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Father&aposs Day),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中国没有正式的设立“父亲节”,不过中国台湾将8月8日定为父亲节。起源于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中国台湾一直沿用。
当然世界各国的父亲节也并不相同,比如“战斗民族”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而其邻居芬兰、挪威、瑞典却是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南美的“桑巴国度”巴西的是每年8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欧洲的奥地利、比利时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新西兰、澳大利亚是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父爱是特殊而厚重的,在中国,父亲大多是不善表达,却默默承担起整个家庭重任的那根顶梁柱,“父爱如山”说的就是它的厚重;冰心对于父爱的描述是“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两句话很好的解读了父爱的特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因为中国传统的父亲,很多都像文中描写的那样。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父与子》: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回来跟我们一起吃饭?你整天在外面忙,到底赚了多少钱?”
父亲说:“还是赚了很多。”
孩子追问:“那你一个小时能赚多少?”
父亲说:“差不多20元钱。”
第二天,孩子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借我10元钱?”
刚开始父亲认为他可能要乱花钱,就狠狠地训斥:“你借钱做什么?不借!”后来想了一下,觉得孩子的要求也并不高,就拿出10元钱给了他。
孩子得到钱后,在自己的包里面翻来翻去,又凑了10元钱,总共20元。然后对父亲说:“你不是一个小时能赚20元钱吗?这20元钱给你,你明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吃饭?”
父亲听到孩子的话,沉默了。
很多父母看后,反思自己的言行;其实,作为父母的孩子,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父亲其实很多时候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渴求我们的陪伴,而我们也许就像文中的父亲那样,没有太去关注父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曾经多少个父亲节,如果我们都已经错过,请不要错过这一个,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不晚。“子欲养而亲不待”已经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相处的时光。
如果您还是一个小孩子,可否放下手中的ipad、手机、动画片,给自己的爸爸制作一个礼物?
如果您是一位青年,可否放下“重要的工作”、关掉手机,陪自己的父亲,安静的吃一顿饭,聊一会天儿?
如果您不在父母身边,可否打个超过5分钟的电话,忍着听完父亲的“唠叨”,耐心讲一下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幸,您的父亲已不在人世,怎么办?孟子早就告诉了我们解决办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关注身边需要关爱的老人。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
插画:圆文
文字:智悲德育
本篇文字、插画系『智悲德育网』独家策划制作,并享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