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接上文)
不了义有三个标准我们必须要了知,第一就是佛陀讲法有某种密意,后面我们要讲秘密和意趣。这种密意不能够直接解读,佛陀讲这种文字,是有某种密意和意趣在里面,所以不是真实的了义的讲法,是有某种密意的。第二个方面是佛陀讲不了义法,有其必要性。有些小乘的行者没办法直接通达佛陀的究竟境界,佛陀首先宣讲不了义的法,比如宣讲色法、五蕴是存在的。本来色法、五蕴在究竟法性当中是大空性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直接给他们讲不存在的话,没办法通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邪分别念。佛陀首先讲色法等是有的,“我”是不存在的,这样讲是有必要的。如果不这样讲,他就没办法找到趋入究竟大空性的方便。首先跟他讲色法存在,而色法上面的我不存在;五蕴存在,五蕴上面的我不存在。首先会打破人我执安住在阿罗汉的境界当中,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再重新起定的时候,佛陀再讲其实五蕴色法在究竟实相当中也是不存在,是空性的,到那个时候就能够接受。
佛陀讲这些话是有密意的,有密意是指,不是完完全全地佛陀证悟的境界或法义的实相。佛陀用所谓有密意的讲法或者不了义的讲法,不纯粹是妄语,意思指的是佛陀讲这句话并不是把法界的实相和盘托出,是有所保留的,如果直接理解意义就并不是真正的万法实相,这种讲法就叫做有密意。第二个有必要,是要让中下的根基能够趋入于速证境界的过渡。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这种讲法有理证的妨害。如果说色法存在是了义的讲法,使用离一多因等中观的理论分析观察,就能够安住,怎么样分析色法也不可能是空性的。但是色法存在这一点如果使用胜义理论分析的,会受到胜义理论的妨害,就是说通过胜义理论观察色法,它就不存在了。佛陀所讲的色法存在这一点经不起究竟胜义理论的观察,这个是不了义的讲法,佛陀是有密意这样讲的。如果是了义的就经得起胜义理论观察,通过严格理论观察也就能够承受的了,都不会失坏这样的理论。色法、五蕴存在这一点,如果使用胜义理论比方说中观五大因、四大因等去分析观察,色法存在这一点没办法安立,一观察就成为空性的了,没办法安立色法的存在。在中观理论当中对粗大色法观察乃至于细微色法的观察有很多方式。所以说这是有理证防害。这个就是第三个标准,如果用胜义理论观察一定是能破的掉的,这都是不了义的。
小乘中的有些观点、佛陀暂时讲的唯识的观点,以及中观中自续派的观点,都没办法承受胜义理论的观察,都是有理证妨害的,属于不了义。了义是指没有密意,文字和意义之间完全可以直接解读的。佛陀讲空性有没有必要呢?让众生完全趋入于空性的必要是有的,但是没有特殊的必要。有些中下等根基者,如果不这样说就没办法懂,上等的根基是直接可以承受通达,对于中下等根基就不能直接宣说空性。所以第二个,没有专门的必要去讲了义的经典、论典。第三个没有理证的妨害,就是说一切诸法是大空性,怎么去观察都是不变的,它是破不了的。如来藏的本性怎么观察都是破不了的,从这方面来说,是没有理证的妨害,这是第三点。
所以,不了义一定会具有三个条件,尤其第三点是最明显的,理证妨害是说色法存在、心识存在,通过唯识或是胜义理论观察一定会破斥掉的,不可能在胜义当中还存在一个不变的心识。所以说有密意、有必要、有理证妨害,具有这三个条件的就叫做不了义,宣讲这样的法是不了义的法。不具有这三个条件的,没有什么密意可以直接了解的、没有什么特殊必要的、没有理证妨害的,这就是属于了义的。
我们要通达佛陀讲法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否则就会觉得佛陀讲的前后矛盾。比如初转法轮时候讲色法是存在的,二转法轮时候又讲色法不存在;有的时候是法界、色存在,有的时候法、色不存在。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有了义和不了义的,有的时候是有密意的,有的时候是有必要的,这方面没有完全相应佛的证悟,也没有完全把法界实相托出,如果合盘托出了,有的根基接受不了。
