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19课 Back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19课


1.获得解脱果的因是道谛。

道谛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地菩萨属于见道,二地至十地菩萨属于修道,究竟佛果属于无学道,见道的本体是七觉支,修道的本体是八正道。

2.宣说道之本体七觉支。

正念择法及精进,

心喜轻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谓觉支,

证得涅槃之善资。

①念觉支。

也称作正念觉支。凡夫人的正念是有起伏的,一地菩萨时时刻刻都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根门会一直安住在正法的状态当中。

②择法觉支。

“择法”就是辨别一切万法,“择”体现智慧的相,择法觉支是智慧的本体,一地菩萨辨别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的自性(名言中的自性、胜义实相的法性)、善与恶等无有障碍。

③精进觉支。

不仅凡夫人在修行的道路上需要勇猛精进,一地到十地菩萨也需要精进修持善法让自己迅速增上功德,佛果没有现前时,永远不会舍弃精进的相。

精进觉支是恒长的体相,大乘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精进地成办道业。

④喜觉支。

获得见道果位,契悟到了真如实相,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欢喜心,一地也称之为“极喜地”。

按照《入中论》的讲法:一地菩萨生于如来家族,成为佛的义子,并且断除了三结,具有前所未有的圣者功德,处在极其欢喜的状态。

⑤轻安觉支。

一地菩萨布施度圆满,在做极大布施时(布施妻子儿女、头目手足等),身心都很堪能。凡夫人没有这样的力量,身体生病了会受不了,产生烦恼和忧愁时也会很痛苦。 

⑥定觉支。

心一缘安住在善法的境界中,不会被散乱、烦恼等各种违品所转。

⑦舍觉支。

在修行过程中,远离昏沉、掉举,内心寂静平等;远离贪嗔等高低不平的心态。这也是到了一地之后现证法界的无分别智。 

3.略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

当知无慧无禅定,

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

轮回海成蹄迹水。

①止观双运方为道。

没有辨别万法的智慧,就不可能有禅定功德的产生;没有禅定的功德,相续当中就不可能产生出世间无我、无漏的智慧。如果能以定慧双运摄持来修行,无始劫以来茫茫无际的轮回大海也会变成蹄迹水,可以迅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②不具足智慧的禅定为轮回之因。

禅定若未以出世间智慧摄持,就会成为世间的有漏禅定(欲界禅定,色界的四禅定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不会成为解脱之因。定慧必须兼有,否则很难断除轮回。

4.宣说所净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

所谓十四无记法,

世间日亲所言说,

于此等法莫思索,

依之非令心寂灭。

①“所净”是指应该清净的对境;“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意思是佛陀所未授记的十四种无记法的见解与趋入实相是相颠倒的——这种见解无法趋入实相,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抛弃掉。

②十四无记法与实相相违。

十四种无记法是外道围绕着“人我、法我存在”向佛陀提出的十四个问难,因为外道徒的根性没有成熟,没有办法接受远离有无、二俱、非二俱、四边戏论的实相,佛陀如果给他们回答,他们会落在常或者断的边执当中,所以才默然不答。佛陀告诉后学弟子对这十四种无记法不需要过度地思索。

③关于佛陀化身的正确知见。

如果跟外道徒讲:佛陀涅槃后还会显现,他就会执著佛常有;佛陀涅槃之后再不显现,他又会执著佛断灭。

佛陀以化身示现在世间,在这个刹土涅槃之后,会在其他刹土当中不间断地显现化身相利益有情。不能说佛陀在娑婆世界的色身在涅槃后不再显现,也不能说他是恒常实有的显现,既不落在常边,又不落在断边,这是佛教的正确知见。

5.十二缘起。

①分别解释。

A.无明。

因为无明,我们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进而产生我执和我所执,无明是十二缘起的根源,要想断除十二缘起,就要断除无明。通过抉择在五蕴假合的聚集体上根本没有一个“我”存在,或者通过修行能够体悟到“我”不存在,就会断除无明,整个轮回就终断了。

