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您恒具菩提心
愿您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28
七月
星期日
最胜的“法乐”
辨别真正的快乐是很重要的。世间的快乐与佛法的快乐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可能认为,出家人或一些佛教徒既不吃肉也不做世间很多令人愉悦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孤单和凄凉啊!他们不知道,修行人所享受的快乐,是世间快乐根本无法比拟的。
天女们便问维摩诘居士:“那什么才是法乐呢?”——什么是法乐?这一问至关重要。
维摩诘居士回答:“信仰佛法且不退转,喜欢听闻佛法,乐于供养三宝。”有了三宝指引光明,可使我们懂得取舍,世界从此不再黑暗,世道也不会堕入暗劫。可能没有信仰的人对此毫无感觉,但有信仰的人却深知,即生遇到三宝、遇到善知识,是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情。
1. 远离五欲
喜欢远离五欲。皈依三宝相当于守持清净戒律,不能对世间的欲妙特别贪执。喜欢看待五蕴如怨贼一般。怨贼会强迫性掠夺我们的财富,使我们陷入痛苦,同样,五蕴也如怨敌一般,能迫使我们坠入痛苦深渊。我们应当乐此不疲地观眼耳鼻舌身意等十二处,实际上都是一无所有的。
2. 不忘初心
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最初时发下的菩提心和道心。不要刚开始时勇猛精进、眼净心清,但越学成见越多、邪见越重,烦恼不断涌现,最后自己也放弃学道了,这是很可惜的。
每个人首先都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心。没有神通神变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道心不退,并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在你内气中断的那一刻,依然是一个信仰三宝、护持戒律的人,这是最低的底线。既然你们最初主动选择了信仰佛教,就有义务保护自己道心不退。
3. 广行六度
喜欢广行六波罗蜜多当中的布施,乐于坚定地守持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本。有些人认为戒律很麻烦:“这是约束,我们不愿意守戒,我要自由主义!”实际上,也许有了戒律会更快乐。
喜欢安忍,说柔和的语言,做柔和的事。喜欢精进,精勤地积累善根。喜欢禅定,自己的心经常处于清净不乱中。喜欢智慧,远离一切垢染,开启一切能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
4. 持菩提心
欣乐于行持广大菩提心,喜欢降伏魔众,喜欢断除一切烦恼,喜欢清净自己的国土。
以前我们去朝拜印度金刚座时,法王如意宝带领我们一直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这几句偈颂:“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5. 乐闻深法
喜欢听闻甚深之法而不畏惧。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不会害怕听中观、密法等甚深之法,不会因接受不了而诽谤。在学院里还是挺好的,大家对闻法都很有意乐。我今天早上去每一个班都偷听了五六分钟左右,看看法师讲得如何、道友们听得如何……在门缝那里一直偷听,觉得有这么多法师有机会法布施,让这么多道友能够享受甘露妙法,心里很欢喜。
喜欢对法产生欢喜心和清净心。也喜欢护恶知识,“将护恶知识”,是指不被恶知识牵引,能够保护自己。喜欢亲近善知识,在佛教中,亲近善知识十分重要,喜欢不放逸,修无量的三十七道品, 然而现在不少人好像根本不懂亲近善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菩萨的乐法。何为乐法?此处已宣讲。我们应该懂得,世间所谓的乐,其实转瞬即逝。《正法念处经》中也有一句很好的教言:“欲乐一念顷,非乐亦非常,转身受极苦,如是应舍欲。”世间欲乐是一刹那间的,它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并非常有,须臾之间就会变成痛苦。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法乐。倘若感受到了法乐,对世间形形色色的快乐便不再会沉迷其中。因为一旦感受到了法乐,世间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恭录自《维摩诘经》第24课
若能见一切为清净,对万法无有任何贪嗔,这才是究竟的证悟。假如认为自己智慧非凡,于是狂傲我慢、蔑视他人,这种人连品德高尚都算不上,更不用说修行了。
——法王晋美彭措
心中有上师三宝陪伴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孤单
愿智慧的法雨流入您的心田
长按下方动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欧洲菩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