就像良医给病人开药,也不是把最好的药全部拿出来用掉,先稍稍开一点药把身体恢复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再下真正治病的药。有的病者身体太差比如心脏病,如果直接开治心脏病的药,对身体会有摧毁。所以有些良医不会先给治心脏病的药,而是把其它的病看一下,当身体其它的功能恢复到一定的程度了,再下治心脏病的药,这时候可以直接把病根拔除。很多中医也是这样医治的。西医做手术也是这样,本来应该是直接动手术的,全面检查之后发现身体状况不适合做手术,需要住院做一些辅助治疗,当身体恢复到能够做手术的程度,再去做手术。这方面相当于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
了义与不了义到底会不会有矛盾呢?为什么医生不直接看病?为什么是这个病却不看,非要看另外一个病?医生是很有经验的,知道你的身体状况、该怎样去给你看病。佛陀这位大良医也是这样的,他很通达众生根基承受的程度,如果一下子讲万法是空性、如来藏,没有几个人能通达。所以刚刚成佛的时候,佛陀四十九天中没有讲法,因为证悟的深寂离戏无为法,众生接受不了,又何必去讲呢?后来帝释梵天三次劝请,佛陀才开始了转法轮,开始时也是针对性地、次第地讲。首先讲简单的、再讲中等的、最后再讲了义的。
佛陀宣讲的了义与不了义,不是说佛陀不了义,或是说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智慧还不圆满、二转法轮时智慧又增加了、三转法轮时智慧圆满了。就是因为佛陀的智慧圆满了,能看到众生的根基,所以才开了不同的药给众生。让众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趋入了解。佛陀刚开始只讲了四谛法门,讲完之后眷属越来越多,弟子再把四谛法门广泛地弘扬。很多人虽然并没有见佛,但是思想逐渐铺展开来后,根基慢慢地在成熟。然后佛陀又讲了空性无相法门;大家对无自性接受了之后,佛陀又讲了有情本具如来藏的观点;就是这样一层一层来的。所以不能说佛陀的智慧不圆满,或者佛陀的教法有抵触矛盾的地方,这恰恰说明佛陀的智慧是非常圆满的。
只有非常好的医生,才可以了知不同病人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是一般的庸医根本没有办法,第一个病人来了开的是这种药,第二个来又是这种药。以前我认识的一个医生,不敢说他是庸医,但是每个病人来都是拔火罐。不知道有什么密意,显现上只会拔火罐。有的时候能治好一两个病人;有的时候也不起作用。佛陀是遍知,完全懂得众生的根基。知道众生根基的差别大,绝对不是一种方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有八万四千的根基。我们看到这些,不但不会产生不好的想法,反而会对佛陀超胜圆满的智慧再再地产生殊胜的信心。因为有能力的人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差别;没有能力的人看不到这些差别的。这里讲到了义与不了义,佛陀的大悲心体现的很圆满,任何一个根基的众生都不放过。给上根利智的众生讲了义的法,中下等根基的就讲不了义的法,当根基苏醒到一定的程度,再去讲了义的法。
下面开始讲秘密和意趣,秘密有四种,意趣也有四种。秘密和意趣两者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同的,两者之间有联系但侧重面不相同,所以有些方面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秘密主要是词句上面的,秘密和意趣合起来就叫做密意。前行的讲记中,在下面标注有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大概学一下这四种。
首先是令入秘密,就是令中下的根基进入佛法的修持中。刚刚讲了色法是不存在的,但佛陀为了中下根基进入法义当中,通达无我空性,因此佛陀说五蕴存在,但五蕴当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讲色法的存在,是有秘密的,这叫令入秘密,令谁入呢?令中下等根基进入到接受甘露妙法的行列当中,让他们能受用一部分的妙法,如果不这样讲就没机会了。佛陀首先是给外道讲我存在,但是“我”是假我的意思,并不是真我。佛陀说色存在,其实只是名言谛当中、暂时来讲色法存在,不是究竟色法也存在,佛不会这样讲那么清楚。佛说色、五蕴的存在,就是说色相无我,五蕴上无我。但是佛不会这样讲,名言谛中的五蕴,在圣义谛当中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更加把对方的脑袋搞晕乎了。对方没办法理解,因此佛不会讲很多,只是说五蕴存在,通达了五蕴无我就可以断除人我执和烦恼障。这叫令入秘密,就是能够让有情进入学习当中。如果不这样讲进入不了。
