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与师相应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精进修行才能创造亲近上师、与师相应的缘起,不是不顾礼貌地打扰上师生活就能亲近上师,也不是曲意逢迎、刻意表现就能与上师相应。
学修佛法是我们与上师相应的途径。
听到这个,你可能会有疑问:“不是有专门的上师相应法吗?修那个法不就行了?”
是的,上师相应法是极为殊胜的法门,但你不要只在修这个法时才想到与上师相应,而是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努力去与上师相应,那就是,努力像一位真正的修行者那样生活,那样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常常想:“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上师会怎么做?”
传统上,初学者需要跟随上师闻思修一段时间,就法义的理解和实修中出现的疑惑、障碍时常向上师请教,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学习如何修行。
慢慢你会知道佛经中的词句以及上师的现身言教落实到具体修行中是怎么回事,遇到各种情况又该怎么处理。
你无法仅仅通过听闻来消除所有疑惑,向上师请教也是以你的精进实修为前提。
不论在哪里,我们最终还是得靠实修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亲近上师、跟随上师的目的是向他学习,模仿他。
不是常说“做上师的擦擦像”吗?首先我们要知道原版像是什么样的,才能做擦擦像不是吗?
只不过现在很多学修佛法的人并没有条件长期跟在一位上师身边修行。其实不仅是现在,大概从来都是这样,能长期跟随上师修行的人不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多亲近上师。但亲近上师也像所有事情一样,需要因缘具足,并不是我们想就可以。
普贤菩萨发愿:“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我们也要常常这样发愿,并且通过精进修行创造亲近上师的缘起。这一点很重要。
精进修行才能创造亲近上师、与师相应的缘起,不是不顾礼貌地打扰上师生 活就能亲近上师,也不是曲意逢迎、刻意表现就能与上师相应。
这里我们稍微多讲一讲精进和修行。
所谓精进,并非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这要求我们有持续的觉察和节制,当然首先我们要有正见,因为正见是正念的基础。
比如说,当你生气时,你觉察到自己在生气,但这样就行了吗?
不是的,“生气”不孤立也不恒常,所以你觉察到自己生气时,你还要觉察恼怒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你要觉察恼怒这种情绪的变化,从增强到减轻,直到消散。这里就有正见的加入。
不论你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你都会觉察到苦、无常、无我以及相似相续。这些是佛法的见地,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
闻思佛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闻思我们才了解到正确的见地。人们对人、事、物的见解五花八门,但这种种见解当中,有多少是符合事实的?有多少是在加深人的困惑和烦恼?有多少指向痛苦?有多少指向安乐?
即使非常聪明、有才华、有建树、有能力的人,他们持有的见地也可能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偏离很大,所以一般的世间教育并不会自然就带给你正见。
正见的“正”,是指与事实一致。佛法中一些见地,比如“因果不 虚”“诸受是苦”等,常被误解为某种道德劝诫,要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人甘心忍受苦难,但实际上,关于因果和苦的见地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正念,便是在自己的见闻、情绪、感受当中看到佛法的见地,在每一个当下觉察真相。
我们前面说过,精进不是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
你可能很勤奋地磕头、念咒,或者你在与人交谈中能把 “发心”“空性”等名词运用得相当熟练,但如果没有通过外在的言行去加强对正见的体认,便很难说是在精进修行。
佛经上说,修持正念,当行于不生不灭。何者不生?何者不灭?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日常的每一个行为, 所有的境遇,都提供给我们修行的机会,用以增长智慧和慈悲。
当然,时刻保持正念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所以佛陀教给我们许多方法和步骤,逐渐去培养这种能力。
比方说,闻法之后,要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形成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见解,这叫正思维。
比如,你在书上看到“因果不虚”的讲解,觉得很有道理,心想 “的确是这样”,但放下书本回到现实生活中,尘劳琐事四面八方袭来的时候,你可能就不记得什么因果不虚了,或者会怀疑:“到底是不是因果不虚呀?如果真有因果,怎么会发生这么不公平的事?怎么我就这样倒霉?”
你的想法,你对一个见地的认同与否,随着你的情绪、心态、某段时间里的生活状态、经历等而变化,所以是不定的见解。
而定解呢,则不会随这些变化,无论你心情如何、遭遇如何,对事物的见解不会受到影响。有了定解, 才谈得上时刻提起正念。
我们这个时代,资讯空前发达,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好的一面是知识可能会因此而丰富,不好的一面是容易迷失在见解的丛林中。没有足够的智慧,很难辨认出正确的见解,或说更接近于事物真实状况的见解。
现代人对无常、老、死、因果的真相存在许多误解。背离这些事实的观点、做法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们看上去更美,但作为想探求真相的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走错了方向,虽然路上很美很舒服,我们却永远也到 不了目的地。
所以,树立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佛法到底在说什么,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想当然尔。
如果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刻觉察因而有效远离贪心、嗔恨和邪见,至少可以提醒自己要有正确的发心和圆满的回向。
发心、回向并不只是开始做一件事和结束时念一念相关的经文而已,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转过头看看自己所 做的事和自己的内心并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解脱和众生离苦得乐”。
可这是你的事实吗?你不要想什么是应该的、正确的,而要诚实地反观自心,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了解自己。
一次次地自问,如果你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很多地想到解脱,那么你想的是什么?追问下去,看到自己真实的发心,不要自欺。
然后,你才会逐渐看到这些发心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境,你才会有动力和机会真正去调整自己的发心。
修行不是做样子,要真的发生内在的转化,而内在转化有多难!
一个很小的改变也是无数遍觉察、反省、自问、调整才得以实现。
说实话,没人逼着我们修行,我们也不用有“必须给谁一个交代”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想改变,随时可以放弃修行,为何既不放弃又不真正去改变呢?
如果我们想假装一副“优秀佛教徒”的样子,当然也尽可以一直装下去,没人会揭露你,但最终(也许是死亡来临那一刻,也许更早)我们还是得诚实地面对自己,逃 不过去的。
那么,上面讲了这么多,跟“与上师相应”有什么关系?
其实很简单, 我们只有开始修行,真正在身语意上下功夫之后,才有可能与上师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