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生命不只一世 云南大学演讲1 Back

生命不只一世 云南大学演讲1

寻找生命的意义
云南大学演讲1

主持人: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索达吉堪布来为大家开启一场智慧之旅。

对于索达吉堪布,大家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传媒应当有所了解,堪布是一位著作等身,在国内、国际享有极高声誉的佛学大师。除了学问上的惊人成就,堪布的内在修为也令人钦佩,从2007年开始堪布陆续发起了为数众多的慈善活动。

下面就有请堪布为我们作主题演讲——


今天在这里跟老师和同学们结上殊胜的因缘,内心很欢喜。就我而言,也谈不上作演讲,只是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今天的主题“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定位的差异

人们对生命会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人觉得一生庸庸碌碌度过就可以,有些人认为生命应该绽放光芒。后者之中,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财富,有了钱一切都好办;有的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跟所爱的人在一起,携手至老;还有的人可能认为舍俗出家,前往寂静处修行佛法,或者虽然出了家,像我这样到处“漂泊”,做个云游僧,很有意义。

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说:众生的根机、意乐各不相同。确实如此,人与人彼此互不相同,所以在生活中需要给他人留出一定的空间。有的年轻人对周围人说:“你应该这样做,否则就是对我不尊重。”其实别人怎样做,是他的选择和自由。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时,听说有个大学生打算毕业后去农村,种种地、看看书,不愿过城里的日子。他的一些朋友激烈反对:“不留在城市里,你的生活跟农民就没有差别了。”以此也导致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矛盾。

其实不论家人或者朋友间的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观点不同。我们要知道,人与人的想法不可能一模一样,有些人觉得这样合理,有些人觉得那样妥当,只有相互包容才能融洽相处。

对于生命的意义,在座的可能都思考过、寻觅过,也许你们中的很多人认为只要事业有成、财富如山,人生就会熠熠生辉。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反而可能当你处于简单、快乐、放松的状态时,生命之花会悄然绽放。

二、错误的观念让生命黯淡


书本大学,社会大学



很多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飞黄腾达,但其实你只是从“书本大学”毕业了,而“社会大学”却不一定。

从“书本大学”毕业是怎样的?就是把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全部学习圆满了。然而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如何跟同事交往、如何与朋友相处,乃至如何照顾老人、爱护孩子等等,是这所大学的课程。但对于这些,很多大学生茫然不知。不仅如此,对于更深的人生道理,他们也是陌生的,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解决”,或者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办成”。其实从佛教的因果律来看,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有背后的深层因缘,并非金钱能完全成办,也并非勤奋能样样达成。

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想了知自己的前世因缘,就看今生的状况,比如你现在是大学生,有才华、有智慧,这是前世种了相应的因;想知道自己的后世境况,就看今生的状态,如果你具备良好的品行,那未来必定一片光明。

正因为如此,古人常常倡导“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第一,立德,要培养完善的人格。如果没有人格的底线,人与动物就没有差别了,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当今社会诸多恶性事件屡禁不止,其实就是很多人道德沦丧所致。

第二,立功,一生中至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些人当老师,有些人做医生,有些人办企业……不一定轰轰烈烈,但顺应自己的因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就是立功。

第三,立言,留下一些著作,即便不能写书,写一篇文章也很好。现在很多人天天写微博,在这方面立说,这也非常好。

刚才在食堂,我看到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边吃饭边看手机,这跟国外很多学校的情形截然不同,他们是边吃饭边看书。不过也可能你们的手机上存了很多书,是不是这样?如果是,也很好;如果不是,而只是在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那意义不大。

世界上很多教育学家认为:从目前的状况推断,哈佛大学永远会是世界第一。为什么?一方面这所大学里的老师非常敬业,将全副精力投注在教学上,这也是哈佛大学某些管理机制所限制的;另一方面,哈佛大学的学生都特别勤奋,学习起来废寝忘食,晚上所有书房的灯都亮着,而且他们从来不会在穿戴等方面攀比计较。

我们这里的不少大学,表面看似很好,但实际上有钱的学生天天出去玩乐或者做没有意义的事,并没有把珍贵的时间用于学习;没钱的学生经常忙于打工,也没有把所有时间用于读书。当这些学生离开“书本大学”,进入“社会大学”时,学业不精通、人格不完善,要应对工作和人生,有一定困难。

生命的意义不是金钱


很多学生想要一毕业就坐拥名车豪宅的愿望,其实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不去思考如何为社会作贡献,如何在岗位上做有益之事,而只是算计着自己如何发财。