第二个是相秘密,比如说佛陀讲诸法空性,以三自性来讲万法无相,后面讲别义意趣和这个意思差不多。三相无自性就唯识宗来讲就是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圆成实无自性,通过三自性来宣讲无相。首先,遍计所执性就是众生所执着的实有的人我和法我,的确是不存在的,所以叫遍计所执无性。第二个是依他起无性,就是说一切万法因缘而生的缘故是无自性的,通过这个方面讲诸法无相。第三个是圆成实无性,圆成实是讲遍计所执不存在,实有的法不存在。众生认为人和我存在,这是遍计所执,而遍计所执性没有的这个侧面,即空性的这部分叫圆成实性。所以这叫做相秘密,通过三自性来讲一切万法无性。如果不这样讲,让众生直接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就会崩溃掉的。讲三无性众生就会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无性,什么是依他起无性,什么是圆成实无性?这样分别好之后,他就知道了一切万法无相,所以佛陀是通过三自性来宣讲相秘密。
第三个叫对治秘密,有些修行者内心当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邪见和邪分别,佛陀就讲了对治这种邪分别念的教言。比如有佛弟子认为拘留孙佛很高大,寿命很长,而导师释迦牟尼佛显现上面出生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寿命不会很长,也不是那么高大的,对导师就产生一种分别念。佛陀为了对治弟子相续当中的分别念,就故意地说拘留孙佛就是我,我就是拘留孙佛,这就叫做对治秘密。
对治秘密还有很多种,我们在《入行论》中学到自轻凌懒惰,有些众生太过于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尤其是有众生犯了戒律或者造了过患,就会深陷罪恶感中不能自拔。相信因果是好事情,但也有众生太过纠结于自己造的罪恶,堕在负罪感的状态出不来。就这样迷在当中,很难造新的善业,永远处在这个状态当中。为了让有情从这个状态中出来,佛陀就会讲,即便是诽谤菩萨以后也会有大的解脱,只要是做一些念诵或者念一句佛号也可以清净所有的罪业。佛陀这样做是为了对治有些弟子的负罪感,一听诽谤佛菩萨也是可以解脱的,就会振奋起来,从负罪感中解脱出来去修善法。佛就是不想让众生永远堕在负罪感中,有些人造罪后总是纠结罪业是否清净?堕地狱怎么办?大恩上师也讲了,如果已经念了忏悔文就要放下,不要老是想可能还没清净,有时我们的心态就是这样的。如果在临死的时候老是想我造了很大的罪业,处在这个状态当中,死的时候就很难解脱。如果临死的时候想,我这辈子得到了暇满人身、修了很多善法、善法大的不可思议,这样想就比较容易得到善趣。这是以前上师给我们讲的窍决。
临死的一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容易生善趣;如果心态处在负面的状态中,就很容易堕落。佛陀为了不让众生长时期地处在负罪感当中出不来,也会讲些诸如此类的对治的法,这就叫做对治秘密。佛经中有一类是这样的,只不过哪些是对治哪些不是,我们分不清楚。不相信因果,认为杀生、偷盗不会受报的,这样过于盲目乐观是不对的;但是太过于盲目沮丧也是不对的。还是要行于中道,犯过错做过坏事要忏悔,忏悔之后就要放下来再做新的善法,通过做善法不断地累积、清净以前的罪业。如果永远在负罪感当中,佛是不赞叹的。不要以为这样天天在想因果不虚,佛就会很欢喜,因为这样的状态并不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不从这种心态走出来,就没有办法造新的善法、做新的修行,就没办法往前走、只能原地踏步,这对修行没有利益。
