三个我们看一下,大恩上师在讲记中比较详细地讲了第一个。大勇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国王有三个太子,小太子就叫大勇,有些地方就翻译成大萨埵,就是菩提萨埵,这个地方是大勇王子,就是非常勇猛。他的悲心很强烈。
有一次父母睡觉的时候,三兄弟去郊外游玩,看到一只母虎带着五只幼虎,有些地方说是七只幼虎。非常的饿,找不到吃的,小虎和母虎都快饿死了。看起来母虎好像要吃幼虎,那该怎么办呢?看起来它很饿了,想要吃幼虎。他们离住处很远,可能跑回去拿食物也是来不及。他说,没有人愿意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母虎吃吗?让它们解除饥饿。两个兄弟说,是啊,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暂时来讲,没有人愿意。最小的三太子想,看来我把自己身体布施的时候到了。他说,我们现在回去吧。在路上他就让两位兄长先走,我要解个手,他们就先走了,然后他飞快的返回了那个地方。
他把衣服脱掉,躺在猛虎的身体前面让它吃,但是老虎特别饿,已经虚弱得嘴都张不开了。没办法,他就找了一根坚硬的竹签,把自己颈动脉的血管扎破让它先舔血,体力稍稍恢复以后,就把他吃了,生命由此得以延续。这时候王妃做了很不好的梦,两位兄长到了之后,国王就问,小王子在那里?他们讲了当时的情况,想起他的表情,还有说的话,突然想到他是不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布施母虎?这么长时间没有回来,已经布施了吧?他的母亲也是梦见一只老鹰把一只小鸽子吃了。他们去了发现果然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些残骸,衣服还在,他们就非常伤心。小王子的神识已经到了天界,安慰他们不要伤心,我现在非常好。
然后他们把残骸火化之后,烧出舍利,在那里建了塔供养,这个塔现在在尼泊尔,是尼泊尔的三大佛塔之一。尼泊尔有三大佛塔,第一个是夏绒卡秀,即著名的满愿塔,位于尼泊尔首都。第二个是香根塔,第三个是施身塔,施身塔从加德满都过去两三个小时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虽然是三个佛塔当中最小的一个,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想到佛陀他老人家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布施身体,发愿成佛利益众生,而且说我现在布施身体,以后成佛之后布施给你们正法。有一种说法,是最早得度的五比丘,两位兄长一个是弥勒菩萨的前世,一个是文殊菩萨的前世,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在加德满都外面有一个佛塔,他施身的地方好像在这个地方往上走半小时左右,一个山坡上面。布施身体的地方在上面,现在也盖了房子,有一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布施老虎的塑像,表示了当时的情景。我也朝拜过这个地方,也是感念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做了非常多的苦行,这方面是属于极大的布施。
第三个是蔓德贤公主,上师在这没讲,我看过一个案例,也许和这里的是一个案例,我是在《班玛瓜唐》,也叫《莲花遗教》。现在有出版的,就是《莲花生大师本生传》的伏藏。里面有一个曼德桑姆,曼德桑姆就是曼德贤,桑姆就是贤的意思。曼德桑姆也是一个公主,布施了身体,应该是一个案例。
蔓德贤公主是谁呢?若干世之前,在莲花生大士的时候,最早在萨哈尔国,莲花生大士在印度北方莲花湖,那里有个萨哈尔国。萨哈尔国的国王就叫圣典持,他的女儿曼达拉娃,是莲花生大士的空行母,也就是圣典持下令烧死莲花生大士,莲花湖就是当时烧莲花生大士的时候变出来的湖,现在还在。
莲花生大士授记圣典持若干世后转成一个公主叫蔓德贤。当地有一个很大的尸陀林,叫做哈哈住尸陀林,林里有很多野兽缺少食物,七天之后都会饿死,似乎将会堕恶趣。莲花生大士观察到,如果蔓德贤公主能够用身体布施这些猛兽,这些猛兽不仅暂时不会饿死,生命结束之后,因为享用公主身肉的缘故,都不会堕落,最后都会成为被她救度的因缘,所以观察到这些因缘之后,一个空行母变化了一个鼠窝,窝里有很多类似于鼠类的动物。公主去采草叶的时候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石头掉下来砸死了变化的老鼠,她非常内疚,忏悔的时候,空行母给她说,如果要忏悔,可以把自己的肉布施给猛兽,这些猛兽吃了你的肉不会堕落,也会变成你所调化的对境。她到了尸陀林当中,把自己的身体布施了,相当于布施给母虎为主的很多野兽,然后她就死了。莲花生大士给她授记,若干世之后你会转生到藏地,名字叫松赞干布,她就是松赞干布的前世。
这些动物死后转生了善趣,转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松赞干布国王在藏地利益众生,他们就转成他所化的眷。他最早的时候是空行母曼达拉娃的父亲圣典持,后面是蔓德贤,最后是松赞干布国王。我看有点像传记当中曼德贤,有可能是一个案例。松赞干布的前世,也是布施身体给了猛虎。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
当然以身饲虎,或者把自己的身体布施掉,除得地菩萨之外,普通凡夫人不能直接实践。
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回向众生,并且发愿以后能够身体力行直接布施。
现在我们在心里面训练发愿,后面还有一些施身法,类似于布施身体了,在后面积累资粮品的时候,讲完曼扎之后,附加一个古萨里的修法,类似于把自己的身体上供下施。我们现在主要是观想,真正到了我们证悟了空性之后,可以真实地把自己的身体布施众生,积资净障、利益有情。
总有一天我也要像佛陀在因地,像这些菩萨们一样,直接用身体利益众生。现在主要是让我的心力强健起来,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执著烦恼越来越少,现在还是修学阶段,到了一定的阶段,成熟的时候,我也应该以身体直接布施众生。现在我是发愿,等以后有能力的时候,可以直接去做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