B.行。

“行”指的是业,包括善业、恶业、不动业。 

C.识。

依靠行业,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

D.名色。

识投生之后会有“名色”出现, “名”就是有名称而无实体的色法——受、想、行、识四蕴;“色”即是色蕴。 

E.六处。

出生以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圆满具足。

F.触。

“触”就是感触、碰触,接触了之后才会有感受。根境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

G.受。

由“触”生“受”,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快乐、痛苦受、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

H.爱。

由悦意的对境产生乐受,由乐受产生贪爱;由苦受产生不欢喜、不愿意接受的畏爱;中等的感受产生不贪也不嗔的等舍爱。

I.取。

产生贪爱的时候,我们就想把喜欢的对境据为己有。“取”是一种行动力,有些人为了欲望不择手段,甚至以非法行的方式达到目的。人在轮回中流转的原因就是一直在执取。

当面对不愿意接受的对境生起畏爱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消灭或者远离,这也是一种“取”。

J.有。

有“取”后就会有“有”,它也是一种业因。“有”的力量非常强大,是感召后世再一次轮回的因,这种业不可逆转。一旦到了“有”的阶位必定会流转后世。

K.生。

依靠“有”就会有第二世的“生”,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

L.老死。

有了“生”就会有“老死”。“生”必定会带来忧愁、生病、衰老、求不得、死亡、畏惧等巨大苦蕴。

②从三世因果角度分析十二缘起。

“无明”和“行”属于前世;当结生之后,产生了“识”,从这个阶位一直到“有”,属于今世;依靠“有”,又一次地转生到后世,“生”和“老死”是后世。

③小乘修行人依靠断除人无我脱离轮回。

小乘修行人通过抉择人无我空性,可以从根本上断除烦恼障(烦恼就是爱执),没有“爱”之后,后面的“生”、“老死”也都不会有,以此可斩断轮回,脱离生死。

④大乘修行人依靠断除无明脱离轮回。

大乘的修法主要从十二缘起支的无明开始断除,通过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从而获得觉悟。

6.赞评彼之优点。

此缘起乃佛语藏,

弥足珍贵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见此,

已睹真如佛法身。

八万四千法门真正的核心就是缘起的意义,如果能够真正了知缘起,乃至现证缘起的意义,那就已经证达了真如法性;如果能够通达胜义缘起的本性,就能够见到佛的法身——一切万法的实相。

了达缘起乃至于现证缘起的意义之后,世俗缘起的实相也同样能见到,因为佛陀以尽所有智完全了悟了一切世俗的缘起法则。缘起本身的意义就是不落一切边戏,如果我们真的能懂得这一点,就能够获得超凡入圣的境界。

7.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

正见正命与正勤,

正念正定与正语,

正业正思八圣道,

为获寂灭当修此。

①正见。

在见道位证悟的是远离所有边戏的无分别智、无分别真如法性,引发了不退的正见,如今再次完全断定:一地菩萨所证悟的法性,绝对不会再产生任何怀疑或者被违品所摧毁。

②正命。

远离诈现威仪等五种邪命。修道菩萨的心态极其清净,不可能以邪命养活,通过狡诈、不如法的手段来生存。

③正勤。

见道阶位已经证悟了万法的真如空性,二地菩萨以上还会对此精进修行;作为凡夫修行人,应该更加精进,否则出离轮回对我们来讲遥遥无期。

④正念。

对自己所了悟的境界念念不忘。

⑤正定。

指一缘安住,但它超出了一地菩萨的境界。

⑥正语。

修道菩萨所说的语言完全是无误的,在跟有缘众生传授清净正法时,不会夹杂任何的欺狂之言。 

⑦正业。

三门——尤其是身体和语言——断除一切不善业,丝毫的染污都不存在。

⑧正思。

正思完全跟法性相合,发心极为清净,不管是从入定位,还是从出定位来讲,没有执著,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以智慧摄持。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编辑:定解G01

审核:定解E01

定解E1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