还有一种是转变秘密。刚刚我们讲了佛陀讲法在大多数时都是浅显易懂的,不像有些婆罗门有很多隐晦的语言,让众生非常难理解,显得他的教育很深妙。佛陀讲法从来都是很直白地讲世间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无常等,人们就认为佛法没有什么难懂的。为了打消这种轻慢心,佛陀就会故意讲一些法来转变理解。比如对有些人讲,想解脱必须把父母杀死,必须把国王杀掉,这样颠覆了才可以获得解脱成佛。这就难懂了,佛陀的教育是完全慈悲的,比如说要孝敬父母、尊重有情,为什么要讲杀父母才能成佛呢?这个叫转变。必须转变理解,一味地打破有情的傲慢。是怎么转变呢?这地方父母就是爱取,众生流转轮回的父母就是十二缘起当中的爱和取这两个字。如果有爱取就会投生下世,要解脱当然要把爱取去掉。国王则是阿赖耶识,还有诸多此类的讲法。
佛陀还会特意把密乘修法的次序颠倒,如果没有上师的解释通达不了这里面的意义,这是为了打消傲慢而故意这样讲,这就叫转变秘密。要转变理解的方式,才能通达佛教中真实的意思,这叫做转变秘密,这些都是有必要的讲法。秘密和意趣二者之间的差别,秘密主要是词句上面的,是要做另外一种解释;意趣是佛内心当中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则是另外一种意思。
有四种意趣,第一个是平等意趣。刚刚讲对治秘密的时候,有些眷属说佛陀身高寿命不如拘留孙佛等以前的佛,佛说拘留孙佛即我身是。佛讲这句话在秘密方面就是对治邪分别,但是在讲这句话时佛心中的想法是什么?意趣就是佛陀真实的想法。佛陀真实的想法就是拘留孙佛和我的法身是一味的。他并没有给眷属从词句中分析:“其实我和拘留孙佛只是法身一味”。要是这样分析了那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还是会有疑惑的。佛陀就不给说穿了,心中真实的想法叫意趣。秘密是讲出来的词句,不讲穿但可以去解读,这方面就叫做平等意趣。
第二个叫做别义意趣,就是前面所讲的相秘密。佛陀讲的三无自性包括遍计所知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圆成实无自性。通过别义、通过三自性来解释无自性的。有些人不能直接地理解一切万法空性,必须以三自性来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圆成实无自性?这些分别好之后,就叫诸法无自性的意思。一切万法无自性,并不是万法不存在的意思。当然在中观宗来讲,一切万法就是无自性的,不用分三自性去鉴别无自性。但是佛陀在讲意趣的时候,是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的。佛陀虽然讲了很多万法无自性,但是佛陀真实的想法就是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和圆成实无自性。佛陀安住在三自性的侧面去宣讲一切万法无自性,在讲一切万法无自性时,其实佛陀心中的想法是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和圆成实无自性。按照唯识宗来理解,佛陀是安住在三无自性的方式来解读的,这方面叫别义意趣。
第三个叫别时意趣,刚刚讲了有些人非常自卑,佛陀就告诉他,只要你念无垢月光佛的名号都可以成佛。他一听有这么好的事,就开始念:“南无无垢月光佛”。其实佛是让他多少修点善根。佛陀心中的想法是,如果念了无垢月光佛的名号,总有一天会成佛,但讲的时候只是说念‘无垢月光佛如来’名号就能成佛。有些人一念精进心也发不起来,佛陀就跟他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可以解脱,他听了就提升起一点点的信心,只要念了就会种下善根。因为善根的缘故就逐渐地可以解脱。如果不念永远也种不下善根的。所以佛陀是这么慈悲,用很多方法让众生来修持。
还有一种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众生的想法不一样,有些人耽著于布施、轻视持戒,佛陀就会告诉他持戒的功德永远超胜布施,在佛经上讲很多持戒的功德。这个时候他就觉得,持戒的功德那么大一定要守戒律,于是就开始去受五戒、一戒两戒等等。因为太耽著于布施,就让其从布施中出来,对持戒产生信心。有些众生耽著于戒禁取见、耽著于错误的戒律。佛陀就告诉他布施的功德非常大,相当于贬低戒律,这些众生就会对布施产生信心。如果众生耽著布施轻视持戒,佛陀就会说持戒的功德;如果众生耽著持戒轻视布施,佛陀就会赞叹布施、轻视持戒。因此佛经里有很多诸如此类似乎矛盾的观点,这是因为补特迦罗的意乐不一样,佛陀安住在让众生得利的殊胜想法中,想让众生从狭隘偏执的状态中出来,这叫补特迦罗意乐意趣。