但是这种金钱至上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却非常泛滥。我去各地时,在候机大厅里常常看到一些柜台在卖书和光盘,不过一般很少有哲学、宗教方面的,大多在讲成功学,“马云怎么说”“这个企业家怎么说,那个大老板怎么说”。很多人对此也是饶有兴致,“他既然赚到了钱,我也要这样做”。不过我想:虽然你可以依葫芦画瓢,却不一定能同样成功,因为人的命运不同。

一辆车只有四个轮子,不可能所有零件都变成轮子;同样,每个人都成为大老板也不现实。而且如果你总是看不上现前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现在这份工作的薪酬、待遇就无法让你满足,当不满情绪滋生时,你就不会认真对待手上的事情,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听到很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愿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眼高手低——每天玩手机、玩电脑,不好好做事,反而跟公司要很高的薪酬。不如中年人踏实,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知道挣钱不容易,反而肯努力做事。”

如今很多人常常以是否赚到了很多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合理,正确的标尺应该是人格。

在藏地,人们评价一个人,不会看重他的财富,而会看重他的品质。找男女朋友时,藏族人经常关心的是“这个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他(她)对因果的取舍如何”“他(她)有没有慈悲心”……是以人格为主,之后才是财富以及家庭背景等。

生命不只一世


再说很多人的人生观,可能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认为人生只有短暂的这一世——一个人来到世上,慢慢长大,开始上学读书,毕业后找工作,结婚生子,然后退休,最后离开人间,彻底归于虚无,如同灯灭。

实际上,人并非只有一世。我们的生命从前世流转而来,即生中的很多苦乐,都跟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懂了这一点,人生中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答案。你会知道:我和我的一个同学一起读大学,同样努力工作,但是我后来那么顺利,如同生活在天堂里,而我的那个同学却非常不幸,就像沉陷于地狱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巨大差异,根源在于前世。

今世的死亡只是通往后世的一扇门,所以要常常想到:当我的生命结束时,如何面对?

有报告称,目前中国每年死亡的人中,大约四分之一死于癌症。假设某一天我们突然收到癌症病危通知单,或者得病的是家人,该怎么办?如果对死亡一无所知,没有做过丝毫准备,到时恐怕只有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昨天有几个人来见我,特别伤心地说他们的一个亲戚得了绝症。我当时以自己的一些经验对他们作了一些开导和安慰。同时我也想到不仅仅是这些人,每个人面对死亡时都会非常痛心,然而在平平安安时,又有几个人想到过死亡?

释迦牟尼佛走出四个城门时看到老、病、死、修道的景象,于是毅然放弃皇宫的生活,去寻找解脱之道。而我们很多人从不过问死亡,这样走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

佛教为何历久弥新?


现在有些人固执地认为:“人死如灯灭,哪还有后世?”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么想也情有可原,因为自文革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后来很多人没有机会了知很多深奥的道理,甚至对宗教颇有成见。

对于很多年轻人,我并非要求你们非要信仰与学习佛教不可,而是觉得你们有必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佛教的思想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风雨,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散发出生命力,在现代生活中展示巨大的效用?

我常这样劝导人:“你如果非常痛苦,就看看佛教的书吧。”佛教其实不仅是宗教,而更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点燃光亮、遣除迷暗。比如你如果真正明白佛教中“一切皆是无常”“一切无非因缘和合”等道理,那么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也完全可以做到泰然处之。

佛教的教义,在如今的东西方医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很多验证。而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体会到它的真实作用。我想这个文明是稀有的。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们其实是同一时代的。

老子降生于公元前571年。据传,他诞生时眉毛、胡须都是白的,耳朵硕大,看起来像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因此得名“老聃”,“聃”在古文中是耳朵长而硕大的意思。老子实际上是一个神秘人物,写了《道德经》之后,就不知道去向。

大概在老子降生后的几年,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佛降生于世间。如果按照现在世界公认的佛历,佛陀的出生时间也是公元前565年。佛陀15岁时,孔子降生,也就是公元前551年。

所以孔子和老子相差20岁,佛陀与他们之间分别有大约15岁和5岁的差距,但是属于同一个时代。那时可以说是人类东方文明崛起的时代。

有些史书上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问:“世上有没有圣人?”

孔子说:“有。”

“是不是师父您?”

“不是。”

“是不是三皇五帝?”

“也不是。”

“那这位圣人是谁?”

孔子说:“这位圣人在西方。”汉地的西方,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在之处。

当然,对于三位圣贤处于同时代的观点,极个别人不承认,也说了一些相似的理由。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依据可以进行论证,比如用现代历算推算,佛陀跟孔子就处于同一个时代;用人的代数逆推,孔子的77代往前回溯,也刚好是佛陀的时代。

大家可以想一想:公元前500多年前诞生的佛教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没有变得陈旧,也没有被后来的科学、人文等思想推翻,其原因何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