因此有四种秘密、四种意趣,大恩上师马上会讲的《心性休息》第八品,以及《大乘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都讲了这四种意趣和秘密,到时我们会很详细地学习。听闻的时候我们大概已经了解,佛经当中有这么多的门道,如果没有分析了义不了义、秘密和意趣,肯定想不通很多问题。佛陀讲法都是引导众生趋入究竟实相。只要能让众生趋入实相,佛陀会用很多方法。刚刚我们就分析了,如果过于妄自菲薄会怎么样?如果对佛陀有分别念怎么样?如果偏堕某一个,对持戒没有信心,佛陀会呵斥布施、赞叹持戒,这方面也有很多。
所以在佛陀的教育中有很多讲法,如果不领会的话会导致误解词句的意义而违背正法。比如,为什么念一句佛号就能成佛?我念了一句为什么没有成佛?有的时候就会这样想。如果知道了佛陀在经典当中讲法是有秘密和意趣的,通达之后就会对佛陀产生感恩戴德之心。因为我们就是这里的受众。佛陀针对每个人的情况专门讲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对治法,我们也是这里面的受益者。虽然佛陀的词句是这样的,但是有秘密和意趣、了义不了义的讲法。这时候就会对佛陀的教义产生完全不动摇的信心,就不会产生很多邪分别念、误解词句和意义,也就不会违背正法。
末领会而持必须要断掉,但要断掉不是很容易的。要真正地通达了义不了义、秘密和意趣,我们必须学很多,内心当中才会产生很深的定解。刚开始学闻法规律的时候就要做到,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情况我们要了解。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如此一来,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都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什么是上下?讲佛法时分别针对下根者、中根者、上根者;初转法轮、中转法轮或末转法轮,针对不同的受众、根基有上下层次的差别。哪些是先学的、哪些是中间学的、些是后学的;哪些是共同前行、哪些是不共前行、哪些是正行,有很多上下不同的层次。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就会违反佛法的规律。下面都没学好,你学上面的会导致根基不牢,就没办法完全通达上面的讲法的意趣。
如此以来闻法时也会觉得矛盾重重,其实并不矛盾,有些佛陀是对下根者讲的,却被理解成上根的;有些佛陀是为上根者讲的,却被理解成为下根者讲的了,因此当然就会觉得太矛盾了。佛陀讲世俗谛却被理解成圣义谛,这方面都会有矛盾重重的结局。在讲法时也觉得太难讲了、明显地矛盾了、没办法圆融。我们经常会说要分不同的场合,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讲的?应该是在什么场合去理解?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整个场合讲解这句话是相应于初转法轮、共同乘,就把这个词句放在共同乘去理解;如果讲的是二转法轮,就要放在二转法轮来理解;如果讲的是三转法轮,就要放在三转法轮来理解,这样就不会有矛盾冲突。要具体分析在什么场合,修法也是一样的。
戊五、颠倒而持
假设颠倒而受持意义,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甚至会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佛陀讲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没有因果、没有众生、没有佛,尤其是讲没有因果没有道,这个时候会颠倒理解。就会产生两种想法,第一种想法这个没有因果的空性不是正法,因为佛陀明明在《阿含经》等讲了因果不虚,现在突然出现了讲没有因果的所谓的经典,这个一定是伪经,不是真正的正道,就开始谤法。第二种想法是,既然佛陀讲了没有因果,那么杀生偷盗邪淫就不会有果报,于是就开始肆无忌惮地造罪,这就是颠倒而持。佛陀讲的没有因果是圣义谛本性中没有因果,有因果是世俗谛讲的,我们应完全地相应于意义而受持,颠倒受持就会因为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自相续。
比如龙树菩萨《经庄严论》第二品讲到了大乘是佛所说,有些傲慢生就说根本不是佛讲的大乘,是一个叫龙树的受到魔加持编出来的所谓的大乘经典。如果一直诽谤下场会非常悲惨,因为诽谤最了义的佛法和弘扬佛法的殊胜论师的缘故,会产生很大的罪恶,成为佛法的败类。或者相信没有因果,这是完全错解了。佛陀讲没有因果就是因果无自性,却被理解成不需要取舍—顶礼也没有善根,放生也没有功德,杀生也没有过失,安住在这种纯粹像是顺世外道的观点中,也会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不能颠倒而持。
所以,我们务必要断除上述过患,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正确途径来受持。
我们务必要努力断除上述所讲的过患,刚刚讲了初学者一下子要通达这里的意义都很难,何况完全断除就更困难。但是要把这个作为一个目标,应当认知佛经当中有很多地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分为了义、不了义。如果已有了这些观念,再看到这些词句就不会马上觉得是错误矛盾的,至少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会留个心眼,佛经中、上师们是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根基做了不同的教诲。现在我暂时通达不了就先放在这,发愿以后一定要通达,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会马上就去诽谤。
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绝不能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受持。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遇到非常难懂的,比如《俱舍论》、《因明》的词句很难懂,《中观》的意义很难懂、抽象,密法的境界很难懂,觉得肯定是通达不了就放弃了。这么多品这么多文字,有的几千多颂的文字怎么能通达得了?遇到这种情况绝对不能说无法掌握就放弃了,应该发愿无论如何要通达,通过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大德想不通就暂时不去想,去学其它的,但并没有放下这个问题。看其它书的时候都会想这个法本中的意思和我的难题有没有关联?对解决我的难题有没有帮助?遇到一些讲法或参考书的时候就会想。总有一天会想通的,所以我们不能放弃。
遇到意义简单、词句鲜少之处时,也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蔑藐视,必须牢记不忘。
有些词句很少、意义很简单比如《前行》、《修心八颂》、《三十七颂》、《佛子行》等等,觉得听后没有什么难懂的,就非常轻视。词句繁多的没办法学、会放弃,词句少也不钻研还轻视,内心中就没有办法融入法义。有的词句虽少但是具有窍决性,看起来很简单,要做到这里面的内容却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对于这里面很深的意义要不断去观修。大经大论虽然内容多,如果坚持不懈的话也有能通达的时候。所以词句少的窍决性的论典和修法,和词句多的大经大论我们都要去学习和掌握。以前上师们也讲,深广的智慧大都是通过学习大经大论来的。因为短小的论典必定篇幅有限,受文字的限制没办法表达出来,但是大经大论把很深很广的意思展开宣讲,学后我们的智慧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再去看这些经论都比较容易了解。简单的也好、深奥的也好,我们都要有所认真对待。
总而言之,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归纳起来,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上下文要正确无误地按照相应的关系去对照分析,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这样才能真实地通达佛经的含义。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